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脑对记忆里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它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有想象才会有创新,有创新才能有活力。当前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孩子想象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凭借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让思维的火花尽情地碰撞,让课堂闪现生命的灵动。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想象潜能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借助媒体,激发想象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分别来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大学生的答案最单一,中学生回答出来的也寥寥无几,只有小学生以他童真烂漫的慧眼,大胆无羁的幻想,在教授粉笔勾勒的线条里尽情遨游了一番。也许在我们看来,这些孩子的一些想法有些可笑,甚至荒诞,但是任何一项新的发明不正是源于一个又一个的假设中吗?一粒沙里可以有一个世界,一朵花中可以有一个天堂,莫要基于所谓的标准而扼杀孩子的奇思妙想。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大多还停留在直观层面,只有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联想。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图片、欣赏音乐、播放动画等,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倾听,为激发他们的想象创设恰当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
例如:在执教《桂花雨》一课中“摇花乐”这一重点段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地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能读懂些什么?在感受深的地方做记号,写一写自己的体会。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交互出示文中句子,抓住“老是缠着”和“!”体会作者盼望急切的心情;图文结合,抓住动作、话语体会作者摇桂花时的情感。接着,为了让学生置身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笔者展示了桂花飘落的动态画面,并以此为契机巧妙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拓展思维空间:“你们看,桂花纷纷落下,多像下起了一场雨呀!假如这时候,你就站在这棵桂花树下,这缤纷的桂花雨飘落在你的头上,你的脖子上,你的身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呀?”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巧妙的引导,使学生们入情入境,妙词佳句脱口而出:“桂花纷纷落下来,仿佛给我戴了一顶金黄色的帽子。”“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仿佛披上了一件金黄的外衣。”“桂花纷纷落下来,仿佛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我躺在桂花上,沐浴在无穷无尽的花香中。”由此可见,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上的巧妙运用,不仅给教材中平实的文字赋以形象的画面感,丰富了学生门的感知,而且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之在置身情境的快乐中真正解得了作者的“摇花乐”。
研读文本,引导想象
想象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离开了语言、离开了文本的想象也就成了无稽之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正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要善于挖掘文章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挥,引导学生置换角色走进文本,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与文本产生契合,与作者形成共鸣。
例如:在执教《掌声》一课时,正确理解两次掌声的内涵是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笔者先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然后自己读一读,学生找到之后再进一步追问,大家为什么要给小英掌声?这掌声其实在告诉小英什么?教师领着学生慢慢地触摸文字,渐渐地理解内涵,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情感也奔涌而出,想象就像插上了翅膀,纷飞在书本,驰骋于课堂。于是,句句发自肺腑的感人话语连珠带炮似的冒出来了:“掌声是对小英的鼓励。”“掌声是对小英的支持。”“掌声是对小英的赞赏。”“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唤起了小英的勇气。”“掌声是一朵芳香的花,使小英振奋起来。”“掌声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小英内心那扇藏着勇气的大门。”“掌声是一片宽阔的海洋,把小英的害羞完全淹没。”……可以说,教师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们理解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把他们带入到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感情朗读,美化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首要的问题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反复吟诵,要在眼前能呈现出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形象,把文字描述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荷花》第四自然段时,笔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地读此段,边读边把自己想象成这朵白荷花:“当微风吹来时,我怎么样?当风过了,我又怎么样?”用深情地朗读把大家带入这一池美丽的白荷花中。这一自然段是作者的想象,字里行间都弥漫着白荷花特有的神韵,理解起来并不难,配以轻柔舒缓的音乐和美丽动人的画面,在感情朗读中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着自己在微风中舒展美丽身姿的倩影,想象着小动物们前来跟自己问好的情景,思维的火花在一次次的感情朗读中碰擦,形象的画面在一次次的感情朗读中生成,于无声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利用补白,拓展想象
阅读与写作为学生们开启了通向世界的大门。通过阅读,学生们的知识渐渐丰富,想象力也慢慢宽广。童话是幻想的摇篮,从古至今,不知道净化了多少心灵,孕育了多少梦想。童话中一个个逼真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许多人的记忆里。语文课本中也巧妙地安排了对童话的学习,有些童话看似故事已讲完了,实则还留有一定悬念,言虽尽但意未了。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所隐藏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想象。这样,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声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场景,隐匿于文本中的美就会自然地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本。
例如: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小骆驼在小溪边碰到了小红马,由于受到小红马的嘲笑,它深感委屈与难过。于是,骆驼妈妈带着小骆驼进行了一次沙漠之旅,小骆驼终于明白了自己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将文本内容向外拓展,引导学生的想象:“沙漠旅行结束后,小骆驼来到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碰到了小红马,小红马再一次喷着响鼻嘲笑小骆驼的难看。此时,他们之间又将进行怎样的对话呢?”这样,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想象之门被打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传达出了小红马无尽的懊悔之意,使课堂更为活跃起来。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形象化,用笔写下来。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上展开想象,创作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因而思维也活跃起来,既可以填补文章的空白,也可以给读者更多遐想的空间。
结束语
