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时期的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已进入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转换的基本方向是以就业为导向,彻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打破学习与工作的二元割裂状况,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是进行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途径。
笔者认为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改革方面就是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对接,这主要包括:专业结构与职业分类相对接,依据职业分类确定专业,学校专业设置要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相对接,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对接,课程的体系结构要与工作体系结构相匹配,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根据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要以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为基础,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项目教学等方法,实施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评价方法与企业评价相对接,把企业评价标准和方法融合到学生学业评价中,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企业要求进行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培养综合能力要勇于改革和创新
(一)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
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
(二)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把心理健康教育归为德育的范畴。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改变过去单一的内容和培养途径,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关注中等职业学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德育新体系,以适应社会德育本身发展的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合格劳动者和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而合格劳动者和高素质专门人才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中职学校生源质量差,学校普遍感到这些学生难管,因此,中职学生教育与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中职学校的头等大事就是如何全面改进德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环境、学生特点的变化,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育人模式提出许多新挑战。在加强中职德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做好中职生的教育工作,结合中职特点,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制度”约束人,以“技能”成就人,以“活动”展示人,以“职业训练”磨练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增强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大力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职業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学科,渗透到教学、实习和社会服务各个环节。
加强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育人特色,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中职德育“要适应职校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必须注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有特色、有创新,才能让学生感到愉快。”
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建立健全了德育工作机构和制度。二是加强了德育骨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三是管理、教育两条腿走路,突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四是着眼于精细化管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五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六是就业教育明显加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诚信教育、自尊自爱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和实习实践指导教育日渐突出。七是学校加强了对德育工作的指导检查。
(三)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重点是要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订单培养是非常实用的形式,“订单”培养所签的订单,不仅仅是“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订单”,更重要的是“订规格、订标准、订水平、订质量”的“人才订单”。工学结合培养中在校内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学习,公共基础课渗入企业文化,职业技术课融入企业产品知识,同时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工学交替”,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活动就是教学案例。广泛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集理论、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在企业主要完成生产实训和毕业设计,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生产实际给学生授课,使学生未就业就接触到了实际产品,学到许多在学院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这种培养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注重把劳动部门要求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联合办学企业的企业文化、服务规范、工作流程、产品知识等内容有机融合起来。
(四)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要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注册、学籍管理、考试考核、转专业、转校、毕业和培训证书发放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
深化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学籍管理等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弹性学习制度,继续推动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制度改革,鼓励工学交替,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以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一)以岗位能力标准开发与课程体系重组
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课程体系重组时应该依托企业平台。以校企互惠双赢为出发点,整合企业、职业院校、政府及社会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具体的要求是:在课程的内容上要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其次,在课程的设计和编写过程中,要有来自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因此,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工学结合的过程。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中等职业学校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对教学内容有删有增、达到必需够用,对知识有减有加、满足能力要求,在程度上有浅有深,符合能力标准。培养学生岗位能力要开发主要专业的教学标准,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体系重组到教师资格要求、实验实训装备标准建立等方面,按照就业导向思想系统规范专业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包括以下核心内容。
(1)定位专业目标——职业生涯发展
探讨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对于深入认识职业教育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清晰地疏理每个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于设计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体系非常重要。要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它是学生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充分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开发专业的方向——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
职业能力标准既是规范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这就要彻底打破学科课程框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开发这种课程体系的前提是要有职业能力标准。因此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求把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开发作为核心内容。
(3)建立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把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依据本专业核心能力所开发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在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面向不同地区职业实践的具体情况所开发的供学校选择的成组课程。
