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附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摘要文章从形态学理论的视角出发,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来获取第一手的变迁资料,并在后续整理资料的过程当中,提炼出城中村改造的可取经验,提出适合原住民经济平衡条件的设计方式并探寻居民生活价值回升的可能性。
关键词城市形态理论 城中村调研报告
前言1970年中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国与其他的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从动力机制到实体变化都有很大的不同。快速的城市化吞没了大量的农用地,却没能消化掉国家土地政策保护的农业人口的宅基地,从而形成了城市中的村落即城中村。
本文从形态学理论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借鉴,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为样本,将收集的资料和城市形态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对该地进行分析研究。将麻花板村改造过后建筑新与旧、生活环境质与量等进行对比,找出可以借鉴的经验并探析如何将城市形态学的理论思想与民族地区城中村未来改造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1.研究地点的概况
研究基地麻花板村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北区域,距离城市中心较远。东至兴安北路,南至内蒙古工业大学,西至呼倫北路,北至成吉思汗大街。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基地周边商业、住宅区都在逐渐形成,基地内随处可见低矮或临时搭建的破旧房子,建筑形态缺失的农家院,这种新旧的差异化使得将麻花板村定为本次论文研究的的区域,具有现实和时代的意义。
2.城市形态学的重要理论体系
文章重点探析在西方形成的偏重概念性与分析性研究的理论体系,形态的概念(morphological concepts) 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思维和由其演生出的经验主义哲学(empiricism),其中包含两点重要的思路: 一是从局部(components)到整体(wholeness)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evolution),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chain of being),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运用这俩种分析思路对麻花板城中村的现状和改造后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3.运用局部到整体的分析思路归纳麻花板城中村改造构成要素的差异
运用城市形态学理论中从局部到整体分析问题的视角出发,对麻花板村改造前后的各个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组合关系进行收集整理,包括土地利用的结构、人口、劳动力、产业经济、生态环境、地域等。
2004年麻花板村进行了一部分的尝试改造,即把村庄部分迁出,在离原区域不远的地方重新规划新的居住生活区,与此同时原有地被征用后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但有一部村庄土地未成功迁出,致使新旧的麻花板村有了突出的对比性。
3.1.麻花板村用地构成的变更
用地构成是经济活动的反应,城市的功能结构、聚集内容、用地性质都发生变化。城市的用地性质都反映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将产生新型的用地性质和聚落形式,各种用地性质的结构比例也发生着变化,麻花板村的用地构成由原来的村民宅基地和耕地,改造后变成居住用地。
3.2.麻花板村住区使用者的变化
3.2.1农村人口总数及民族构成比例
从麻花板村现状调研的数据中可以得出:
表1-1
汉族人口比例 蒙古族人口比例 其他民族人口比例
2004之前 94% 5% 1%
2004至今 85% 10% 5%
3.2.2农村住房使用者单一化
改造之前,麻花板村内暂住户约是原居民户的 2.3倍。城中村改造之后,麻花板新村内已有本村140户居民入住,目前新村内无暂住人口,这使得该村住房使用者由过去的多样化逐渐转变为单一化。
3.3.麻花板村就业劳动力的转化
改造之前,麻花板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租赁房屋、外出打工、耕地劳作、养车运输等几种形式。在经济逐步增长的背景下,村民的经济来源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发生着转变,如下表所示:
3.4.城中村地块周边环境的变化
3.4.1住宅形式的改变
麻花板村村民宅基地面积为200平方米/人,建筑面积严重超标。住宅多数为简陋的平房小院,道路狭窄,人居环境恶劣,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很不协调。
在改造之后,麻花板小区占地390亩,总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为8.3万平方米,目前有已建成56栋住宅楼,其中3栋为别墅式住宅。小区楼布局合理整齐,楼层以6层为主,兼以五层和四层。人均宅基地面积为30平方米/人。 调查居民认可情况:表1-5
态度 内容 比例(%)
认可态度 住宅环境有所改变 80
提高了村民整体的素质 50
市政设施得到了完善 80
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80
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90
交通便捷 80
否定态度 老人不方便爬楼 50
宅基地面积减少 80
不适应生活习惯的的改变 30
限制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90
邻里关系的弱化 30
养老方式的弱化 20
3.4.2居住环境的改善
改造之前,本村村民的文化生活简单,文化娱乐设施严重缺乏。改造之后,小区内配备了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如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会所、幼儿园、小学、健身场地、卫生所等,并且还成立了独具麻花板特色的村民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3.4.3安全性能的强化
