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真读过宋瑞祥君《朱仙镇年画史话》的书稿,颇感主题、线索、逻辑都很清晰,文字简洁明快,感情丰沛,很有历史的现场感。我觉得已无话可说,但瑞祥君执意要我作序,难以推辞,经过深入思考,我就谈谈年画的起源吧。
年画是渗透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种夸张的民间艺术。这种夸张艺术的内容主题始终如一,它记录了农耕中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理想以及精神追求—祈福禳灾直至岁熟年丰。
众所周知,木版年画发端于北宋首都汴京。但是,这一艺术形式的酝酿以及思想主题的起源却可以上溯到更为遥远的西周时期,或者更早。
年是岁名。《尔雅》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也就是说五谷皆熟为一年,是一岁,可以大祀。《礼记·王制》说:“大夫五祀。”汉人郑玄注解 “五祀”说,其中有祀门、祀户。郑玄在解释《礼记·丧服大记》中还说“君释菜于门内”的意思是“礼门神”。由此可见,在周代就已有祭祀门神的习俗了。
最早的门神,传说是神荼、郁垒。这一传说至迟到汉代已经十分流行。东汉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引《山海经》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东汉蔡邕在《独断》一书中说:“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 蔡邕的话让我们相信,东汉春节期间的大门上就已经绘有神荼、郁垒二门神了。
在东汉新年的大门上我们还可以欣赏到绘画的虎。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在门上画虎,我们还可在东晋时新年的门上欣赏到。东晋干宝在《搜神记》中说:“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像虎眼,以祛不祥。”
东晋新年的门上人们还可以观赏到鸡的绘画。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说:“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鸡于牖上。”直到南朝梁代,“正旦画鸡于门”的习俗依然风行。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元旦时“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唐代的新年,自唐玄宗起,钟馗画像崭露头角。唐玄宗的宰相张说撰有《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一文。唐德宗时刘禹锡上给皇帝两谢表:《为李中丞谢钟馗历日表》《为杜相公谢钟馗历日表》,其中一文写道:“赐臣钟馗一,新历日一轴。星纪方回,虽逢岁尽;恩辉忽降,已觉春来。伏以图写神威,驱除群厉,颁行律历,敬授四时。”以上文章说明唐代的皇帝常于春节前赐大臣钟馗像以驱邪魅,“兼静妖氛”。不过钟馗画像是否挂贴于门户外,已不可知。然而,无论钟馗像是否贴于唐代的门上,此后以捉鬼食鬼著名的钟馗在木版年画中的主角地位却是越来越稳固了。
从祭祀门神到在门上画神像以及虎、鸡,由此可见以定居为主要特征的农耕文明中门的重要。门是家的象征,门是安全的屏障,因此以武力守卫门户则是人们肉体与精神双重安全的实际需要。《周礼·春官》中就有“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的记载。春秋时期曾侯乙墓内棺左右侧板户牖边绘有两武士守门。汉代诸侯王宫殿门上有绘武士像的文献记载。而汉墓墓门上石刻线画守门武士则多有发现,直到唐代,门上画武士还依然流行于墓葬。在唐代,甚至佛寺的山门上还绘有或贴有天龙八部之一的药叉(又称夜叉)画像。可见,除了儒家祀门,佛教也找到了自己守卫门户的神。对于守卫门户,道家也不甘落后。庄子曾说过:“插桃枝于户,童子不畏而鬼畏之。”道教兴起后,道士又借助桃枝、桃人、桃符以辟邪驱鬼。但道教对门神最大的贡献是唐代画家、对道教兴趣深厚的吴道子给玄宗所画的钟馗捉鬼图。从此,钟馗像一并成为守卫门户的新年礼物。由上可见,儒、释、道三家共同守卫了中国先人的新年门户,他们的思想以及想象共同成为后世年画的艺术源泉。
早期年画的载体主要是门,是千家万户的门,是千差万别的门。在纸没有发明以前门画是直接画于门上的,纸发明后出现了先画于纸再贴于门,而雕版印刷发明后又出现了雕版印刷再贴于门或者悬挂于户室,可见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年画的普及。到了北宋以后,千家万户终于都可以在门神的护佑下欢天喜地过新年了。
