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究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比分析我院24例急性心绞痛患者在不同用药下的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绞痛复发率上,观察组复发率为8.33%,对照组复发率为25.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血液流变学指标上,观察组在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值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常规药物加氯吡格雷的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应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绞痛;心血管内科;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359-01
急性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脏缺血导致的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的疼痛,多见于男性,患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不良情绪、过度劳累、阴雨天气等均为这一疾病的诱发因素。急性心绞痛发病时间一般在1~5min,一般可自行缓解,如病情严重可用硝酸甘油进行治疗[1]。冠心病、梅毒性主动脉炎、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等都会造成心绞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提高对这一疾病的治疗效果,我院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治疗进行了研究,现将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2人,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在41~82岁之间,平均年龄(60.45±4.67)岁。病程在0.75年~11.50年之间,平均(5.97±2.11)年。对照组12人,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在41~82岁之间,平均年龄(60.45±4.67)岁。病程在0.75年~11.50年之间,平均(5.97±2.11)年。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口服依那普利(国药准字H20066383,10mg/16s),每日1次,每次10mg。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30078,100mg/30片)每日1次,每次1片。同时进行吸氧、卧床休息、血小板聚集抑制、钙离子通道拮抗、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急性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000542,25mg/20s),每天1次,每次50mg,持续用药28d[2]。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心电图在静息的时候出现缺血性,心电改变呈现正常状态为显效;心电图缺血性降低的ST段升高在1mm左右,导联倒置T波逐渐变浅大于50%,但T波从平坦变为直立或没有恢复正常为有效;患者病情未发生明显变化,临床指标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3]。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统计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显效例3,有效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绞痛复发率上,观察组在随访期间复发1例,复发率为8.33%,对照组在随访期间复发3例,复发率为25.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液流变学指标上,观察组在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值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心绞痛指的是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造成的胸部疼痛,多数患者主要是动脉硬化造成的。发病时间一般在1~5min左右,部分患者发作时间在15min以上。发病期间,患者血压明显增高,心率明显上升,可导致心律失常。休息、服用硝酸甘油后症状可缓解[4]。
心绞痛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应立即停止活动,平卧休息,有条件可立即吸氧;其次,马上服用硝酸甘油,2~3min后症状可缓解,如效果不显著可重复服用。也可用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剂放入手帕内使患者吸入,或使用速效救心丸;最后,可采用针刺法或按压患者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治疗。氯吡格雷也是治疗急性心绞痛的有效药物,属于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类药物,可与偶联ADP受体选择性结合,抑制其余纤维蛋白原的反应,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GPⅡb、Ⅲa受体的激活,具有良好的效果[5]。本次研究中,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绞痛复发率上,观察组复发率为8.33%,对照组复发率为25.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血液流变学指标上,观察组在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值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一药物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常规药物加氯吡格雷的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应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凌云.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3,(12):36-38.
[2] 王叶堂,甘旭军.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解析[J].医学信息,2015,(41):20-20.
[3] 罗美琴.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8):205-206.
[4] 王雷.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5):18,20.
[5] 李电优.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5):116-117.
[关键词]急性心绞痛;心血管内科;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359-01
急性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脏缺血导致的前胸阵发性、压榨性的疼痛,多见于男性,患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不良情绪、过度劳累、阴雨天气等均为这一疾病的诱发因素。急性心绞痛发病时间一般在1~5min,一般可自行缓解,如病情严重可用硝酸甘油进行治疗[1]。冠心病、梅毒性主动脉炎、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等都会造成心绞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为提高对这一疾病的治疗效果,我院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治疗进行了研究,现将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2人,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在41~82岁之间,平均年龄(60.45±4.67)岁。病程在0.75年~11.50年之间,平均(5.97±2.11)年。对照组12人,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在41~82岁之间,平均年龄(60.45±4.67)岁。病程在0.75年~11.50年之间,平均(5.97±2.11)年。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口服依那普利(国药准字H20066383,10mg/16s),每日1次,每次10mg。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J20130078,100mg/30片)每日1次,每次1片。同时进行吸氧、卧床休息、血小板聚集抑制、钙离子通道拮抗、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急性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000542,25mg/20s),每天1次,每次50mg,持续用药28d[2]。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心电图在静息的时候出现缺血性,心电改变呈现正常状态为显效;心电图缺血性降低的ST段升高在1mm左右,导联倒置T波逐渐变浅大于50%,但T波从平坦变为直立或没有恢复正常为有效;患者病情未发生明显变化,临床指标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3]。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统计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显效例3,有效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绞痛复发率上,观察组在随访期间复发1例,复发率为8.33%,对照组在随访期间复发3例,复发率为25.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液流变学指标上,观察组在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值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心绞痛指的是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造成的胸部疼痛,多数患者主要是动脉硬化造成的。发病时间一般在1~5min左右,部分患者发作时间在15min以上。发病期间,患者血压明显增高,心率明显上升,可导致心律失常。休息、服用硝酸甘油后症状可缓解[4]。
心绞痛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应立即停止活动,平卧休息,有条件可立即吸氧;其次,马上服用硝酸甘油,2~3min后症状可缓解,如效果不显著可重复服用。也可用亚硝酸异戊酯吸入剂放入手帕内使患者吸入,或使用速效救心丸;最后,可采用针刺法或按压患者内关、足三里等穴位进行治疗。氯吡格雷也是治疗急性心绞痛的有效药物,属于噻吩并吡啶类抗血小板类药物,可与偶联ADP受体选择性结合,抑制其余纤维蛋白原的反应,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GPⅡb、Ⅲa受体的激活,具有良好的效果[5]。本次研究中,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有效率为91.66%。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绞痛复发率上,观察组复发率为8.33%,对照组复发率为25.0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血液流变学指标上,观察组在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值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一药物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常规药物加氯吡格雷的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应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凌云.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3,(12):36-38.
[2] 王叶堂,甘旭军.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解析[J].医学信息,2015,(41):20-20.
[3] 罗美琴.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护理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8):205-206.
[4] 王雷.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5):18,20.
[5] 李电优.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效果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