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进步空间重要的衡量指标。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输送基地,理应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与专业教育并举,作为大学教育的重点。本文通过将专业课程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对传统课程进行了创新补充,也对如何有效地落实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造力 专业课程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32-02
一、绪论
知识经济时代里,社会生产力高低极大程度上由科技水平所决定。而科技的日新月异,导致学生从课堂获取的知识常与生产中常用的技术存在一定的代差。因此,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对现有知识进行创新应用的环节,能够缩小教育与实际生产应用的知识和技术的差距,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也是高校创新课程的实施重要方式。
二、创新课程的含义
本文中,创新课程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与传统课程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依靠传统课堂的创新教育,也是运用创新理念的专业课程。它具有如下表征:
创新教育依靠专业教育课堂进行实施,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的结果是学生对专业知识认知的深化和知识结构的设计。
专业教育运用全新的教育方法,围绕思维训练和专业技能两个课堂核心内容展开,通过引导学习、活动输入、动手实践、总结归纳,使得专业课程趣味化、实训化、综合化。
创新课程的实施,能够启发学生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使其在课堂对专业知识养成知识革新、创新的习惯,并积累相关的实操经验,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齐抓并举。
三、创新课程的教学思维
我国各个不同的教育阶段,都有着相应的知识目标和创造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对于大学来说,要培养与社会接轨的人才,综合素养的提升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传统教学方法弊端就被凸显了。
创新课程的重心是课堂上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再创新教育。它以現阶段师生所具有的专业经验为根基,针对课程知识纲要,进行创新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吸收和再创新,在过程中体会创新思维。创新课程的开展需有以下三项准则:
1.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依托
创新课程的教学活动,除了要有特定的专业教育背景外,也不能一味天马行空,忽略实际。课堂的安排均还需建立在生活经验、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上,融合当堂课知识要点来开展,使课堂创新活动贴近课纲,具备实用性和未来工作上的参考价值。
2.以学科融合为基础
大学学科体现了高度的交叉性,这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环境也十分接近。再创新课程的设置中,就是要模拟实际应用情景,考虑多学科,多技能的综合应用,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对问题整体把握、全方位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应对问题。
3.以创新思维为主要途径
教师需合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创新思维的方向,让学生了解、感受创新思维的内涵,并灵活运用。如下图所示:以上三项准则,在创新课程中,也是教学的三项教学重点。以已有知识为依托开展课程,课程的开展也为下阶段学习积累了相应的知识与经验,解决原始知识累积问题;从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课堂开展过程中反向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了回顾,本堂课所学内容同样将会被其他课程使用,解决其他课程的关联知识问题;运用创新思维则为后期学习提供破除了思维定式,解决思维的局限性。
四、创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创新思维方式是创新课程的根本。课程的设置需要老师根据课纲、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学习方法和今后实际应用的需求来设计。学校设计教学活动的主题,要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和创新思维能力目标。为此,可以采取如下办法:
1.营造创新课程环境
创意作为偶发的灵感,与学生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学校需要从尊重学生创意、允许失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等角度,营造和谐的利于创新的氛围。任课教师要对学生积极鼓励,包容多元的想法,对学生创新的想法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以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创新空间。
2.充分利用社团,启迪专业智慧
大学里,几乎每个专业都有相关的社团组织。加入社团这一行为则能充分体现学生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兴趣,和对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开展相关专业的创新创造活动,作为创新课程的补充,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上的创新锻炼。
3.举办创新课程专题
以系部为单位,设立课程创新专题,对师生在专业上的一些好的创新方案、设计进行规整,并采取一定形式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促进创新课程专题的不断深入,将之建成师生共享的创新平台,这样的专题平台不仅能对师生进行很好的锻炼,还能够促进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和水平的提升。
4.架设网络学习平台
为方便师生及时沟通专业课程内容,交流创新思维和思想,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构建网络学习社区、网络虚拟教室等学习平台。充分开发网络资源,平台连接相关的创新课程的典型网站,充实学习资源,开拓学习空间,为课程创新提供资源保障。
5.开展校企对接活动
校企对接的好处之一在于使学生学习内容更贴近实际使用情况,并且能够开阔学生专业学习的视野,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校企对接后,可从企业引入相关专业人员对口开展培训,同时也对学生开展经验交流,丰富的经验也能打开学生课程创新的想象。同时,学生优秀的创意能够通过校企对接的方式,进行产品出产,实现创意到成品的转换,进而又促进了学生课程创新的积极性。
6.完善课程创新考核和表彰机制
学校对每一专业创新课程开展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定期听取课程创新的相关进展和课程成果报告,建立健全创新课程开展的奖励机制,评选一批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涌现的优秀成果,并对创意责任人进行表彰,以激励师生参与到创新课程中来,实现创新能力与专业课程的双轨同步进步。
五、结论
创新思维是人类意识独居的天赋,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源。通过创新课程的实施,把专业课程和创新思维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创新思维方式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用专业课程的学习反向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师生作为课程主体,学生本人积极地参与创新课程实施,教师进行有效而及时的引导,学校构建利于创新课程开展的环境,相互协调,规避了传统课程在知识更新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的问题,学生锻炼了创新能力,学校也将在创新课程实施中得到办学实力的整体提升。因此,创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未来高校课程开展的主要方向,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科技人才。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造力 专业课程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32-02
