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寿县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2886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2008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指出境外虫源迁入量大、气候条件适宜等因素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总结了对其大发生所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安徽寿县;2008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1 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171-01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cis medinalis G.)是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具有突发性和暴发性。以幼虫吐丝卷叶成苞,幼虫躲在叶苞内取食上表皮和绿色叶肉组织,形成白色条斑。2003年以来,该虫连年重发生。2008年受迁入虫源、气候因子、种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稻纵卷叶螟呈大发生,稻田全部受害,给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1发生特点
  
  1.1迁入期早
  四(2)代6月中旬始见零星的迁入,比2007年的迁入较早,迁入量少,发生较轻。五(3)代系统田赶蛾7月17日出现蛾高峰,比2007年早8d,蛾量达2.4万只/hm2,普查田蛾量2.1~6.9万只/hm2,平均3.9万只/hm2,其中7月21日达到最高,田间蛾量高于大发生2007年的1.7万只/hm2。六(4)代系统田赶蛾调查发现,8月14日田间蛾量始增,比2007年提前12d,当日蛾量1.7万只/hm2,8月15日、17日、18日蛾量分别为4.1万只/hm2、4.9万只/hm2、7.1万只/hm2,是2007年的2倍。
  1.2迁入峰期长
  五(3)代于7月17日出现蛾高峰,持续到7月26日,峰期达10d。六(4)代8月14日出现蛾高峰,持续到8月25日,峰期达12d。较长的峰期给防治造成一定的影响。
  1.3卵量大
  五(3)代7月19日对稻纵卷叶螟的卵量进行调查发现,有效卵为35粒/百叶,平均1 575粒/百丛。7月23日调查发现,有效卵54粒/百叶,平均2 430粒/百丛,是大发生的12倍。六(4)代8月18日调查,有卵160粒/百叶,其中有效卵只有31粒/百叶,平均1 209粒/百丛。大量的卵为后期危害水稻提供了条件。
  
  2发生原因
  
  2.1境外迁入虫源量大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寿县地区不能正常越冬,常年在我国广东和广西的南部、海南部分稻区有零星越冬。越南是稻纵卷叶螟迁入我国的主要虫源地之一,近年年均发生面积为40万公顷,境外虫源量大,在气候条件适宜时迁入量大,成为导致当地大发生的条件。
  2.2水稻生育期特点有利于其发生
  寿县主要种植单季稻,水稻品种以粗秆、优质、大穗型为主,大面积单季稻为稻纵卷叶螟各个时期的迁入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和食料条件。稻纵卷叶螟的主害代基本上与水稻孕穗、抽穗期相吻合,加上叶片嫩绿,有利于稻纵卷叶螟产卵,幼虫取食分蘖至抽穗期水稻,成活率高,有利于发育。在田水稻品种多,栽培方式复杂,田间生育期生长不齐,也为稻纵卷叶螟连续发生提供了条件。
  2.3气候条件适宜
  稻纵卷叶螟迁入一般需存在垂直的气流,否则难以降落。7月初出现阴雨天气,并伴有7~8级大风,对稻纵卷叶螟的迁入相当有利。以后几天,以多云天气为主,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同时7月14日至8月2日,以多云天气为主,时而有雷阵雨,适宜的条件提高了五(3)代低龄幼虫的成活率,提高了六(4)代稻纵卷叶螟的虫源基数。
  2.4残留基数高
  四(2)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较轻,没有使用药剂防治,残留的虫量为下一代的发生提供了大量当地虫源。由于五(3)代峰期较长,达到10d,各龄虫态不一致,得不到完全防治,导致主害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难度加大,从而使危害程度加重,还为六(4)代提供了虫源,加大了残留的基数。
  2.5天敌控害能力下降
  农户病虫防治知识匮乏,看到问题,就开始喷药;加上高毒农药和菊酯类农药的使用,导致稻田害虫天敌大量死亡,天敌控害能力下降,也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原因之一。
  
