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曲艺创作的文化通观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曲艺是一种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它以来自于民间的、口耳相传的文学作品作为流传载体,以应用于演出的、富有动作性的说和唱作为表达方式。曲艺虽“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却一直为民众所欢迎并喜爱,其发展可谓持续绵长、历久弥新。目前,对中国曲艺的发展演变过程的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讨论热点,其中不乏如《中国曲艺通史》这样有分量的成果出现。不过,这些学术专著大多偏重于研究型理论知识的讲述,其在读者定位、表达方式乃至话语风格等方面并非完全遵循高校教学的逻辑思路而设计;在高校大力推进中国曲艺学学科建设的背景下,一本适合高等教育要求的曲艺本科教材的出现已成为拓展高校相关专业教学的当务之急。由鲍震培、高玉琮编著的《中国曲艺发展简史》教材的顺利出版,应该说可以极大地填补上述领域中的学术空白。以笔者浅见,该书最大的价值意义在于其融合了文化内涵与教育功能方面的思辨,以一种整体性的理念思维与表述方式而将中国的曲艺创作这一富有艺术生命的存在给予文化方面的多维“通观”。具体而言,《中国曲艺发展简史》一书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设计构建了一个以曲艺文化为中心的“通观”模式:
  其一,对曲艺创作的起始源头与流变过程的考稽与爬梳。高校本科生深受现代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的浸染,大多数学生对中国曲艺的印象往往仅停留在目前流行的一些评书、相声等作品上,对古代曲艺的范围分类以及形式内容则所知甚少。有鉴于此,《中国曲艺发展简史》在起始处即开宗明义,设置了“初成时期的唐前曲藝”章,以先秦到六朝时期的瞽矇说唱、俳优讽谏、乐府歌辞、笑话俗赋及笔记小说等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勾陈索隐而导引后文,从中发现其在形式、主题以及风格上所蕴涵的曲艺元素。与此同时,该书还以规律的格局与合理的章法而统筹并通观全书,对如诸宫调、弹词等分别出现于多个时期之中的曲艺作品进行了历时性的递次考证,做到了整饬谨严、纲举目张。
  其二,对曲艺创作的地域性特征与群体性特征的总结分析。不少高校学生对曲艺本身一知半解,认为后者题材因循守旧、形式古板单调、节奏拖沓缓慢,并不符合自身的审美需求,自然也谈不到对之形成了解与认知。上述情况的出现固然可能源自部分学生的偏执化了的心理定势,但同样和因地域间隔而造成的认知断裂不无关系。对于不少曲艺创作(尤其是规模较小、影响力较弱的曲艺创作)而言,它们往往以特定的地域范围为存在基础,并因不同地理空间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文化环境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各不一致的类型派系;这些富有地方特质的曲艺流派纷繁多样、各擅胜场,在内容选择和意涵设计等方面均具有特色化的特征表现。自清代而至现在,散落于中国各地的曲艺群体集成繁荣、蔚为大观。《中国曲艺发展简史》在其相应部分分别设置章节,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入手介绍并讨论诸如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苏州弹词及方言评书等地方曲艺创作,有助于高校学生以文化地理作为视域而通观不同地域内的艺人在曲艺活动中所阐扬的审美偏好、道德立场、信仰思想乃至情怀追求。
  其三,对曲艺表演的方式状态与曲艺作品底本的特征表现的对照讨论。在中国古代,除少数高度文人化的作品之外,曲艺活动一般都由创作与演出两部分所共同构成。不过,受到自身文化水平与文学认知的局限,大多数曲艺观众往往更关注演出环节,并不会倾注心力来研读作为文学而存在的曲艺作品底本本身。相比较而言,当代高校学生对曲艺的认知则呈现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状态:由于知识水平的提升与专业要求的催督,很多高校学生对出现于书本之中的曲艺作品底本时常有所瞩目;但受到现代快节奏、时尚化的文化环境的左右,他们对媒体与现实中频频出现的曲艺演出却往往不屑一顾。这二者其实都不能够代表完整的中国曲艺。胡士莹在其《话本小说概论》中曾对“说话”“话本”等易混淆的概念给予辨析,认为“说话”本指“讲故事的伎艺”,而“话本”则更多指代“伎艺性的故事”。这里的观点虽然意在确定“说话”作为曲艺名词所具有的意义内涵,但是其强调曲艺表演与曲艺作品底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一个凸显“伎艺”的地位、一个则侧重“故事”的重要性,这一认知则可推广至整个中国曲艺领域,即同时以“故事”与“伎艺”作为其发展建构的基本点。《中国曲艺发展简史》正是基于上述基本点而排布格局,可谓一书而兼二牍:作为一部以本科学生为预设接受群体的教材,它既对曲艺演出场所、表演形式、创作队伍以及观众群体等环节进行了前后呼应、井然有序的描述,又以较大篇幅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曲艺作品底本的结撰方式、艺术功能乃至存在价值给予评价。这种同时从外部社会环境视角与内部文本环境视角来通观曲艺的整体价值的做法,无疑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并还原曲艺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研究成为学术界热门的话题;在论述中如何通过理念与表述而有效地引发整体性的文化思维,是研究者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中国曲艺发展简史》一书积极而灵活地选择最为贴切而合理的行文方式与解析角度以对中国曲艺进行整体性的文化通观,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高等院校曲艺专业教学过程的科学进行,更可以为业已上路的中国曲艺学学科建设增砖添瓦,其意义不容小觑。
