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探讨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分析了近几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和该课程的基本特点,以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构建了契合信息化时代特点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调整和改革的思路。以课程教学任务为主线,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9-54-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不断发展,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不断变化,高等教育改革也随之不断深化,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近三十年中得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计算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国家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信息技术继续快速发展,信息社会进程继续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1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所作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除少数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外,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较少,基本只停留在网络的初步应用和简单操作上,远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并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如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呈现出的主要问题有以下。
1.1 教学模式单一
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采用“教师上机演示+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该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参与较少。不少学生当时听懂了,但到了上机实践步骤就忘记了,这样逐步失去学习兴趣,就不会主动去学习。还有部分教师上课是按课本章节上的知识点一点点灌输给学生,没有很好地将多个知识点结合起来,大部分学生虽然学会了某个知识点,但是他们不知道有何用处,能用到何处,当遇到问题不知如何着手解决,无法做到将所学知识点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材内容不合理
当前面向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种类较多,但基本只适用于同一个层面的学生,尚未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要求单一。教材中的应用实例脱离学生的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少,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
1.3 课程设置不分专业
目前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是以公共基础课的形式面向全校开课,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期末考试。但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培养目标不一样,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的侧重点、教学要求是不同的,故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不同。
1.4 教学实效性不强
有这样的现象,虽然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在处理日常的文档时,很多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很多基本功能没有使用过。例如,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写毕业论文时,自己去写目录,不知道Word具有自动生成目录与索引等功能。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重要任务。计算机能力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能力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操作使用能力,它是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第二层次是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它是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专业能力;第三层次是创新能力,它是前两个能力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必要改“知识传授为导向”为“能力培养为导向”,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能力培养渗透到整个专业学科课程教育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3.1 建设立体化系列教材
系列课程、优秀、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保证。必须把握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与教材更新速度的关系,编写的系列教材的特点可以归结为:
⑴ 注重教材的基础性、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方法要阐述准确;在内容和使用的环境上体现先进性、应用性。使得学生既能学到全面、系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又能了解到计算机最新的发展与应用,同时掌握一些先进的开发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服务。
⑵ 充分考虑到使用对象的实际需要和现实状况,有较好的层次差别和针对性。
⑶ 不仅有主教材,还有相应的辅助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包、教学网站等,构成立体化教材,立体化软件包将赠送给百余所高校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⑷ 面广量大,在全国具有影响。比如利用课题组编写大学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C/C++程序设计、软硬件技术基础和应用系列等系列教材。
3.2 针对不同的专业区别教学
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计划,理科专业涉及的科学计算比较多,工科专业涉及设计的较多。例如文科专业学VFP,自动化专业学习C语言,机械专业学习VB等不同的计算机语言;音乐、美术专业应该多学一些制作软件。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增加选修计算机课程;考虑到选修课程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而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3 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设计
⑴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为目标,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的计算机课程和把计算机应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目前新入学的一年级大学生大都具备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本课程在对新入学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修改,以突出重点和适应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
对于文科类学生,由于其在后续课程以及实际应用环境中很少接触程序设计,所以重点训练其数据处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需要编写程序的情况下,完成一些复杂、高级的应用;对于理工类的学生,由于其后续课程中缺少网络和多媒体方面的内容,则在加强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其网络和多媒体应用的能力。
⑵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课程的教学分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实际技能。老师在课外组织网上答疑和辅导,通过网络和学生交流,可以随时为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⑶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采用“有指导的常规操作”和“自由发挥的大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并进一步突出了大作业的地位,使得学生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有学生的大作业在网上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3.4 以应用为目标,建设VB应用系列课程群
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以应用为目标,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应用程序在VB程序中加以实现,取得很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鉴于VB的特点,我们以VB课程为主线,纵向贯通和跨学科横向结合,开设一系列VB应用课程,构成课程群,如图1所示。
3.5 改进教学观念
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4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教学内容始终处在不断改革之中,一方面是为了紧跟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入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所以,我们在对新入学学生做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得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和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都能够从课程中尽量多地获益。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着力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信息意识的培养。积极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改革之路,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段桂英.浅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9:45-48
[2] 张菁.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6:71-73
[3] 章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月刊,2006.7:170
[4] 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52-53