1、建立多元化的普通文化课程体系。
职业性指课程内容要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更为彻底的改革是围绕着职业活动来组织课程内容。生活性指课程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要敢于把一些非常实用,而在以往的观念中不受重视的内容纳入到课程,同时还要求这些课程内容按照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方式,用更加实用的话语进行阐述。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通文化课程应彻底摆脱学问式的思路,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应当成为普通文化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理念。实用性指要突出普通文化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来选择普通文化课程的内容,突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
2、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重组专业课程体系。就业导向教学体系的开发不能仅仅停留于教学内容的微调,而是要从课程设置入手,彻底打破按照学科边界、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的传统习惯,转为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使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更好地对接起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性质。必要时,也可设置少量的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主线地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记忆的习惯。这意味着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将突破仅仅通过增加实践课时来加强实践这一较为狭隘的思维范式,把实践从延伸和应用的地位提升为主体地位,而把传统上理论的“基础地位”转变为“附属地位”。
(二)开发核心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标准
专业课程的标准开发,应确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展开教学的基本思想,这是就业导向思想的最佳体现。职业教育课程不必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被情境化,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作用并不大。
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标准开发要分别进行。普通文化课程目前最为重要的问题不是课程设置问题,而是每门课程中的内容及其组织问题,即该教授哪些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方式来教授这些内容。比如大多数文化课老师认为文化课很难上,学生不感兴趣,但我们也能见到一些把文化课上得非常生动,使学生很爱学的教师。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文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普通文化课程标准的开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这些课程的性质定位与设计思路上。
课程标准开发还要兼顾社会的现实需求。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与发展的。这就要求在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能有意识地融入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
(三)开发富有职业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学理念的物化,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大多数老师没有教材是没法上课的,这一问题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因此,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理念要大面积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并真正成为一种模式固化下来,必须有教材做支持。
目前职校教材的主要问题,除了内容过于学科化,过深过难不实用,没有反映职业性内容外;在内容组织与内容陈述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绝大多数教材尚停留于直接地、静态地、单向地陈述知识。就业导向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材,应彻底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大力推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論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每个项目的学习都要求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的确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而且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而且只要教师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不难克服的。
教材不等于课本,课本是教材的核心要素,除了课本外.教材还包括许多辅助材料,如助教光盘、仿真软件等。要加强教辅教材的开发,尤其是要加强仿真软件的开发。实训仿真软件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真实设备与真实情境,但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解决职业学校设备短缺现状。进行工作现场无法进行的实训等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多种教学辅助材料的开发,形成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大大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四)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工学结合教学评价的改革过程中,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应当更多地应用质的评价方式,质的评价应当成为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具体的方法可以包括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和苏格拉底式研讨式评价、答辩法等等多种形式。
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等内容,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尤其是就业导向的教学,以实践为核心,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制作、体验和反思时间。这些课可能看上去很安静,节奏也很慢,学生却能真正获得发展。显然用“听课”等形式是没法评价这种课的,需要开发“教学跟踪”等教学评价模式。
(五)加强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支持体系建设
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实施,需要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开放的教学实施体系。而在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施中,遇到的最为尖锐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具备了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的条件,比如教师能力能否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学校是否具备了实施教学的硬件条件。因此,伴随着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三、通过工学结合模式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
(一)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般说来,在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再好的职业高中也比不上最差的普通高中。所以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常常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所以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出于对课程应用性的考虑,与掌握某种技能相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走出校门的学生必然会遇到更新的知识、技术及设备,甚至不到几年,在学校掌握的设备技术可能就会被淘汰,相关技能也就失去了应用价值,而且,庞杂的课程内容全部利用课堂来解决,也几乎是不现实的。这些都要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计划的自学。教师要给学生灌输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化繁为简,以例代理,激發学生学习的兴趣
职业教育的教学,不在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多高,对公式、定理的证明有多么完美,重要的是学生是否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有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烦琐的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实际鲜活的例子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利于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要进行模拟操作、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这就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模拟工厂、实验室、生产车间,甚至要走向社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塑造从业所必需的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派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加强实践经验的培养,以贴近职业岗位的体会进行实践教学。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突出,为此,要从实验、实训和实习这三个层次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在实验方面应该做到:第一、删除陈旧的和纯验证性的内容。以保持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对于那些纯验证性的实验内容,要将其合并到目标相同或相近的实验中去,尽量减少验证性试验在课程中所在的比例,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第二,深化已有的实验内容。