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见他们怀抱月琴,手挑皮影,在幕后的灯影里用柔情的碗碗腔,将人生的苦乐沧桑细细地吟唱。剃个光头,抽袋汗烟,吃碗黏面,唱声老腔,到最后变成了他们唯一的快乐—将皮影烙进血液。
潘老先生当年被请去表演皮影,在张艺谋导演的《活着》里。电影里的一声秦腔,手挑皮影,他们在银幕这头,观众在银幕那头。在灯光的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着一层亮布来演戏。搭戏台方便简单,当地有个顺口溜:“七长八短,九块楼板,五叶芦席一卷,四条麻绳一绾,十二根线一串,两个方桌一把镢头,啥都甭管”。“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潘老说,华县过去有专门的眉户皮影戏班,用眉户演唱本戏、折子戏,后来只唱折子戏,他本人就唱过。
潘老说道,旧日,华县城乡有数十个皮影班子,一个班子五人,小车一推,背篓一背,随时可外出演出。逢上庙会、结婚、祝寿、小孩满月,一盏明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可搭台表演。皮影班社一般由五个人组成,俗称“五人忙”:前声、签手、上挡、下挡和后槽,共操持月琴、二弦、大小锣鼓、梆子碗碗等二十多种乐器。演出时,操纵提线的人称“签手”,在屏幕后表演打、跳、翻、跑,各种角色。唱腔多为“碗碗腔”。伴奏的乐手司掌琴、弦、钦、鼓等乐器。五人一班配合默契,演得有声有色。
至于剧本,是用白麻纸、毛笔手抄而成。一个戏班子至少有上百本剧本,有些剧本大约已有百年之久。
从前他们唱眉户戏,说起眉户戏,相传明代武功县的状元康海,因刘谨案受牵连回乡后,致力于秦腔事业,自己组建“康家班社”,倡秦腔之音,作曲、编剧、习唱,被尊为秦腔、眉户的鼻祖。眉户戏是由散曲而来,康海创作的散曲达500多首,曲子是康海在突然遭到亡妻亡子亡儿媳之后,精神受到沉重打击,在昏沉中哼唱的曲子,由两位妾女所录,他后与周边县的小调加以筛选分类创作,曲子分大调、小调,以琵琶、板胡、边鼓、海笛配乐器,起名曲子戏,之后成为流行于西北五省的眉户戏。
而现在唱腔以碗碗腔为主,细腻悦耳,缠绵俏丽。他们唱的重要的本子,是《行云朵子》。“神仙云朵子”当地艺人称“行云朵子”,是最为重要的皮影戏。宗教中的佛、菩萨、神鬼在皮影戏中都有所体现。如佛教中的如来佛、弥勒佛、普贤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四大天王、十八罗汉、韦陀哪吒等,道教中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八仙、城隍、六丁六甲、文武财神、土地、灶君、关公、二郎神、龙王、雷神、风伯、电母,以及福神、禄神、寿神、喜神、魁星、刘海、麻姑、和合二仙等。这些神和佛的出现,几乎都是驾云而来,所以称神仙云朵子。人们常常听得落泪。仿佛有双看不见的手正在抚摸他们受过伤害的灵魂。
唱皮影戏的大多会自己动手做皮影。当然一定要提,华县的皮影是所有皮影中的精华。因为单从影人的服饰、图案花纹上看雕刻极其讲究。精巧细致,技法成套,在大轮廓中以菊、兰、梅、竹装饰,配以“福”字,雪花、鱼鳞、星眼、松针等图案。在一幅较齐全的皮影戏箱中,各式人物,刀枪剑戟,战马坐骑,金銮茅舍,山水庭堂,神妖鬼怪,花草虫鱼,云雾紫霞,烟火烈焰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皮影的制作非常复杂精细,基本上要经过制皮、雕刻、上彩三大工艺二十四道工序。首先是选料,要精选厚而坚韧的牛皮,经过炮制刮净牛毛去掉里边的脂肪,然后刮铲成半透明状,再打磨、摹画、雕刻、着色、熨平、缀合。直到平滑光亮。
第二步,便是根据皮影戏情的需要进行雕刻。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高度大约一尺左右,體形夸张大胆,变形巧妙。其中大部分是以侧面单目为主,鼻尖口小,秀婉妩媚。细微之处又有差别,“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形”。在皮影的雕刻中不同的人物使用不同的刀法,以五官塑性格,比如眉毛,平眉表现文人雅士的清秀文静。立眉突现武生将帅的英武强悍,方面、大耳、宽肩、圆腰表现了男性正面角色的阳刚之美,“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口、细腰小脚”表现的是旦角女性的妩媚阴柔,实脸圆嘴则呈现出了丑角的诙谐和幽默。人物的颈、肩、腰、膝、肘等十处有轮盘牵线,活动自如。
