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增强“教育机会均等”的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国家助学贷款改变了很多贫困生的命运,现已成为资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方式。但在多年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还贷违约现象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本文从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现状出发,分析助学贷款中问题存在的原因,以便更好地研究大学生助学贷款中的诚信教育问题。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诚信教育 现状 成因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的道德品质,做人是否诚信,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和人格高低的集中体现,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和赞美的依据标准,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和修己待人之方,是组织兴业之基和获得成功的保障,也是政府建树自身形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根本。[1]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因此,坚持诚实守信,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于教学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校贫困生现象已日益突出,大学生缺乏诚实信用的品质和不良行为已日益严重,在高校助学贷款中尤为明显。注重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特别是助学贷款中的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
国家助学贷款(national loan for schooling)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是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保障。[2]国家助学贷款(national loan for schooling)是一种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部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贫困学生的银行贷款,[3]目的是帮助普通高等学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以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加快人才培养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和“惠民”活动,它的广泛实施和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贫困生比例是24%,特困生比例是10%,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其中“贷”主要指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体系的主要形式。国家助学贷款自从1999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帮助了一批又一批的贫困学子完成了学业。但国家助贷款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在2003年,国家助学贷款迎来第一个还贷高潮,但由于违约率及违约人数双双超过20%,西安交通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停贷的高校,随后各贷款银行纷纷提出停贷。为此,国家在2004年9月出台了助学贷款新政策,实行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由国家贴息,延长还款期限,对贷款银行实行风险补偿金等措施,以保证助学贷款工作的继续深入开展。尤其是近两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广泛开展,许多高校借此为贫困生开通“绿色通道”以保证贫困新生顺利入学。但大学生诚信意识差、诚信道德低、诚信缺失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有效推进的最大“瓶颈”,由此而引发了大学生的信用危机。据银行方面反映,不少高校毕业生贷款违约率达20%,有的高校甚至高达40%—50%,全国助学贷款平均违约率高达28.4%,远远高于17%的国际平均水平,超过了银行放贷款的风险底线,高校毕业生拖欠还款、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诚信缺失等问题,已使许多银行动摇了继续进行国家助学贷款的信心,有的银行甚至停止了国家助学贷款审批发放的工作。
可见针对助学贷款的诚信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相关助学贷款部门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一个紧急任务,各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这一热点话题,充分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施行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这对提高大学生诚信品质,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的成因
1.学校诚信教育的薄弱和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首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代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思想的冲击。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资本主义某些不良风气的毒害。高校作为社会的缩影,也深受其影响。目前我国各级教育部门虽然都极力推行“素质”教育政策,但我国教育机制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口头上说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仍重视“智育”轻“德育”,尤其是诚信等德育内容受到了严重的忽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极其严重。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片面强调以灌输、说教为主,不重视实践教育和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教育只停留在口头上,流于形式化、抽象化,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不能在实践中真正地指导学生。
最后,家庭环境对学生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影响,也是诚信培养的重要基地。[5]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诚信品质、诚信教育意识、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竞争的激烈,不少家庭教育存在“重智力,轻品质”的现象,注重于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注重品格塑造和诚信品质的教育,造成了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偏差,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有的家长虽然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孩子,但教育效果不佳;有的家长自己在行为举止上不能作榜样,做一些弄虚作假的事,让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阴暗面,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不诚信行为不但不教育,反而认为是聪明伶俐、能干的表现。
以上都是影响大学生诚信品质,导致诚信缺失的原因。
2.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的淡薄和还贷能力的不足
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道德品质的滑坡、自身能力的不足是导致其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生活经历较为简单,自控能力相对较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缺乏理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辨别的能力,对道德的认识存在偏差,进入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容易随波逐流,迷失方向,为一己私欲将诚信抛到脑后,放弃诚信原则。这些不成熟的心理导致错误的意识和行为,造成了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中遭遇诚信的危机,出现了恶意违约、拖欠还款、拒绝还贷、弄虚作假等现象。
