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阐述了2008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特点,指出境外虫源迁入量大、气候条件适宜等因素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总结了对其大发生所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安徽寿县;2008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1 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171-01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cis medinalis G.)是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具有突发性和暴发性。以幼虫吐丝卷叶成苞,幼虫躲在叶苞内取食上表皮和绿色叶肉组织,形成白色条斑。2003年以来,该虫连年重发生。2008年受迁入虫源、气候因子、种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稻纵卷叶螟呈大发生,稻田全部受害,给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1发生特点
1.1迁入期早
四(2)代6月中旬始见零星的迁入,比2007年的迁入较早,迁入量少,发生较轻。五(3)代系统田赶蛾7月17日出现蛾高峰,比2007年早8d,蛾量达2.4万只/hm2,普查田蛾量2.1~6.9万只/hm2,平均3.9万只/hm2,其中7月21日达到最高,田间蛾量高于大发生2007年的1.7万只/hm2。六(4)代系统田赶蛾调查发现,8月14日田间蛾量始增,比2007年提前12d,当日蛾量1.7万只/hm2,8月15日、17日、18日蛾量分别为4.1万只/hm2、4.9万只/hm2、7.1万只/hm2,是2007年的2倍。
1.2迁入峰期长
五(3)代于7月17日出现蛾高峰,持续到7月26日,峰期达10d。六(4)代8月14日出现蛾高峰,持续到8月25日,峰期达12d。较长的峰期给防治造成一定的影响。
1.3卵量大
五(3)代7月19日对稻纵卷叶螟的卵量进行调查发现,有效卵为35粒/百叶,平均1 575粒/百丛。7月23日调查发现,有效卵54粒/百叶,平均2 430粒/百丛,是大发生的12倍。六(4)代8月18日调查,有卵160粒/百叶,其中有效卵只有31粒/百叶,平均1 209粒/百丛。大量的卵为后期危害水稻提供了条件。
2发生原因
2.1境外迁入虫源量大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寿县地区不能正常越冬,常年在我国广东和广西的南部、海南部分稻区有零星越冬。越南是稻纵卷叶螟迁入我国的主要虫源地之一,近年年均发生面积为40万公顷,境外虫源量大,在气候条件适宜时迁入量大,成为导致当地大发生的条件。
2.2水稻生育期特点有利于其发生
寿县主要种植单季稻,水稻品种以粗秆、优质、大穗型为主,大面积单季稻为稻纵卷叶螟各个时期的迁入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和食料条件。稻纵卷叶螟的主害代基本上与水稻孕穗、抽穗期相吻合,加上叶片嫩绿,有利于稻纵卷叶螟产卵,幼虫取食分蘖至抽穗期水稻,成活率高,有利于发育。在田水稻品种多,栽培方式复杂,田间生育期生长不齐,也为稻纵卷叶螟连续发生提供了条件。
2.3气候条件适宜
稻纵卷叶螟迁入一般需存在垂直的气流,否则难以降落。7月初出现阴雨天气,并伴有7~8级大风,对稻纵卷叶螟的迁入相当有利。以后几天,以多云天气为主,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同时7月14日至8月2日,以多云天气为主,时而有雷阵雨,适宜的条件提高了五(3)代低龄幼虫的成活率,提高了六(4)代稻纵卷叶螟的虫源基数。
2.4残留基数高
四(2)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较轻,没有使用药剂防治,残留的虫量为下一代的发生提供了大量当地虫源。由于五(3)代峰期较长,达到10d,各龄虫态不一致,得不到完全防治,导致主害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难度加大,从而使危害程度加重,还为六(4)代提供了虫源,加大了残留的基数。
2.5天敌控害能力下降
农户病虫防治知识匮乏,看到问题,就开始喷药;加上高毒农药和菊酯类农药的使用,导致稻田害虫天敌大量死亡,天敌控害能力下降,也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原因之一。
3防治措施
3.1准确测报
这是指导防治的依据,不了解准确的虫情就无法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自6月27日至8月23日,每天清晨对系统田进行调查,通过稻田赶蛾,了解田间蛾量的变化情况,并随机抽查田间稻纵卷叶螟卵的发育进度,做出准确的测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保证防治效果。
3.2治前控后
2008年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比2007年早、迁入量也大,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的控制力度,直接影响到六(4)代的发生情况。针对五(3)代的防治,2次施药,中间相隔7d,从而有效地克服了世代重叠对虫源基数的影响,降低了六(4)代的发生、危害程度,减轻病虫防治的压力。
3.3选准药剂,提高用药质量
