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省级卫视 品牌价值与收视回归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wq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全国电视实力竞技场上的竞争强度没有因为世界和中国经济的诸多不确定因素而有丝毫减弱,三十几家卫星频道谁也不甘示弱,电视剧、电视活动、特色栏目策略日新月异,收视表现风光轮替、此起彼伏。然而。在各种光鲜的装扮和表面技巧的背后,谁是真正的强者?2008年底,CTR媒介策略研究部通过对涉及全国35个中心城市,总计超过5000名电视观众的调查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收视率作为一种观众收视行为的测量结果,其波动不居的表象背后有规律可循:收视率总是围绕品牌价值曲线上下波动,而决定电视品牌价值的是观众对电视节目/频道的认知、忠诚和满意程度。这一发现及相关的数据分析结果证明,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出发点,实现工作重心向品牌建设和维护的转移。才是电视媒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不二法门。
  
  电视综合实力:收视率向品牌价值的回归
  
  盘点2008年省级卫视收视格局,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成为了这一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分水岭”。当一个维持较长时期的重大事件将电视观众的注意力强烈凝聚,而造成“注意力真空”的时候,当观众事后逐渐恢复了他们的习惯后,对一个频道给他的强烈印象还能记住多少,对一个频道的收看欲望还能再次提振吗?
  如果忽视了品牌价值的积累而只注重短期的收视效益。这将是电视行业整体下滑的危险根源。多年以来,中国电视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主要是以收视率的“短期表现”作为成败的标准,急功近利的心态在几部“重点”电视剧不厌其烦的重复播出中和“全民选秀”的浩大声势下体现得淋漓尽致。CTR对全国观众的调查显示,播出电视剧《亮剑》的上星频道达到10个的时候,观众对《亮剑》收看渠道的回忆。竟然多达20个。可见,很多频道除了换来当时的收视率以外。其他的什么也没有留下。收视率是当今行业不可替代的评估指标。然而对收视率的尊重和敬畏更应该体现在追求稳定的可持续的收视价值上,而不只是短期的收视效益。
  


  研究表明,收视率表现作为电视观众现实接触行为的测量结果,可以作为判断频道发展状况的历史表征,是对频道和节目既往竞争力的事后确认。在整体媒介环境稳定、同类型媒体之间不构成有效竞争的大环境下,收视率表现可以通过历史数据的水平延长线判断其变动趋势。然而,在数字化成为大媒介环境中所有媒体的共同特征、卫星让电视的地域性区隔消弭殆尽的时候,电视收视率变化的起伏不定已经成为电视媒体和广告投放者面对的共同困惑。2008年的电视媒体,从地方电视台到省级卫视,再到中央电视台的多套节目,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频道对于收视率有较为稳定的预期之外,大多数频道都在如履薄冰的心态下期待着下一期收视率数据的到来。一些电视台从电视剧的刺激中以为找到了灵丹妙药,可是事实并不总是如人所愿。不同电视剧集的收视波动常常出人意外。这些情形都在说明一个道理:收视率波动这一困惑的解决仅仅拘泥于收视率数据的分析显然无法实现,判断电视频道发展景气状况及成长潜力的关键因素不仅是现在的收视率表现,也不仅是历史的收视率变化,而是支撑这些收视率指标变化的观众态度和收视动机。受,最终成为忠诚观众的转化过程。在调查的指标上看。通常包括频道知名度,不同阶段的接触率、卷入度、满意度、期待度、推荐度等指标,这些指标经过再次计算和加权,得到频道的发展景气指数、成长潜力指数,结合收视率表现的基本面,就可以判断一个频道的综合体征。在这一评估体系中,频道发展景气指数、频道成长潜力指数和收视率表现所表征的意义分别是:电视频道的品牌价值现状即收视率产生的基础、品牌价值的变化趋势即收视率下滑的风险预期、媒体本身的收视现状。根据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基本判断一个卫视频道的品牌竞争力和未来收视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可以研判频道总体健康状况和成长潜力。从调查结果看,不同卫视频道在发展景气指数、成长潜力指数、收视率表现三项指标的排名中,位次是不完全一致的,有些频道还有相当大的变化。这一现象呈现的是中国省级卫视频道在现实收视率与品牌发展预期之间的落差。
  我们通过涉及全国35个中心城市,总计超过5000名电视观众调查结果的系统分析发现,在收视率变动不居的表象背后,显示出不同电视台发展景气状况及成长潜力的巨大差异。事实上,由于几年来不断增长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一些省级卫视在新媒体环境下表现出严重的发展潜力匮乏。在市场竞争中渐显疲态。一些通过短期刺激手段获得高
  
