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即便奥巴马没有访华,一些画廊主和投资人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所有能赶超发达国家的行业中,当代艺术看起来颇具远大前程——中国经济政治的全面崛起注定了代表文化软实力之一的当代艺术将大有可为。但正因如此,围绕中国当代艺术的正在形成的各种问题才令人担忧。
一如任何行业的泡沫,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普通公众接受与否,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文化政策扶持,而是充斥着太多几乎是不符合常规逻辑的市场现象:从2000年之后艺术市场如烈火烹油般快速增长,到2008年经济危机来临时危如累卵般激烈下滑,短短几年间,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如同坐上过山车;而2009年下半年经济回暖后秋拍再次火热,高企的古董拍卖价格更容易让人们相信,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应当是指日可待。
和西方当代艺术相比,我们最大的挑战仍然是文化输出。尽管在海外中国的当代艺术近年来取得了些许进展,但这些“成果”通常被质疑为西方资本控制下的“文化后殖民”。自中国提出“增强文化软实力”以来,“让中国的当代艺术走向国际”就成了整个业界的圣杯,但多年下来,成果寥寥。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在当代艺术的全球视野中,中国当代艺术尚未取得基本的话语权,我们大部分当代艺术的“创作”,都能找到西方的参照范本。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立发展仍需假以时日,加之当下艺术市场的部分趣味依然受西方资本的控制,对当代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来说,眼下我们所张扬的各种“文化软实力”都显得过于单薄。即便是奥巴马访华,中美关系被定义为“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中美两国在文化输出的实力和实践上依然差别悬殊。
事实上,西方对中国的认知一直存在一个恒定的“怪圈”:一方面西方惊叹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巨大制造和出口能力让“MADE IN CHINA”成为了中国的符号;另一方面西方惊诧于“神秘古老”的东方文化:我们输出的《红高粱》《卧虎藏龙》《英雄》等影视作品无疑加剧了这种“神秘感”,而当代艺术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代表当下依然还是符号化的“四大天王”。
鉴于此,中国政府似乎有足够的动力来推动这项“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行业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中国当代艺术院,文化部评选优质画廊展览项目定向资助,北京市政府拨款500万支持当代艺术博览会项目“艺术北京”……越来越多的政府主办的当代艺术展开始向国外输出。2009年10月在比利时亮相的欧罗巴利亚艺术节选择了中国作为惟一受邀国,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领衔的当代艺术展览策划团队印证了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只有了解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文化形象,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文化发展的挑战。这将是各国未来在经济政治领域之外了解中国最重要的“成功因素”。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作为一个急速发展的行业,来自政府的大规模刺激信号只会导致整个行业的一哄而上,加剧中国当代艺术产业的散乱差局面:去年的经济危机使得中国当代艺术机构经历了大浪淘沙般的秩序重建,靠短期炒作进场的画廊纷纷关门歇业。而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迫切需要的,是资本和人力的大规模集中而非分散。
不幸的是,当代艺术在资本市场的高价泡沫仍在滋滋作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2009春拍,中国古董拍卖和当代艺术价格的冰火两重天。据雅昌艺术网《2009年春季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以张晓刚、刘小东、曾梵志为代表的18位炙手可热的昔日明星艺术家在2009年春拍中几乎全盘泛绿,个人作品成交额下跌幅度较去年同期达到了40%至50%之多。而以这18位艺术家为统计标准的中国当代艺术指数则延续并加速了2008年秋拍以来的跌势,同比下跌50.7%,较上个拍卖季环比下跌42.6%,成交额则较最高时期的成交额减少了82%,仅仅经过两个季度的下跌,就将4年来的升势拦腰斩断。秋拍的调查报告尚未公布,尽管整体价格有所回暖,当代艺术的市场仍在盘整之中。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或许是个好消息:就当代艺术的市场平台来说,眼下的价格相对于3年前值得资本进场,这给资本的利润增长提供了相对的可视空间。
但与过去私人资本追逐所形成的泡沫不同,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形成的诸多问题需要政府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名接棒解决:画廊、拍卖行等市场从业者对概念的追捧可以让逐利资本赚的盆满钵满,现实产生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却需要纳税人买单,达无论如何也不是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发展模式。
这也将重新定位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西方通过资本操作将中国作为“文化后殖民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中国当代艺术正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作”的转身;前者只是西方资本在我国经济尚弱之时的文化策略,后者才是作为东方大国的当代艺术的应有之义。笔者一直认为,“四大天王”符号化的中国当代艺术远未反映出中国当代社会现实及其变化,那些被掩埋在华丽舞台之下更具穿透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尚有待发掘。