过去开敞式的村落形式,在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现如今村民的居住方式转变为居住区,入口区有值班员,安全性提高。
3.4.4 基础设施的完善
改造之前,麻花板村内没有定点的垃圾回收站,土厕所居多,没有形成完善的排污供暖系统。村民过冬多以烧煤球采暖,严重污染环境。城中村在改造之后,小区各项基础设施完备。拥有集体锅炉房,专业的垃圾转运站,为小区内垃圾的收集存贮转运提供了便利条件。
4.5.5交通路网的形成
过去道路狭窄,路网不成系统,路面质量较差,污水不能很好的排放,没有道路防护系统,车辆乱停放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同时也增加了安全隐患。改造后,小区的道路系统采用人车分流的的设计方式,并在小区的中心区域修建了600米的人形环道,建有地面停车位620个,预留480个地下停车位,停车率为56%,绿化率不仅从过去的0达到了42%。
5.调研总结和规划设计策略
经过尽2个月的调研,将调研资料进行总结找出未来设计中的设计策略:
1.在改造过程中,应本着集约可以收益的土地的原则,尽量将居住用地合理的设置在城市边缘,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绿化设施,交通设施等。
2.住宅设计中应以中小户型为主。
3.将新型产业引入到城中村的经济建设中;
4.改造中应注意民族记忆和空间肌理的保留,经济结构的转化、生活结构的转化使得本民族地区的地方特点逐渐减弱,同时也将本村的历史遗存和空间肌理摧毁了。呼和浩特市的少数民族仅是汉族的八分之一,所占比例很小,如今少数民族逐渐被汉族同化,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也很难寻得民族特色的影子。过去毡包是当地住宅的主要形式,但是由于现在城市可建设的土地越来越少,逐渐被简约的6层连排楼甚至是高层楼所取代,并且在整体的小区环境营造上也没有考虑很多关于少数民族的特点。运用城市形态理论中用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的观点。我们一方面要遵循民族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保留历史的记忆,即将部分在麻花板村有历史记忆价值的房屋,材料,设施保留部分,在新的设计地区进行恢复和再现。
结语:通过对麻花板的物质环境与形态的发展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运用城市形态学理论中从局部到整体分析问题的视角出发,对麻花板村改造前后的各个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组合关系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找出适应与该地块的改造和更新进行控制,在未来的设计改造中能够激发地区的活力,提升居民的生活价值。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熊国平
2.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毫沁营镇麻花板新村的宣传册
3.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 谷凯 国外规划研究 200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摘要文章从形态学理论的视角出发,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来获取第一手的变迁资料,并在后续整理资料的过程当中,提炼出城中村改造的可取经验,提出适合原住民经济平衡条件的设计方式并探寻居民生活价值回升的可能性。
关键词城市形态理论 城中村调研报告
前言1970年中国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国与其他的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从动力机制到实体变化都有很大的不同。快速的城市化吞没了大量的农用地,却没能消化掉国家土地政策保护的农业人口的宅基地,从而形成了城市中的村落即城中村。
本文从形态学理论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借鉴,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为样本,将收集的资料和城市形态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对该地进行分析研究。将麻花板村改造过后建筑新与旧、生活环境质与量等进行对比,找出可以借鉴的经验并探析如何将城市形态学的理论思想与民族地区城中村未来改造相结合的设计方法。
1.研究地点的概况
研究基地麻花板村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北区域,距离城市中心较远。东至兴安北路,南至内蒙古工业大学,西至呼倫北路,北至成吉思汗大街。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基地周边商业、住宅区都在逐渐形成,基地内随处可见低矮或临时搭建的破旧房子,建筑形态缺失的农家院,这种新旧的差异化使得将麻花板村定为本次论文研究的的区域,具有现实和时代的意义。
2.城市形态学的重要理论体系
文章重点探析在西方形成的偏重概念性与分析性研究的理论体系,形态的概念(morphological concepts) 根植于西方古典哲学思维和由其演生出的经验主义哲学(empiricism),其中包含两点重要的思路: 一是从局部(components)到整体(wholeness)的分析过程,复杂的整体被认为是由特定的简单元素构成,从局部元素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适合的并可以达到最终客观结论的途径;二是强调客观事物的演变过程(evolution),事物的存在有其时间意义上的关系(chain of being),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运用这俩种分析思路对麻花板城中村的现状和改造后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3.运用局部到整体的分析思路归纳麻花板城中村改造构成要素的差异
运用城市形态学理论中从局部到整体分析问题的视角出发,对麻花板村改造前后的各个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组合关系进行收集整理,包括土地利用的结构、人口、劳动力、产业经济、生态环境、地域等。
