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生动地解释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一个人阅读量的多少是其能否写好文章的关键,也是衡量这个人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中,阅读是语言的输入过程,写作则是语言的输出过程,语言的输出是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其前期的语言输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见,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之密切。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谈起写作,学生普遍长叹一口气:“哎,不会写,完全不知道怎么写。”教师也会感慨万千:“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只要找到阅读与写作的关联点,掌握好这两把“利剑”就能达到“双剑合璧,威力大增”的功效。那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有哪些?怎样实现阅读为写作更好地服务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素材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晚年在繁忙的公务中仍旧利用休息时间写作,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就立即摘取身边的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瓦罐里。这样年复一年,十年后将所积累的素材加以修改整理,最终写下了《辍耕录》。可见,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因素。在初中语文写作中,学生之所以不知道作文怎么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素材可写。阅读作为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围绕教材,为学生选择一部分读本,让学生阅读揣摩、消化、领悟,最终形成自己的内在语言,这样他人文章中的养料才能内化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只有掌握大量的素材,学生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可以这么说,语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素材往往来源于阅读中或直接或间接的感受。因此,在语文阅读中累积语言素材是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意义。
在阅读中累积素材,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欣赏,内化,让学生得到知识的滋润、艺术的熏陶。其次,在课外延伸阅读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要注意把握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觉独特、富有新鲜知识的阅读材料。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才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将阅读材料中的语言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在写作时让学生“有水可倒”。
例如,在九年级语文《沁园春 雪》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多加阅读,并且背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话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话也写出了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又如《星星变奏曲》这首诗中写到的“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上述例子中,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了描写雪的风光以及描述星空的语句,这些都可以成为以后写作中的素材。
在阅读中能够提升写作情感
2017届文科状元吴铮说:“在整个学习阶段,学习语文最大的感受就是阅读。父母给的零花钱有一多半都用来购买语文阅读材料。语文就是厚积薄发,我现在很庆幸坚持了自己的写作道路。除了广泛阅读的深厚积累,还要归功于自己坚持了一种在应试中稍有风险的写作风格。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累積情感,带有自己的观点,并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到写作上,带着真实感情去写,自然能够一气呵成。”
在这里,阅读的时候需要带有感情地去读课外读本。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因此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心灵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读本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激发学生的情感细胞,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中体会,他们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到位,才能让学生的感悟更加透彻,才能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运用到语文写作中,才能更加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才说,语文阅读于写作情感起到了重要意义。
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
首先,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对好的文章进行模仿,茅盾说过:“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模仿,顾名思义并不是照抄,模仿其中的用语、模仿文章的格式、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等,结合阅读的文章精华进行模仿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促使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并提升自己,通过模仿汲取文中的营养成分,最终以模仿达到超越模仿,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性的写作风格。模仿是学生创作文章的基础,创作是让学生模仿的目的。教师让学生模仿时,要带有目的去模仿,帮助学生深度解剖范文,感悟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体验、学习作者表现生活的方式,让学生观察、认识写作的本质,掌握写作规律,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真意的文章。例如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中,作者写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时,并没有直接描述母亲是如何照顾瘫痪儿子的,而是通过一句话来表达的:“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仅仅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母亲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儿子的身上,其他的事情都无暇顾及。这种侧面烘托的效果比直接描述更能打动人心,学生在写作中对人物描述时就可以借用这种手法,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进而将浅显的模仿内化成为自己的信息,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其次,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学生从原文的阅读中跳出来,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散思维,在写作的空间遨游。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通过第一段中可以得出济南的冬天没有风,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第三段作者写到“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对于这一段,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读完,然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者脑海中济南的冬天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其次,再让学生回忆一下,我们生活的地方,冬天又是一幅怎样的场景?我们可以让学生再想象一下我们的家乡之外的地方,冬天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其他地方呢,有没有冬天,冬天是什么样的?甚至可以让学生自行想象,其他季节的景象。这样能够让学生源于文章,跳出文章进行想象,进而扩大想象的范围,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当然,想象的起点是生活,想象的终点要高于生活,我们要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仔细品味生活,感受生活,高出生活,跳出生活,将自己的一切感受以文字为载体记载下来,最终回归生活。
结语