  频道发展的困惑:成长烦恼与品牌自觉
  
  追求收视率的稳定和提升与现实的起伏不定,成为许多省级卫视做大做强的长远目标中一时无法解决的“成长的烦恼”。那么,在被一些人敬若神灵的收视率数据背后。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在左右着它的变化?我们的发现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决定收视表现变化的是以观众心理认同为基础的品牌价值。品牌价值可以通过品牌健康度来衡量,是一个频道从观众认知到收看,再到形成满意度及感收视率的卫视频道,如果不能对自身频道的品牌健康做重大补救性矫治,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泡沫破灭后收视大幅滑坡的景象。相反。一些长期致力于频道自主建设和栏目品质提升的卫视频道,由于在营销推广、经营管理等方面着力不够,造成与其品牌价值相比收视不足的情况,他们极有可能会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经历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后)出现惊人的跃升。电视频道经营者如果不能清晰地洞悉收视率数据背后的多重支撑力量,频道成长期的烦恼就有可能演化成成长期的疾患,最终影响频道的成长潜力。而在市场风云瞬息万变的背景下,一旦错过最佳成长期,也许将长期以市场侏儒的方式生存。
  


  在越来越多的电视台认识到收视率背后的品牌支撑力量,越来越多的广告主“相信品牌的力量”之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品牌价值和品牌健康度的科学、公正的测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公信力的测量结果。
  