一、绪论
知识经济时代里,社会生产力高低极大程度上由科技水平所决定。而科技的日新月异,导致学生从课堂获取的知识常与生产中常用的技术存在一定的代差。因此,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对现有知识进行创新应用的环节,能够缩小教育与实际生产应用的知识和技术的差距,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影响,也是高校创新课程的实施重要方式。
二、创新课程的含义
本文中,创新课程是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与传统课程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依靠传统课堂的创新教育,也是运用创新理念的专业课程。它具有如下表征:
创新教育依靠专业教育课堂进行实施,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的结果是学生对专业知识认知的深化和知识结构的设计。
专业教育运用全新的教育方法,围绕思维训练和专业技能两个课堂核心内容展开,通过引导学习、活动输入、动手实践、总结归纳,使得专业课程趣味化、实训化、综合化。
创新课程的实施,能够启发学生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使其在课堂对专业知识养成知识革新、创新的习惯,并积累相关的实操经验,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齐抓并举。
三、创新课程的教学思维
我国各个不同的教育阶段,都有着相应的知识目标和创造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对于大学来说,要培养与社会接轨的人才,综合素养的提升才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传统教学方法弊端就被凸显了。
创新课程的重心是课堂上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再创新教育。它以現阶段师生所具有的专业经验为根基,针对课程知识纲要,进行创新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对知识的吸收和再创新,在过程中体会创新思维。创新课程的开展需有以下三项准则:
1.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依托
创新课程的教学活动,除了要有特定的专业教育背景外,也不能一味天马行空,忽略实际。课堂的安排均还需建立在生活经验、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上,融合当堂课知识要点来开展,使课堂创新活动贴近课纲,具备实用性和未来工作上的参考价值。
2.以学科融合为基础
大学学科体现了高度的交叉性,这与知识的实际应用环境也十分接近。再创新课程的设置中,就是要模拟实际应用情景,考虑多学科,多技能的综合应用,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对问题整体把握、全方位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应对问题。
3.以创新思维为主要途径
教师需合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创新思维的方向,让学生了解、感受创新思维的内涵,并灵活运用。如下图所示:以上三项准则,在创新课程中,也是教学的三项教学重点。以已有知识为依托开展课程,课程的开展也为下阶段学习积累了相应的知识与经验,解决原始知识累积问题;从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课堂开展过程中反向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了回顾,本堂课所学内容同样将会被其他课程使用,解决其他课程的关联知识问题;运用创新思维则为后期学习提供破除了思维定式,解决思维的局限性。
四、创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创新思维方式是创新课程的根本。课程的设置需要老师根据课纲、学生的能力水平、兴趣、学习方法和今后实际应用的需求来设计。学校设计教学活动的主题,要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和创新思维能力目标。为此,可以采取如下办法:
1.营造创新课程环境
创意作为偶发的灵感,与学生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学校需要从尊重学生创意、允许失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等角度,营造和谐的利于创新的氛围。任课教师要对学生积极鼓励,包容多元的想法,对学生创新的想法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以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创新空间。
2.充分利用社团,启迪专业智慧
大学里,几乎每个专业都有相关的社团组织。加入社团这一行为则能充分体现学生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兴趣,和对相关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这一平台,开展相关专业的创新创造活动,作为创新课程的补充,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上的创新锻炼。
3.举办创新课程专题
以系部为单位,设立课程创新专题,对师生在专业上的一些好的创新方案、设计进行规整,并采取一定形式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促进创新课程专题的不断深入,将之建成师生共享的创新平台,这样的专题平台不仅能对师生进行很好的锻炼,还能够促进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和水平的提升。
4.架设网络学习平台
为方便师生及时沟通专业课程内容,交流创新思维和思想,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构建网络学习社区、网络虚拟教室等学习平台。充分开发网络资源,平台连接相关的创新课程的典型网站,充实学习资源,开拓学习空间,为课程创新提供资源保障。
5.开展校企对接活动
校企对接的好处之一在于使学生学习内容更贴近实际使用情况,并且能够开阔学生专业学习的视野,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校企对接后,可从企业引入相关专业人员对口开展培训,同时也对学生开展经验交流,丰富的经验也能打开学生课程创新的想象。同时,学生优秀的创意能够通过校企对接的方式,进行产品出产,实现创意到成品的转换,进而又促进了学生课程创新的积极性。
6.完善课程创新考核和表彰机制
学校对每一专业创新课程开展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定期听取课程创新的相关进展和课程成果报告,建立健全创新课程开展的奖励机制,评选一批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涌现的优秀成果,并对创意责任人进行表彰,以激励师生参与到创新课程中来,实现创新能力与专业课程的双轨同步进步。
五、结论
创新思维是人类意识独居的天赋,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源。通过创新课程的实施,把专业课程和创新思维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创新思维方式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用专业课程的学习反向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师生作为课程主体,学生本人积极地参与创新课程实施,教师进行有效而及时的引导,学校构建利于创新课程开展的环境,相互协调,规避了传统课程在知识更新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的问题,学生锻炼了创新能力,学校也将在创新课程实施中得到办学实力的整体提升。因此,创新课程的实施将是未来高校课程开展的主要方向,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