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光 我们一定能赢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千千万万的英雄,挺身而出,为这场共同战“疫”助一臂之力。
  74岁的曾光,是中国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他两次赴武汉。自我隔离期间,他通过网络媒体为大众提供专业解读;自我隔离期结束后,又来到北京广播电视台接受采访。在录制节目的空隙,本刊记者采访了他。
  又一次,说着说着话,曾光睡着了。
  他靠在椅背上,头轻轻垂在左侧,花白的头发,略显疲惫的面容,让在场的人不禁心疼。
  这是他第二次在节目中说话时睡着了。在场的人很默契,谁也没打扰他,心里都明白,“他太累了,别吵他了,让他睡一会儿。”
  但几秒钟后,他醒来,抱歉一笑:“对不起啊!”继续录节目。这是2月1日的下午。上午的时候,他刚参加完国家卫健委疫情形势研判会。
  “观敌瞭阵,我会不安”
  一年前,曾光退休了。和许多退休的老百姓一样,他享受着退休的生活,没事看看电视,公园遛遛弯。
  直到1月8日。
  “1月8日晚上7点半,我突然接到去武汉的电话。‘情况紧急,需要你去,明天早晨7:15的飞机。’国家有难,我立刻回答‘好,我去。’第二天早晨5点多,我就赶到了机场。”曾光说,“我从事医学工作50年,公共卫生工作40年,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流行病战役,比如2003年的SARS。接到通知,我是挺感谢的。为什么呢?如果让我观敌瞭阵当观众,我会不安的,心里很别扭。国家需要的时候一定要冲,于是我重新披挂上战场,应召而去,直奔一线。”
  第二次去武汉,是1月19日。这一次,钟南山是高级别专家组组长,曾光是组员。“头衔意味着责任,虽然我是个退休老头,但自信老马识途。”1月20日回京后,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防控情况,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高福、李兰娟、袁国勇、曾光等就公众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我们呼吁人群能不到武汉去就不去,武汉人能不出来就不出来。武汉的问题不仅仅是武汉自身的问题,而是全国的问题。”


  对付流行病,隔离是最有效的办法。
  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千千万万的人投入了抗击疫情的战役。而这场战役不仅仅发生在医院,为大众带来权威解读、安抚人心同样重要。
  平时,曾光每天睡5- 6个小时,中午休息一会而已,早晨5点多起床。疫情爆发后,他睡眠很少,经常接受媒体采访,有事的时候夜里还会工作两个小时。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光不时接到媒体的电话,每一次,他都是耐心回答。如果时间很紧,他就会提醒记者,找一个重要的问题先问。和善的态度,让人如沐春风。
  问:您最近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答:我非常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疫情,主要是在忙疫情的研判,给国家提防治对策建议。
  问:作为一个已经74岁的老战士,您现在的身体扛得住吗?
  答:现在还可以吧,尚能一战!
  问:今天上午的会议有无好消息可以透露?
  答:有好信息。武汉封城效果体现出来了。从武汉输出的病例,正在不断地减少,是否会成为拐点值得关注。
  原来我的判断,武汉市的形势逆转要在火神山、雷神山两个医院建立以后,救治条件好了才能出现逆转。让我感到意外的是,现在输出病例已经在下降了。两个医院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这意味着可以有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我们的治愈率会更高。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诊疗方案第四版出来了。根据诊疗方案第四版,凡是聚集性病例,都可以做检测,不一定非得有武汉和湖北的接触史。做更多的检测,把更多的病人都纳为疑似病人,是一种公共卫生的防治对策。筛查的敏感性提高了,漏网的就少了,大家的安全系数变得更高了。
  防护重要心态也很重要
  曾光74岁了,但看上去更像60岁左右。
  “经常为病毒费脑筋,还能这么年轻,给我们传授点秘诀吧?”
