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指出在习作教学中,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本文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写作方法和技巧的研究:(1)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搜集资料;(2)在课堂教学中,送给学生一双慧眼;(3)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4)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
关键词:习作 搜集 慧眼 想象 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02-01
1 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搜集资料
提起习作学生害怕,教师头疼,有时教师指导的有板有眼,学生作文却是假话连篇,干干巴巴,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一潭死水,丝毫也透视不到小学生朝气蓬勃的样子,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我让学生俯身关注课本,从课文中搜集和吸取作文的资料,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使学生减轻有心枯笔涩的苦恼。比如:我在教学课文时,多次提到对比描写的方法。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被捕前”和“被捕时”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当时局势的动乱和危险;“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更好地表现了父亲面对敌人临危不惧的高尚品质。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把对比手法运用于习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我告诉学生只有多记忆,多领悟,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并且教给学生只要善于从生活细微处积累并领悟,定会发觉生活“无处不飞花”,如此,也就自然地能采撷到及其真情实感的写作资料,有了充足的写作资料,学生就能说真话,无需再做无谓的挣扎,胡编乱造,可以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2 在课堂教学中,送给学生一双慧眼和一颗敏感的心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叶圣陶也说过:生活犹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可见习作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周围事物的人和事细致观察,在观察中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布置学生观察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要求学生观察时能用心,能投入感情,能把自己观察的过程变成亲近自然的过程,变成欣赏和陶醉的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作品。
教学《草虫的村落》时,课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他们意味深长的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我在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对视良久”感受浓浓爱意的流露,激发童心童趣,使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观察对象,如,观察一棵树,建议学生:看一看,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仔细认真地看,随着光线的变化,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闻一闻,闻闻树皮、树叶,你闻到了什么气息?想到了什么在?摸一摸,摸摸树叶的纹理,摸摸树枝的分叉,你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静静地在树下坐一坐,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这棵树的特点,感受树的周围以及生活在树上的小鸟、知了等小生命的气息。学生就能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3 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想象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人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作文离开了想象,犹如离开了灵魂的肉体,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
教学《山中访友》时,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地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树为人友,人为树友,树和人融为一体的奇妙境界。学生通过学习和体会,产生联想和想象的欲望,激发他们想象的情趣。我班有位学生写了这样的一个片段:如果我是一滴水,我会和小伙伴们在河里自由地玩耍,太阳一出来,就把我变成水蒸气,让我去天空做一朵云,每天悠闲地逛来逛去,看地上美丽的风景。我飘到干旱的地方,变成了一滴滴雨珠洒向大地,干旱的土地变得湿润了,长出了许许多多的小花。学生明白如果想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写形象、写生动,必须用上恰当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才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才会更深刻,更富感染力。
4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
古人云:“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因而指导学生写作时,应打破条条框框,使习作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一种需要,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场,这样学生才乐于去写,把习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抒真情,表真意。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如何让今天中国的小孩子体会到文中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和辛酸,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的着力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语句、段落相互交流,设身处地地让学生走进文本,有感情地朗读,整体加深理解和感受。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让学生联系前文的内容,体会小女孩已经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的场景。我迅速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地问学生,此时此刻,你们是不是想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深情地读给小女孩听。我班的海燕写了这样一首诗:《如果我有一台时光机》如果我有一台时光机/我要去丹麦/那被黑暗笼罩的地方/去找安徒生爷爷笔下/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要把舍不得穿的新衣服给她/让他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春天的般温暖/从此不再寒冷。我要把快乐给她/抚平她那难受的心灵/让她的心灵/再次开满鲜花……我还想改变那个时代/穷人的命运/让幸福之花/盛开在丹麦。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话的同时,使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和感染。
