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如何做到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呢?
一、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刚刚上课,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抑制状态,还没有进入学习的角色,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例如在讲“物体的体积”这一节课时,我先讲一讲“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生答:“石子占了一些地方,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能喝到水。”我接着指出:“石子占有的地方叫‘空间’。石子放入里面后,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在这里,学生既能初步感知概念的含义,又能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利用生活,培养兴趣
新修定的《小学数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学生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
生1:我们使用的课桌面是长方形的。
生2:老师眼镜的面是椭圆形的。
生3:地板砖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4:足球场是长方形的。
……
学生头脑中再现的生活中的图形越来越多,一发不可收拾。
三、运用直观,发展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做了两个活动的彩色小人,贴在黑板上,首先出示准备题:王阿姨和张叔叔同时从甲地到乙地,王阿姨每小时走4千米,张叔叔每小时走3千米,4小时后两人各走多少千米?让学生移动小人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各自走的路程。然后教师提问两人除了从甲地去乙地这种走法,还可以怎样走?有的学生说对着走,于是教师又问:如果两人相对走会越来越怎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通过提问引出新课,于是教师把准备题改为: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3小时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相向而行)。再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走的路程及相遇过程,使学生悟出两人3小时行的路的和就是甲乙两地相距的路程,进而启发学生:两人相遇后还可怎样走?继续走下去,两人相距就越来越怎样呢?用小人演示一下。于是把准备题再改编为(相背而行)两人同时从某地出发相背而行,王阿姨每小时行4千米,张叔叔每小时行3千米,3小时后相距多少千米?通过运用同一教具演示,使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四、重视操作,提高兴趣
大纲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情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对于教学公式、概念、性质,法则等,我在教学中除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外,更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
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罐头,指出把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是什么形状,有的学生沿着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按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把高瘦的圆体罐头沿高剪开,展开后是正方形,通过大家动手认识到: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圆的周长乘以高,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侧面积的公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柱等课时,让学生在实行操作和问答中,明确思维方式弄懂算理,学生在搬弄具体事物时,思维易于发散,印象比较深刻,学习兴趣越学越浓。
孔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学会,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一、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刚刚上课,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抑制状态,还没有进入学习的角色,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这样做,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例如在讲“物体的体积”这一节课时,我先讲一讲“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问学生:“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了?”生答:“石子占了一些地方,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能喝到水。”我接着指出:“石子占有的地方叫‘空间’。石子放入里面后,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在这里,学生既能初步感知概念的含义,又能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利用生活,培养兴趣
新修定的《小学数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学生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平面图形?”
生1:我们使用的课桌面是长方形的。
生2:老师眼镜的面是椭圆形的。
生3:地板砖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4:足球场是长方形的。
……
学生头脑中再现的生活中的图形越来越多,一发不可收拾。
三、运用直观,发展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做了两个活动的彩色小人,贴在黑板上,首先出示准备题:王阿姨和张叔叔同时从甲地到乙地,王阿姨每小时走4千米,张叔叔每小时走3千米,4小时后两人各走多少千米?让学生移动小人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各自走的路程。然后教师提问两人除了从甲地去乙地这种走法,还可以怎样走?有的学生说对着走,于是教师又问:如果两人相对走会越来越怎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通过提问引出新课,于是教师把准备题改为:两人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走来,3小时两人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相向而行)。再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1小时、2小时、3小时走的路程及相遇过程,使学生悟出两人3小时行的路的和就是甲乙两地相距的路程,进而启发学生:两人相遇后还可怎样走?继续走下去,两人相距就越来越怎样呢?用小人演示一下。于是把准备题再改编为(相背而行)两人同时从某地出发相背而行,王阿姨每小时行4千米,张叔叔每小时行3千米,3小时后相距多少千米?通过运用同一教具演示,使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四、重视操作,提高兴趣
大纲指出:“教学时,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情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对于教学公式、概念、性质,法则等,我在教学中除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外,更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
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罐头,指出把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是什么形状,有的学生沿着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按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把高瘦的圆体罐头沿高剪开,展开后是正方形,通过大家动手认识到: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圆的周长乘以高,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侧面积的公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柱等课时,让学生在实行操作和问答中,明确思维方式弄懂算理,学生在搬弄具体事物时,思维易于发散,印象比较深刻,学习兴趣越学越浓。
孔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学会,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