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汉民(1879~1936年),原名衍鸿,字展堂,号不匮室主,广东番禺人。“汉民”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胡汉民曾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广东护法军政府、广东非常大总统府中担任要职,并一度担任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废除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是其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从书生到革命家
1901年, 胡汉民中举人。1902年、1904年两度赴日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早在赴日留学之前,胡汉民就闻知孙中山的名字和为人,对其革命主张大为赞赏。1905年9月,胡汉民第一次见到孙中山并听其对三民主义详加阐述后,当即加入了8月20日才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成为最早的一批骨干之一。1906年,在东京的保皇党召开纪念大会,孙中山派胡汉民参加。胡登台演说,慷慨陈词,斥责保皇党谬论,“听众逾千人,拍掌狂呼者众”。胡汉民一战成名,声名鹊起,成为同盟会的笔杆子。
《民报》创刊后,胡汉民任主编兼主笔,于1905年至1907年在《民报》上发表文章近30篇,全面阐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于“民族主义”,他倡议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但反满不是杀尽满人,而是要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相结合;对于“民权主义”,他将目标定义为“建设共和政体”,推翻清朝专制要与建设民主共和国同时进行;对于“民生主义”,他提出以“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的方式在中国推行民生主义的设想,充实了孙中山的理论。胡汉民在宣传三民主义方面的突出贡献,奠定了他成为“三民主义理论中坚”的地位。
1911年11月9日,广东继武昌起义宣布独立,胡汉民被推为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总统府秘书长。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胡汉民复任广东都督。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流亡日本。1914年,协助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胡汉民被任命为五人大会主席团之一,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9月,孙中山到韶关建立北伐大本营,胡汉民代行大元帅职权留守广州,并兼任广东省省长。
致力于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废除不平等条约”既是中国国民党的第一奋斗目标,也是192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心之一。胡汉民利用各种时机发表宣言、通电、文告等积极呼吁废除不平等条约。在五卅惨案发生后,胡汉民以广州革命政府代理大元帅、广东省省长的名义发布宣言,严厉谴责列强制造惨案,声明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不仅要注意道歉、惩凶、抚恤等枝节问题,尤其要着力于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
1925年6月23日,震惊中外的广州沙基惨案发生后,胡汉民立即以广东省省长名义向英、法、葡三国驻广州总领事递交照会,严正抗议帝国主义暴行。照会指出:沙基惨案的发生乃是英、法、葡兵警军舰灭绝人道的蓄意阴谋,应由三国兵警军舰有关系之文武长官负完全责任。6月24日,胡汉民联合谭延闿、伍朝枢等人联名通电陈述沙基惨案情形,指出帝国主义在华倒行逆施,实与段祺瑞以尊重不平等条约为代价换取列强承认其临时执政地位密切相关。为保护全国各处人民的生命安全,希望各方一致敦促北京政府以国本民命为重,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另与各国在平等及互尊主权的基础上重订新约,为中国谋求独立平等地位。1925年7月1日,胡汉民出任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7月11日,发表《为废除不平等条约告世界各国人民书》,痛陈不平等条约给中国政治经济带来的巨大灾难,谴责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反抗进行的无情屠杀,劝告世界各国人民“主持正义,赞助我们废除不平等条约之恶魔之行动”。
胡汉民还就沙基惨案与列强进行直接交涉。7月12日,胡汉民在阐述广州国民政府的外交方针时指出,五卅惨案、沙基惨案等的发生源于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长期侵略的觉悟和反抗。7月23日,胡汉民以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身份照会北京公使团,通报调查委员会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国家派大员向广东政府谢罪、惩办犯罪长官、撤去通信舰外的其他炮舰、赔偿抚恤死伤者、交还沙面管治权共五项要求,作为解决惨案的条件。由于照会发出后,英法公使有意延宕不作答复,胡汉民及广州国民政府围绕惨案进行的交涉没有取得直接效果。
出访土耳其及欧洲诸国