实践证明,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阅读和写作看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对待,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先读后写、以读供写,读写结合、相互促进,从而能较好地发挥整体优化的作用。总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反之,写作又促进了阅读质量的提高。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阅读的基础作用,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词汇量,最终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谈起写作,学生普遍长叹一口气:“哎,不会写,完全不知道怎么写。”教师也会感慨万千:“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其实,在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只要找到阅读与写作的关联点,掌握好这两把“利剑”就能达到“双剑合璧,威力大增”的功效。那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有哪些?怎样实现阅读为写作更好地服务呢?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阅读为写作提供了素材
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晚年在繁忙的公务中仍旧利用休息时间写作,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就立即摘取身边的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瓦罐里。这样年复一年,十年后将所积累的素材加以修改整理,最终写下了《辍耕录》。可见,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因素。在初中语文写作中,学生之所以不知道作文怎么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素材可写。阅读作为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围绕教材,为学生选择一部分读本,让学生阅读揣摩、消化、领悟,最终形成自己的内在语言,这样他人文章中的养料才能内化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只有掌握大量的素材,学生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可以这么说,语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素材往往来源于阅读中或直接或间接的感受。因此,在语文阅读中累积语言素材是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意义。
在阅读中累积素材,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觉地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欣赏,内化,让学生得到知识的滋润、艺术的熏陶。其次,在课外延伸阅读中,作为阅读主导者的教师要注意把握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选择构思新颖、视觉独特、富有新鲜知识的阅读材料。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材料,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才是学生感兴趣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将阅读材料中的语言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在写作时让学生“有水可倒”。
例如,在九年级语文《沁园春 雪》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多加阅读,并且背诵。“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话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话也写出了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又如《星星变奏曲》这首诗中写到的“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上述例子中,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了描写雪的风光以及描述星空的语句,这些都可以成为以后写作中的素材。
在阅读中能够提升写作情感
2017届文科状元吴铮说:“在整个学习阶段,学习语文最大的感受就是阅读。父母给的零花钱有一多半都用来购买语文阅读材料。语文就是厚积薄发,我现在很庆幸坚持了自己的写作道路。除了广泛阅读的深厚积累,还要归功于自己坚持了一种在应试中稍有风险的写作风格。在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累積情感,带有自己的观点,并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运用到写作上,带着真实感情去写,自然能够一气呵成。”
在这里,阅读的时候需要带有感情地去读课外读本。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个色彩斑斓、扑朔迷离的情感世界,因此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心灵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读本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感教育这一要素,激发学生的情感细胞,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中体会,他们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到位,才能让学生的感悟更加透彻,才能让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运用到语文写作中,才能更加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才说,语文阅读于写作情感起到了重要意义。
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
首先,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对好的文章进行模仿,茅盾说过:“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模仿,顾名思义并不是照抄,模仿其中的用语、模仿文章的格式、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等,结合阅读的文章精华进行模仿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促使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并提升自己,通过模仿汲取文中的营养成分,最终以模仿达到超越模仿,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性的写作风格。模仿是学生创作文章的基础,创作是让学生模仿的目的。教师让学生模仿时,要带有目的去模仿,帮助学生深度解剖范文,感悟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体验、学习作者表现生活的方式,让学生观察、认识写作的本质,掌握写作规律,在模仿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真意的文章。例如在《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中,作者写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时,并没有直接描述母亲是如何照顾瘫痪儿子的,而是通过一句话来表达的:“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仅仅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母亲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儿子的身上,其他的事情都无暇顾及。这种侧面烘托的效果比直接描述更能打动人心,学生在写作中对人物描述时就可以借用这种手法,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提高自己的模仿能力,进而将浅显的模仿内化成为自己的信息,在以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其次,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学生从原文的阅读中跳出来,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散思维,在写作的空间遨游。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通过第一段中可以得出济南的冬天没有风,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第三段作者写到“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对于这一段,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读完,然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作者脑海中济南的冬天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其次,再让学生回忆一下,我们生活的地方,冬天又是一幅怎样的场景?我们可以让学生再想象一下我们的家乡之外的地方,冬天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其他地方呢,有没有冬天,冬天是什么样的?甚至可以让学生自行想象,其他季节的景象。这样能够让学生源于文章,跳出文章进行想象,进而扩大想象的范围,充分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当然,想象的起点是生活,想象的终点要高于生活,我们要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仔细品味生活,感受生活,高出生活,跳出生活,将自己的一切感受以文字为载体记载下来,最终回归生活。
结语
实践证明,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将阅读和写作看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对待,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先读后写、以读供写,读写结合、相互促进,从而能较好地发挥整体优化的作用。总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反之,写作又促进了阅读质量的提高。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关注阅读的基础作用,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词汇量,最终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