应当对某些实验内容进行加深和拓宽。第三,增加新的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中,为了体现专业技术的最新成果,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应根据科技的发展,增加新的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习教学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专业教学大纲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要求,确定实习教学内容。第一是加强基本技能实习。在基本技能实习中,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生产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二,加强专业中核心能力的实习。教师要善于抓住理论联系实际的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是加强综合实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中职学校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依托企业和校内实训基地,努力形成对应岗位工作、体现生产流程等各环节知识与技能的动态教学模式。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进行生产性教学,以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为依托,进行技术改新和技术转化。这些基地不仅成为强化教师素质、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基地,而且会成为促进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演练场。
除了利用校办企业的优势打造生产型实训基地以外,中等职业学院还可以与知名企业联手合作,建设具有真实职场环境的仿真型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一流的技能训练条件。
(四)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手段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借助于多媒体、模拟、仿真、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五)加强中职师资建设,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实行工学结合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从合作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使学校便于发现企业有待完善的生产技术和需要提高的技术水平,开展应用性科技服务,克服“围墙”里办职教的弊端。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要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型的学习与培养,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鼓励向“一专多能”型发展,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培训,关注并参加新教材培训工作,促进教师更新观念,强化教师对现代课程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探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职教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表彰在教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互动,同步开发人力资源,为新兴产业提供人力支撑。各行各业的特点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也培育了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无论是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还是半工半读,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合作契约,把技能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起到了提高吻合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浩兴. 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3)
[2] 黄迎新. 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 中国培训,2006,(12)
[3] 段昌伟,倪红卫. 加强校企合作 服务地方经济[J]. 科技创业月刊, 2004,(15)
[4] 张日恒. “校企合作”重在拓展“合”的内涵[J]. 科技经济市场, 2006,(10)
[5] 张金爣, 卢佩霞. 浅淡国内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模式[J]. 职教论坛, 2006,(23)
[6] 冯启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3).
[7] 刘明贵,向梅梅.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8] 王平安.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13-15.
[9]马志杰.工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与建议[J].机械职业教育.2007,(2).
笔者认为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改革方面就是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相对接,这主要包括:专业结构与职业分类相对接,依据职业分类确定专业,学校专业设置要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相对接,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对接,课程的体系结构要与工作体系结构相匹配,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根据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要以情境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为基础,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项目教学等方法,实施职业活动导向的教学;评价方法与企业评价相对接,把企业评价标准和方法融合到学生学业评价中,引导教师和学生按照企业要求进行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以工学结合为途径培养综合能力要勇于改革和创新
(一)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
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
(二)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把心理健康教育归为德育的范畴。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改变过去单一的内容和培养途径,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关注中等职业学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德育新体系,以适应社会德育本身发展的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合格劳动者和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任,而合格劳动者和高素质专门人才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中职学校生源质量差,学校普遍感到这些学生难管,因此,中职学生教育与管理已经成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中职学校的头等大事就是如何全面改进德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环境、学生特点的变化,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育人模式提出许多新挑战。在加强中职德育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循序渐进,做好中职生的教育工作,结合中职特点,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制度”约束人,以“技能”成就人,以“活动”展示人,以“职业训练”磨练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增强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大力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职業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学科,渗透到教学、实习和社会服务各个环节。
加强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育人特色,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中职德育“要适应职校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做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必须注重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有特色、有创新,才能让学生感到愉快。”
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建立健全了德育工作机构和制度。二是加强了德育骨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三是管理、教育两条腿走路,突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四是着眼于精细化管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五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六是就业教育明显加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诚信教育、自尊自爱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和实习实践指导教育日渐突出。七是学校加强了对德育工作的指导检查。
(三)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重点是要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订单培养是非常实用的形式,“订单”培养所签的订单,不仅仅是“订人员、订数量”的“就业订单”,更重要的是“订规格、订标准、订水平、订质量”的“人才订单”。工学结合培养中在校内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学习,公共基础课渗入企业文化,职业技术课融入企业产品知识,同时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工学交替”,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活动就是教学案例。广泛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集理论、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在企业主要完成生产实训和毕业设计,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结合生产实际给学生授课,使学生未就业就接触到了实际产品,学到许多在学院课堂上学不到的实践知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这种培养计划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注重把劳动部门要求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联合办学企业的企业文化、服务规范、工作流程、产品知识等内容有机融合起来。