最后是染色。影人的着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线分色,用固有 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
就这样,帝王的皇冠龙服,高官的乌纱蟒袍,后妃的凤冠霞帔,宫娥的彩袖垂裙,大家闺秀的雍华娇贵,小家碧玉的弓鞋翠簪,平民百姓的布衣麻衫,纨绔子弟的绫罗彩缎……千姿百态,都被皮影艺人通过小小的雕刀,用平面雕镂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灯光下诞生出一个个富有强烈的立体感的皮影人物。
皮影的原型是用纸剪的,后来才改成用皮刻制。据宋朝《梦粱录》等书记载:“京师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皮影在汉代已经出现,到了宋代已相当流行,京师常见“设帐张灯”上演“影人戏”。到了元代,蒙古军队中有皮影班子随军,一直传到中亚国家。
皮影戏被称中国最早的电影,也被成为“世界之绝”。
华县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华县皮影一般由牛皮刻成,皮质优,雕工精细,造型逼真,含义深刻,个个堪称艺术精品;二是演唱功力极深。选用碗碗腔,生旦净丑各种角色,全由一人包唱,非绝等深厚之演唱功底者所不能为;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一个剧团一般仅有五人,除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鼔、钗、梆、琐呐、号等二十多件乐器,每个人都要充当四个以上的角色,因此可以说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特别是挑线手,外地皮影至少得两人以上,华县皮影则一人独挑,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临乱不惊,游刃有余,堪称一绝;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
潘老先生当年被请去表演皮影,在张艺谋导演的《活着》里。电影里的一声秦腔,手挑皮影,他们在银幕这头,观众在银幕那头。在灯光的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着一层亮布来演戏。搭戏台方便简单,当地有个顺口溜:“七长八短,九块楼板,五叶芦席一卷,四条麻绳一绾,十二根线一串,两个方桌一把镢头,啥都甭管”。“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潘老说,华县过去有专门的眉户皮影戏班,用眉户演唱本戏、折子戏,后来只唱折子戏,他本人就唱过。
潘老说道,旧日,华县城乡有数十个皮影班子,一个班子五人,小车一推,背篓一背,随时可外出演出。逢上庙会、结婚、祝寿、小孩满月,一盏明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可搭台表演。皮影班社一般由五个人组成,俗称“五人忙”:前声、签手、上挡、下挡和后槽,共操持月琴、二弦、大小锣鼓、梆子碗碗等二十多种乐器。演出时,操纵提线的人称“签手”,在屏幕后表演打、跳、翻、跑,各种角色。唱腔多为“碗碗腔”。伴奏的乐手司掌琴、弦、钦、鼓等乐器。五人一班配合默契,演得有声有色。
至于剧本,是用白麻纸、毛笔手抄而成。一个戏班子至少有上百本剧本,有些剧本大约已有百年之久。
从前他们唱眉户戏,说起眉户戏,相传明代武功县的状元康海,因刘谨案受牵连回乡后,致力于秦腔事业,自己组建“康家班社”,倡秦腔之音,作曲、编剧、习唱,被尊为秦腔、眉户的鼻祖。眉户戏是由散曲而来,康海创作的散曲达500多首,曲子是康海在突然遭到亡妻亡子亡儿媳之后,精神受到沉重打击,在昏沉中哼唱的曲子,由两位妾女所录,他后与周边县的小调加以筛选分类创作,曲子分大调、小调,以琵琶、板胡、边鼓、海笛配乐器,起名曲子戏,之后成为流行于西北五省的眉户戏。
