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DV见证成长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2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拍DV,是在为他(她)尚不能记事的时候备份一个经验库,这里维埃拉影像无论是对保持母子(女)、父子(女)的新密关系,还是为他(她)长大成人后更好地为人父、为人母,其作用都不可低估。
  在一起长大的玩伴中,我是“记事”最晚的一个。5岁那年,我患流行性脑膜炎住进了传染病房,就在做骨髓穿刺的瞬间,巨大的疼痛感触动了自己童年记忆的开关。
  
  至今“穿刺事件”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传染病住院区高高的红砖墙(是防止传染病患者逃走吗?)、病床-上白色的床单(满是消毒水的味道).父亲和护士重重地按住我扑打的双手和双腿。我因为恐惧和疼痛大声地哭骂……
  不过,我一直对这些记忆的细节心存着怀疑。比如那个传染病区,后来年龄更大一些时,我曾经几次经过;而父亲和护士按住手脚,我哭骂医生的细节,母亲曾经向我说起过多次,每次讲完这件事,母亲都会庆幸地感慨:“能治好就是万幸,我真怕你变成傻子。”那个年代,脑膜炎造成智障的并不少见,我小学同学中就有一个,记得他小学毕业后就不再读书了。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就是在骨髓穿刺的瞬间开始“记事”的,但目前在我脑海中关于这件事的完整记忆,其中大部分细节则来自后来母亲的讲述和自己对传染病房的再次观察。还有,十几岁前我一直把穿刺当成治疗手术,仿佛自己的脑膜炎能够痊愈就是这次穿刺“治疗”的结果.后来看过一本医书才明白,骨髓穿刺只是一种检查手段,目的是抽取脊髓进行化验来确诊是否患了脑膜炎。就是这些五岁时零星的直接记忆,母亲的多次讲述、后来对家乡住院病房的再次观察以及医学书上的描述,甚至包括后来若干次去医院看病的经历、共同编缀成开启自己成长历程的“处女记忆”。
  我非常羡慕一些朋友,他们甚至告诉我,自己记得一岁多时的事情。而我从出生到五岁之间这段成长的过程,除了几张黑白照片和父母的回忆外,完全是一片空白。二十多岁时,我还是无法将黑白照片上那个一两岁的孩子,父母故事般的讲述和长大后的自己联系起来。
  直到我的孩子出生,在目睹了他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从呀呀学语到熟练地给人打电话的过程后——也就是从对他长大过程的观察中,我才间接获取了关于自己从出生到记事前这5年的一些“感性认识”,那黑白照片上婴幼儿时期的我、以及父母关于我的回忆,才一点点鲜活起来。
  养育孩子的经历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这段经历让我深深地感觉到为人父。为人母的不易.也使我有机会从一个新的角度反省我和我的父母的关系。年轻时代的叛逆感荡然无存,唯一的愿望是在假期中有更多的时间回到父母的家看看。
  对任何一个人而言,从出生到他(她)记事,这段时间无论长短都是记忆的断层;而且,幼儿从开始记一点事到拥有完整的记忆,也需要一个过程。从我这样一个记事特别晚的人的经历看,这段成长过程中的记忆空白期越长,对人与自己的父母.人与自己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影响越大。就像我对自己童年的记忆,除了“穿刺事件”中父亲和母亲是主角外,其他更多的场景和主角是我的祖父和祖母,我5岁之后,更多的时间是他们陪伴我长大的;以我的经验,如果“记忆空白区”越长、如果父母养育自己最辛苦的经历被“记忆空白区”吞噬掉的越多,孩子与父母的亲密度就越低——孩子年龄越小的时候,自然需要父母付出的最多。
  说到“记忆空白区”对人和自己的孩子关系的影口向,更多是指经验层面。如果一个人记事的年龄越小,关于自己幼年的感性认识越丰富,这些感性认识自然而然就会转化为自己养育下一代的经验.也就是说,幼年时你的父母如何对你,你也会自然地采用相似的方法对待自己的孩子。如果你记事太晚,感性认识缺失,直接的经验也就无从谈起,那就需要借助专门的《育儿手册》从专家的间接经验中学习相关技能了(在过去的非独生子女年代.孩子可以从父母养育弟妹的感性认识中获得直接经验,但是这种方法在独生子女年代失效了)。
  与直接经验的可模仿性和丰富性相比,从书本中获得的间接经验太过抽象与干瘪,就像你能读懂菜谱但是不一定能做菜一样,炒菜的火候等技巧是无法用文字说清楚的,只能靠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的方式。就像我,几张黑白照片、父母的语言讲述这些“间接经验”无法复原五岁前的记忆空白。
  相对于语言。文字、静止的照片,动态视频影像保留了动作。环境、声音,事件过程等大部分信息,是最接近“直接经验”的“间接经验”。细心的母亲用摄像机把孩子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拍摄的过程就是一种快乐。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拍DV,是在为他(她)尚不能“记事”的时候备份一个“经验库”,这些影像无论是对保持母子(女)。父子(女)的亲密关系。还是为他(她)长大成人后更好地为人父、为人母,其作用都不可低估。
