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析徐州地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提出防治策略,包括:做到科学用药,增加长效复配农药的使用,提前预测,适期用药。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防治策略;江苏徐州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2-0154-01
稻纵卷叶螟在徐州地区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在2004年前为中等或中等偏轻发生,从2005年起该虫对水稻的危害不断加重,2006、2007年为特大发生年。为有效控制该虫对水稻生产造成的危害,笔者对近3年来该虫特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工作进行分析总结,为2008年及以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重发原因
1.1管理方式粗放,制约植保技术水平的提高
1.1.1不见虫不打药,见虫猛打药。徐州地区水稻生产中稻纵卷叶螟发生猖獗,在稻纵卷叶螟卵孵化出幼虫高峰期用药效果最佳,而生产上老百姓通常不听指导,用药通常选在蛾羽化高峰期,结果错过防治污染适期,损财费力无效果,而且很容易使其他害虫产生抗药性,造成恶性循环。
1.1.2喷药方式粗放。贾汪部分地区老百姓施药,背负式喷雾器规格在10~15kg,一般只喷15桶/hm2。喷药时为了射程远通常还要旋掉喷头,这样很难保证施药质量;药剂喷洒不均,很难达到防效,甚至会产生药害。
1.1.3管理上盲从心理较强。有些老百姓有一定的防治管理经验,在他们的影响下会带动一个村甚至一个镇,“人防我也不能闲着”的心理根深蒂固,不能根据自己田块的实际情况去进行系统化管理。
1.2迁入代成虫产卵多、孵化率高,危害重
由于灯光诱蛾与田间赶蛾量不多而未防治迁入代,致使迁入代大量繁殖,田间残留虫量较高,为主害代五(3)代和六(4)代的大发生奠定了虫源基础。
1.3世代重叠严重,危害期延长
迁入代繁殖的大量虫源及外地不断迁入虫源,使主害代蛾量高、峰期长,加上较长的产卵孵化期和幼虫危害期,致使田间虫态复杂,世代重叠现象很严重,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2007年五(3)代稻纵卷叶螟的蛾峰期从7月15日起持续了6d(常年5~8d),单日蛾量平均4.02万头/hm2(常年5 400头/hm2左右);六(4)代稻纵卷叶螟的蛾峰期从8月11日起持续44d(常年13~16d),单日蛾量平均4.89万头/hm2(常年3万头/hm2左右),是历年来虫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年。
1.4食料充足,气候适宜
近3年来,从6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市高温干旱天数相对较少,对该虫产卵、孵化的抑制作用轻微;同时,因水稻栽培方式多样化,田间水稻基本上处于较高的氮素水平,生长嫩绿,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该虫的繁殖和幼虫的生长。
2防治策略
2.1科学用药,提高用药效果
经调查发现,在稻纵卷叶螟重发生的年份,70%水稻种植户加大了用药剂量而未相应加大农药的对水量,尤其是在水稻中后期群体较大时,由于对水量不足,喷雾不能透彻、不均匀,降低了防治效果。
2.2因地制宜,不断调整防治策略
在正常发生年份,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一直采用“主治主害代,2龄幼虫盛期用药”的策略,对迁入代一般不予防治。在大发生和特大发生的年份,防治对策应调整为“压低迁入代虫源基数,卵孵高峰期用药,增加常规农药复配制剂的使用”,努力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
2.3搞好虫情的预测预报
在当地植保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特别是迁入代的灯光诱蛾要与田间赶蛾、田间卵块密度调查相结合。这3年来,由于迁入代的燈光诱蛾量和田间赶蛾量与常年相比增加并不显著,从而忽视了田间卵块密度的调查,放弃了对迁入代的药剂防治,造成了田间5%左右的白叶率,积累了虫源,增加了下一代的防治压力。
2.4水稻齐穗后依然要巩固防治
水稻齐穗后7~10d,叶片已渐趋老健,幼虫出现取食困难、成活率明显降低等反应,在此情况下通常一般不予防治。但徐州地区实际情况表明,在大发生年份,田间成活幼虫的绝对基数仍然较大,仍需要进行1次巩固防治否则水稻的功能叶片将会受到严重危害。
2.5积极引进使用高效长效农药
由于常规使用的氧化乐果、辛硫磷等农药药效期只有4~6d,如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期较长,就必须进行多次防治,而增加氟铃脲、锐劲特、阿维菌素复配剂的使用,可减少用药次数,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3参考文献
[1] 汪华源.近十年我国植物源农药专题文献综述[J].农药,2003,42(3):11-13.