1928年1月,胡汉民受国民政府外交委员会之令,身负“宣传国策”、“敦睦邦交”、“取消不平等条约”三大使命,赴土耳其及欧美进行考察。
胡汉民此行首先到达菲律宾、新加坡等华侨众多的南洋各国,积极向华侨宣传国民党的政策,呼吁华侨一如既往地拥护、帮助国民党完成北伐,统一全国。3月16日,胡汉民到达君士坦丁堡,对土耳其这个新兴的民族国家进行考察。他对土耳其人民团结一致,在洛桑会议上废除“一战”后强加的不平等条约颇多感慨,深感要废除不平等条约,不能只靠外交,更要加强国民团结,增强国力。在胡汉民的努力下,土耳其政府表示愿意向南京派出使节,在国民党尚未统一全国的1928年初,国际上有此表示者很少。
4月,胡汉民一行前往法、德、英三国进行访问,旨在向各国政府宣传国民党的政策,争取国际支持,为废除各国在华不平等条约作试探。在法国,胡汉民与法国上议院院长杜美讨论废除中国不平等条约问题,杜美向他允诺:“不平等条约是应该废除,而且法国可以帮助中国废除。”在德国,胡汉民公开指出列强各国如想继续保持过去在中国的特权,已不可能。在英国,胡汉民仍是以敦促英国废除不平等条约为重点,他坦率指出:“英国既然说同情中国国民革命,凡是不合时代要求,不合世界和平与国际平等待遇的要求,就应该斩钉截铁的取消,毫无犹豫。”然而遗憾的是,胡汉民为“废约”所做的努力仅得到这些国家的口头支持。
考察期间,胡汉民还建议国民政府彻底更换前北洋政府驻外各使节,从国民党员中选拔有资望者赴任,以提高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对于外国对国民政府的承认问题,则主张不必太注意各国名义上的承认,而要切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到时各国自会来承认。
大力从事抗日宣传
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是胡汉民晚年值得肯定的重要方面。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胡汉民对日本的侵略野心尚未充分认识,认为事变是少数军人的“偷鸡”行为,不会得到日本政府支持。主张通过对日交涉来解决事变,甚至亲自以旧友身份给日本首相犬养毅写信,促其对“所以为邦交障碍者,即予救正”。
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发生,促使胡汉民转向主张武装抗日。他在上海发表谈话,提出切实援助十九路军以驱逐日军出上海、组织民众抗日、收复东北失地及整肃沿海防卫以备长期抗战等武装抗日的四项主张。为宣传抗日,胡汉民写过大量的文章,驳斥“抗日亡国论”,阐扬民族主义;反对依赖国联和英美,认为“国联只是一些帝国主义者的剧院,只是世界弱小民族的屠场”。为造成有利于抗日的国际形势,胡汉民敦促英、美、苏各国联合,履行国际公约,制止日本在远东的侵略。胡汉民还结合日本帝国主义自辛亥革命以后干涉中国的一系列罪行,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亚细亚主义”,实质是日本企图统治整个亚洲民族的主义,是日本对于亚洲的门罗主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曾对胡汉民三次拉拢,均被他严辞拒绝,显示了他维护民族利益,耻与侵略者为伍的民族气节。
胡汉民一生翻译许多著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法律、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在广州突发脑溢血病逝。
从书生到革命家
1901年, 胡汉民中举人。1902年、1904年两度赴日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早在赴日留学之前,胡汉民就闻知孙中山的名字和为人,对其革命主张大为赞赏。1905年9月,胡汉民第一次见到孙中山并听其对三民主义详加阐述后,当即加入了8月20日才在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成为最早的一批骨干之一。1906年,在东京的保皇党召开纪念大会,孙中山派胡汉民参加。胡登台演说,慷慨陈词,斥责保皇党谬论,“听众逾千人,拍掌狂呼者众”。胡汉民一战成名,声名鹊起,成为同盟会的笔杆子。
《民报》创刊后,胡汉民任主编兼主笔,于1905年至1907年在《民报》上发表文章近30篇,全面阐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于“民族主义”,他倡议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但反满不是杀尽满人,而是要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相结合;对于“民权主义”,他将目标定义为“建设共和政体”,推翻清朝专制要与建设民主共和国同时进行;对于“民生主义”,他提出以“土地国有”和“节制资本”的方式在中国推行民生主义的设想,充实了孙中山的理论。胡汉民在宣传三民主义方面的突出贡献,奠定了他成为“三民主义理论中坚”的地位。
1911年11月9日,广东继武昌起义宣布独立,胡汉民被推为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总统府秘书长。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胡汉民复任广东都督。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中山流亡日本。1914年,协助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胡汉民被任命为五人大会主席团之一,当选中央执行委员,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9月,孙中山到韶关建立北伐大本营,胡汉民代行大元帅职权留守广州,并兼任广东省省长。
