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夏后天气逐渐转热,植物生长到了茂盛期。在中医理论中,人和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四季消长变化和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相互关联对应。心对应“夏”,也就是说在夏季,心阳最为旺盛,同时也提醒人们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保养心脏。
立夏养生心要静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活动由心来主管。当夏日气温升高后,人们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这是因为气温过高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心火过旺所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此时不仅仅是情绪波动起伏,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发生各种疾病,从而影响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所以,在立夏之季要做好精神养生,做到自我调节、精神安静、制怒平和。
昼长夜短需午休
由于立夏时天亮得早,人们起得早,而晚上相对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为防止睡眠不足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的特点,因此更需要午休。还有立夏之后,中午1~3点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人稍活动就会因出汗多消耗体力。由于出汗多散热的缘故,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当午饭后,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脑的血供就更为减少。所以,中午人们总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因此要增加午休以消除疲劳,让大脑和全身各系统得到休息。
饮食宜低脂清淡
中医认为立夏后阳气上升,天气逐渐升温,如果此时人们还多吃些油腻,或是易上火的食物,就会造成身体内、外皆热,而出现上火的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立夏以后的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综合“寻医问药网”等)
立夏养生心要静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活动由心来主管。当夏日气温升高后,人们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这是因为气温过高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心火过旺所致。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与躯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此时不仅仅是情绪波动起伏,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发生各种疾病,从而影响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所以,在立夏之季要做好精神养生,做到自我调节、精神安静、制怒平和。
昼长夜短需午休
由于立夏时天亮得早,人们起得早,而晚上相对睡得晚,易造成睡眠不足。为防止睡眠不足的“夏打盹”,就要增加午休,尤其是老年人,有睡眠不實的特点,因此更需要午休。还有立夏之后,中午1~3点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人稍活动就会因出汗多消耗体力。由于出汗多散热的缘故,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当午饭后,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脑的血供就更为减少。所以,中午人们总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因此要增加午休以消除疲劳,让大脑和全身各系统得到休息。
饮食宜低脂清淡
中医认为立夏后阳气上升,天气逐渐升温,如果此时人们还多吃些油腻,或是易上火的食物,就会造成身体内、外皆热,而出现上火的痤疮、口腔溃疡、便秘等病症。立夏以后的饮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以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可达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综合“寻医问药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