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校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提高素质的地方。然而面对当前日益增强的升学压力,在这本应该纯净的土壤中,关于“主副课”的争战一直经久不衰。教师间的“明争暗夺”,就是以所谓“主课”“副课”为依据,这直接导致学生自己对于所谓“副课”的学习近乎放弃,与我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相悖。
关键词:主课;副课;主副之争;素质教育
《教育学》中关于学校教育的解释是: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集中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个体一生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的社会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愈发受到广泛重视。然而,应着当前考试制度的压力,学校也渐渐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为了保证学生考出高分,教师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而那些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却不影响中、高考成绩的科目,如音体美等,硬生生被按上“副课”的帽子,进而,连应有的学习时间也被语数外等所谓“主课”抢走。本文拟从“主副”之争的角度,谈谈笔者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忧思。
一、所谓“主、副课”界说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我们不难找出,所谓“主”,就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副”即“附带的”。 那么,何谓“主课”?何谓“副课”?翻开字典或者打开浏览器搜索,我们根本找不到完整意义的解释。然而,随便采访一个小学生,他都能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在小学,主课就是语文和数学,其他剩下的都是副课;在初中,主课就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在高中,就要看高考考什么了”。由这样的界定,我们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极其荒谬的现象——学校教育完全依附于考试的需要。考试考什么,学校就重视什么。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
二、教育现象
2006年9月,笔者在一所农村初中担任语文教师,一次课上,无意中问了句“你们知道太阳、月亮和地球,哪个体积最大吗?”原以为这该是人人都明白的常识,没想到学生一致回答“地球!”笔者当时甚为讶异,初一的孩子,居然对常识能无知到此种程度,原因就是为何?追问其小学《自然》究竟怎么学的,居然不知道有此门课程。只称小学只学两门课:语文和数学。
时隔七年,2013年的9月,笔者站在县城某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课文背景时,提到国共内战,学生茫然无知,问其“鄂豫皖”是哪些省份的简称,亦是无从回答。该校在全县乃是首屈一指的初中,缘何对国家的历史地理无知如此?学生甚是无辜:“我们初一的副课基本都被主课老师借走”“我们的副课都是主课老师兼任,他们从不上副课”云云。面对当前许多所谓“主课”教师任意借、占“副课”的现象,虽然大多数学校的领导表示不赞同,但是鉴于考试的压力,这种不赞同也只是嘴上说说,并没有付诸行动,这无形中给违规教师大开绿灯,纵容了他们的行为,也让许多“副课”教师更加不愿意专注于本职工作。
笔者浏览教育论坛,曾经看到有老师发了这样一个帖子:“做为一个初中的主课老师,每天早上7点前到校,晚上6点后下班,在校的时间里,不停地有课要上,学生要抓,作业要改……有时还得把工作带回家!没有办法,因为学校与学校有竞争,老师与老师有竞争,班级与班级有竞争……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压得每个主课老师透不过起来,稍微学生有点空余就要下去抓!” 发帖人自称“主课老师”,让人甚为疑惑,此称号究竟是何人赋予?
笔者曾在学生中作了次校内调查,那些被忽视的所谓“副课”:音乐美术课程一个月难得上一节,体育中考有加试,尽量保证一周一次,初一的政史生地课表安排每周两次最多只能上一次,初二初三则视考试安排而定。长此以往,学生不自觉的就更加不重视这些课程了,此类知识也就更加贫乏,知识面过于狭窄,素质教育由何谈起?
三、对策
1.教师须端正课程态度
所有教师必须明了: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试,教师的功用不是帮助学生应付各类考试。学校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不是一心只能对付考卷的“机器”。知识无主次,学校课程更不应有主副之分。语数外等所谓“主课”教师,无权自私地侵占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更无权干涉他们学习各类知识的权利。
2.学校须端正课程教育理念
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国庆前夕曾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隔三十年,这句话于教育发展依然如同旗帜般鲜明。学校各级领导必须端正课程教育理念,时刻以发展学生素质为念,切实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立足当前社会实际,不但要给学生学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所追求的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让学生踏实学,而是通过积极的教育理念,在充分开发学生智慧潜能的同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自身个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社会各界须转变观念
中国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体制对社会各界的影响是极大的,功利化的思想残害了人们的心灵,学习变成考试的附庸。这也是学校出现“主副”课程争夺战的原因之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荒谬现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必须全社会都引以为念,并切实贯彻,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毕竟年龄尚幼,还未能形成独立的辨别能力,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极大部分来自于家长、教师和社会。家长、教师和社会成天追着孩子要成绩,他们迫于压力,也就必然将学习的重心放到必考科目上来,而那些非考试科目,往往会被他们有意识地忽视或放弃。“学然后知不足”,学生都不学了,我们怎么知道其不足?如何为其授业解惑?