  品牌健康体征的衡量:收视率的现状、景气程度与发展潜力
  
  对于电视经营管理者而言,发现成长的烦恼并洞察背后的促成因素固然重要,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解除烦恼,健康成长。现阶段。一方面。由于新媒体呈铺天盖地之势席卷而来,受众信息获取渠道迅猛增长,注意力集聚更为困难;另一方面,电视频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马太效应初现端倪。品牌作为一种品质标签,成为电视频道竞争的关键。因此,在品牌建设和价值提升问题上,中国电视媒体“做正确的事”比“把事情做正确”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在媒体长远发展的意义上,正确地选择将电视收视率建立在品牌健康的基础上比把收视率在一定时期内提升至某一水平 更重要。
  发展景气及成长潜力最终建立在电视品牌健康的基础上,而复杂的品牌健康表现数据处理过程可以简单地描绘成一个观众转化接替模型,每个卫视的品牌指标绝对表现和观众的相对转化率就能够非常直观地体现出来。
  从图1可以明显地看出,A、B、C三个不同的电视频道在观众认知、行为、态度以及情感忠诚度之间的转化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认为,黄色箱体的面积越大,其品牌越健康,转换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反之,品牌越不健康,转换和抗风险的能力越弱,发展潜力越小。而对于上述三个卫视。B卫视的品牌健康程度最高,观众的转化能力最强,所以。收视率高且有一个稳定的成长预期:而C卫视不论从品牌健康还是观众转化上看都存在问题,所以其收视率的预期是值得怀疑的,即使该频道通过短期刺激的方式,在收视率上取得不错的表现,但根据价值回归的原理,该频道的收视率一定会有很大的下滑,频道成长潜力是有限的。
  表1是我们在全国性的观众调查基础上,结合CSM2008年1~9月份的收视数据作相关分析后所得的省级卫视各项指标排名。表中综合健康体征栏的数字含义:1=A>B>c;2=ABC。当综合体征表现为1的状态时,频道收视表现比发展景气排名更靠前,发展景气比成长潜力更靠前,这就意味着该频道收视排名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有限。这种排名差距越大,收视提升的空间越小,甚至是负数,即存在着严重的收视泡沫:在2表示的状态时,频道收视表现不及发展景气指数,发展景气指数又不及成长潜力指数,意味着收视表现还没有充分体现出其应有的品牌价值,因而有一定的上升空间。这种排名的差距越大,收视上升的空间也越大。但是,这种上升的潜力能否转变为收视的优势取决于频道品牌向收视转化的能力;3的状态表现为频道收视表现与发展景气、发展景气与成长潜力之间的逆向差距,它意味着频道品牌建设方面可能存在明显缺陷,以至于受众的收视行为和长期期待都比现实评价要高,差距越大这种落差就越大。收视率已经产生了泡沫化的倾向,这样的频道需要在品牌的内在品质提升方面多加着力;4的情况反映的是品牌价值高于收视表现和观众未来预期的状况,造成了收视相对品牌价值的不足,这样的频道需要在品牌价值转化为受众可以感知的节目形态方面多花功夫,但总体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根据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频道的收视状况与发展景气及成长潜力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电视频道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品牌经营缺陷并作相应的建设、维护和矫治工作,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就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规避。换言之,当频道在品牌建设和品牌健康维护方面着力甚多的时候,其发展景气及成长潜力会不断提升,收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就会不断改善;反之,当一个频道对于品牌建设和品牌健康维护疏于管理的时候,其发展景气及成长潜力会被削弱,收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也会随之大打折扣。
  可以预期的是,2009年省级卫视中重视品牌价值和发展潜力的频道会越来越多,他们会在脚踏实地的满足观众需求、提升观众满意度的努力中获得相应的回报。电视剧作为收视率提升的有效工具还会被多家电视台拼死争夺,但是,它的回报会相对下降,使用不当甚至会伤了频道节目创新的筋骨,影响频道品牌价值的创造和提升。而与品牌推广相关的各种活动会越来越频繁,观众是否买帐,还要看这些频道是否真的从观众需求的角度去给自己的频道和节目定位了。
  作者单位 CTR市场研究媒介策略研究部
其他文献
本期围绕第四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刊发了几组相当重要的文章和若干精彩照片。读着这些文章,看着这些照片,仿佛又置身于当时那种如火如荼,又十分理性的场景之中,使人震奋不已、激动不已、倍加珍惜。这里我要介绍的是,除了上述这些重要的资讯以外,还有一篇与目前形势密切相关的文章,是谈美国第二大报业集团——论坛报业集团最近申请破产缘由的,值得一读,值得咀嚼。  这篇文章讲到该集团申请破产的要素有四:其一,金融海啸影
期刊
马丁路德金说过:“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本身”。我们如何走过公民社会,如何拥抱公民社会,如何锻造真正的公民?对媒体来说,这既是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更是大有可为的时代担当。  ——《南方周末》读者孙存准    2009年,《南方周末》诞生25周年。  “1980年代,那个噩梦醒来的早晨,那个我们出发的早晨,北岛曾经有一首诗广
期刊
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2010年底全部转制  转制到位后不限制出版范围、书号、版号  自2008年9月确定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制路线图之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近日决定将于2010年底全面完成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制任务,对转制到位的出版单位,总署在出版范围、书号、版号等方面不予限制。2009年年底将全面完成地方和高校出版社转企改制任务,2010年年底全面完成中央各部门出版社转企改制任务;三年内完成经营性报
期刊
随着一批批违规网站、 “四假”事件被曝光并被勒令及时整改,国民感受到了政府彻底根除网络低俗、虚假新闻的决心,同样感受到了国内传媒业积极应对经济危机,寻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力量。  ——编者  据统计,在中国的网民中,19岁以下的占35.6%。网上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危害中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在全球金融风暴愈刮愈烈,并对各国经济造成越来越深重灾难的同时,在中国,一场由国务
期刊
传统平面媒体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日子越发不好过,已是不争的事实:新兴户外媒体的日子同样不好过——目前市场还缺少对其投放效果评价的权威体系。那么,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处境又如何呢?  ——编者  “2008年还在35家卫视投放广告,今年就只投放25家。”北京华扬联众广告公司董事总经理苏同告诉记者,他公司的一个大客户大幅消减了今年的广告投放,全国卫视被直接砍掉了10家。作为个案,这虽不能代表全体广告主
期刊
教辅期刊是中国期刊阵营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坐拥庞大的学生消费市场,它一直是期刊发行市场上的一支劲旅。据统计,我国发行量超过100万份的期刊不到30种,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教辅类期刊。然而,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教辅期刊的发行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生存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发行困境    近年来,随着中央“治理部门报刊散滥,制止利用职权摊派发行”等政策的出台,再加之教育改革大环境的变化。教
期刊
200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非常缺乏权威、系统、深入的数据和分析,相对而言,CNNIC毕竟是权威机构,而且连续十几年大致按一个体例和方法做调查和统计,其报告值得业内人士注意。    用户在哪里    我们做网络的都很关心用户在哪里,怎么夺取老用户、怎么吸引新用户。这里说说我的看法。  中国现在有多少网民?按报
期刊
2008,从岁初走到年末,有太多值得回顾和记忆的事情,也有太多值得感动和铭记的瞬间。  年初雪灾、汶川地震、毒奶粉、金融危机、北京奥运、神七飞天、改革开放30年……这些2008年的关键词早已经被人们耳热能详。  这是个大喜与大悲同在的年份,这是个让人激情澎湃又泪流满面的年份,这是个让人刻骨铭心而又不同寻常的年份。  作为社会发展的见证者、记录音和实践者的中国传媒业,伴随着这个时代一起成长,并品尝着
期刊
本刊讯 (记者 徐颉)由慧聪邓白氏研究主办、本刊协办的2009年中国媒体经营研讨会3月19日在京举行,并公布了经营管理不断创新、经营业绩不断攀升的报刊媒体排名。近十位专家和传媒老总围绕着“掌控危中变局,瞭望传媒未来”主题发表演讲,探讨金融危機影响下中国传媒经营之道。  据慧聪邓白氏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报纸媒体在广告收入方面有明显增加,但报纸广告增长幅度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
期刊
从1958年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播出至今,中国电视剧已走过50年的发展历程。前20年,电视剧被视为单一的政治宣传工具,生产基本等同于政治任务的执行;后30年,电视剧逐步转变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生产则更多地体现为市场行为。尤其是从1991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在《编辑部的故事》制作中引入随片广告和企业赞助等商业运作方式以来,中国电视剧行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实现了由事业性收支平衡向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