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下线是顺宁(现云南凤庆县)到下关的一条茶马古道,当人们将其作为研究普洱茶的一条重要线索在书上泛谈的时候,我再次来到位于滇西茶马第一镇的鲁史,在友人的指引下,踏上位于鲁史镇糖房村一段鲜为人知却保留完好的茶马古道。
1913年以前,中原文化传到滇西凤庆县,必经一条古道:即从下关到巍山,过鲁史,再经过糖房、金马、新村三个驿站,到凤庆县城。从鲁史到凤庆县县政府所在地凤城100多公里的山路全都处在崇山峻岭间,其中一处叫黑山门的关隘更是险要。离黑山门4公里一个叫糖房的村庄,是顺下线上一个独特的小村庄。商客从巍山到凤城来到黑山门时天色渐晚,就不能再贸然前行了,因为黑山门时有盗贼出没,轻则要钱要物,重则要人性命。传说中,糖房村土地贫瘠,除了石头与几棵松子树外没有其他特产,倒是这里的大麦能熬制出鲜香甜美的麦芽糖,因此,一年四季都有麦芽糖的香甜荡漾在糖房村四周,村子因此而得名。糖房人热情好客,每每遇上不能再继续翻越黑山门的客商,都会拿出最好的被子让客人盖,拿出最香甜的麦芽糖让他们吃。如果客商真的有事急着要连夜过黑山门,他们就会组织起村里的男青年,点燃火把,唱着粗犷的山歌把客商送出黑山门,却不计报酬。

顺下线是一条官道,当时的朝廷圣旨到边疆的思普地区,也要经过这一条线。它又是一条商道,普洱府启程的大马帮要从思茅到普洱,再经过顺下线,最终到达康藏。
顺下线得益于普洱茶的清香,给沿途村庄平添了浓重的茶文化风情,让茶的清芬浸透糖房的每一间老屋。随处可见的拴马桩,锈迹斑斑的马掌,闲置不用的马驮、马鞍,以及还圈养着牛羊的圈房,都能说明现在有些落寞的糖房村当年的繁华。当我站在马圈前,又仿佛听到当年大马帮的铃声。
顺下线凤城到鲁史段的茶马古道到20世纪80年代前仍然马来人往,尽管已没有从巍山大理前往凤庆县城的客商马队,但沿途村落自发组织的马帮,始终承运着乡亲们衣食住行的一切。20世纪80年代,这条茶马古道随着凤鲁公路的通车才渐渐变得荒芜起来。
顺下线最完整的茶马古道是糖房村到黑山门的一段,从这段路仍然可以轻易读出大马帮的足迹。这段路与这个叫糖房的村子很少被提起,是因为这个村只有十多户人家,还是由于这个村子实在贫穷,我不得而知。现在的糖房已闻不到麦芽糖的芳香与甘甜,也见不到那些煮沸着大麦的铁锅,当然也看不到为旅客的到来在阳光下翻晒着棉被的小媳妇了。阳光直射到青石板屋顶,现出耀眼的光芒,让人睁不开眼睛,石块堆砌的屋墙整齐划一地支撑着一间间上了年纪的老屋,看上去有些悬。村子里很少见到孩子,村口有几位老人在一棵开着花的杏树下聊天。说到茶马古道,他们显得有些激动,有的要我去看踏地几尺深的马蹄印,有的要我去看当年他爷爷给客商喂马的水槽,还有一位老人则微闭着眼睛问我要不要他家祖上传下的普洱茶。他们听说我是来看茶马古道的,又都相约着带我去看最值得看的那段古道。

应该说古道保存最完整、没有人为修复痕迹的是糖房到黑山门4公里的这一段。沿途随处可见拴马桩与歇马处的痕迹,古老的原始森林让当年的茶马古道保存完好,苔藓铺满岁月的马蹄,发白的石块间隙,挤出不怕霜雪的小草。现在,这些农户人家仍然喂养着为数不少的骡马,因为山高坡陡,收获与播种离不开这些牲畜。只是凤鲁公路修通之后,这条茶马古道越来越萧条。这倒也是件好事,它可以原原本本地记载一段远去的茶马古道史。
以前,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鲁史由于缺水,许多客商只好选择与鲁史邻近的糖房村作为食宿点,一来这里民风淳朴,二来这里有水可喂马,清澈的山泉源自村背后的悬崖峭壁,非常干净。还有就是这里的麦芽糖非常好吃。一时间,小小的糖房村车水马龙,成为远近闻名的客栈。

现在,茶叶已经成为糖房村主要经济作物,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茶马古道漫长的历史影响。一位大理的商人为了表达对糖房一家人的感激,承诺只要这家人栽种出茶,不论多少他都高价收购;一位顺宁(凤庆)的马哥头为了给处于贫穷的糖房人一点出路,趁老板不注意,偷了些准备运往下关的茶籽给一家人种植。
老人们带着我重走了一段茶马古道,凹下去的石头,是当年大马帮写下的传奇。一条新修的公路远离古道,是村里为保存茶马古道而采取的举措,这一绕就多花了几万元钱。几万元钱可以让冬天里光着脚的孩子有温暧的教室,可以让渐渐枯竭的水源多一处来路,可他们选择了保护古道。村里自发成立护村队,护的就是这一段茶马古道,保存下这一段路也许赚不了钱,但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糖房被茶香浸染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