一如任何行业的泡沫,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普通公众接受与否,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文化政策扶持,而是充斥着太多几乎是不符合常规逻辑的市场现象:从2000年之后艺术市场如烈火烹油般快速增长,到2008年经济危机来临时危如累卵般激烈下滑,短短几年间,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如同坐上过山车;而2009年下半年经济回暖后秋拍再次火热,高企的古董拍卖价格更容易让人们相信,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应当是指日可待。
和西方当代艺术相比,我们最大的挑战仍然是文化输出。尽管在海外中国的当代艺术近年来取得了些许进展,但这些“成果”通常被质疑为西方资本控制下的“文化后殖民”。自中国提出“增强文化软实力”以来,“让中国的当代艺术走向国际”就成了整个业界的圣杯,但多年下来,成果寥寥。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在当代艺术的全球视野中,中国当代艺术尚未取得基本的话语权,我们大部分当代艺术的“创作”,都能找到西方的参照范本。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立发展仍需假以时日,加之当下艺术市场的部分趣味依然受西方资本的控制,对当代艺术家和艺术机构来说,眼下我们所张扬的各种“文化软实力”都显得过于单薄。即便是奥巴马访华,中美关系被定义为“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中美两国在文化输出的实力和实践上依然差别悬殊。
事实上,西方对中国的认知一直存在一个恒定的“怪圈”:一方面西方惊叹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巨大制造和出口能力让“MADE IN CHINA”成为了中国的符号;另一方面西方惊诧于“神秘古老”的东方文化:我们输出的《红高粱》《卧虎藏龙》《英雄》等影视作品无疑加剧了这种“神秘感”,而当代艺术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代表当下依然还是符号化的“四大天王”。
鉴于此,中国政府似乎有足够的动力来推动这项“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行业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中国当代艺术院,文化部评选优质画廊展览项目定向资助,北京市政府拨款500万支持当代艺术博览会项目“艺术北京”……越来越多的政府主办的当代艺术展开始向国外输出。2009年10月在比利时亮相的欧罗巴利亚艺术节选择了中国作为惟一受邀国,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领衔的当代艺术展览策划团队印证了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只有了解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文化形象,才能有效应对全球文化发展的挑战。这将是各国未来在经济政治领域之外了解中国最重要的“成功因素”。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作为一个急速发展的行业,来自政府的大规模刺激信号只会导致整个行业的一哄而上,加剧中国当代艺术产业的散乱差局面:去年的经济危机使得中国当代艺术机构经历了大浪淘沙般的秩序重建,靠短期炒作进场的画廊纷纷关门歇业。而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迫切需要的,是资本和人力的大规模集中而非分散。
不幸的是,当代艺术在资本市场的高价泡沫仍在滋滋作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2009春拍,中国古董拍卖和当代艺术价格的冰火两重天。据雅昌艺术网《2009年春季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以张晓刚、刘小东、曾梵志为代表的18位炙手可热的昔日明星艺术家在2009年春拍中几乎全盘泛绿,个人作品成交额下跌幅度较去年同期达到了40%至50%之多。而以这18位艺术家为统计标准的中国当代艺术指数则延续并加速了2008年秋拍以来的跌势,同比下跌50.7%,较上个拍卖季环比下跌42.6%,成交额则较最高时期的成交额减少了82%,仅仅经过两个季度的下跌,就将4年来的升势拦腰斩断。秋拍的调查报告尚未公布,尽管整体价格有所回暖,当代艺术的市场仍在盘整之中。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或许是个好消息:就当代艺术的市场平台来说,眼下的价格相对于3年前值得资本进场,这给资本的利润增长提供了相对的可视空间。
但与过去私人资本追逐所形成的泡沫不同,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形成的诸多问题需要政府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名接棒解决:画廊、拍卖行等市场从业者对概念的追捧可以让逐利资本赚的盆满钵满,现实产生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却需要纳税人买单,达无论如何也不是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发展模式。
这也将重新定位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西方通过资本操作将中国作为“文化后殖民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中国当代艺术正逐步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作”的转身;前者只是西方资本在我国经济尚弱之时的文化策略,后者才是作为东方大国的当代艺术的应有之义。笔者一直认为,“四大天王”符号化的中国当代艺术远未反映出中国当代社会现实及其变化,那些被掩埋在华丽舞台之下更具穿透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尚有待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