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们普遍不愿教语文,因为怕教作文,尤其是怕教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因为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没内容可写,无从下手,写作时不是咬笔头,就是提笔问字,真叫人头疼。
针对作文教学的这一现状,如何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呢?
一、多渠道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一堂作文指导课,情境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情境氛围,如鲜花招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使他们在美好的情境中能展开思路,从头脑中提取已经储存的信息作为题材,写出自己的起初经历和真实感受。让学生进入情境,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学生就能较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从中发现美,感知美,唤起表达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习作的浓厚兴趣。在习作教学中,我采用猜谜语、编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再由学生用文字叙述出来,就容易做到有内容,有个性,有文采。通过情境教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习作练习之中。
2.使用鼓励性评语,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很多学生写好习作之后,常有大功告成的感觉,希望老师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表扬。根据学生这种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教师批改作文时可采取鼓励性评语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以赞赏的目光写赞赏式的评语。时刻抓住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学生习作的进步,哪怕是某一点也要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习作进步的喜悦,增强习作的内动力,从而使学生爱上习作,让学生享受到习作成功的喜悦。
3.展示优秀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习作是学生本人的“劳动成果”。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因此,对于每次习作,我都尽力做到“慧眼”识佳作,并要求学生将优秀的习作用稿纸抄好,有条件的打印好并整理成册。学期末,将整理成册的作文加封面、插图,编成《优秀习作选》并进行展览。这样学生可获得劳动过后收获的喜悦。这对于有习作被选中的同学来说,是一种荣誉、鼓励;对于没有习作被选中的同学来说,又是一种刺激。现在班上已经有三本《优秀习作选》了。
二、挖掘教材习作资源,加强“小练笔”训练
1.抓典型——仿写。
仿写就是仿照例文写作文,是给那些一时找不着话说的学生一个向上攀爬的把手,也是给那些已有一定语言组织运用能力的学生提出新的挑战,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的桥梁,是伴随孩子登上写作的阶梯。教学时要重视读写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把课文当成“习作例文”去赏析,从中学习文章写法的独到之处,逐步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如《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介绍了庐山的云雾景观。于是我结合课文的学习,以深秋时节校园花坛里的菊花为内容,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像,把菊花的各种姿态、颜色写具体,写生动。
2.寻空白——扩写。
扩写就是巧抓课文“空白”,紧扣中心,将原有的句、段或一篇文章中内容不够具体的地方写具体。纵观教材,有的地方写得含蓄,有的地方写得简练,有的地方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较广想像、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写生动,把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填充。如学了《雪儿》一课后,我发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课文没有具体描述。于是我就抓住这个空白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像的翅膀,将“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描述具体。学生都写得比较精彩。
在扩写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还结合生活实际自主地想像,自由地表达,学会了思考,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3.找拓展——续写。
续写就是拓展课内文本。教材中有不少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从而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写话的机会。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结尾展开想像,让故事延续下去,使故事有个结果。例如《会摇尾巴的狼》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开了。”这是一个富有余味的结尾,学生怀有极大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地启发学生:“后来,猎人到底有没有收拾这狡猾的狼呢?猎人说了什么?狼又会说什么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发挥各自的想像。随后我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把文章的结尾编成了猎人和狼斗智斗勇的故事。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换位置——变写。
变写就是重新假设课文所叙述的环境、角度、人物等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想像随之发生的相应变化。如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正当学生为小村庄的结局(由于人类的贪婪、无节制地砍伐树木,使得原本美丽的小村庄最后在一场洪水之中消失了)痛心,为人们的贪婪气愤时,我及时加入了这样的小练笔:“如果你就是这个村庄的主任,你怎样做才能让人们早点认识到错误,避免悲剧的发生呢?要求:主任的建议必须合理有效,看谁是最称职的主任?”这样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真实感,收到良好的练笔效果。
5.变形式——改写。
改写就是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改写一般适用于古诗教学,譬如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学了《秋天》以后,我让学生想像《秋天》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学了《寻隐者不遇》以后让学生把《寻隐者不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6.炼内容——缩写
缩写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语言组织结构形式,概括提炼课文的内容,字数一般为原文的三分之一左右。缩写时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做到内容完整,语句通顺连贯。比如学了《灯光》一课后让学生把课文第二段内容缩写成一篇200字的短文。学生在缩写的过程中,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课堂处处是作文,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教材的习作资源,就能为学生写作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加了阅读教学中写的次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努力创造实践机会,为学生习作提供素材
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教学时我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写作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激发情趣,获得第一手材料。为了让学生写好《记一次家务劳动》(如做饭、洗衣、炒菜等),我让他们回家先自己做一做,学生通过实践了解了这些活动的过程,有了所见、所闻、所感,再动笔写。这样,习作时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有情可抒,兴趣盎然,写出的作文也就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
