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凤山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河池市西部,古称百越之地。这里民风淳朴,民情浓郁,风景秀丽,是全国有名的长寿之乡。然而,凤山地处云贵高原南部边缘,是滇桂黔石漠化核心片区县,峰丛林立、石山混杂,平地仅占10%,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穷困积重已久。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新一轮脱贫攻坚政策的指导下,近年来,凤山县认真分析研究当地实情,不断创新扶贫思路、方法,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先导,变发展劣势为生态优势,力图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思路决定出路”,解放几十年,凤山县不少民众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除政策、区位、自然等深层原因外,必受发展思路困滞。
新时期,凤山县将脱贫攻坚视为广大党员干部最大的政治责任。统一思想,鼓足干劲,努力甩掉头顶的贫困帽子。经过认真研究,县委县政府确立了脱贫攻坚的总体思路,即坚持精准扶贫原则,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的新扶贫理念,以“八有一超一特”(八有:有稳固住房,有饮用水,有电用,有路通,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有电视看,有稳定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一超: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一特:打造凤山县一个特色品牌,每个乡有一个特色产业,每个村有一个特色产品)方法,并将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为载体,把“老少边山穷”的劣势变成优势。
无论是在过去的“十二五”脱贫攻坚战还是在当前开展的脱贫攻坚中,部分干部群众还存在不同程度“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凤山县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及“两学一做”等系列思想教育活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切实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树立求真务实理念,扎实开展各项业务,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精神,强化督查、问责及绩效考评等工作机制,端正态度,坚定干部扶贫脱贫的决心。
在对贫困农户采取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的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创造“脱贫光荣,赖贫可耻”的舆论氛围,提高他们自我发展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激发贫村屯和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思想根子里解决脱贫问题。
整合资源,下放项目
“整合下放”即整合资源下放项目,“整合下放”既是党建项目也是扶贫项目,凤山县从2014年起在全区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县党委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把分散在县直属各部门的惠农项目及资金统筹起来,向基层倾斜和汇集。
2014年以来,全县共下放622个项目到村级组织,总投资达9854.62万元。整合下放工作使农村集体收入增加115万元以上,项目区群众人均增收900元以上。
2015年又把“整合资源,下放项目”进一步拓展为“整合资源,下放权限”,同时推行“两会一查一审”(“两会”即建立党建联席会和党群理事会;“一查”即加强项目实施督查;“一审”即严格资金使用审核)制。
充分挖掘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资源”,发挥县委“顶层设计”和县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组织协调的职能作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并以县委名义下发方案,明确整合资源下放项目的工作原则、领导机构、下放范围、任务要求、部门职责分工等。
全面梳理和整合“政策资源”,把县直各部门惠民政策的实施推进与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工作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实现“1+1>2”的综合效应。
下放“项目资源”,即把分散在发改、扶贫、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对技术要求不高、不危害公共安全、受惠对象直接、村民可自主组织实施的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民生项目有效统筹起来,下放到村“两委”实施。明确村“两委”拥有下放项目实施权、资金依法使用权和项目利润分配权,强化基层党组织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引领和监督等作用。
这些整合下放措施有效破解了农村基层党建“三化四弱”难题,实现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质、项目建设提速、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工作提效、党组织形象提升的多重效应,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到“讲话有人听、号召有人应、干事有人跟”,激发出强劲活力。
30万亩核桃,农民的致富果
凤山是个山区县,劣势在山,优势也在山,切实做好山上文章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条件之一。
为有效解决大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以及石漠化治理问题,近年来,凤山县委县政府牢抓全市产业开发脱贫攻坚机遇,坚定“换届不换核桃产业,变人不变发展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33万亩,覆盖9个乡镇3.2万户。凤山县精准扶贫贫困农户共11806户49397人,贫困户中人均核桃种植面积达0.5亩以上的有6017户,占贫困户总数51%。
为保证核桃增收,凤山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三级书记”责任制,为核桃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人力基础。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凤山县核桃种植管护技术水平,以示范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核桃示范基地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凤山县积极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发核桃种植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其中,“凤优一号”核桃品种,在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组委会“三优”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优良核桃品种”称号。