  听到这里,曾光略加思索,笑着答道:“我只能告诉您两个字:心态。”
  曾担任卫生部广东SARS流行病学专家组组长,以及国务院赴北京SARS督导组成员的曾光,对公众的恐慌心理深有感触。他说,对于公众而言,90%以上的打击来自恐慌,而不是疾病本身。即使是让国人心有余悸的“非典”,它的病死率实际也并不是很高。
  曾光表示,当前国家的卫生系统运行正常,疾病防控措施到位,因此不应该对此产生过度的恐惧。“现在这个时期,做好防护很重要,但我不主张大家都成宅男宅女,因为这个对身体和心理都不好。我们精神和心理上要放松,不能一有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
  如何看待确诊病例过万的数字呢?“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中国这么大,比这些数据更关键的是对疫情的控制效果。其实,我们采取的几个措施很有效。”
  在武汉等多座城市采取“封城”措施以后,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输出性病例有所减少。曾光说,只要不再有来自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输出性病例,相当于病毒没有了“援兵”,“我們强大了,在全国各地的战场它(病毒)就等着被‘围歼’吧!”
  作为公共卫生专业的专家,曾光认为,要形成全国一盘棋,落实属地责任制。“各省负责,把任务落实下去,联防联控。各省有困难的事,由中央帮着管。其实,各地都有相应的防疫方案,关键是要落实到位。全国各地抗疫情况肯定不一样。应该把抗疫各个战场的情况逐一认真做分析,为什么有的地方抗疫效果好,为什么有的不好。分类指导、总结经验。”   他说,这场疫情正在考验着中国已有的公共卫生体系、动员能力、响应能力、医疗能力等方方面面。
  “我有信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武汉有可能打赢‘翻身仗’。”他说,武汉在外防输出的同时采取多项措施内防扩散,而随着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建成启用,又有来自全国驰援的医疗专家,当地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都将得到更好的救治。


  问:有一种说法,说新型冠状病毒未来有一个大爆发的可能性,您怎么看?
  答:这个大爆发的可能性往往都是根据数学模型模拟的。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不同的国外团队都在进行模拟,但同样的数据,模拟数据结果相差很悬殊。根据我在非典期间的实战经验,这个传播系数是人和病毒斗争的结果。现在,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控手段,在和病毒博弈。只要每个人都做好了,每个家庭都做好了,这个传播系数就会大大下降。
  防治新型冠状病毒家庭传播的最好办法,是首例病例住院隔离,密切接触者要集中隔离。联防联控属地管理,是防控非典的经验。现在全国病例上升,湖北以外死亡的很少,这说明这个病传播能力在增强,致病能力在下降。这也是隔离的必要性所在。
  “对于未来,我相当乐观”
  曾光是北京人,毕业于河北医学院,毕业后分到了农村,做了9年临床专业后,跨行考取了流行病学研究生。
  1979年,曾光开始研究流行病学。他从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毕业之后,负责全国传染病疫情工作.那时条件十分简陋,各地疫情数据的整理报送邮寄很慢。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中国开始实施了儿童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措施。1988年的上海甲肝,很快得到了有效控制,1989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出台。
  作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长期从事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对策研究,多次向国家提出公共卫生问题对策,并被采纳。
  在2003年非典防控中,他先后任卫生部赴广东联合调查组流行病学组组长,首都非典联合防控指挥顾问,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亲历非典防控过程,见证了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变化。


  2003年,疯狂肆虐的非典疫情让很多中国百姓第一次听说了公共卫生这个概念。作为抗击非典疫情的亲历者,曾光一直记得一个日期,6月20日。那一天小汤山医院最后18名非典患者出院,中国历时半年之久的非典疫情基本结束。
  “SARS是给所有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公共卫生课。以后搞公共卫生的话,理论上就提出政策预防,政府是主体,这个预防效果非常大的,政府出面的话,那么这个决策者和公共卫生专家直接挂钩了,公共卫生专家的意见成为决策依据。”他曾说:“中国能率先消灭天花,比世界消灭天花早了十多年呢,那方面的成绩很大,可以说公共卫生把我们期望寿命大大提高了,民众的公共卫生意识开始觉醒了。”
  曾光认为通过近四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非典、汶川地震次生灾害预防等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中国的公共卫生进入了新阶段,信息更加透明,城乡居民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更公开更公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有了严格的制度规范,甚至公共卫生的成功经验也推广到了各行各业。
  40年的经历,他对传染病了解很多。“新型肺炎的流行方式有点像流行性感冒。现在发现几个和流感相似的征象。第一,潜伏期同样有传染性。第二,部分病人发病的症状很轻,甚至有没有症状的‘携带者’。随着对冠状肺炎病毒的了解,我们有信心打败它。”曾光坦言,“其实,人类所面临的危险一直存在。各种病每天都在发生,我们不要让大概率事件造成死亡。如果居民有慢性疾病,该去医院治疗一定要去。”
  “我们要相信一定可以战胜疫情。到前几天为止,美国流感青少年死了几十个,成人死了几千人。老百姓千万不要忘记,在防护自己的同时,千万别因为防治这个病把其他的病忽略了,不敢去医院了。北京因为这个疫情死亡是很小的概率。从历史发展角度,这个病有可能成为像甲流一样的病毒。”说到这里,曾光眼睛露出神采:“流感,有人怕吗?没人怕。只不过流感疫苗里增加一种罢了。当然现在说这话虽然有点早,但是我们心里是有数的。”
  曾光:新型冠状病毒已不再神秘
  采访间隙,曾光和《养生堂》的工作人员聊天。“我老伴可是《养生堂》的多年老观众了,她基本上天天看。”“我们的节目观众中老年朋友比较多。今天请您来录节目,我们是带着太多观众的问题来的。”
  问:对于今天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传闻,您怎么看?
