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全国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省份之一,陕西苦干实干,持续用力,正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陕西省委省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聚焦精准,靶向施策,统筹推进。绝大多数有扶贫任务的县(区、市)形成了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新局面;上万名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得到历练与成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开启美好新生活。陕西的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群众认可、干部认同、中央肯定。
陕西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秦巴山、六盘山、吕梁山3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以及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两个省级特困地区,这都是陕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硬骨头”,陕西首先做的就是“精准识别”。2017年,陕西通过逐村、逐户筛查并严格落实“两公示一公告”制度,剔除识别不精准的31万人,将档外符合条件的34.3万人纳入帮扶范围,核定2016年档内贫困人口78.3万户、228.7万人。
之后,陕西相继启动了一系列脱贫工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新政,基本形成了稳定推进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陕西没有简单地采取给鸡、给羊,而是实行长、中、短项目结合,逐县逐村选准产业扶贫方向,通过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让产业围绕脱贫布局,让脱贫融入产业发展,真正把贫困群众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一举两得。
除了通过引进企业、培育产业项目支持脱贫攻坚外,陕西更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三变”改革,使贫困户联股联利联心,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壮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三方共赢。
50多岁的张春相,是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村民,也是村上合作社的股东。“当初入股时,我拿了2万元,还周转了亲戚1万元。想着多入些股,就能多分红嘛。”老张憨厚地笑道。以前守着家里近30亩地,一年到头还挣不到1万元,如今土地入股,有分红不说,他还在景区做收料员,一年工资就有3万元。
在陕西,已有335个贫困村实行了“三变”改革,涌现出“党支部、合作社、‘三变’、贫困户”模式,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强化了基层党组织,也让贫困群众搭上发展的快车。礼泉县袁家村對村级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全体村民受益;蓝田县董岭村170户村民与村委会签订土地经营权转让合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农民稳定增收;洋县纸坊街道办事处草坝村,通过“三变”改革,实现了家家入社,户户有股,村民收入、乡村治理、公益服务、组织建设多业并举……
统筹推进,精准发力,不是就脱贫抓脱贫,而是将脱贫攻坚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工程,这是陕西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大亮点。
“以前在老家,干啥都不方便,现在搬到社区,白天在工厂上班,下班了还可以去广场跳舞,美得很。”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居民程云对记者笑言。
作为锦屏社区搬迁群众,程云的另一重身份是社区工厂员工。楼上是家,楼下上班,程云一个月挣2500元左右,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正是得益于平利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
“搬迁群众最大的顾虑是后续生存问题,我们没有就搬迁而搬迁,搬迁之初,都会和群众签订搬迁安置、就业创业、旧宅基地腾退三项协议,让他们知道自己搬到哪里,收入从哪儿来,心里更有底,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平利县移民办主任范小东直言。去年,平利县11个镇31个安置点建成了社区工厂53家,就业3560人。
以平利县为代表的易地扶贫搬迁是陕西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脱贫攻坚的样板工程之一。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中,陕西今年确立了“顺应规律、系统思维、‘四化同步’、统筹推进、一举多赢”的工作思路,推行“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工作模式,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有力助推了各地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此外,陕西还拓宽就业扶贫渠道,采取突出公益岗位安置、强化多元就业支撑、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等措施,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行动是最好的语言,战场是最好的课堂。今年,陕西正努力在质量上下功夫、在精准上做文章、在治本上添举措、在重点上求突破、在统筹上聚合力、在作风上强保障,确保实现20个县摘帽、1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以“赶考”的精神、“只争朝夕”的决心,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陕西省委省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民生,聚焦精准,靶向施策,统筹推进。绝大多数有扶贫任务的县(区、市)形成了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新局面;上万名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得到历练与成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开启美好新生活。陕西的脱贫攻坚工作得到了群众认可、干部认同、中央肯定。
聚焦精准, 啃下“硬骨头”
陕西的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秦巴山、六盘山、吕梁山3个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以及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两个省级特困地区,这都是陕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硬骨头”,陕西首先做的就是“精准识别”。2017年,陕西通过逐村、逐户筛查并严格落实“两公示一公告”制度,剔除识别不精准的31万人,将档外符合条件的34.3万人纳入帮扶范围,核定2016年档内贫困人口78.3万户、228.7万人。
之后,陕西相继启动了一系列脱贫工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新政,基本形成了稳定推进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陕西没有简单地采取给鸡、给羊,而是实行长、中、短项目结合,逐县逐村选准产业扶贫方向,通过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让产业围绕脱贫布局,让脱贫融入产业发展,真正把贫困群众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一举两得。
除了通过引进企业、培育产业项目支持脱贫攻坚外,陕西更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农村“三变”改革,使贫困户联股联利联心,实现产业发展、集体壮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三方共赢。
50多岁的张春相,是榆林市榆阳区赵家峁村村民,也是村上合作社的股东。“当初入股时,我拿了2万元,还周转了亲戚1万元。想着多入些股,就能多分红嘛。”老张憨厚地笑道。以前守着家里近30亩地,一年到头还挣不到1万元,如今土地入股,有分红不说,他还在景区做收料员,一年工资就有3万元。
在陕西,已有335个贫困村实行了“三变”改革,涌现出“党支部、合作社、‘三变’、贫困户”模式,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强化了基层党组织,也让贫困群众搭上发展的快车。礼泉县袁家村對村级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全体村民受益;蓝田县董岭村170户村民与村委会签订土地经营权转让合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农民稳定增收;洋县纸坊街道办事处草坝村,通过“三变”改革,实现了家家入社,户户有股,村民收入、乡村治理、公益服务、组织建设多业并举……
统筹推进, “造血”稳发展
统筹推进,精准发力,不是就脱贫抓脱贫,而是将脱贫攻坚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工程,这是陕西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大亮点。
“以前在老家,干啥都不方便,现在搬到社区,白天在工厂上班,下班了还可以去广场跳舞,美得很。”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居民程云对记者笑言。
作为锦屏社区搬迁群众,程云的另一重身份是社区工厂员工。楼上是家,楼下上班,程云一个月挣2500元左右,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正是得益于平利县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
“搬迁群众最大的顾虑是后续生存问题,我们没有就搬迁而搬迁,搬迁之初,都会和群众签订搬迁安置、就业创业、旧宅基地腾退三项协议,让他们知道自己搬到哪里,收入从哪儿来,心里更有底,确保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平利县移民办主任范小东直言。去年,平利县11个镇31个安置点建成了社区工厂53家,就业3560人。
以平利县为代表的易地扶贫搬迁是陕西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脱贫攻坚的样板工程之一。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工作中,陕西今年确立了“顺应规律、系统思维、‘四化同步’、统筹推进、一举多赢”的工作思路,推行“精准搬迁、精确施策、精细管理”工作模式,在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有力助推了各地一、二、三产业快速发展。
此外,陕西还拓宽就业扶贫渠道,采取突出公益岗位安置、强化多元就业支撑、加强就业技能培训、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等措施,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
行动是最好的语言,战场是最好的课堂。今年,陕西正努力在质量上下功夫、在精准上做文章、在治本上添举措、在重点上求突破、在统筹上聚合力、在作风上强保障,确保实现20个县摘帽、1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以“赶考”的精神、“只争朝夕”的决心,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