2016年,全县核桃结果面积达5万亩,预计产量1200吨,产值2000多万元。核桃种植收入达万元以上的预计有120户左右,核桃种植收入5000元以上的预计有400户左右。核桃产业已成为凤山县持续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核桃成为山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树,致富果。
山地忙起来,林下经济富起来
核桃生产周期长,为避免山地闲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凤山县大力推广“林下养殖”、“林下地间套种”模式,实现多个产业综合发展。
今年4月,凤山县启动精准脱贫“互联网+核桃林下养鸡”项目,带动贫困户养“核桃鸡”脱贫,现已发放鸡苗18.5万羽;全县“核桃+桑”、“核桃+玉米、“核桃+烟”、“核桃+药材”、“核桃+黄豆”等间套种面积达6万多亩,间种作物收入800多万元。 项目采取“公司技术团队+县畜牧局技术员+乡镇站技术员+村级防治员”四级技术服务机制,保证定点定户技术指导;采取电商企业与贫困养殖户联盟,实行“统一鸡苗供应、统一林下饲养管理、统一产品销售”,以“林下养殖,产业发展到户全覆盖;政府担保,金融支持到户全覆盖;保险保障,建立风险共担全覆盖;打造品牌,增收稳定到户全覆盖;科技支撑,技术培训到户全覆盖;搭建平台,电商互联到村全覆盖;组织保障,帮扶互助到户全覆盖”为主要措施,以“龙头企业+第一书记+村级动物防疫员+养殖带头人或扶贫帮扶干部+贫困户”的“五位一体”组织架构,创建“鸡-林-鸡”的产业模式,大力发展核桃林下养鸡,最终实现养殖增效、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全县有1369户贫困户签约参与该模式的林下养殖,预计第一批林下鸡在9月-10月上市,2017年,全县将实现所有贫困户林下养殖全覆盖。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凤山县脱贫攻坚主导产业,户均产值达9.6万元左右,户均纯收入2.4万元左右,为全县1万户贫困户约5万人的脱贫致富提供产业支撑。
品质凤山,旅游让钱袋鼓起来
凤山民族发展历史悠久,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旅游财富。凤山文物古迹繁多,石刻、古井、古墓、古战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
几年来,依托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凤山县积极融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以“城镇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为导向,发挥世界地质公园岩溶地质博览和长寿养生两大旅游品牌,大力推动景区建设,全力争创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运用旅游资源,政府具体采取4项措施实现旅游富民。增加就业岗位,使园区内的农村人口直接或间接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鼓励农户广泛参与乡村旅游,推进形成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模式和多元、多层、多方位的发展机制,扩大就业创业;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形成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合力。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增加就业机会。
2015年,凤山县国内旅游收入16.36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12.36亿元,年均增长61.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475.66万美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50%。旅游开发实现1万人脱贫致富。
凤山,因“环山似凤,环凤皆山”而得名,凤山正一步步把多山的劣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新一轮脱贫攻坚政策的指导下,近年来,凤山县认真分析研究当地实情,不断创新扶贫思路、方法,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先导,变发展劣势为生态优势,力图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思路决定出路”,解放几十年,凤山县不少民众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除政策、区位、自然等深层原因外,必受发展思路困滞。
新时期,凤山县将脱贫攻坚视为广大党员干部最大的政治责任。统一思想,鼓足干劲,努力甩掉头顶的贫困帽子。经过认真研究,县委县政府确立了脱贫攻坚的总体思路,即坚持精准扶贫原则,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的新扶贫理念,以“八有一超一特”(八有:有稳固住房,有饮用水,有电用,有路通,有义务教育保障,有医疗保障,有电视看,有稳定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一超:年人均纯收入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一特:打造凤山县一个特色品牌,每个乡有一个特色产业,每个村有一个特色产品)方法,并将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为载体,把“老少边山穷”的劣势变成优势。
无论是在过去的“十二五”脱贫攻坚战还是在当前开展的脱贫攻坚中,部分干部群众还存在不同程度“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凤山县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及“两学一做”等系列思想教育活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切实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树立求真务实理念,扎实开展各项业务,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乐于奉献精神,强化督查、问责及绩效考评等工作机制,端正态度,坚定干部扶贫脱贫的决心。
在对贫困农户采取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的同时,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创造“脱贫光荣,赖贫可耻”的舆论氛围,提高他们自我发展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激发贫村屯和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从思想根子里解决脱贫问题。
整合资源,下放项目
“整合下放”即整合资源下放项目,“整合下放”既是党建项目也是扶贫项目,凤山县从2014年起在全区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县党委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把分散在县直属各部门的惠农项目及资金统筹起来,向基层倾斜和汇集。
2014年以来,全县共下放622个项目到村级组织,总投资达9854.62万元。整合下放工作使农村集体收入增加115万元以上,项目区群众人均增收900元以上。
2015年又把“整合资源,下放项目”进一步拓展为“整合资源,下放权限”,同时推行“两会一查一审”(“两会”即建立党建联席会和党群理事会;“一查”即加强项目实施督查;“一审”即严格资金使用审核)制。