[5] 吴晓桃.计算机基础教育与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4.11:75-78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9-54-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的不断发展,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不断变化,高等教育改革也随之不断深化,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近三十年中得到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计算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国家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信息技术继续快速发展,信息社会进程继续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计算机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1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多年的教学和所作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除少数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外,大多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了解较少,基本只停留在网络的初步应用和简单操作上,远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并且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如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呈现出的主要问题有以下。
1.1 教学模式单一
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采用“教师上机演示+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该方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参与较少。不少学生当时听懂了,但到了上机实践步骤就忘记了,这样逐步失去学习兴趣,就不会主动去学习。还有部分教师上课是按课本章节上的知识点一点点灌输给学生,没有很好地将多个知识点结合起来,大部分学生虽然学会了某个知识点,但是他们不知道有何用处,能用到何处,当遇到问题不知如何着手解决,无法做到将所学知识点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材内容不合理
当前面向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种类较多,但基本只适用于同一个层面的学生,尚未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教材内容结构不合理,要求单一。教材中的应用实例脱离学生的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关联少,无法激起学生的共鸣。
1.3 课程设置不分专业
目前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是以公共基础课的形式面向全校开课,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期末考试。但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其培养目标不一样,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的侧重点、教学要求是不同的,故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不同。
1.4 教学实效性不强
有这样的现象,虽然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在处理日常的文档时,很多学生对于Office办公软件的很多基本功能没有使用过。例如,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写毕业论文时,自己去写目录,不知道Word具有自动生成目录与索引等功能。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的重要任务。计算机能力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能力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操作使用能力,它是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第二层次是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它是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专业能力;第三层次是创新能力,它是前两个能力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必要改“知识传授为导向”为“能力培养为导向”,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能力培养渗透到整个专业学科课程教育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3.1 建设立体化系列教材
系列课程、优秀、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和保证。必须把握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速度与教材更新速度的关系,编写的系列教材的特点可以归结为:
⑴ 注重教材的基础性、系统性,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方法要阐述准确;在内容和使用的环境上体现先进性、应用性。使得学生既能学到全面、系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又能了解到计算机最新的发展与应用,同时掌握一些先进的开发工具和研究方法,为解决本专业的问题服务。
⑵ 充分考虑到使用对象的实际需要和现实状况,有较好的层次差别和针对性。
⑶ 不仅有主教材,还有相应的辅助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包、教学网站等,构成立体化教材,立体化软件包将赠送给百余所高校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⑷ 面广量大,在全国具有影响。比如利用课题组编写大学计算机基础、VB程序设计、C/C++程序设计、软硬件技术基础和应用系列等系列教材。
3.2 针对不同的专业区别教学
计算机课程应该文理分科,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计划,理科专业涉及的科学计算比较多,工科专业涉及设计的较多。例如文科专业学VFP,自动化专业学习C语言,机械专业学习VB等不同的计算机语言;音乐、美术专业应该多学一些制作软件。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增加选修计算机课程;考虑到选修课程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而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3 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创新设计
⑴ 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为目标,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的计算机课程和把计算机应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目前新入学的一年级大学生大都具备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本课程在对新入学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修改,以突出重点和适应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
对于文科类学生,由于其在后续课程以及实际应用环境中很少接触程序设计,所以重点训练其数据处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不需要编写程序的情况下,完成一些复杂、高级的应用;对于理工类的学生,由于其后续课程中缺少网络和多媒体方面的内容,则在加强文字处理、数据处理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其网络和多媒体应用的能力。
⑵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课程的教学分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同时,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实际技能。老师在课外组织网上答疑和辅导,通过网络和学生交流,可以随时为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⑶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采用“有指导的常规操作”和“自由发挥的大作业”相结合的方法,并进一步突出了大作业的地位,使得学生在完成大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有学生的大作业在网上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3.4 以应用为目标,建设VB应用系列课程群
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以应用为目标,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应用程序在VB程序中加以实现,取得很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程序设计的能力,鉴于VB的特点,我们以VB课程为主线,纵向贯通和跨学科横向结合,开设一系列VB应用课程,构成课程群,如图1所示。
3.5 改进教学观念
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例如OFFICE应用部分),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4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教学内容始终处在不断改革之中,一方面是为了紧跟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入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所以,我们在对新入学学生做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得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和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都能够从课程中尽量多地获益。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当着力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信息意识的培养。积极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改革之路,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段桂英.浅析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9:45-48
[2] 张菁.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7.6:71-73
[3] 章瑾.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月刊,2006.7:170
[4] 尹志军.关于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52-53
[5] 吴晓桃.计算机基础教育与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04.1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