而现在唱腔以碗碗腔为主,细腻悦耳,缠绵俏丽。他们唱的重要的本子,是《行云朵子》。“神仙云朵子”当地艺人称“行云朵子”,是最为重要的皮影戏。宗教中的佛、菩萨、神鬼在皮影戏中都有所体现。如佛教中的如来佛、弥勒佛、普贤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四大天王、十八罗汉、韦陀哪吒等,道教中的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八仙、城隍、六丁六甲、文武财神、土地、灶君、关公、二郎神、龙王、雷神、风伯、电母,以及福神、禄神、寿神、喜神、魁星、刘海、麻姑、和合二仙等。这些神和佛的出现,几乎都是驾云而来,所以称神仙云朵子。人们常常听得落泪。仿佛有双看不见的手正在抚摸他们受过伤害的灵魂。
唱皮影戏的大多会自己动手做皮影。当然一定要提,华县的皮影是所有皮影中的精华。因为单从影人的服饰、图案花纹上看雕刻极其讲究。精巧细致,技法成套,在大轮廓中以菊、兰、梅、竹装饰,配以“福”字,雪花、鱼鳞、星眼、松针等图案。在一幅较齐全的皮影戏箱中,各式人物,刀枪剑戟,战马坐骑,金銮茅舍,山水庭堂,神妖鬼怪,花草虫鱼,云雾紫霞,烟火烈焰应有尽有,无所不有。
皮影的制作非常复杂精细,基本上要经过制皮、雕刻、上彩三大工艺二十四道工序。首先是选料,要精选厚而坚韧的牛皮,经过炮制刮净牛毛去掉里边的脂肪,然后刮铲成半透明状,再打磨、摹画、雕刻、着色、熨平、缀合。直到平滑光亮。
第二步,便是根据皮影戏情的需要进行雕刻。影人的造型小巧玲珑,高度大约一尺左右,體形夸张大胆,变形巧妙。其中大部分是以侧面单目为主,鼻尖口小,秀婉妩媚。细微之处又有差别,“公忠者雕以正貌,奸佞者刻以丑形”。在皮影的雕刻中不同的人物使用不同的刀法,以五官塑性格,比如眉毛,平眉表现文人雅士的清秀文静。立眉突现武生将帅的英武强悍,方面、大耳、宽肩、圆腰表现了男性正面角色的阳刚之美,“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口、细腰小脚”表现的是旦角女性的妩媚阴柔,实脸圆嘴则呈现出了丑角的诙谐和幽默。人物的颈、肩、腰、膝、肘等十处有轮盘牵线,活动自如。
最后是染色。影人的着色采用传统绘画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线分色,用固有 色平涂分填,多次烘染,用大红大绿作强烈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绚丽谐调,简洁明快。
就这样,帝王的皇冠龙服,高官的乌纱蟒袍,后妃的凤冠霞帔,宫娥的彩袖垂裙,大家闺秀的雍华娇贵,小家碧玉的弓鞋翠簪,平民百姓的布衣麻衫,纨绔子弟的绫罗彩缎……千姿百态,都被皮影艺人通过小小的雕刀,用平面雕镂的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灯光下诞生出一个个富有强烈的立体感的皮影人物。
皮影的原型是用纸剪的,后来才改成用皮刻制。据宋朝《梦粱录》等书记载:“京师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皮影在汉代已经出现,到了宋代已相当流行,京师常见“设帐张灯”上演“影人戏”。到了元代,蒙古军队中有皮影班子随军,一直传到中亚国家。
皮影戏被称中国最早的电影,也被成为“世界之绝”。
后记:
华县皮影有四绝: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诣高。华县皮影一般由牛皮刻成,皮质优,雕工精细,造型逼真,含义深刻,个个堪称艺术精品;二是演唱功力极深。选用碗碗腔,生旦净丑各种角色,全由一人包唱,非绝等深厚之演唱功底者所不能为;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一个剧团一般仅有五人,除演唱和对白之外,还有挑线、二弦、板胡、月琴、碗、锣、鼔、钗、梆、琐呐、号等二十多件乐器,每个人都要充当四个以上的角色,因此可以说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特别是挑线手,外地皮影至少得两人以上,华县皮影则一人独挑,一人操作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皮影造型,临乱不惊,游刃有余,堪称一绝;四是华县皮影博大精深,综合艺术水平炉火纯青,堪称为戏曲艺术之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