根据学生好奇、好胜、好玩,对游戏情有独钟这一特点,我将作文教学“游戏化”,即把学生普遍害怕的作文训练当作轻松的游戏来玩,写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玩游戏的过程。这符合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因而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消除“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例如教学我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时,我先让学生做“画鼻子”游戏,接着让学生把整个游戏过程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合起来说一说,然后互相提意见补充。写作时我没有限制学生写《画鼻子游戏》,而是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写,但是写之前一定要他们先做游戏。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留心身边事物,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是补充课堂教学,为课堂作文积累素材的最好形式。有的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觉得无话可写,关键在于没有留心身边的事,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必须教会学生寻找事物并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观察时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观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外出参观、调查访问,而后谈见闻、谈体会;可以给学生布置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任务,教师抽查日记;还可以限定学生的观察日记篇数,由量变到质变,习惯成自然。观察的面宜广,人、事、物、景均可涉及。观察后要及时记录,不计较文章长短,不计较结构笔法,只求真实。例如:观察人,可以观察他的相貌、衣着,也可以观察他(她)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等;观察事,可以观察“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大事小事家常事,凡事留心;观察物,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雪雨,下至飞禽鸟兽、花草树木,动态的、静态的。当学生能有意识地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就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
五、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形成自己的语言宝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储备量。例如:学完一篇新课,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摘抄好词好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活动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领悟和积累;还可以引导他们从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将不断丰富完善,写作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作文教学有章法,却无定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勤于研究、摸索,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也适应学生的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如何找到一条快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新路,还有待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同仁们进一步努力探索。
针对作文教学的这一现状,如何做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呢?
一、多渠道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一堂作文指导课,情境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情境氛围,如鲜花招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使他们在美好的情境中能展开思路,从头脑中提取已经储存的信息作为题材,写出自己的起初经历和真实感受。让学生进入情境,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学生就能较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从中发现美,感知美,唤起表达的欲望,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习作的浓厚兴趣。在习作教学中,我采用猜谜语、编故事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再由学生用文字叙述出来,就容易做到有内容,有个性,有文采。通过情境教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习作练习之中。
2.使用鼓励性评语,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很多学生写好习作之后,常有大功告成的感觉,希望老师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表扬。根据学生这种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教师批改作文时可采取鼓励性评语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以赞赏的目光写赞赏式的评语。时刻抓住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及时发现学生习作的进步,哪怕是某一点也要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习作进步的喜悦,增强习作的内动力,从而使学生爱上习作,让学生享受到习作成功的喜悦。
3.展示优秀习作,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习作是学生本人的“劳动成果”。重视他们的“劳动成果”,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因此,对于每次习作,我都尽力做到“慧眼”识佳作,并要求学生将优秀的习作用稿纸抄好,有条件的打印好并整理成册。学期末,将整理成册的作文加封面、插图,编成《优秀习作选》并进行展览。这样学生可获得劳动过后收获的喜悦。这对于有习作被选中的同学来说,是一种荣誉、鼓励;对于没有习作被选中的同学来说,又是一种刺激。现在班上已经有三本《优秀习作选》了。
二、挖掘教材习作资源,加强“小练笔”训练
1.抓典型——仿写。
仿写就是仿照例文写作文,是给那些一时找不着话说的学生一个向上攀爬的把手,也是给那些已有一定语言组织运用能力的学生提出新的挑战,是学生学习作文的重要途径,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的桥梁,是伴随孩子登上写作的阶梯。教学时要重视读写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把课文当成“习作例文”去赏析,从中学习文章写法的独到之处,逐步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如《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具体介绍了庐山的云雾景观。于是我结合课文的学习,以深秋时节校园花坛里的菊花为内容,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想像,把菊花的各种姿态、颜色写具体,写生动。
2.寻空白——扩写。
扩写就是巧抓课文“空白”,紧扣中心,将原有的句、段或一篇文章中内容不够具体的地方写具体。纵观教材,有的地方写得含蓄,有的地方写得简练,有的地方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较广想像、延伸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写生动,把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填充。如学了《雪儿》一课后,我发现“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课文没有具体描述。于是我就抓住这个空白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像的翅膀,将“我”和雪儿告别时的情景描述具体。学生都写得比较精彩。