(四)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要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注册、学籍管理、考试考核、转专业、转校、毕业和培训证书发放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
深化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学籍管理等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弹性学习制度,继续推动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制度改革,鼓励工学交替,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以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必须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一)以岗位能力标准开发与课程体系重组
中等职业学校在进行课程体系重组时应该依托企业平台。以校企互惠双赢为出发点,整合企业、职业院校、政府及社会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具体的要求是:在课程的内容上要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其次,在课程的设计和编写过程中,要有来自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因此,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工学结合的过程。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中等职业学校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对教学内容有删有增、达到必需够用,对知识有减有加、满足能力要求,在程度上有浅有深,符合能力标准。培养学生岗位能力要开发主要专业的教学标准,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体系重组到教师资格要求、实验实训装备标准建立等方面,按照就业导向思想系统规范专业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包括以下核心内容。
(1)定位专业目标——职业生涯发展
探讨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对于深入认识职业教育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清晰地疏理每个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于设计出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体系非常重要。要把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目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工作岗位,因此它是学生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点。充分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2)开发专业的方向——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
职业能力标准既是规范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学校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职业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要建立能真正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这就要彻底打破学科课程框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开发这种课程体系的前提是要有职业能力标准。因此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要求把面向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开发作为核心内容。
(3)建立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把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核心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依据本专业核心能力所开发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是在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面向不同地区职业实践的具体情况所开发的供学校选择的成组课程。
1、建立多元化的普通文化课程体系。
职业性指课程内容要服务于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更为彻底的改革是围绕着职业活动来组织课程内容。生活性指课程内容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要敢于把一些非常实用,而在以往的观念中不受重视的内容纳入到课程,同时还要求这些课程内容按照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方式,用更加实用的话语进行阐述。中等职业学校的普通文化课程应彻底摆脱学问式的思路,实用性、职业性和生活性应当成为普通文化课程内容改革的基本理念。实用性指要突出普通文化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来选择普通文化课程的内容,突出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能力。
2、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重组专业课程体系。就业导向教学体系的开发不能仅仅停留于教学内容的微调,而是要从课程设置入手,彻底打破按照学科边界、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的传统习惯,转为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设置课程,使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更好地对接起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性质。必要时,也可设置少量的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的课程,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主线地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完成,而不是关注知识记忆的习惯。这意味着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将突破仅仅通过增加实践课时来加强实践这一较为狭隘的思维范式,把实践从延伸和应用的地位提升为主体地位,而把传统上理论的“基础地位”转变为“附属地位”。
(二)开发核心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标准
专业课程的标准开发,应确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内容,以项目为载体展开教学的基本思想,这是就业导向思想的最佳体现。职业教育课程不必过于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知识如果不能被情境化,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作用并不大。
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标准开发要分别进行。普通文化课程目前最为重要的问题不是课程设置问题,而是每门课程中的内容及其组织问题,即该教授哪些内容,以及按照什么方式来教授这些内容。比如大多数文化课老师认为文化课很难上,学生不感兴趣,但我们也能见到一些把文化课上得非常生动,使学生很爱学的教师。这些案例充分说明了文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普通文化课程标准的开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这些课程的性质定位与设计思路上。
课程标准开发还要兼顾社会的现实需求。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与发展的。这就要求在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能有意识地融入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技能要求。
(三)开发富有职业特色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教材是教学理念的物化,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大多数老师没有教材是没法上课的,这一问题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因此,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理念要大面积地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动,并真正成为一种模式固化下来,必须有教材做支持。
目前职校教材的主要问题,除了内容过于学科化,过深过难不实用,没有反映职业性内容外;在内容组织与内容陈述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绝大多数教材尚停留于直接地、静态地、单向地陈述知识。就业导向教学模式下的专业课程教材,应彻底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模式,大力推行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論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每个项目的学习都要求按以典型产品为载体设计的活动来进行,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的确有利于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而且学会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而且只要教师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传统教学模式。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不难克服的。
