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的教学贯穿于初中三年,初一中国古代史,初二中国近现代史,初三世界史。应该说,初中三年,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但凡历史上出现过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三册六本教材,已经展现给了学生。这么多的历史知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认识和运用历史的能力?这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历史比较法就是非常适合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种方法。
历史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地,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常用的历史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所谓横比,就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的相似相关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相似点,以揭示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找出它们的相反、相异点,以揭示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注重地区的差异性,例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有哪些,美国、德国、日本摆脱经济危机的方法,俄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上的不同特点,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等。我在复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时通过改革时间、背景、内容、结果的比较,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了俄国、日本是怎样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同时以不同国家走过相似的道路最终都过渡到资本主义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必然性,也即是事物的普遍性。还可通过两个不同国家在改革中留下的封建残余这一共同现象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因素后来得到发展,便成为侵略扩张的基础的道理。
二、纵向比较
即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我在讲清政府与列强进行的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把战争从爆发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时间、结果、签订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和影响这些方面来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掌握了历史事件,认识到晚清时期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很早就与列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再如,对人类迄今为止所进行的三次工业革命加以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背景、影响,通过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分别进入到了什么时代等,对工业革命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点面比较
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可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我在讲“九一八”事变的原因时说,日本图谋侵略中国的计划由来已久,上世纪末即先侵占了我宝岛台湾,又攫取了我南满的种种权利。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膨胀,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1927年,日本政府根据“田中奏折”确定的战略,积极地进行侵占我国东北的策划和准备。1928年北洋政府覆灭,日本政府公然威胁、阻止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妄图首先实现“征服满蒙”的计划,但遭到失败。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于沈阳皇姑屯炸毁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
当时欧美帝国主义正陷在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之中,无暇东顾。此后,日本国内经济危机也日益严重,日本统治者为缓和国内矛盾,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骤。
这时,日本关东军参谋、“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认定1931年是使用武力进攻东北的极好时机,因此,日军不断挑起事端,制造武装侵占东北的借口。7月,制造了“万宝山事件”。8月,日军利用“中村事件”,把武力侵华的战争狂热推向了高峰, 终于在1931年9月18日夜发动了事变,进而侵占了整个东三省。
运用比较法教学好处很多:
首先,它着眼于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相同、相似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能鲜明突出地揭示现象的本质特征,指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它把某些孤立的现象或事件对举或列举出来,通过分析比较,建立起某种联系,揭示其本质属性,在这一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三,大量的用于比较的事物是目,而从中提炼出来的观点、揭示出来的本质是纲,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以纲举目、以简驭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在平常的教学中有用,在复习教学中更有用。
总之,比较法是打开历史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掌握了它,将有助于你在历史长河中破浪前进。
历史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地,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常用的历史比较法有以下几种:
一、横向比较
所谓横比,就是把发生在不同地点的相似相关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相似点,以揭示事物矛盾的普遍性,找出它们的相反、相异点,以揭示事物矛盾的特殊性,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的方法。这种方法注重地区的差异性,例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有哪些,美国、德国、日本摆脱经济危机的方法,俄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上的不同特点,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等。我在复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时通过改革时间、背景、内容、结果的比较,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了俄国、日本是怎样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同时以不同国家走过相似的道路最终都过渡到资本主义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必然性,也即是事物的普遍性。还可通过两个不同国家在改革中留下的封建残余这一共同现象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因素后来得到发展,便成为侵略扩张的基础的道理。
二、纵向比较
即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先后出现的同类事件、人物的比较。我在讲清政府与列强进行的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把战争从爆发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时间、结果、签订的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和影响这些方面来作比较。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掌握了历史事件,认识到晚清时期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也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人民很早就与列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再如,对人类迄今为止所进行的三次工业革命加以比较,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背景、影响,通过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分别进入到了什么时代等,对工业革命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点面比较
即小环境与大背景比较。在讲述某一国家或地区历史的时候,可联系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我在讲“九一八”事变的原因时说,日本图谋侵略中国的计划由来已久,上世纪末即先侵占了我宝岛台湾,又攫取了我南满的种种权利。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膨胀,其侵略野心越来越大。1927年,日本政府根据“田中奏折”确定的战略,积极地进行侵占我国东北的策划和准备。1928年北洋政府覆灭,日本政府公然威胁、阻止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妄图首先实现“征服满蒙”的计划,但遭到失败。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于沈阳皇姑屯炸毁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
当时欧美帝国主义正陷在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之中,无暇东顾。此后,日本国内经济危机也日益严重,日本统治者为缓和国内矛盾,加速了侵略中国的步骤。
这时,日本关东军参谋、“九一八”事变的主要策划者石原莞尔、板垣征四郎认定1931年是使用武力进攻东北的极好时机,因此,日军不断挑起事端,制造武装侵占东北的借口。7月,制造了“万宝山事件”。8月,日军利用“中村事件”,把武力侵华的战争狂热推向了高峰, 终于在1931年9月18日夜发动了事变,进而侵占了整个东三省。
运用比较法教学好处很多:
首先,它着眼于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的相同、相似或相反、相对的特点,能鲜明突出地揭示现象的本质特征,指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它把某些孤立的现象或事件对举或列举出来,通过分析比较,建立起某种联系,揭示其本质属性,在这一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
第三,大量的用于比较的事物是目,而从中提炼出来的观点、揭示出来的本质是纲,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以以纲举目、以简驭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方法在平常的教学中有用,在复习教学中更有用。
总之,比较法是打开历史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掌握了它,将有助于你在历史长河中破浪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