  答:你没有感染,吃药做什么;你若感染了,这种疗法就能解决问题吗?双黄连对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是否有效,应该经过严格的临床药理学审评,这种审评可能这么快出结果吗?声称双黄连有效的有关科研单位,应该告诉我们,都经过了什么样的验证程序,这样才能做出判断。
  问:外地返工人员有可能乘坐火车、汽车、飞机等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做好防护?
  答:凡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有这么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全程戴口罩;第二,最好带一瓶洗手液,酒精、洗手液对这种病毒的消灭效果挺好;第三,必要的时候可以戴一副眼镜,不能拿手揉眼睛、抠鼻子,放到嘴里更不行,因为这些部位的黏膜比较容易遭受病毒的入侵。在碰触这些部位之前,要仔细地清洗双手。第四,戴手套。回家后认真清洗手套。第五,少与人交谈。第六,好好休息,增强抵抗力。做好这几点,外出感染的机会会少很多。
  只要每个人都做好防护,传播就会大大下降。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请及时就医。
  问:有人担心飞沫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过长会传染。比如打车出行,万一前面一位乘客是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或者是疑似的患者,那我坐到这辆车上,有可能被感染吗?
  答:一般来说,飞沫传染不是气溶胶传播。气溶胶传播是很小的颗粒悬浮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长一点。飞沫一般10秒钟落地了。第一重要的还是戴上口罩。
  问:大家说有三个地方是传染重灾区:电梯、办公室、食堂。我们应该怎么更好地做好防护?
  答:在电梯里也要戴口罩,吃饭时尽量不要在一起吃,减少交流。另外,吃完饭以后一定要洗手。
  问:许多小区拒绝外来者进入,您怎么看?
  答:要尊重政府的決定,而不要小区来决定,要听从政府的统一安排。
  问:进入春天,阳光普照。许多人很想出去,但又担心外面空气中有病毒,您怎么看?
  答:病毒没有那么高的密度。病毒感染人,往往都是近距离的,另外量够才会传染。一个人在空旷的地方打过喷嚏之后,会迅速被大气稀释。所以大家可以到户外走一走、运动运动,到空旷的地方舒展舒展。
  大家不要过于紧张,我对战胜疫情很有信心。我们已经对病毒越来越了解,它已不再神秘。全国上下万众一心,我们一定能赢!