教材不等于课本,课本是教材的核心要素,除了课本外.教材还包括许多辅助材料,如助教光盘、仿真软件等。要加强教辅教材的开发,尤其是要加强仿真软件的开发。实训仿真软件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真实设备与真实情境,但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解决职业学校设备短缺现状。进行工作现场无法进行的实训等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多种教学辅助材料的开发,形成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大大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四)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工学结合教学评价的改革过程中,质的评价和量的评价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应当更多地应用质的评价方式,质的评价应当成为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具体的方法可以包括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和苏格拉底式研讨式评价、答辩法等等多种形式。
就业导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等内容,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尤其是就业导向的教学,以实践为核心,应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制作、体验和反思时间。这些课可能看上去很安静,节奏也很慢,学生却能真正获得发展。显然用“听课”等形式是没法评价这种课的,需要开发“教学跟踪”等教学评价模式。
(五)加强就业导向教学模式支持体系建设
就业导向教学模式实施,需要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等途径,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开放的教学实施体系。而在就业导向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施中,遇到的最为尖锐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具备了实施这种教学模式改革的条件,比如教师能力能否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学校是否具备了实施教学的硬件条件。因此,伴随着就业导向教学模式的改革,应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三、通过工学结合模式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因材施教,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
(一)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般说来,在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再好的职业高中也比不上最差的普通高中。所以到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学生基础都比较差,常常是因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所以要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出于对课程应用性的考虑,与掌握某种技能相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走出校门的学生必然会遇到更新的知识、技术及设备,甚至不到几年,在学校掌握的设备技术可能就会被淘汰,相关技能也就失去了应用价值,而且,庞杂的课程内容全部利用课堂来解决,也几乎是不现实的。这些都要求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计划的自学。教师要给学生灌输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化繁为简,以例代理,激發学生学习的兴趣
职业教育的教学,不在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多高,对公式、定理的证明有多么完美,重要的是学生是否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有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烦琐的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实际鲜活的例子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利于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要进行模拟操作、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这就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模拟工厂、实验室、生产车间,甚至要走向社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塑造从业所必需的职业能力。
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派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加强实践经验的培养,以贴近职业岗位的体会进行实践教学。企业对人才的职业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突出,为此,要从实验、实训和实习这三个层次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为了加强实践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在实验方面应该做到:第一、删除陈旧的和纯验证性的内容。以保持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对于那些纯验证性的实验内容,要将其合并到目标相同或相近的实验中去,尽量减少验证性试验在课程中所在的比例,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第二,深化已有的实验内容。应当对某些实验内容进行加深和拓宽。第三,增加新的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中,为了体现专业技术的最新成果,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教师应根据科技的发展,增加新的实验教学内容。
在实习教学方面,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专业教学大纲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的要求,确定实习教学内容。第一是加强基本技能实习。在基本技能实习中,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生产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第二,加强专业中核心能力的实习。教师要善于抓住理论联系实际的有利时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在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是加强综合实习,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应占有较大比重,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中职学校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依托企业和校内实训基地,努力形成对应岗位工作、体现生产流程等各环节知识与技能的动态教学模式。与地方企业深度合作,进行生产性教学,以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为依托,进行技术改新和技术转化。这些基地不仅成为强化教师素质、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基地,而且会成为促进专业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演练场。
除了利用校办企业的优势打造生产型实训基地以外,中等职业学院还可以与知名企业联手合作,建设具有真实职场环境的仿真型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一流的技能训练条件。
(四)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手段
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借助于多媒体、模拟、仿真、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五)加强中职师资建设,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实行工学结合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从合作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使学校便于发现企业有待完善的生产技术和需要提高的技术水平,开展应用性科技服务,克服“围墙”里办职教的弊端。
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要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制度,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型的学习与培养,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鼓励向“一专多能”型发展,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培训,关注并参加新教材培训工作,促进教师更新观念,强化教师对现代课程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探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职教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表彰在教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互动,同步开发人力资源,为新兴产业提供人力支撑。各行各业的特点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也培育了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无论是订单培养、顶岗实习还是半工半读,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合作契约,把技能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起到了提高吻合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浩兴. 关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战略思考[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3)
[2] 黄迎新. 关于校企合作的几点思考[J]. 中国培训,2006,(12)
[3] 段昌伟,倪红卫. 加强校企合作 服务地方经济[J]. 科技创业月刊, 2004,(15)
[4] 张日恒. “校企合作”重在拓展“合”的内涵[J]. 科技经济市场, 2006,(10)
[5] 张金爣, 卢佩霞. 浅淡国内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模式[J]. 职教论坛, 2006,(23)
[6] 冯启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3).
[7] 刘明贵,向梅梅.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8] 王平安.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13-15.
[9]马志杰.工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实践与建议[J].机械职业教育.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