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来源 :党史博采·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ampleyuyu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建设观点为基调,探讨了文化与价值之间的哲学关系,进而延伸探讨先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化具有表现价值尺度的功能,价值形态总与文化形态相同一,有什么样形态的价值就要求有什么样形态的文化。但是,在文化建设中,要避免把文化完全等同于价值观的现象,尤其是等同于核心价值观的现象。
  [关键词]文化建设;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积极向上的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无形力量。这种力量激励了人民创造力的迸发,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在当代中国,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和社会主义特征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文化,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只有先进的文化才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只有在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够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探讨先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与价值之间的哲学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人创造价值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活动,人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文化现象。价值决定文化,文化表现价值,一切价值都必须存在于文化领域。价值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一切价值都是文化的价值。价值是文化的内核。文化就是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世界上没有不包含价值的文化。文化是价值的载体,世界上没有不以文化为载体的价值。文化是人的活动与成果及其行为方式,本质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不同的价值观念决定不同的行为方式,正是不同的价值观念把不同的行为方式区别开来,把不同的文化区别开来。文化具有表现价值尺度的功能,价值形态总与文化形态相同一,有什么样形态的价值就要求有什么样形态的文化。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价值体系的形成总是一定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反映,也是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的体现。因此一定的价值体系的形成是客观现实的自在反映,也是人们的自觉行为。这样,作为观念形态的价值体系与文化构成了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价值体系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文化形态,而文化往往成为价值体系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二、先进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张,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密切关联的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集中反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治国理念、制度性质、目标取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等丰富的内容。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既是与社会主义进程相适应的自发的过程,也是人们通过文化等形式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作用非常重要。
  “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3]一般而言,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共同性,两者的主体、表现形态都是相同的。当从狭义的角度界定文化的概念时,文化就包含了核心价值体系。但是,两者的边界并不完全相同。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和范畴,属于文化中最深层次的要素,是文化的精髓。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反映人的主体性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文化密切相关。主体是一个人价值体系的建构主体,人的自我意识是人的主体性的反映,主体能动性发挥作用的水平体现着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的成熟程度。人的自我意识的成熟程度与文化的发展紧密相关。文化的发达会带来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认识自然和社会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进而对“我是谁”、“我与他人的关系如何”以及“我与社会的关系如何”等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前提条件是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过程是广大人民群众主体意识不断提升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民主体意识的提升,取决于人民的积极主动参与。
  第二,人类社会规范和日常生活规范的形成与文化密切相关。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结构和秩序总有不同的选择,人们对于社会结构和秩序的选择既取决于人们在生活中的直观感受或者生活体验,也取决于其感受得到的文化氛围或者文化环境。文化同样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规范的形成。一定的社会总有一定的政治规范、经济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不同规范的形成或者源于经济生活的契约性质,或者源于政治生活的阶级性质,或者源于法律生活的国家意志性质。日常生活规范更多地源于历史和民族的文化性质。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滞后性,人们在对社会规范进行选择时会发生规范的冲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往往通过文化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文化可以展示社会主义的良好品德要求,使人们形成理性的社会心态、明确的社会责任以及基本的法律意识。
  第三,人类实践行为的心理模式的与文化密切相关。人们在按照一定的价值观念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深层次的思维方式来选择不同的行为模式。人们行为选择的差异性主要受到历史和文化遗存的影响。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厚重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渗透在人们的思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随着历史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新的价值选择,成为推动社会永不停滞的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承载功能,宣传民族精神,倡导改革开放精神,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与文化密切相关。核心价值观念是在所有的价值观念当中起统领作用的价值观念。核心价值观念反映社会本质、时代特征。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文化的传播力量以及在此基础上人们的广泛认同。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定是反映核心价值观念的文化,通过文化的传播和渲染,核心价值观念能够为人们所认同,变成改造现实的力量。当前要通过先进文化的传播,抵御封建社会的“权本位”的价值观念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下的以商品交换为实质的“钱本位”的价值观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在价值观念变迁的过程中,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就是为价值观念的变迁和转型提供生长的土壤,从而推动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
  总之,社会的变革,虽然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又是以文化的变革为前导,这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从总体上,还是在具体环节上,文化都表现出主动性和主导性。
  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当代中国文化现实可谓色彩纷呈,诸多的文化构成了纷繁复杂的场景。多样文化为人们带来多样性选择,也造成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冲突与矛盾。当前,文化逐渐成为引导价值观形成和变迁的重要因素,以图书和电视为主导的文化产品广泛地介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文化多样性存在的背景下,建设先进文化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功能,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如果背离了这一目标,也就偏离了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第一,文化建设要推动人民的主体意识的形成。长期的封建社会造成了中国“官文化”盛行,“官文化”是笼罩中华大地两千余年的统治文化,它以集权官僚制社会的经济、政治矛盾为基础,并作用于经济、政治矛盾,是集权官僚制的意识形态。“官文化”集中反映了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和意识,既是集权官僚制度建立和延续的理论依据,又是官僚地主阶级行使其统治、‘驯化’民众的思想工具;[5]农民没有主体地位,也没有主体意识,只有小农意识。时至今日,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了,“官文化”和小农意识对当代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依然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形成先进的价值观念必须首先弘扬人的主体意识,文化生活、文学作品等应该把人的主体地位的弘扬作为其主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6]
  第二,文化建设要引导人们的当代道德意识、规则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一些人赞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的主要日常生活规范。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厚的优秀因素。但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更需要理性的反思,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是儒家的以“礼”为中心的社会伦理观,还是道家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伦理观,无一不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精神工具,其在当代的文化遗存就是人们处理自身与社会关系中的自我中心,自私狭隘的处事哲学,“各扫门前雪”的行为模式。从总体上看,以家族和血缘为核心的宗法观念深深地渗透在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出重情理、轻法理,重人情、轻规则的特点,这种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遗存就是在社会关系中普遍盛行的人情风、潜规则的泛滥以及依附性人际关系的形成。人们普遍缺乏规则意识。
  文化建设应该传播当代的道德标准、理性精神,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意味着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的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能够担当道德与法律意义上的责任。在当代中国,“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7]道德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对于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而言,更应该推动大多数人形成规则意识、理性精神以及应有的社会责任意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该通过文化产品“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8]。
  第三,文化建设要引导人们形成科学的、理性的实践模式与心理模式。文化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模式,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模式。文化作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要引导人们形成主流文化心理,从宏观的角度看,文化应该引导人们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形成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心理认同和忠诚,形成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认同。从微观的层面上看,文化要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9]文化产品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10]。因此,“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工作单位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11]“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进行。开展‘打黄扫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12]
  [参考文献]
  [1][2][4][6][7][8][9][11][12]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8。
  [3] 余秋雨:《何为文化》,第6页,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5]刘永佶:《官文化批判――中国文化变革的首要任务》,第77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0]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7-24。
其他文献
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军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职能的集中体现。大力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确保军队建设正确方向的内在要求,是我
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有科学的价值观念作引导,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党员群体,其价值观取向出现多元化、功利化的现象。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大学生党员培养工
从构造、安装及一些实验数据中说明了影响薄板复合墙的隔声规律,并在声学规律的指导下,采取适当的材料及结构并加强施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墙体的隔声性能,实践证明:轻质墙
运用极限平衡法确定顺层岩质边坡在不同边坡角时的临界滑面,计算了临界滑面的安全系数,依据安全系数对边坡在不同边坡角时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安全系数小于临界值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