2004年麻花板村进行了一部分的尝试改造,即把村庄部分迁出,在离原区域不远的地方重新规划新的居住生活区,与此同时原有地被征用后作为城市发展用地,但有一部村庄土地未成功迁出,致使新旧的麻花板村有了突出的对比性。
3.1.麻花板村用地构成的变更
用地构成是经济活动的反应,城市的功能结构、聚集内容、用地性质都发生变化。城市的用地性质都反映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将产生新型的用地性质和聚落形式,各种用地性质的结构比例也发生着变化,麻花板村的用地构成由原来的村民宅基地和耕地,改造后变成居住用地。
3.2.麻花板村住区使用者的变化
3.2.1农村人口总数及民族构成比例
从麻花板村现状调研的数据中可以得出:
表1-1
汉族人口比例 蒙古族人口比例 其他民族人口比例
2004之前 94% 5% 1%
2004至今 85% 10% 5%
3.2.2农村住房使用者单一化
改造之前,麻花板村内暂住户约是原居民户的 2.3倍。城中村改造之后,麻花板新村内已有本村140户居民入住,目前新村内无暂住人口,这使得该村住房使用者由过去的多样化逐渐转变为单一化。
3.3.麻花板村就业劳动力的转化
改造之前,麻花板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租赁房屋、外出打工、耕地劳作、养车运输等几种形式。在经济逐步增长的背景下,村民的经济来源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发生着转变,如下表所示:
3.4.城中村地块周边环境的变化
3.4.1住宅形式的改变
麻花板村村民宅基地面积为200平方米/人,建筑面积严重超标。住宅多数为简陋的平房小院,道路狭窄,人居环境恶劣,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很不协调。
在改造之后,麻花板小区占地390亩,总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为8.3万平方米,目前有已建成56栋住宅楼,其中3栋为别墅式住宅。小区楼布局合理整齐,楼层以6层为主,兼以五层和四层。人均宅基地面积为30平方米/人。 调查居民认可情况:表1-5
态度 内容 比例(%)
认可态度 住宅环境有所改变 80
提高了村民整体的素质 50
市政设施得到了完善 80
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 80
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90
交通便捷 80
否定态度 老人不方便爬楼 50
宅基地面积减少 80
不适应生活习惯的的改变 30
限制了额外的收入来源 90
邻里关系的弱化 30
养老方式的弱化 20
3.4.2居住环境的改善
改造之前,本村村民的文化生活简单,文化娱乐设施严重缺乏。改造之后,小区内配备了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如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会所、幼儿园、小学、健身场地、卫生所等,并且还成立了独具麻花板特色的村民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3.4.3安全性能的强化
过去开敞式的村落形式,在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现如今村民的居住方式转变为居住区,入口区有值班员,安全性提高。
3.4.4 基础设施的完善
改造之前,麻花板村内没有定点的垃圾回收站,土厕所居多,没有形成完善的排污供暖系统。村民过冬多以烧煤球采暖,严重污染环境。城中村在改造之后,小区各项基础设施完备。拥有集体锅炉房,专业的垃圾转运站,为小区内垃圾的收集存贮转运提供了便利条件。
4.5.5交通路网的形成
过去道路狭窄,路网不成系统,路面质量较差,污水不能很好的排放,没有道路防护系统,车辆乱停放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同时也增加了安全隐患。改造后,小区的道路系统采用人车分流的的设计方式,并在小区的中心区域修建了600米的人形环道,建有地面停车位620个,预留480个地下停车位,停车率为56%,绿化率不仅从过去的0达到了42%。
5.调研总结和规划设计策略
经过尽2个月的调研,将调研资料进行总结找出未来设计中的设计策略:
1.在改造过程中,应本着集约可以收益的土地的原则,尽量将居住用地合理的设置在城市边缘,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绿化设施,交通设施等。
2.住宅设计中应以中小户型为主。
3.将新型产业引入到城中村的经济建设中;
4.改造中应注意民族记忆和空间肌理的保留,经济结构的转化、生活结构的转化使得本民族地区的地方特点逐渐减弱,同时也将本村的历史遗存和空间肌理摧毁了。呼和浩特市的少数民族仅是汉族的八分之一,所占比例很小,如今少数民族逐渐被汉族同化,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也很难寻得民族特色的影子。过去毡包是当地住宅的主要形式,但是由于现在城市可建设的土地越来越少,逐渐被简约的6层连排楼甚至是高层楼所取代,并且在整体的小区环境营造上也没有考虑很多关于少数民族的特点。运用城市形态理论中用历史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研究对象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内的完整的序列关系的观点。我们一方面要遵循民族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保留历史的记忆,即将部分在麻花板村有历史记忆价值的房屋,材料,设施保留部分,在新的设计地区进行恢复和再现。
结语:通过对麻花板的物质环境与形态的发展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运用城市形态学理论中从局部到整体分析问题的视角出发,对麻花板村改造前后的各个组成要素及要素间的组合关系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找出适应与该地块的改造和更新进行控制,在未来的设计改造中能够激发地区的活力,提升居民的生活价值。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城市形态演变》熊国平
2.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毫沁营镇麻花板新村的宣传册
3.城市形态的理论与方法 谷凯 国外规划研究 2001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