[2] 张庆华.稻纵卷叶螟重发生的原因及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6(5):155.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发生原因;防治策略;江苏徐州
中图分类号 S435.112 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2-0154-01
稻纵卷叶螟在徐州地区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在2004年前为中等或中等偏轻发生,从2005年起该虫对水稻的危害不断加重,2006、2007年为特大发生年。为有效控制该虫对水稻生产造成的危害,笔者对近3年来该虫特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工作进行分析总结,为2008年及以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重发原因
1.1管理方式粗放,制约植保技术水平的提高
1.1.1不见虫不打药,见虫猛打药。徐州地区水稻生产中稻纵卷叶螟发生猖獗,在稻纵卷叶螟卵孵化出幼虫高峰期用药效果最佳,而生产上老百姓通常不听指导,用药通常选在蛾羽化高峰期,结果错过防治污染适期,损财费力无效果,而且很容易使其他害虫产生抗药性,造成恶性循环。
1.1.2喷药方式粗放。贾汪部分地区老百姓施药,背负式喷雾器规格在10~15kg,一般只喷15桶/hm2。喷药时为了射程远通常还要旋掉喷头,这样很难保证施药质量;药剂喷洒不均,很难达到防效,甚至会产生药害。
1.1.3管理上盲从心理较强。有些老百姓有一定的防治管理经验,在他们的影响下会带动一个村甚至一个镇,“人防我也不能闲着”的心理根深蒂固,不能根据自己田块的实际情况去进行系统化管理。
1.2迁入代成虫产卵多、孵化率高,危害重
由于灯光诱蛾与田间赶蛾量不多而未防治迁入代,致使迁入代大量繁殖,田间残留虫量较高,为主害代五(3)代和六(4)代的大发生奠定了虫源基础。
1.3世代重叠严重,危害期延长
迁入代繁殖的大量虫源及外地不断迁入虫源,使主害代蛾量高、峰期长,加上较长的产卵孵化期和幼虫危害期,致使田间虫态复杂,世代重叠现象很严重,防治难度进一步加大。2007年五(3)代稻纵卷叶螟的蛾峰期从7月15日起持续了6d(常年5~8d),单日蛾量平均4.02万头/hm2(常年5 400头/hm2左右);六(4)代稻纵卷叶螟的蛾峰期从8月11日起持续44d(常年13~16d),单日蛾量平均4.89万头/hm2(常年3万头/hm2左右),是历年来虫量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年。
1.4食料充足,气候适宜
近3年来,从6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市高温干旱天数相对较少,对该虫产卵、孵化的抑制作用轻微;同时,因水稻栽培方式多样化,田间水稻基本上处于较高的氮素水平,生长嫩绿,环境条件十分有利于该虫的繁殖和幼虫的生长。
2防治策略
2.1科学用药,提高用药效果
经调查发现,在稻纵卷叶螟重发生的年份,70%水稻种植户加大了用药剂量而未相应加大农药的对水量,尤其是在水稻中后期群体较大时,由于对水量不足,喷雾不能透彻、不均匀,降低了防治效果。
2.2因地制宜,不断调整防治策略
在正常发生年份,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一直采用“主治主害代,2龄幼虫盛期用药”的策略,对迁入代一般不予防治。在大发生和特大发生的年份,防治对策应调整为“压低迁入代虫源基数,卵孵高峰期用药,增加常规农药复配制剂的使用”,努力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
2.3搞好虫情的预测预报
在当地植保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特别是迁入代的灯光诱蛾要与田间赶蛾、田间卵块密度调查相结合。这3年来,由于迁入代的燈光诱蛾量和田间赶蛾量与常年相比增加并不显著,从而忽视了田间卵块密度的调查,放弃了对迁入代的药剂防治,造成了田间5%左右的白叶率,积累了虫源,增加了下一代的防治压力。
2.4水稻齐穗后依然要巩固防治
水稻齐穗后7~10d,叶片已渐趋老健,幼虫出现取食困难、成活率明显降低等反应,在此情况下通常一般不予防治。但徐州地区实际情况表明,在大发生年份,田间成活幼虫的绝对基数仍然较大,仍需要进行1次巩固防治否则水稻的功能叶片将会受到严重危害。
2.5积极引进使用高效长效农药
由于常规使用的氧化乐果、辛硫磷等农药药效期只有4~6d,如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期较长,就必须进行多次防治,而增加氟铃脲、锐劲特、阿维菌素复配剂的使用,可减少用药次数,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3参考文献
[1] 汪华源.近十年我国植物源农药专题文献综述[J].农药,2003,42(3):11-13.
[2] 张庆华.稻纵卷叶螟重发生的原因及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6(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