以上絮语只是笔者对于年画源头的点滴追溯,读者想要了解更多的木版年画知识,还是请大家翻开《朱仙镇年画史话》的正文,那里的故事以及文字很精彩。
(此文系作者为宋瑞祥编著的《朱仙镇年画史话》一书所作的序)
年画是渗透于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一种夸张的民间艺术。这种夸张艺术的内容主题始终如一,它记录了农耕中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理想以及精神追求—祈福禳灾直至岁熟年丰。
众所周知,木版年画发端于北宋首都汴京。但是,这一艺术形式的酝酿以及思想主题的起源却可以上溯到更为遥远的西周时期,或者更早。
年是岁名。《尔雅》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也就是说五谷皆熟为一年,是一岁,可以大祀。《礼记·王制》说:“大夫五祀。”汉人郑玄注解 “五祀”说,其中有祀门、祀户。郑玄在解释《礼记·丧服大记》中还说“君释菜于门内”的意思是“礼门神”。由此可见,在周代就已有祭祀门神的习俗了。
最早的门神,传说是神荼、郁垒。这一传说至迟到汉代已经十分流行。东汉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引《山海经》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东汉蔡邕在《独断》一书中说:“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 蔡邕的话让我们相信,东汉春节期间的大门上就已经绘有神荼、郁垒二门神了。
在东汉新年的大门上我们还可以欣赏到绘画的虎。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在门上画虎,我们还可在东晋时新年的门上欣赏到。东晋干宝在《搜神记》中说:“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像虎眼,以祛不祥。”
东晋新年的门上人们还可以观赏到鸡的绘画。东晋王嘉在《拾遗记》中说:“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鸡于牖上。”直到南朝梁代,“正旦画鸡于门”的习俗依然风行。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元旦时“镂五彩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唐代的新年,自唐玄宗起,钟馗画像崭露头角。唐玄宗的宰相张说撰有《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一文。唐德宗时刘禹锡上给皇帝两谢表:《为李中丞谢钟馗历日表》《为杜相公谢钟馗历日表》,其中一文写道:“赐臣钟馗一,新历日一轴。星纪方回,虽逢岁尽;恩辉忽降,已觉春来。伏以图写神威,驱除群厉,颁行律历,敬授四时。”以上文章说明唐代的皇帝常于春节前赐大臣钟馗像以驱邪魅,“兼静妖氛”。不过钟馗画像是否挂贴于门户外,已不可知。然而,无论钟馗像是否贴于唐代的门上,此后以捉鬼食鬼著名的钟馗在木版年画中的主角地位却是越来越稳固了。
从祭祀门神到在门上画神像以及虎、鸡,由此可见以定居为主要特征的农耕文明中门的重要。门是家的象征,门是安全的屏障,因此以武力守卫门户则是人们肉体与精神双重安全的实际需要。《周礼·春官》中就有“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的记载。春秋时期曾侯乙墓内棺左右侧板户牖边绘有两武士守门。汉代诸侯王宫殿门上有绘武士像的文献记载。而汉墓墓门上石刻线画守门武士则多有发现,直到唐代,门上画武士还依然流行于墓葬。在唐代,甚至佛寺的山门上还绘有或贴有天龙八部之一的药叉(又称夜叉)画像。可见,除了儒家祀门,佛教也找到了自己守卫门户的神。对于守卫门户,道家也不甘落后。庄子曾说过:“插桃枝于户,童子不畏而鬼畏之。”道教兴起后,道士又借助桃枝、桃人、桃符以辟邪驱鬼。但道教对门神最大的贡献是唐代画家、对道教兴趣深厚的吴道子给玄宗所画的钟馗捉鬼图。从此,钟馗像一并成为守卫门户的新年礼物。由上可见,儒、释、道三家共同守卫了中国先人的新年门户,他们的思想以及想象共同成为后世年画的艺术源泉。
早期年画的载体主要是门,是千家万户的门,是千差万别的门。在纸没有发明以前门画是直接画于门上的,纸发明后出现了先画于纸再贴于门,而雕版印刷发明后又出现了雕版印刷再贴于门或者悬挂于户室,可见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年画的普及。到了北宋以后,千家万户终于都可以在门神的护佑下欢天喜地过新年了。
以上絮语只是笔者对于年画源头的点滴追溯,读者想要了解更多的木版年画知识,还是请大家翻开《朱仙镇年画史话》的正文,那里的故事以及文字很精彩。
(此文系作者为宋瑞祥编著的《朱仙镇年画史话》一书所作的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