  (作者: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责任编辑/陈琪颖)
其他文献
评弹艺术与传播手段的关系向来密切,后者为前者润色,前者为后者添香。在网络信息架构日益完善的当下,于实地表演、电波传声和荧幕留影之外,评弹艺术更要重视拓展新媒体传播的路径,我们苏州媒体人就一直在从内容生产、平台搭建、受众喜好和影响力辐射等方面,思考苏州评弹在新媒体上的发展。  “看苏州”是苏州广电总台在2016年建立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它集新闻资讯、视频直播、网络问政、城市服务、创意活动等功能于一体,
期刊
在全国复工复产、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曲协、苏州市文广旅局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苏州赛区)的比赛,于5月30日至31日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成功举办。正所谓“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刻钟”,这一备受曲艺界瞩目的比赛在两天的时间里,共有来自江浙沪地区和中国曲协香港会员联谊会的135名演员携40个评弹滑稽类节目分4场展开激烈角逐,平均每个节
期刊
中国曲协八届二次理事会暨2021年全国曲协工作会议成功召开  3月28日至30日,中国曲协八届二次理事会暨2021年全国曲协工作会议在江苏张家港成功召开。会议准确把握和研判了新时代曲艺事业和群团工作发展方向,为推动全国曲协系统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和新时代曲艺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作出了规划。(曲讯)四川自贡开展2021年“戏曲进乡村”曲艺展演  3月23日,自贡市2021年“戏曲进乡村”曲艺展演在贡井
期刊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史衍生出中华文明的文化源头和中国文化的主要范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农村、农民也成为现当代中国文艺创作最主要最具活力的母题之一,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可谓洋洋大观。作为“文艺轻骑兵”,曲艺自是一马当先,广大曲艺工作者积极呼应时代召唤,自觉投身农村发展的生动实践,在火热生活中撷取题材,创作出一大批富有时代精神和艺术魅
期刊
8月24日,“修身守正 立心铸魂——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代表针对“饭圈”文化、“唯流量论”、“顶流”现象和近期文艺界及娱乐圈集中出现的违法失德现象等开展座谈交流,表达了对坚决处置违法失德问题、治理不良粉丝文化乱象等涉及行风建设、行业引领等方面工作的共识和态度。座谈会上,与会艺术家代表向全国文艺工作者发出《修身守正 立心铸魂——致广大文艺工作者倡议书》,倡导
期刊
近年来,山西沁县实施以中国曲艺之乡建设为重点的“文化强县”发展战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创新,奋力打造“我们的节日 · 端午”沁县民俗文化节暨山西沁州书会文化品牌,曲艺传承与保护得到蓬勃发展,以其独特的文化品牌魅力,助推北方水城美丽沁州享誉全国。一、夯实基础,扎实拓宽非遗保护传承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讲:“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因
期刊
曲艺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形式,传承千年,有着独具特色的魅力和经久不息的生命力。曲艺艺术流行于民间,内涵丰富,它囊括了千古兴衰,上下纵横,在反映百姓生活、建设精神文明、传播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明显优势。曲艺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一种高台教化的艺术,在历代发展变化中始终向人们传递的是社会正能量,曲艺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式中,潜移默化地提高
期刊
曲艺是一种以说唱讲故事的叙述艺术。有艺谚云:“说书唱曲劝人方”。说书要成为“劝人方”,就得用叙述这一手段来完成,当然它不是一般说话的叙述,而是一种艺术化的叙述。人类在没有文字以前,就是靠着讲述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向后代传递本民族的发展历史。可见,说书(讲古)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留存至今最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评书即是。当然,我们不能认为侯白的“说一个好话”为今日之评书,但可视其为今日评
期刊
采访人:张强,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袁国虎艺术简介:青年评书演员,幼习戏曲,曾受诸多名师教益。2010年拜师评书表演艺术家徐勍先生,专业从事四川评书。深得乃师“手有劲、眼有神、身有形、步有法”的精髓,后拜师四川曲艺艺术家罗大春先生与散打评书艺术家李伯清先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我。在舞台表演上大量加入戏曲、话剧、谐剧、相声等艺术形式及手段,开拓
期刊
一、演唱动听,独具风格  前不久,我在微信上看到一段四川清音,画面中简陋而整洁的客厅内有一位老妪82岁,头戴一顶红绒帽,衣着十分朴素。她腰板挺直,精神矍铄,面带微笑,放声高唱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 “布谷鸟儿咕咕叫(啊),飞出山林往南飘,这边绕来那边绕,鼓起眼睛它在到(哇)处(哇)瞧(哇)……”她的嗓音轻巧、圆润、明亮、甜美、抒情,充满艺术魅力。演唱者慈眉善目,声情并茂,韵味十足,给我留下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