“想象力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想象力是孩子应该拥有的美好的东西,缺乏想象的语文是枯涩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合理想象,让课堂因想象的飞翔而闪现生命的灵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世茂实验小学)
借助媒体,激发想象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让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分别来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大学生的答案最单一,中学生回答出来的也寥寥无几,只有小学生以他童真烂漫的慧眼,大胆无羁的幻想,在教授粉笔勾勒的线条里尽情遨游了一番。也许在我们看来,这些孩子的一些想法有些可笑,甚至荒诞,但是任何一项新的发明不正是源于一个又一个的假设中吗?一粒沙里可以有一个世界,一朵花中可以有一个天堂,莫要基于所谓的标准而扼杀孩子的奇思妙想。小学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大多还停留在直观层面,只有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联想。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图片、欣赏音乐、播放动画等,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学会倾听,为激发他们的想象创设恰当的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
例如:在执教《桂花雨》一课中“摇花乐”这一重点段时,笔者先让学生自由地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能读懂些什么?在感受深的地方做记号,写一写自己的体会。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交互出示文中句子,抓住“老是缠着”和“!”体会作者盼望急切的心情;图文结合,抓住动作、话语体会作者摇桂花时的情感。接着,为了让学生置身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笔者展示了桂花飘落的动态画面,并以此为契机巧妙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拓展思维空间:“你们看,桂花纷纷落下,多像下起了一场雨呀!假如这时候,你就站在这棵桂花树下,这缤纷的桂花雨飘落在你的头上,你的脖子上,你的身上,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呀?”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巧妙的引导,使学生们入情入境,妙词佳句脱口而出:“桂花纷纷落下来,仿佛给我戴了一顶金黄色的帽子。”“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仿佛披上了一件金黄的外衣。”“桂花纷纷落下来,仿佛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我躺在桂花上,沐浴在无穷无尽的花香中。”由此可见,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上的巧妙运用,不仅给教材中平实的文字赋以形象的画面感,丰富了学生门的感知,而且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之在置身情境的快乐中真正解得了作者的“摇花乐”。
研读文本,引导想象
想象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离开了语言、离开了文本的想象也就成了无稽之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正确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要善于挖掘文章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在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发挥,引导学生置换角色走进文本,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与文本产生契合,与作者形成共鸣。
例如:在执教《掌声》一课时,正确理解两次掌声的内涵是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笔者先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同学们的两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然后自己读一读,学生找到之后再进一步追问,大家为什么要给小英掌声?这掌声其实在告诉小英什么?教师领着学生慢慢地触摸文字,渐渐地理解内涵,学生的思维之门被打开,情感也奔涌而出,想象就像插上了翅膀,纷飞在书本,驰骋于课堂。于是,句句发自肺腑的感人话语连珠带炮似的冒出来了:“掌声是对小英的鼓励。”“掌声是对小英的支持。”“掌声是对小英的赞赏。”“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唤起了小英的勇气。”“掌声是一朵芳香的花,使小英振奋起来。”“掌声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小英内心那扇藏着勇气的大门。”“掌声是一片宽阔的海洋,把小英的害羞完全淹没。”……可以说,教师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们理解了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把他们带入到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感情朗读,美化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展开丰富的想象,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首要的问题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想,想中读,反复吟诵,要在眼前能呈现出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形象,把文字描述的内容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在教学《荷花》第四自然段时,笔者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地读此段,边读边把自己想象成这朵白荷花:“当微风吹来时,我怎么样?当风过了,我又怎么样?”用深情地朗读把大家带入这一池美丽的白荷花中。这一自然段是作者的想象,字里行间都弥漫着白荷花特有的神韵,理解起来并不难,配以轻柔舒缓的音乐和美丽动人的画面,在感情朗读中让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着自己在微风中舒展美丽身姿的倩影,想象着小动物们前来跟自己问好的情景,思维的火花在一次次的感情朗读中碰擦,形象的画面在一次次的感情朗读中生成,于无声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利用补白,拓展想象
阅读与写作为学生们开启了通向世界的大门。通过阅读,学生们的知识渐渐丰富,想象力也慢慢宽广。童话是幻想的摇篮,从古至今,不知道净化了多少心灵,孕育了多少梦想。童话中一个个逼真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许多人的记忆里。语文课本中也巧妙地安排了对童话的学习,有些童话看似故事已讲完了,实则还留有一定悬念,言虽尽但意未了。为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所隐藏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想象。这样,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声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场景,隐匿于文本中的美就会自然地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文本。
例如: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小骆驼在小溪边碰到了小红马,由于受到小红马的嘲笑,它深感委屈与难过。于是,骆驼妈妈带着小骆驼进行了一次沙漠之旅,小骆驼终于明白了自己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地将文本内容向外拓展,引导学生的想象:“沙漠旅行结束后,小骆驼来到小溪边照镜子,恰巧又碰到了小红马,小红马再一次喷着响鼻嘲笑小骆驼的难看。此时,他们之间又将进行怎样的对话呢?”这样,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想象之门被打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传达出了小红马无尽的懊悔之意,使课堂更为活跃起来。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将说的内容形象化,用笔写下来。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上展开想象,创作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因而思维也活跃起来,既可以填补文章的空白,也可以给读者更多遐想的空间。
结束语
“想象力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想象力是孩子应该拥有的美好的东西,缺乏想象的语文是枯涩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导他们合理想象,让课堂因想象的飞翔而闪现生命的灵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世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