综上,唯有我们大家积极转变,我们的孩子,才会真正实现主副无差,全面学习。教育改革任重道远,理念更新势在必行。
作者简介:黄薇(1983.2-),女,江西省鄱阳县人,硕士,江西省鄱阳县金盘岭中心学校教师,中学一级职称,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关键词:主课;副课;主副之争;素质教育
《教育学》中关于学校教育的解释是: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在专门的机构,进行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是集中教育的重要手段,是个体一生所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人的社会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愈发受到广泛重视。然而,应着当前考试制度的压力,学校也渐渐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为了保证学生考出高分,教师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而那些以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却不影响中、高考成绩的科目,如音体美等,硬生生被按上“副课”的帽子,进而,连应有的学习时间也被语数外等所谓“主课”抢走。本文拟从“主副”之争的角度,谈谈笔者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几点忧思。
一、所谓“主、副课”界说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我们不难找出,所谓“主”,就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副”即“附带的”。 那么,何谓“主课”?何谓“副课”?翻开字典或者打开浏览器搜索,我们根本找不到完整意义的解释。然而,随便采访一个小学生,他都能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在小学,主课就是语文和数学,其他剩下的都是副课;在初中,主课就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在高中,就要看高考考什么了”。由这样的界定,我们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极其荒谬的现象——学校教育完全依附于考试的需要。考试考什么,学校就重视什么。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
二、教育现象
2006年9月,笔者在一所农村初中担任语文教师,一次课上,无意中问了句“你们知道太阳、月亮和地球,哪个体积最大吗?”原以为这该是人人都明白的常识,没想到学生一致回答“地球!”笔者当时甚为讶异,初一的孩子,居然对常识能无知到此种程度,原因就是为何?追问其小学《自然》究竟怎么学的,居然不知道有此门课程。只称小学只学两门课:语文和数学。
时隔七年,2013年的9月,笔者站在县城某初中二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讲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课文背景时,提到国共内战,学生茫然无知,问其“鄂豫皖”是哪些省份的简称,亦是无从回答。该校在全县乃是首屈一指的初中,缘何对国家的历史地理无知如此?学生甚是无辜:“我们初一的副课基本都被主课老师借走”“我们的副课都是主课老师兼任,他们从不上副课”云云。面对当前许多所谓“主课”教师任意借、占“副课”的现象,虽然大多数学校的领导表示不赞同,但是鉴于考试的压力,这种不赞同也只是嘴上说说,并没有付诸行动,这无形中给违规教师大开绿灯,纵容了他们的行为,也让许多“副课”教师更加不愿意专注于本职工作。
笔者浏览教育论坛,曾经看到有老师发了这样一个帖子:“做为一个初中的主课老师,每天早上7点前到校,晚上6点后下班,在校的时间里,不停地有课要上,学生要抓,作业要改……有时还得把工作带回家!没有办法,因为学校与学校有竞争,老师与老师有竞争,班级与班级有竞争……合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压得每个主课老师透不过起来,稍微学生有点空余就要下去抓!” 发帖人自称“主课老师”,让人甚为疑惑,此称号究竟是何人赋予?
笔者曾在学生中作了次校内调查,那些被忽视的所谓“副课”:音乐美术课程一个月难得上一节,体育中考有加试,尽量保证一周一次,初一的政史生地课表安排每周两次最多只能上一次,初二初三则视考试安排而定。长此以往,学生不自觉的就更加不重视这些课程了,此类知识也就更加贫乏,知识面过于狭窄,素质教育由何谈起?
三、对策
1.教师须端正课程态度
所有教师必须明了: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试,教师的功用不是帮助学生应付各类考试。学校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不是一心只能对付考卷的“机器”。知识无主次,学校课程更不应有主副之分。语数外等所谓“主课”教师,无权自私地侵占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时间,更无权干涉他们学习各类知识的权利。
2.学校须端正课程教育理念
邓小平同志在1983年国庆前夕曾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时隔三十年,这句话于教育发展依然如同旗帜般鲜明。学校各级领导必须端正课程教育理念,时刻以发展学生素质为念,切实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以学生为本,立足当前社会实际,不但要给学生学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所追求的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让学生踏实学,而是通过积极的教育理念,在充分开发学生智慧潜能的同事,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自身个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社会各界须转变观念
中国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体制对社会各界的影响是极大的,功利化的思想残害了人们的心灵,学习变成考试的附庸。这也是学校出现“主副”课程争夺战的原因之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改变荒谬现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要脱离应试教育的窠臼,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必须全社会都引以为念,并切实贯彻,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毕竟年龄尚幼,还未能形成独立的辨别能力,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极大部分来自于家长、教师和社会。家长、教师和社会成天追着孩子要成绩,他们迫于压力,也就必然将学习的重心放到必考科目上来,而那些非考试科目,往往会被他们有意识地忽视或放弃。“学然后知不足”,学生都不学了,我们怎么知道其不足?如何为其授业解惑?
综上,唯有我们大家积极转变,我们的孩子,才会真正实现主副无差,全面学习。教育改革任重道远,理念更新势在必行。
作者简介:黄薇(1983.2-),女,江西省鄱阳县人,硕士,江西省鄱阳县金盘岭中心学校教师,中学一级职称,研究方向: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