我认为,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我们如果给予农村小学生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空间,一定会使每一个学生都乐于习作,乐于表达,写出个性化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习作 搜集 慧眼 想象 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102-01
1 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搜集资料
提起习作学生害怕,教师头疼,有时教师指导的有板有眼,学生作文却是假话连篇,干干巴巴,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一潭死水,丝毫也透视不到小学生朝气蓬勃的样子,为了彻底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我让学生俯身关注课本,从课文中搜集和吸取作文的资料,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使学生减轻有心枯笔涩的苦恼。比如:我在教学课文时,多次提到对比描写的方法。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被捕前”和“被捕时”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当时局势的动乱和危险;“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更好地表现了父亲面对敌人临危不惧的高尚品质。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把对比手法运用于习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习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我告诉学生只有多记忆,多领悟,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并且教给学生只要善于从生活细微处积累并领悟,定会发觉生活“无处不飞花”,如此,也就自然地能采撷到及其真情实感的写作资料,有了充足的写作资料,学生就能说真话,无需再做无谓的挣扎,胡编乱造,可以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2 在课堂教学中,送给学生一双慧眼和一颗敏感的心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叶圣陶也说过:生活犹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的流个不歇。可见习作与生活是相融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敏感的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周围事物的人和事细致观察,在观察中突发奇想,产生表达的灵感。布置学生观察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要求学生观察时能用心,能投入感情,能把自己观察的过程变成亲近自然的过程,变成欣赏和陶醉的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作品。
教学《草虫的村落》时,课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他们意味深长的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我在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对视良久”感受浓浓爱意的流露,激发童心童趣,使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观察对象,如,观察一棵树,建议学生:看一看,选择一天中不同的时间仔细认真地看,随着光线的变化,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闻一闻,闻闻树皮、树叶,你闻到了什么气息?想到了什么在?摸一摸,摸摸树叶的纹理,摸摸树枝的分叉,你感受到了什么?还可以静静地在树下坐一坐,你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这棵树的特点,感受树的周围以及生活在树上的小鸟、知了等小生命的气息。学生就能将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3 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想象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人在原有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作文离开了想象,犹如离开了灵魂的肉体,为此,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情景,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
教学《山中访友》时,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地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树为人友,人为树友,树和人融为一体的奇妙境界。学生通过学习和体会,产生联想和想象的欲望,激发他们想象的情趣。我班有位学生写了这样的一个片段:如果我是一滴水,我会和小伙伴们在河里自由地玩耍,太阳一出来,就把我变成水蒸气,让我去天空做一朵云,每天悠闲地逛来逛去,看地上美丽的风景。我飘到干旱的地方,变成了一滴滴雨珠洒向大地,干旱的土地变得湿润了,长出了许许多多的小花。学生明白如果想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写形象、写生动,必须用上恰当的想象和联想,文章的内容才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才会更深刻,更富感染力。
4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
古人云:“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因而指导学生写作时,应打破条条框框,使习作成为学生表达情感的一种需要,成为学生心灵的释放场,这样学生才乐于去写,把习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抒真情,表真意。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如何让今天中国的小孩子体会到文中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和辛酸,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的着力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结合语句、段落相互交流,设身处地地让学生走进文本,有感情地朗读,整体加深理解和感受。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让学生联系前文的内容,体会小女孩已经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的场景。我迅速抓住教育契机,及时地问学生,此时此刻,你们是不是想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深情地读给小女孩听。我班的海燕写了这样一首诗:《如果我有一台时光机》如果我有一台时光机/我要去丹麦/那被黑暗笼罩的地方/去找安徒生爷爷笔下/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要把舍不得穿的新衣服给她/让他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春天的般温暖/从此不再寒冷。我要把快乐给她/抚平她那难受的心灵/让她的心灵/再次开满鲜花……我还想改变那个时代/穷人的命运/让幸福之花/盛开在丹麦。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写话的同时,使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和感染。
我认为,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我们如果给予农村小学生有效的作文指导,给他们表达的自由空间,一定会使每一个学生都乐于习作,乐于表达,写出个性化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