此外,就是当代大学生还款能力不足,被迫违约。这部分大学生具备诚信素养、还贷意识和贷款的基本知识,并无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但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岗位供需矛盾加剧,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6]以至于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然而,大多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都是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差,再加上刚毕业工资微薄,需维持自己的开支,补贴父母,偿还家庭债务,要花费一笔很大的数目,难有剩余的钱还国家助学贷款。
3.信用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个人信用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健全,诚信守信的个人信息涉及生活、学习、工作各个方面。很多发达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都有其相对成熟的个人信用体系为依据。学生如果不能按时还贷,出现不良记录,将给自己的房款、车贷、求职、购物等日常方面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在个人信用系统健全的国家贷款违约率低,还贷率高。然而,我国的信用体系和信用机制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不完善,是导致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首先,我国目前的诚信教育大都停留在道德层次上,上升到法律层次的很少,信贷方面的专门立法相对缺乏。而社会上对于诚信的监管也仅仅停留在道德谴责和舆论监督的水平上,约束力是有限的,对违约学生的威慑效果不佳,这就使不诚信的行为和意识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诚实守信者得不到相应的奖励。其次,我国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刚刚开始起步,还没有建立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只有银行在贷款时才能查询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且并没有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违约行为约束力不够,产生不了强大的威慑力,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结语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环节,关系着我国人才的培养,关系着贫困学子未来的命运,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公平公正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诚信缺失、拖欠还款、恶意违约等问题,究其成因,既有学校诚信教育知识的薄弱、某些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又因为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的淡薄和毕业后头几年还贷能力的不足,还有我国信用机制的不够健全,对违约行为的震慑力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等等。因此,为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顺利推行,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构建诚信校园,提高大学生诚信素养,并改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步入健康的良性循环系统中。
参考文献:
[1][3]唐凯麟.大学诚信读本[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2,193.
[2]冯盛.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成因分析与博弈对策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9,(6),169,212.
[4]董辉.韦德贞.李家贵.吴金.论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6):122.
[5]张英.国家助学贷款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3):80.
[6]蒋西河.大学生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的原因和高校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79.
关键词: 国家助学贷款 诚信教育 现状 成因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的道德品质,做人是否诚信,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和人格高低的集中体现,是能否赢得别人尊重和赞美的依据标准,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和修己待人之方,是组织兴业之基和获得成功的保障,也是政府建树自身形象、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根本。[1]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肩负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因此,坚持诚实守信,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于教学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规模扩大,高校贫困生现象已日益突出,大学生缺乏诚实信用的品质和不良行为已日益严重,在高校助学贷款中尤为明显。注重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特别是助学贷款中的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现状
国家助学贷款(national loan for schooling)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是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保障。[2]国家助学贷款(national loan for schooling)是一种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部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贫困学生的银行贷款,[3]目的是帮助普通高等学校的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以保障其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加快人才培养的一项战略举措,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和“惠民”活动,它的广泛实施和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4]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贫困生比例是24%,特困生比例是10%,经过长期以来的发展形成了“奖、贷、助、补、减”相结合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其中“贷”主要指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体系的主要形式。国家助学贷款自从1999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帮助了一批又一批的贫困学子完成了学业。但国家助贷款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问题,如在2003年,国家助学贷款迎来第一个还贷高潮,但由于违约率及违约人数双双超过20%,西安交通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停贷的高校,随后各贷款银行纷纷提出停贷。为此,国家在2004年9月出台了助学贷款新政策,实行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由国家贴息,延长还款期限,对贷款银行实行风险补偿金等措施,以保证助学贷款工作的继续深入开展。尤其是近两年来,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广泛开展,许多高校借此为贫困生开通“绿色通道”以保证贫困新生顺利入学。但大学生诚信意识差、诚信道德低、诚信缺失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国家助学贷款有效推进的最大“瓶颈”,由此而引发了大学生的信用危机。据银行方面反映,不少高校毕业生贷款违约率达20%,有的高校甚至高达40%—50%,全国助学贷款平均违约率高达28.4%,远远高于17%的国际平均水平,超过了银行放贷款的风险底线,高校毕业生拖欠还款、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诚信缺失等问题,已使许多银行动摇了继续进行国家助学贷款的信心,有的银行甚至停止了国家助学贷款审批发放的工作。
