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这可以从义与利的辩证关系方面来理解。
关键词: 社会主义荣辱观 诚实守信 见利忘义 诚信危机
诚实守信就其含义来说,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对自己,要真心诚意地为善去恶,光明磊落;对他人,要开诚布公,不隐瞒,不欺骗。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诚实与守信是统一的。守信以诚实为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诚实守信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视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周易》中对诚信问题有这样的论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把诚实守信作为立人之本的重要。在当今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忽视,它依然是我们的做人之道。
一、对义和利辩证关系的理解
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缺乏诚信的现象,其实都是人们在面对现实利益的条件下所做的选择,这就涉及了一个问题:在利与义出现矛盾的时候如何进行选择。
所谓“义”,就是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中应当遵循的标准和原则,所以说“义”解决的是应当怎么样的问题,讲的是道德;而“利”主要是指私利,含有利益的意思。两者之间可能一致,也可能冲突。比如说一个老教授退休了,在家里没有事情,想要为社会做点事情,他有可能选择去教书,既为社会传播知识,同时也为自己增加收入,这就是义和利的一致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遇到的是义和利之间存在冲突的情况。比如说一些包工头拖欠农民工的工资,甚至携款潜逃,就是见利忘义的情况。
义和利之间有两种情况,那么我们在遇到这两种情况时应该如何选择呢?第一种情况比较好理解,那就是既得义又得利。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下义利冲突时如何选择的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要发展,既需要义,同时也需要利。“义”能够鼓励利他行为的产生,促使我们每个人都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比如说诚实守信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而“利”的作用在于提高效率,就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吧,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一大二公”的经济模式,不讲个人利益,只讲集体利益,使人们认识到既然是为集体做事,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就扼杀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现代化建设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建设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义和利是两个辩证的统一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往往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经济人假设,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理性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那么社会利益便会自动得到满足。马克思也曾经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用、行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一个人不追求利益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有的人忽视了追求利益的方式,惟利是图,为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理论——博弈论,这个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们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当出现别人利益与自己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牺牲他人利益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有个笑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两个人在树林里散步,迎面走过来一只老虎,其中一个人马上掉头就跑,另外一个人不理解,说你跑得再快也跑不过老虎啊。但是第一个人却说我不用跑过老虎,能跑过你就可以了。这个故事实际上为我们研究义利冲突时如何选择提供了几种模式,即义利兼得、舍义取利、舍利取义。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三种模式。
1. 义利兼得。这是在两者发生冲突时,行为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最佳的理想效果。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忠孝两全问题,古时候某人取得功名,要去外地做官,但偏偏又碰上母亲病逝,按照那时候的风俗习惯,子女必须为父母守孝,这个时候他就面临着是直接去外地做官还是在家给母亲守孝的选择。如果选择前者,那就是选择了利,而选择了后者就选择了义。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不可兼得,他可以选择先为父母守孝,等到守孝期满再去外地上任,这样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2. 舍义取利。这种情况换种说法就是见利忘义,指行为人为了所谓的眼前利益而不顾道德,牺牲别人的利益和自己的人格,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其实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这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只顾满足自身私欲,不顾他人利益,就会使其他人对你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在社会中没有容身之地。虽然你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暂时获利,但是从长远来看,你失去的远比你得到的要多得多。所以这种做法不可取。
3. 舍利取义。这种情况就是指行为人为了道义而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这种故事很多,从曾子杀猪取信于自己的儿子,到现在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与邪恶势力抗争。他们在面对义利选择的时候,能舍利取义,这种高尚的人格确实令人钦佩。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在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如果能够达到双赢那是再好不过,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学会舍弃,双方或多方通过努力各自让出一部分利益,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有句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遵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会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诚实守信的举措
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加强自我磨练,并随时准备接受考验。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个体的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只有加强自我磨练,才能经受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才能步入更高的道德境界。
2. 大学生必须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当代大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也是造成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知行统一。道德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先导,没有道德知识就没有道德行为,而这些知识不是个体先天具有的,它是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结果,所以道德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3.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许多弄虚作假的现象,归根到底就在于自身的素质不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求职的核心竞争力,综合素质高,求职能力就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就强,一定程度上就能避免造假行为的发生。
4. 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不论是在校考试,还是毕业求职,看到别人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获得了比自己多的现实利益,许多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种心理失衡,于是自己也想通过弄虚作假来获得所谓的现实利益。其实社会本来就存在着许多的不公平,每个人由于自己的能力、机遇、家庭环境的不同,导致求职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代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这种现象存在的必然性,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
(作者系安徽财经大学2007级研究生)
关键词: 社会主义荣辱观 诚实守信 见利忘义 诚信危机
