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创造能力的三大障碍

来源 :中华少年·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_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迎接知识经济到来的竞争时代,社会对人类生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都在加倍重视孩子“超前品格”的教育,为培养聪明、富有创造性的下一代而积极努力。基于这种认识与期待,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认真重视把学生的个性的培养、创造性潜能的发现放在教学的首位,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统一考虑。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该如此。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直以来,语文教师都是靠“一支笔”写板书,批作业;“两本书”吃教材,啃教参。好的语文老师的标准是:吃透教材,啃烂“教参”,找准重点、难点,点出应试题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老师耳提面命、面面俱到,絮絮叨叨;学生争分夺秒、奋笔疾书、事倍功半。结果到头来是教的筋疲力尽,学的索然无味,成绩提高更是举步为艰,收效甚微,更谈不上什么创造能力了。产生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在作祟。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创造能力,必须突破以下三大障碍。
  一、奉若神明的《教学参考书》
  目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仍然普遍存在着教师运用单向知识传输的教学模式。打破“满堂灌”的口号已不知喊了多少年了,但是还是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究其根底就是教师过分的依赖《教学参考书》。有些教师根本离不开《教学参考书》,上课一字不漏地照搬《教学参考书》,使整堂语文课成了“灌”《教学参考书》的过程。为了不遗漏,就只能是满堂“灌”,于是乎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一味地接受、识记教师所讲内容,没有思考品味的机会,也就更谈不上去有所创造了。
  与此同时,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缺乏创见,人云亦云,也使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了一句空话。教师只想用《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见解去教育学生,视学生的不同意见为异端邪说,横加指责,这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不囿于《教学参考书》中对教材的分析,而应想前人所未想,见前人所未见,对教材要有宏观的把握能力。《教学参考书》只能作为帮助教师理解教材的辅助读物,而不是上课的依据,更不能奉若神明。只有摆正了《教学参考书》的位置,才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至于成为培养学生语文创造能力的障碍。
  二、支离破碎的课文分析
  文无定法、教亦无定法,这个客观规律应作为我们施教的指导思想。但教无定法,教必须要得法。任何课文都不能用千篇一律的程序去肢解,这样做不仅是对语文教材的糟蹋,而且是对学生思维的僵化,只能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又一个障碍。一天天,一年年的重复一个永恒不变的教学模式:生字、生词、文学常识、课文分析、习题处理……等等。这怎么能不让学生感到乏味呢?
  笔者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就得在教学中有所扬弃,要因才施教,亦要因材施教。前者指人,后者指教材。教师应开动脑筋,选择好授课的切入点。这个点可以从多方面去考虑:这篇课文写景状物有特点,我们就让学生去鉴赏它的写景状物,比如说《济南的冬天》;那篇课文人物塑造引人入胜,我们就来分析它的人物形象,比如说《故乡》中的闰土;语言优美的课文,就认真地引导学生去品味、鉴赏语言;如果适合分角色朗读表演,我们不妨排演一出课本剧等等。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来,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挈合点。在愉悦的氛围中,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可以说:教法不新,思路不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没有了依托。
  三、千篇一律的标准答案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说明了文学形象理解的多元性,也可以作为语文课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理论依据。语文这一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公式。同样一句话,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一篇文章可以这样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写;一个人物评价,有人说他好,也有人说他坏。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已习惯于在上课中设置一些标准答案给学生,这个人物、这篇课文就应该这样理解,这篇作文就应该这样去写,学生不这样就是错误。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被一只无形的手钳制在教师给定的路线上,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实际上教师也同样被钳制在一个既定的路线上,那就是上文所说的《教学参考书》。如此恶性循环下去,一环套一环,圈子越来越小,思想越来越死,又何谈创造力。因此说,标准化的答案是创造能力的又一大障碍。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该坚持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解决问题。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倡求异思维,对于一个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关键在于能够自圆其说。因为要自圆其说,就得有一番思考,一番论证。而这思考、论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学生的语文创造性能力也就从这一个个过程中培养出来了。
  当然,要突破这三大障碍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潜心研究学问,不仅要手中有书,口中有书,而且要脑中有书、心中有书,用渊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破上述三大障碍,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开创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我国的中学物理教学十分注重系统的传授,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还很不够。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结合创新教育的精神,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下面阐述一下在物理模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看法。  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
期刊
摘要:教师要用适当的方法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特别强调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  关键词;英语 能力 策略     自主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高中英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学生“优化英语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
期刊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现阶段的中学生心里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如何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紧抓心理健康教育,提倡个性健康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人格,心理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道德 素质 个性 教育    学校德育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是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
期刊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切实带领孩子们一起去领略科学研究中的那别样的美呢?本人认为我们应该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一、催化剂——氛围  科学探究活动要达到让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目的,就必须善于使用“催化剂”—— 创设一个自然宽松、情
期刊
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强烈的创造意识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尤其美术专业工作者,其个性素质和创新意识是发展和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培养精神自由、勇于创新的高素质美术人才是美术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美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美术是一种教育工具,它能陶冶人的感性,培养合作精神,减少自私自利,最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发展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何谓创造?“创”就是打破常规,不断探索与求
期刊
经常在杂志上、网络上看到一些专家、教师争论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工作中,我和同事也经常为一个个数学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虽然最后谁也不服谁,但是数学问题的对与错只有一种可能。在这里我也想把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向专家同行们请教。  问题一:最小的余数是几?  例:一个数除以6,它的余数可能是哪些数?  这道题的本意是考查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可是学生的答案出现了不同,于是教师们对于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教导学生学会用脑,善于思考,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或不敢做的事,并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等。小学生富于幻想,敢于实践,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为此,在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努力创造条件  (一)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习题的设计上,要能充分体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应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把他们摆在主动探求的位置上,
期刊
21世纪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高度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这一点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也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的这一总体目标,21世纪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作为实验教师中的一员,更是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在课堂教学时,大胆实践,合理使用教材。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尝试: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能
期刊
摘要:幼儿期是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在他们的许多活动中表现出来,其主要特点是敢于大胆想象,不受客观事物的限制。因此应该重视幼儿期这种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萌芽,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这种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展,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育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
期刊
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改革,这次新课程改革比以往其他任何一次课程改革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为它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角色的转变,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并掌握这次新课改的实质。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也在这次改革之列。它是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学习和研究地理的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学科。它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