致力于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废除不平等条约”既是中国国民党的第一奋斗目标,也是1920年代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心之一。胡汉民利用各种时机发表宣言、通电、文告等积极呼吁废除不平等条约。在五卅惨案发生后,胡汉民以广州革命政府代理大元帅、广东省省长的名义发布宣言,严厉谴责列强制造惨案,声明要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不仅要注意道歉、惩凶、抚恤等枝节问题,尤其要着力于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
1925年6月23日,震惊中外的广州沙基惨案发生后,胡汉民立即以广东省省长名义向英、法、葡三国驻广州总领事递交照会,严正抗议帝国主义暴行。照会指出:沙基惨案的发生乃是英、法、葡兵警军舰灭绝人道的蓄意阴谋,应由三国兵警军舰有关系之文武长官负完全责任。6月24日,胡汉民联合谭延闿、伍朝枢等人联名通电陈述沙基惨案情形,指出帝国主义在华倒行逆施,实与段祺瑞以尊重不平等条约为代价换取列强承认其临时执政地位密切相关。为保护全国各处人民的生命安全,希望各方一致敦促北京政府以国本民命为重,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另与各国在平等及互尊主权的基础上重订新约,为中国谋求独立平等地位。1925年7月1日,胡汉民出任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7月11日,发表《为废除不平等条约告世界各国人民书》,痛陈不平等条约给中国政治经济带来的巨大灾难,谴责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反抗进行的无情屠杀,劝告世界各国人民“主持正义,赞助我们废除不平等条约之恶魔之行动”。
胡汉民还就沙基惨案与列强进行直接交涉。7月12日,胡汉民在阐述广州国民政府的外交方针时指出,五卅惨案、沙基惨案等的发生源于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长期侵略的觉悟和反抗。7月23日,胡汉民以广州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身份照会北京公使团,通报调查委员会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国家派大员向广东政府谢罪、惩办犯罪长官、撤去通信舰外的其他炮舰、赔偿抚恤死伤者、交还沙面管治权共五项要求,作为解决惨案的条件。由于照会发出后,英法公使有意延宕不作答复,胡汉民及广州国民政府围绕惨案进行的交涉没有取得直接效果。
出访土耳其及欧洲诸国
1928年1月,胡汉民受国民政府外交委员会之令,身负“宣传国策”、“敦睦邦交”、“取消不平等条约”三大使命,赴土耳其及欧美进行考察。
胡汉民此行首先到达菲律宾、新加坡等华侨众多的南洋各国,积极向华侨宣传国民党的政策,呼吁华侨一如既往地拥护、帮助国民党完成北伐,统一全国。3月16日,胡汉民到达君士坦丁堡,对土耳其这个新兴的民族国家进行考察。他对土耳其人民团结一致,在洛桑会议上废除“一战”后强加的不平等条约颇多感慨,深感要废除不平等条约,不能只靠外交,更要加强国民团结,增强国力。在胡汉民的努力下,土耳其政府表示愿意向南京派出使节,在国民党尚未统一全国的1928年初,国际上有此表示者很少。
4月,胡汉民一行前往法、德、英三国进行访问,旨在向各国政府宣传国民党的政策,争取国际支持,为废除各国在华不平等条约作试探。在法国,胡汉民与法国上议院院长杜美讨论废除中国不平等条约问题,杜美向他允诺:“不平等条约是应该废除,而且法国可以帮助中国废除。”在德国,胡汉民公开指出列强各国如想继续保持过去在中国的特权,已不可能。在英国,胡汉民仍是以敦促英国废除不平等条约为重点,他坦率指出:“英国既然说同情中国国民革命,凡是不合时代要求,不合世界和平与国际平等待遇的要求,就应该斩钉截铁的取消,毫无犹豫。”然而遗憾的是,胡汉民为“废约”所做的努力仅得到这些国家的口头支持。
考察期间,胡汉民还建议国民政府彻底更换前北洋政府驻外各使节,从国民党员中选拔有资望者赴任,以提高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对于外国对国民政府的承认问题,则主张不必太注意各国名义上的承认,而要切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到时各国自会来承认。
大力从事抗日宣传
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是胡汉民晚年值得肯定的重要方面。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胡汉民对日本的侵略野心尚未充分认识,认为事变是少数军人的“偷鸡”行为,不会得到日本政府支持。主张通过对日交涉来解决事变,甚至亲自以旧友身份给日本首相犬养毅写信,促其对“所以为邦交障碍者,即予救正”。
1932年一二八事变的发生,促使胡汉民转向主张武装抗日。他在上海发表谈话,提出切实援助十九路军以驱逐日军出上海、组织民众抗日、收复东北失地及整肃沿海防卫以备长期抗战等武装抗日的四项主张。为宣传抗日,胡汉民写过大量的文章,驳斥“抗日亡国论”,阐扬民族主义;反对依赖国联和英美,认为“国联只是一些帝国主义者的剧院,只是世界弱小民族的屠场”。为造成有利于抗日的国际形势,胡汉民敦促英、美、苏各国联合,履行国际公约,制止日本在远东的侵略。胡汉民还结合日本帝国主义自辛亥革命以后干涉中国的一系列罪行,从理论和事实两方面,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亚细亚主义”,实质是日本企图统治整个亚洲民族的主义,是日本对于亚洲的门罗主义。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曾对胡汉民三次拉拢,均被他严辞拒绝,显示了他维护民族利益,耻与侵略者为伍的民族气节。
胡汉民一生翻译许多著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法律、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1936年5月12日,胡汉民在广州突发脑溢血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