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这种意义上的语境并不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前面紧邻的语段,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说,宗教信仰,对趣闻逸事的记忆,对文化的各种假定,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所有这些在话语理解过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语境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认为语境是有条不紊的。正是这种有条理的特性,影响着某一特定场合下特定语境信息的可获得性。比方说,你和一位朋友刚谈到孩提时候的一些往事,此时,与你曾经摆弄过的一些玩具相关的信息可能比较容易提取。而在其他一些场合,你恐怕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回忆起你的第一辆玩具汽车的颜色。可见,我们大脑里信息的可获得性与提取这一信息所需付出的努力确实存在一种相关关系。
在弄清了语境这一问题之后,我们现在来回答上面提到过的这个问题:听话人到底如何才能获取说话人意欲让对方加以利用的语境信息?
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
1)该话语足以使听话人能够找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2)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值得听话人去付出处理努力,也就是说要给听话人提供足够的‘益处’。这些所谓的‘益处’用专门术语来说就是‘积极的语境效果’。
使用语言有两种不同的心理方式:即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假如某一话语是想说明它所描述的情况在可能世界里为真实的事态,则属于语言的描述性使用。倘若某话语的意图是要陈述某人说过什么或思考过什么,则属于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解释性使用的语言”,务必深入挖掘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这才是阅读教学(交际)的核心。
譬如:苏东坡《水调歌头》的引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即属于语言的描述性使用,它提供了一个语境,一个供人理解词的切入口。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属于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这个语境中,作者力图传达出怀念子由的思想。更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达观态度:表达了作者渴望回朝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宦海浮沉的沉思和对仕途某种程度的厌倦,表达了他欲超然物外的思想。可以说,此词的解释性使用的语言中的每一句话,都包含了无尽的人生体验,包含着许许多多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所以《水调歌头•中秋有怀子由》这首词,至今脍炙人口。
跟世界上其他许多现象一样,同样出于交际需要的考虑,人们杜撰了许多特定的术语来区分各种不同的文本,比方说颂词、小说、评论、摘要等。从交际的一般观点来看,这样一些术语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协调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期望。比方说,假如作者称自己所写的东西为一份“报告”而非“讽刺作品”或“个人简历”,这些无疑会在读者的心里产生不同的期待。这样,表示不同交际目的的各种标记可以在协调作者和读者的活动方面发挥一个重要的语用作用。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样一些标识,作者便可以更好地引导读者寻找最佳关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文本分类标识有助于增加文本的关联,从而减少读者的处理努力,从而发挥其语用作用。譬如说,假如学生念一本称之为“小说”的书,那么,他便会更多地注意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刻画等,而不会象读历史著作一样去留心诸如历史的准确性、表述的客观性等。
语境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认为语境是有条不紊的。正是这种有条理的特性,影响着某一特定场合下特定语境信息的可获得性。比方说,你和一位朋友刚谈到孩提时候的一些往事,此时,与你曾经摆弄过的一些玩具相关的信息可能比较容易提取。而在其他一些场合,你恐怕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回忆起你的第一辆玩具汽车的颜色。可见,我们大脑里信息的可获得性与提取这一信息所需付出的努力确实存在一种相关关系。
在弄清了语境这一问题之后,我们现在来回答上面提到过的这个问题:听话人到底如何才能获取说话人意欲让对方加以利用的语境信息?
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
1)该话语足以使听话人能够找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2)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值得听话人去付出处理努力,也就是说要给听话人提供足够的‘益处’。这些所谓的‘益处’用专门术语来说就是‘积极的语境效果’。
使用语言有两种不同的心理方式:即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假如某一话语是想说明它所描述的情况在可能世界里为真实的事态,则属于语言的描述性使用。倘若某话语的意图是要陈述某人说过什么或思考过什么,则属于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解释性使用的语言”,务必深入挖掘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这才是阅读教学(交际)的核心。
譬如:苏东坡《水调歌头》的引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即属于语言的描述性使用,它提供了一个语境,一个供人理解词的切入口。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属于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这个语境中,作者力图传达出怀念子由的思想。更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达观态度:表达了作者渴望回朝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宦海浮沉的沉思和对仕途某种程度的厌倦,表达了他欲超然物外的思想。可以说,此词的解释性使用的语言中的每一句话,都包含了无尽的人生体验,包含着许许多多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所以《水调歌头•中秋有怀子由》这首词,至今脍炙人口。
跟世界上其他许多现象一样,同样出于交际需要的考虑,人们杜撰了许多特定的术语来区分各种不同的文本,比方说颂词、小说、评论、摘要等。从交际的一般观点来看,这样一些术语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协调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期望。比方说,假如作者称自己所写的东西为一份“报告”而非“讽刺作品”或“个人简历”,这些无疑会在读者的心里产生不同的期待。这样,表示不同交际目的的各种标记可以在协调作者和读者的活动方面发挥一个重要的语用作用。如果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样一些标识,作者便可以更好地引导读者寻找最佳关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文本分类标识有助于增加文本的关联,从而减少读者的处理努力,从而发挥其语用作用。譬如说,假如学生念一本称之为“小说”的书,那么,他便会更多地注意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刻画等,而不会象读历史著作一样去留心诸如历史的准确性、表述的客观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