在扩写中,学生不仅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还结合生活实际自主地想像,自由地表达,学会了思考,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3.找拓展——续写。
续写就是拓展课内文本。教材中有不少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从而也给学生提供了练习写话的机会。因此,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故事结尾展开想像,让故事延续下去,使故事有个结果。例如《会摇尾巴的狼》一文的最后一段写道:“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开了。”这是一个富有余味的结尾,学生怀有极大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地启发学生:“后来,猎人到底有没有收拾这狡猾的狼呢?猎人说了什么?狼又会说什么呢?”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发挥各自的想像。随后我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把文章的结尾编成了猎人和狼斗智斗勇的故事。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思维,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换位置——变写。
变写就是重新假设课文所叙述的环境、角度、人物等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想像随之发生的相应变化。如学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后,正当学生为小村庄的结局(由于人类的贪婪、无节制地砍伐树木,使得原本美丽的小村庄最后在一场洪水之中消失了)痛心,为人们的贪婪气愤时,我及时加入了这样的小练笔:“如果你就是这个村庄的主任,你怎样做才能让人们早点认识到错误,避免悲剧的发生呢?要求:主任的建议必须合理有效,看谁是最称职的主任?”这样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真实感,收到良好的练笔效果。
5.变形式——改写。
改写就是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改写一般适用于古诗教学,譬如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学了《秋天》以后,我让学生想像《秋天》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学了《寻隐者不遇》以后让学生把《寻隐者不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6.炼内容——缩写
缩写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语言组织结构形式,概括提炼课文的内容,字数一般为原文的三分之一左右。缩写时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内容,做到内容完整,语句通顺连贯。比如学了《灯光》一课后让学生把课文第二段内容缩写成一篇200字的短文。学生在缩写的过程中,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课堂处处是作文,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教材的习作资源,就能为学生写作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更重要的是,大大增加了阅读教学中写的次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努力创造实践机会,为学生习作提供素材
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教学时我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写作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激发情趣,获得第一手材料。为了让学生写好《记一次家务劳动》(如做饭、洗衣、炒菜等),我让他们回家先自己做一做,学生通过实践了解了这些活动的过程,有了所见、所闻、所感,再动笔写。这样,习作时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有情可抒,兴趣盎然,写出的作文也就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
根据学生好奇、好胜、好玩,对游戏情有独钟这一特点,我将作文教学“游戏化”,即把学生普遍害怕的作文训练当作轻松的游戏来玩,写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玩游戏的过程。这符合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因而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消除“怕作文”的心理障碍,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例如教学我最喜欢的一种游戏时,我先让学生做“画鼻子”游戏,接着让学生把整个游戏过程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合起来说一说,然后互相提意见补充。写作时我没有限制学生写《画鼻子游戏》,而是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写,但是写之前一定要他们先做游戏。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留心身边事物,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
日记是补充课堂教学,为课堂作文积累素材的最好形式。有的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觉得无话可写,关键在于没有留心身边的事,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就必须教会学生寻找事物并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观察时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观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外出参观、调查访问,而后谈见闻、谈体会;可以给学生布置定向观察和随机观察任务,教师抽查日记;还可以限定学生的观察日记篇数,由量变到质变,习惯成自然。观察的面宜广,人、事、物、景均可涉及。观察后要及时记录,不计较文章长短,不计较结构笔法,只求真实。例如:观察人,可以观察他的相貌、衣着,也可以观察他(她)在不同的场合中不同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等;观察事,可以观察“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等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大事小事家常事,凡事留心;观察物,上至日月星辰、风霜雪雨,下至飞禽鸟兽、花草树木,动态的、静态的。当学生能有意识地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就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
五、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形成自己的语言宝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丰富语言的储备量。例如:学完一篇新课,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摘抄好词好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活动课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领悟和积累;还可以引导他们从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将不断丰富完善,写作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作文教学有章法,却无定法,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勤于研究、摸索,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也适应学生的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如何找到一条快速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新路,还有待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同仁们进一步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