可见针对助学贷款的诚信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相关助学贷款部门必须正视和急需解决的一个紧急任务,各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诚信教育这一热点话题,充分了解国家助学贷款施行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这对提高大学生诚信品质,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的成因
1.学校诚信教育的薄弱和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首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代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外来思想的冲击。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受资本主义某些不良风气的毒害。高校作为社会的缩影,也深受其影响。目前我国各级教育部门虽然都极力推行“素质”教育政策,但我国教育机制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口头上说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仍重视“智育”轻“德育”,尤其是诚信等德育内容受到了严重的忽视,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极其严重。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片面强调以灌输、说教为主,不重视实践教育和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诚信教育只停留在口头上,流于形式化、抽象化,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不能在实践中真正地指导学生。
最后,家庭环境对学生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影响,也是诚信培养的重要基地。[5]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诚信品质、诚信教育意识、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根深蒂固的。由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竞争的激烈,不少家庭教育存在“重智力,轻品质”的现象,注重于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不注重品格塑造和诚信品质的教育,造成了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偏差,导致孩子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有的家长虽然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孩子,但教育效果不佳;有的家长自己在行为举止上不能作榜样,做一些弄虚作假的事,让孩子过早接触到社会阴暗面,带来了不良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一些不诚信行为不但不教育,反而认为是聪明伶俐、能干的表现。
以上都是影响大学生诚信品质,导致诚信缺失的原因。
2.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的淡薄和还贷能力的不足
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道德品质的滑坡、自身能力的不足是导致其诚信缺失的内在原因。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生活经历较为简单,自控能力相对较弱,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缺乏理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辨别的能力,对道德的认识存在偏差,进入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容易随波逐流,迷失方向,为一己私欲将诚信抛到脑后,放弃诚信原则。这些不成熟的心理导致错误的意识和行为,造成了大学生在国家助学贷款中遭遇诚信的危机,出现了恶意违约、拖欠还款、拒绝还贷、弄虚作假等现象。
此外,就是当代大学生还款能力不足,被迫违约。这部分大学生具备诚信素养、还贷意识和贷款的基本知识,并无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但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岗位供需矛盾加剧,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6]以至于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然而,大多数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都是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差,再加上刚毕业工资微薄,需维持自己的开支,补贴父母,偿还家庭债务,要花费一笔很大的数目,难有剩余的钱还国家助学贷款。
3.信用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个人信用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健全,诚信守信的个人信息涉及生活、学习、工作各个方面。很多发达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都有其相对成熟的个人信用体系为依据。学生如果不能按时还贷,出现不良记录,将给自己的房款、车贷、求职、购物等日常方面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在个人信用系统健全的国家贷款违约率低,还贷率高。然而,我国的信用体系和信用机制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制度不完善,是导致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首先,我国目前的诚信教育大都停留在道德层次上,上升到法律层次的很少,信贷方面的专门立法相对缺乏。而社会上对于诚信的监管也仅仅停留在道德谴责和舆论监督的水平上,约束力是有限的,对违约学生的威慑效果不佳,这就使不诚信的行为和意识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诚实守信者得不到相应的奖励。其次,我国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刚刚开始起步,还没有建立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只有银行在贷款时才能查询个人信用信息系统,且并没有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违约行为约束力不够,产生不了强大的威慑力,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结语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环节,关系着我国人才的培养,关系着贫困学子未来的命运,关系着我国教育事业公平公正的问题。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诚信缺失、拖欠还款、恶意违约等问题,究其成因,既有学校诚信教育知识的薄弱、某些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又因为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的淡薄和毕业后头几年还贷能力的不足,还有我国信用机制的不够健全,对违约行为的震慑力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等等。因此,为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顺利推行,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构建诚信校园,提高大学生诚信素养,并改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促进国家助学贷款步入健康的良性循环系统中。
参考文献:
[1][3]唐凯麟.大学诚信读本[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2,193.
[2]冯盛.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违约成因分析与博弈对策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9,(6),169,212.
[4]董辉.韦德贞.李家贵.吴金.论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6):122.
[5]张英.国家助学贷款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3):80.
[6]蒋西河.大学生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的原因和高校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