充分挖掘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资源”,发挥县委“顶层设计”和县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组织协调的职能作用,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并以县委名义下发方案,明确整合资源下放项目的工作原则、领导机构、下放范围、任务要求、部门职责分工等。
全面梳理和整合“政策资源”,把县直各部门惠民政策的实施推进与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工作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实现“1+1>2”的综合效应。
下放“项目资源”,即把分散在发改、扶贫、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对技术要求不高、不危害公共安全、受惠对象直接、村民可自主组织实施的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民生项目有效统筹起来,下放到村“两委”实施。明确村“两委”拥有下放项目实施权、资金依法使用权和项目利润分配权,强化基层党组织对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引领和监督等作用。
这些整合下放措施有效破解了农村基层党建“三化四弱”难题,实现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质、项目建设提速、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工作提效、党组织形象提升的多重效应,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做到“讲话有人听、号召有人应、干事有人跟”,激发出强劲活力。
30万亩核桃,农民的致富果
凤山是个山区县,劣势在山,优势也在山,切实做好山上文章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条件之一。
为有效解决大石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以及石漠化治理问题,近年来,凤山县委县政府牢抓全市产业开发脱贫攻坚机遇,坚定“换届不换核桃产业,变人不变发展目标”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33万亩,覆盖9个乡镇3.2万户。凤山县精准扶贫贫困农户共11806户49397人,贫困户中人均核桃种植面积达0.5亩以上的有6017户,占贫困户总数51%。
为保证核桃增收,凤山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三级书记”责任制,为核桃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人力基础。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凤山县核桃种植管护技术水平,以示范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核桃示范基地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凤山县积极与高等院校联合开发核桃种植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其中,“凤优一号”核桃品种,在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组委会“三优”评选活动中,荣获“中国优良核桃品种”称号。
2016年,全县核桃结果面积达5万亩,预计产量1200吨,产值2000多万元。核桃种植收入达万元以上的预计有120户左右,核桃种植收入5000元以上的预计有400户左右。核桃产业已成为凤山县持续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核桃成为山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树,致富果。
山地忙起来,林下经济富起来
核桃生产周期长,为避免山地闲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凤山县大力推广“林下养殖”、“林下地间套种”模式,实现多个产业综合发展。
今年4月,凤山县启动精准脱贫“互联网+核桃林下养鸡”项目,带动贫困户养“核桃鸡”脱贫,现已发放鸡苗18.5万羽;全县“核桃+桑”、“核桃+玉米、“核桃+烟”、“核桃+药材”、“核桃+黄豆”等间套种面积达6万多亩,间种作物收入800多万元。 项目采取“公司技术团队+县畜牧局技术员+乡镇站技术员+村级防治员”四级技术服务机制,保证定点定户技术指导;采取电商企业与贫困养殖户联盟,实行“统一鸡苗供应、统一林下饲养管理、统一产品销售”,以“林下养殖,产业发展到户全覆盖;政府担保,金融支持到户全覆盖;保险保障,建立风险共担全覆盖;打造品牌,增收稳定到户全覆盖;科技支撑,技术培训到户全覆盖;搭建平台,电商互联到村全覆盖;组织保障,帮扶互助到户全覆盖”为主要措施,以“龙头企业+第一书记+村级动物防疫员+养殖带头人或扶贫帮扶干部+贫困户”的“五位一体”组织架构,创建“鸡-林-鸡”的产业模式,大力发展核桃林下养鸡,最终实现养殖增效、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全县有1369户贫困户签约参与该模式的林下养殖,预计第一批林下鸡在9月-10月上市,2017年,全县将实现所有贫困户林下养殖全覆盖。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凤山县脱贫攻坚主导产业,户均产值达9.6万元左右,户均纯收入2.4万元左右,为全县1万户贫困户约5万人的脱贫致富提供产业支撑。
品质凤山,旅游让钱袋鼓起来
凤山民族发展历史悠久,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旅游财富。凤山文物古迹繁多,石刻、古井、古墓、古战场,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
几年来,依托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凤山县积极融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以“城镇化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为导向,发挥世界地质公园岩溶地质博览和长寿养生两大旅游品牌,大力推动景区建设,全力争创广西特色旅游名县。
运用旅游资源,政府具体采取4项措施实现旅游富民。增加就业岗位,使园区内的农村人口直接或间接受益于旅游业的发展;鼓励农户广泛参与乡村旅游,推进形成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模式和多元、多层、多方位的发展机制,扩大就业创业;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形成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合力。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通过旅游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增加就业机会。
2015年,凤山县国内旅游收入16.36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12.36亿元,年均增长61.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475.66万美元;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50%。旅游开发实现1万人脱贫致富。
凤山,因“环山似凤,环凤皆山”而得名,凤山正一步步把多山的劣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