其他文献
DV以专业的质量、轻便灵活的机身、便宜的价格等优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教育教堂方面,数字电视和DV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电视教学片制作中设备昂贵、多台成套、复杂连接才能完成的工作。
期刊
高清HDV在经过了二年多的发展历程后,队伍了逐渐在壮大,各大HDV前期设备生产厂商也先后推出自己比较成熟的代表产品,以求在未来的HDV市场中享有一定话语权。
期刊
已经酝酿了很久的骑车旅游终于在2005年6月7日行了,我与老李从珠海出发沿途经过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行程3000多公里,共计60天。
期刊
专注成就卓越    2007年4月17日,JVC公司在京发布了Everio GZ-HD7,这是世界上第一款真高清消费级硬盘DV,它的出现为高端消费级摄像机又添一抹亮色。  JVC是全球影音技术的先驱者,1927年成立于日本横滨。经过80年的不懈努力,凭借领先的科学技术和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JVC相继在中国及全球推出了分别针对广电及家用领域的,完整的影音产品线,不仅开拓了自己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球
期刊
奥组委新闻:北京奥运官方电影开拍    用镜头聚集奥运,用影像铭记历史。第一次由中国人担任编导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官方电影在主会场国家体育场外围南侧举行了开机仪式。夜景中的国家体育场成为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的第一个镜头。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宣布北京2008年奥运会官方电影开机,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国际奥委会市场开发委员会主席海博格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高峰等共同启动了象征着电影
期刊
谈到即将到来的奥运,以及《姐妹》背后的成功与争议,李京红如是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要开始了,外国人想了解北京,但是却很难找到片子来表现北京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奥运宣传片拍得漂亮无比但不能深入到真正的北京生活里面去。  做纪录片的在影视行业里面是完全的弱势群体,纪录片还谈不上能跟其他的电视形态平等竞争。  商业与艺术,就像一个天平,你必须去找到某种平衡,而不可能一直让自己坚持的东西高高在
期刊
Final Cut Pro经验谈在Final Cut Pro中使用替换编辑    在Final cut Pro(简称FCP)中。有一种编辑工具是平常没有发挥出潜力的,这就是我下面要介绍的——替换编辑(Replace Edit)。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能解决大家对这种编辑方式的不解之处,同时彻底弄清楚替换编辑的各种应用。简要来说,它可以增进某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的效率,也可以用来对时间线上的镜头进行替换。 
期刊
据Sony高级技术人员声称,由于CMOS技术的先进性希望在今后更多更好地来使用这个技术,增加CMOS机型在整个Handycam系列中的比例。    2006年3月,Sony上市了两款Handycam系列高端DVD摄像机新机型:DCR-DVD90SE和DCR-DVD805E。新机年年有,但是这两款机器的定价却颇让人觉得蹊跷。  DCR-DVD805E采用Handycam系列中经典的高端光电转换部件—
期刊
经常会有爱好者咨询,到哪里购买DV摄像机?数码商城,品牌专卖店,家电卖场?各有利弊,自然不能一概而论;但其中的门道,相信一般消费者也并非一目了然。
期刊
[高清电视机篇2]    从2006年1月刊开始写《中国式高清》这个连载,起因就是高清电视机。国内高清电视机的概念是从1999年国庆50周年高清直播开始炒作的,这么多年过去了被消费者接受的程度却很低——所以一直有用“春秋笔法”评说一下高清电视机市场的念头。没想到编辑今年第一期杂志的时候,正好碰上EVD阵营新闻不断,所以提前写了“高清碟机篇”。这样《中国式高清?高清电视机篇》一拖再拖,到第四期杂志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