其他文献
原本是个师范生,阴差阳错干了大半辈子的媒体。尽管也是兢兢业业工作,可是,越老内心越觉得有些失落———不是自己在媒体的工作岗位上做得不优秀,而是“当一名教师”曾经是自己最热衷的理想,也该是自己的初心吧。  好在这个初心一直在心里埋藏着,像个休眠火山,不曾死掉。所以,见到小孩子,两只小眼睛就会放光,并不是找到了教育对象,而是因为一腔的热爱终于有了放置的出口。当然,孩子们也很喜欢我这个无论什么都愿意和他
期刊
《幕后之王》在北京卫视播出以来,热议不断。爱情、友情、梦想的碰撞,女性职业者的社会现状、电视综艺的发展历程等,都成为观众关注的对象。1月14日,北京电视台“欢聚一堂”系列社区活动携演员刘芮麟、王骁、陈燃走进松榆西里社区,与观众们交流互动。  在当今娱乐圈里,没有人会忽视粉丝的力量。在《幕后之王》中,就有这样一个写实且“霸道”的角色,刘芮麟饰演的许天泽甫一登场,辛惠美(张雨绮饰)“粉丝后援会会长”的
期刊
著名京味作家刘一达,也是第四代京味儿语言“非遗”传承人,他更是勤奋、高产的作家,40多年间,他写作完成的小说、纪实文学等就达到70多部。他最近又出版了新书《道北京》。  年根儿到了,按老北京过年的老例儿,家家户户该写对子(春联)贴对子了。这几天,闲不住的刘一达又到北京的南城胡同采访,他说:“我去胡同采访,偶然来到鲜鱼口,这条老街现在已经成了老字号餐饮一条街了,街上有两家非常有名的老字号:“天兴居”
期刊
从1995年成龙主演《红番区》开启中国电影贺岁档,历经《我是谁》《大兵小将》《功夫瑜伽》,不知不觉,成龙已经陪伴观众度过了20多年的贺岁时光。今年也不例外,他的新片《神探蒲松龄》将于大年初一上映。  对于塑造过百余经典角色的成龙而言,如今选择角色的标准已经变成了是否够“新”,是否没有尝试过。他直言,自己在接演蒲松龄前曾打起“退堂鼓”,“成龙演大文豪谁信啊,不过这是我近年来少有的一部作品,希望大家可
期刊
捉到新凤霞,人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大多是《花为媒》里张五可用扇子遮起脸,露出半面,微微带笑的经典定格。说来也巧,“五姑娘”多情、勇敢、泼辣、大方,倒与新凤霞本人有着七八分相似。很多人是先认识新凤霞,之后认识“评剧”的。看了新凤霞《的刘巧儿》《花为媒》,才明白评剧有那么灿烂的一个世界。新凤霞饰演“刘巧儿”“张五可”,她的唱腔甜、脆、美,她的表演清新、自然、灵动。1956年,评剧《刘巧儿》被拍成了电影,
期刊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期刊
回眸2018年北美票房,一些含有大量“中国元素”的影片引人注目。这些影片或是票房大获成功,经济效益突出,全年有5周的北美周末票房榜冠军为“中国元素”影片;或是内容对华客观友好,社会效益明显,例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中美合拍纪录片《善良的天使》和《女孩与影像》等。它们为中国电影“走出去”,尤其是立足北美这样的发达国家市场提供了经验、开拓了思路。  合拍片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之一。2018年的
期刊
刚说完曾经的“神勇”,得出了一个让人很沮丧的结论,曾经自以为很“神勇”的我,其实是个笨蛋。那“笨蛋”的人应该人生很失败吧?但这话也得一分为二。  啥叫“失败”?看跟谁比。再说失败与否的衡量标准也是不一样的。  是,我是曾给自己树立过远大目标,成为战斗英雄、雷锋一样好战士、科学家、作家、诗人,甚至世界冠军,我是没实现得了,好像很失败,但我好像也没真为成为那些,付出过什么艰辛的努力,所以没成,实属正常
期刊
慈禧的4块翡翠,经3位总理督造,60位玉雕师雕琢,终成四大国宝  慈禧太后,是翡翠历史绕不过的女人。热衷珠宝的她,是个地道的翡翠发烧友。其所居住的长春宫里到处可以见到各种翡翠玉器,甚至在其死后,陪葬品也大多都是极品翡翠。在慈禧60大寿的时候,朝中官员为投其所好,不惜花费重金寻找了四块极品翡翠原石,专门进贡给慈禧。但由于慈禧翡翠太多,这四块翡翠原石一直放在颐和园中,除去少量的切割制作,大部分还是完整
期刊
去年岁末,1963年从北京五中高中毕业的十四位同学欢聚一堂,畅谈当年的快乐时光,尽享再相聚的幸福心情。  在五中学习、生活6年,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大家一起钻研学业,一起锻炼游戏。当时的北京五中只招男生,一大帮秃小子除了一起上課学习就是一块玩耍。放了学我们相约到同学家里做作业或去体育场踢球、去电影院观影。大家相处得十分友好。从五中高三毕业时大家难舍难离,相约要常见常聚,之后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加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