  3防治措施
  
  3.1准确测报
  这是指导防治的依据,不了解准确的虫情就无法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自6月27日至8月23日,每天清晨对系统田进行调查,通过稻田赶蛾,了解田间蛾量的变化情况,并随机抽查田间稻纵卷叶螟卵的发育进度,做出准确的测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保证防治效果。
  3.2治前控后
  2008年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比2007年早、迁入量也大,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的控制力度,直接影响到六(4)代的发生情况。针对五(3)代的防治,2次施药,中间相隔7d,从而有效地克服了世代重叠对虫源基数的影响,降低了六(4)代的发生、危害程度,减轻病虫防治的压力。
  3.3选准药剂,提高用药质量
  这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寿县植保站精心挑选了当前市场防治相对较好、价格适中且对天敌危害较小的低毒农药,并把这些农药印在病虫情报上,供农民参考选择。同时,各个乡镇农技站及农药零售商指导农民合理用药,提高用药质量,进而提高防治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流域防洪减灾信息系统对流域防洪决策起到强大的支持作用。对浑河(沈阳城市段)智能型防洪减灾信息Web平台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开发成果进行了介绍,重点总结了系统实施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成果。  关键词浑河;Web平台;系统功能;模型开发  中图分类号 TP391;S4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248-01    1项目背景    浑河发源于抚顺市清源县长白山余脉龙岗
摘要介绍了国槐尺蠖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危害症状、生活习性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国槐尺蠖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槐尺蠖;形态特征;危害症状;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792.26.0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194-01    国槐不仅耐寒、耐旱、易管理,而且抗污染性较强,绿化效果好,是北方城市园林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也是乡村房前屋后、门落庭院栽培的首
摘要以呼和浩特市为例,探讨了GIS和RS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面的应用方向和模式,以及其应用过程和流程。  关键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绿地系统规划  中图分类号 TP391;TP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267-02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发展到现阶段,已经进入社会化应用阶段,在土地利用、资
摘要 介绍了红香椿1号组培苗反季节栽培技术,主要包括组培苗栽培与管理、苗圃栽培与管理、反季节栽培与管理等内容,从而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香椿1号;组培苗;反季节;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5-0043-01    红香椿1号是商丘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培育而成,是香椿中的极品,菜、材兼用,鲜嫩的芽菜肥壮、品质优、营养价
摘要使用5%立丰灵防治水稻倒伏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拔节前7d,喷施5%立丰灵,对于水稻防倒伏、改善株型和增产效果较好,增产率6.17%~10.59%,经济效益显著,可示范推广。  关键词立丰灵;水稻倒伏;防效  中图分类号 S511;S481 .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135-02    随着优质水稻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和高秆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晚造水稻倒伏现象
摘要介绍了2009年五河县小麦穗蚜重发特点,并分析了重发原因,指出应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为确保全县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小麦穗蚜;危害特点;重发原因;综防措施;安徽五河;2009年  中图分类号S435.122 .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174-01    麦蚜又名腻虫,为害小麦的蚜
摘要介绍了转基因杂交抗虫棉南农98-7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适时播种、合理密植、肥料运筹、及时化控、加强田间管理、防虫治病等内容,以期促进该品种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南农98-7;产量表现;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2.0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3-0183-01    南农98-7是南京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选育的转Bt CpTI双价
摘要介绍了韭菜无公害优质化栽培技术,包括整地、播种与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割等内容,以期为韭菜的无公害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韭菜;无公害;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9-0111-01    陆川县珊罗镇田龙村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少雨,全年适宜蔬菜露地生产。随着近年各地推进“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建设,田龙村
摘要在重庆市开县厚坝镇通过水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了在紫泥田田中配施不同的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三要素对株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影响较大,对穗长、结实率影响不大。根据回归模型得出:水稻最大产量配方方案为施氮、磷、钾分别为10.0kg/667m2、9.0kg/667m2、4.5kg/667m2,可使水稻产量达到629.57kg/667m2;最佳经济
摘要: 通过查阅近年来的有关文献,总结了川芎嗪在心血管等方面的药理学研究进展和相关作用机制,并对川芎嗪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川芎嗪;药理作用;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S5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108-02    川芎嗪(四甲基吡嗪)是从伞形科植物川芎中提取分离得到的生物碱,它具有多种生物和药理活性[1],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广泛重视,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