诚实守信就其含义来说,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对自己,要真心诚意地为善去恶,光明磊落;对他人,要开诚布公,不隐瞒,不欺骗。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讲信誉,重信用,忠实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诚实与守信是统一的。守信以诚实为基础,离开诚实就无所谓守信。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诚实守信历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视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周易》中对诚信问题有这样的论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把诚实守信作为立人之本的重要。在当今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仍然不可忽视,它依然是我们的做人之道。
一、对义和利辩证关系的理解
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缺乏诚信的现象,其实都是人们在面对现实利益的条件下所做的选择,这就涉及了一个问题:在利与义出现矛盾的时候如何进行选择。
所谓“义”,就是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中应当遵循的标准和原则,所以说“义”解决的是应当怎么样的问题,讲的是道德;而“利”主要是指私利,含有利益的意思。两者之间可能一致,也可能冲突。比如说一个老教授退休了,在家里没有事情,想要为社会做点事情,他有可能选择去教书,既为社会传播知识,同时也为自己增加收入,这就是义和利的一致性。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遇到的是义和利之间存在冲突的情况。比如说一些包工头拖欠农民工的工资,甚至携款潜逃,就是见利忘义的情况。
义和利之间有两种情况,那么我们在遇到这两种情况时应该如何选择呢?第一种情况比较好理解,那就是既得义又得利。我们主要来分析一下义利冲突时如何选择的问题。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要发展,既需要义,同时也需要利。“义”能够鼓励利他行为的产生,促使我们每个人都做出对他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比如说诚实守信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而“利”的作用在于提高效率,就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吧,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一大二公”的经济模式,不讲个人利益,只讲集体利益,使人们认识到既然是为集体做事,不管付出多大的努力,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就扼杀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现代化建设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建设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义和利是两个辩证的统一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往往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经济人假设,就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理性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每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那么社会利益便会自动得到满足。马克思也曾经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用、行这些最基本的东西,才能从事其他活动,一个人不追求利益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有的人忽视了追求利益的方式,惟利是图,为自己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理论——博弈论,这个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们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当出现别人利益与自己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牺牲他人利益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有个笑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两个人在树林里散步,迎面走过来一只老虎,其中一个人马上掉头就跑,另外一个人不理解,说你跑得再快也跑不过老虎啊。但是第一个人却说我不用跑过老虎,能跑过你就可以了。这个故事实际上为我们研究义利冲突时如何选择提供了几种模式,即义利兼得、舍义取利、舍利取义。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这三种模式。
1. 义利兼得。这是在两者发生冲突时,行为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最佳的理想效果。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忠孝两全问题,古时候某人取得功名,要去外地做官,但偏偏又碰上母亲病逝,按照那时候的风俗习惯,子女必须为父母守孝,这个时候他就面临着是直接去外地做官还是在家给母亲守孝的选择。如果选择前者,那就是选择了利,而选择了后者就选择了义。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不可兼得,他可以选择先为父母守孝,等到守孝期满再去外地上任,这样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2. 舍义取利。这种情况换种说法就是见利忘义,指行为人为了所谓的眼前利益而不顾道德,牺牲别人的利益和自己的人格,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其实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这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只顾满足自身私欲,不顾他人利益,就会使其他人对你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孤家寡人,在社会中没有容身之地。虽然你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暂时获利,但是从长远来看,你失去的远比你得到的要多得多。所以这种做法不可取。
3. 舍利取义。这种情况就是指行为人为了道义而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这种故事很多,从曾子杀猪取信于自己的儿子,到现在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与邪恶势力抗争。他们在面对义利选择的时候,能舍利取义,这种高尚的人格确实令人钦佩。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在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时,如果能够达到双赢那是再好不过,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必须学会舍弃,双方或多方通过努力各自让出一部分利益,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有句话说得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遵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就会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诚实守信的举措
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加强自我磨练,并随时准备接受考验。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个体的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只有加强自我磨练,才能经受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才能步入更高的道德境界。
2. 大学生必须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当代大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也是造成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加强知行统一。道德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先导,没有道德知识就没有道德行为,而这些知识不是个体先天具有的,它是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结果,所以道德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3.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求职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许多弄虚作假的现象,归根到底就在于自身的素质不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求职的核心竞争力,综合素质高,求职能力就强,适应工作的能力就强,一定程度上就能避免造假行为的发生。
4. 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不论是在校考试,还是毕业求职,看到别人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获得了比自己多的现实利益,许多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种心理失衡,于是自己也想通过弄虚作假来获得所谓的现实利益。其实社会本来就存在着许多的不公平,每个人由于自己的能力、机遇、家庭环境的不同,导致求职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当代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这种现象存在的必然性,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
(作者系安徽财经大学2007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