这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寿县植保站精心挑选了当前市场防治相对较好、价格适中且对天敌危害较小的低毒农药,并把这些农药印在病虫情报上,供农民参考选择。同时,各个乡镇农技站及农药零售商指导农民合理用药,提高用药质量,进而提高防治效果。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措施;安徽寿县;2008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1 文獻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5-0171-01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cis medinalis G.)是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具有突发性和暴发性。以幼虫吐丝卷叶成苞,幼虫躲在叶苞内取食上表皮和绿色叶肉组织,形成白色条斑。2003年以来,该虫连年重发生。2008年受迁入虫源、气候因子、种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稻纵卷叶螟呈大发生,稻田全部受害,给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1发生特点
1.1迁入期早
四(2)代6月中旬始见零星的迁入,比2007年的迁入较早,迁入量少,发生较轻。五(3)代系统田赶蛾7月17日出现蛾高峰,比2007年早8d,蛾量达2.4万只/hm2,普查田蛾量2.1~6.9万只/hm2,平均3.9万只/hm2,其中7月21日达到最高,田间蛾量高于大发生2007年的1.7万只/hm2。六(4)代系统田赶蛾调查发现,8月14日田间蛾量始增,比2007年提前12d,当日蛾量1.7万只/hm2,8月15日、17日、18日蛾量分别为4.1万只/hm2、4.9万只/hm2、7.1万只/hm2,是2007年的2倍。
1.2迁入峰期长
五(3)代于7月17日出现蛾高峰,持续到7月26日,峰期达10d。六(4)代8月14日出现蛾高峰,持续到8月25日,峰期达12d。较长的峰期给防治造成一定的影响。
1.3卵量大
五(3)代7月19日对稻纵卷叶螟的卵量进行调查发现,有效卵为35粒/百叶,平均1 575粒/百丛。7月23日调查发现,有效卵54粒/百叶,平均2 430粒/百丛,是大发生的12倍。六(4)代8月18日调查,有卵160粒/百叶,其中有效卵只有31粒/百叶,平均1 209粒/百丛。大量的卵为后期危害水稻提供了条件。
2发生原因
2.1境外迁入虫源量大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寿县地区不能正常越冬,常年在我国广东和广西的南部、海南部分稻区有零星越冬。越南是稻纵卷叶螟迁入我国的主要虫源地之一,近年年均发生面积为40万公顷,境外虫源量大,在气候条件适宜时迁入量大,成为导致当地大发生的条件。
2.2水稻生育期特点有利于其发生
寿县主要种植单季稻,水稻品种以粗秆、优质、大穗型为主,大面积单季稻为稻纵卷叶螟各个时期的迁入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和食料条件。稻纵卷叶螟的主害代基本上与水稻孕穗、抽穗期相吻合,加上叶片嫩绿,有利于稻纵卷叶螟产卵,幼虫取食分蘖至抽穗期水稻,成活率高,有利于发育。在田水稻品种多,栽培方式复杂,田间生育期生长不齐,也为稻纵卷叶螟连续发生提供了条件。
2.3气候条件适宜
稻纵卷叶螟迁入一般需存在垂直的气流,否则难以降落。7月初出现阴雨天气,并伴有7~8级大风,对稻纵卷叶螟的迁入相当有利。以后几天,以多云天气为主,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同时7月14日至8月2日,以多云天气为主,时而有雷阵雨,适宜的条件提高了五(3)代低龄幼虫的成活率,提高了六(4)代稻纵卷叶螟的虫源基数。
2.4残留基数高
四(2)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较轻,没有使用药剂防治,残留的虫量为下一代的发生提供了大量当地虫源。由于五(3)代峰期较长,达到10d,各龄虫态不一致,得不到完全防治,导致主害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难度加大,从而使危害程度加重,还为六(4)代提供了虫源,加大了残留的基数。
2.5天敌控害能力下降
农户病虫防治知识匮乏,看到问题,就开始喷药;加上高毒农药和菊酯类农药的使用,导致稻田害虫天敌大量死亡,天敌控害能力下降,也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原因之一。
3防治措施
3.1准确测报
这是指导防治的依据,不了解准确的虫情就无法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自6月27日至8月23日,每天清晨对系统田进行调查,通过稻田赶蛾,了解田间蛾量的变化情况,并随机抽查田间稻纵卷叶螟卵的发育进度,做出准确的测报,及时发布病虫情报,保证防治效果。
3.2治前控后
2008年稻纵卷叶螟的迁入比2007年早、迁入量也大,对五(3)代稻纵卷叶螟的控制力度,直接影响到六(4)代的发生情况。针对五(3)代的防治,2次施药,中间相隔7d,从而有效地克服了世代重叠对虫源基数的影响,降低了六(4)代的发生、危害程度,减轻病虫防治的压力。
3.3选准药剂,提高用药质量
这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寿县植保站精心挑选了当前市场防治相对较好、价格适中且对天敌危害较小的低毒农药,并把这些农药印在病虫情报上,供农民参考选择。同时,各个乡镇农技站及农药零售商指导农民合理用药,提高用药质量,进而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