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学实效性的问题一直是一个引起广大教师高度关注的问题。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在教学实践中,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此,在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上,教师要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质的情境和问题,以激起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我在讲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设置了以下情境:
情境一: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一名妇女手拿数万元纸币买了一块面包。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花数万元买一块面包,为什么面包那么贵?津巴布韦怎么了?这些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经过思考学生明白了津巴布韦出现了通货膨胀这种经济现象,紧接着,教师又问:为什么会发生通货膨胀,它有什么危害?该怎样解决?请同学们结合津巴布韦的情境合作探究,分析原因,发表见解,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情境二: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防止世界经济继续下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欧洲银行、英国英格兰银行以及加拿大、瑞典、瑞士等国的央行将基准利率降低0.5个百分点,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全球主要中央银行联手降息的原因。
通过对上述两种相反情境的对比分析探究,学生弄明白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现象,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同,表现不同,解决的措施也不同。这样做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开发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政治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生活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中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植根于现实生活,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教师要主动把各种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体验学习的快乐,进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时,针对生活中大蒜、绿豆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5月14日表示,将继续加强价格异常波动相关商品的监测预警,抑制个别品种价格不合理上涨,严厉打击借干旱、低温、暴雨等异常天气因素炒作、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行为等。学生们对生活中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也深有感触,于是,我趁势提出:发改委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调控手段?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并发言。这样结合时政热点分析教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的实效性不在于教师教给学生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悟思想政治课所蕴涵的道理,这样学生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学习和感悟,可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时,我请学生们先转换一下角色:假如每位学生都是纸飞机的生产者,在一分钟之内折叠纸飞机,比一比谁折的多。统计结果是,折叠一架同样的纸飞机,有的用15秒,有的用20秒,有的用30秒。学生们在参与中发现不同的学生折一架同样的纸飞机用的时间不同,我们就把不同的生产者生产同样一件商品各自耗费的时间叫做个别劳动时间,那么这一架纸飞机的价值量能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呢?学生们讨论后发言,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同样的商品就会有不同的价值量,并且商品生产者的技术水平越低,生产工具越落后,人越懒惰,生产一件商品用的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量反而越大,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应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关注生活情境,使思想政治课从“枯燥无味”到“引人入胜”,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平等的交流中得到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为此,在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上,教师要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质的情境和问题,以激起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例如,我在讲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设置了以下情境:
情境一: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一名妇女手拿数万元纸币买了一块面包。创设这样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花数万元买一块面包,为什么面包那么贵?津巴布韦怎么了?这些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经过思考学生明白了津巴布韦出现了通货膨胀这种经济现象,紧接着,教师又问:为什么会发生通货膨胀,它有什么危害?该怎样解决?请同学们结合津巴布韦的情境合作探究,分析原因,发表见解,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情境二: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防止世界经济继续下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欧洲银行、英国英格兰银行以及加拿大、瑞典、瑞士等国的央行将基准利率降低0.5个百分点,请同学们合作探究,全球主要中央银行联手降息的原因。
通过对上述两种相反情境的对比分析探究,学生弄明白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两种不同的经济现象,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同,表现不同,解决的措施也不同。这样做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做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开发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政治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生活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中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植根于现实生活,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教师要主动把各种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体验学习的快乐,进而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国家的宏观调控》时,针对生活中大蒜、绿豆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现象,国家发改委在2010年5月14日表示,将继续加强价格异常波动相关商品的监测预警,抑制个别品种价格不合理上涨,严厉打击借干旱、低温、暴雨等异常天气因素炒作、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行为等。学生们对生活中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也深有感触,于是,我趁势提出:发改委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调控手段?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并发言。这样结合时政热点分析教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引导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学的实效性不在于教师教给学生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悟思想政治课所蕴涵的道理,这样学生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学习和感悟,可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时,我请学生们先转换一下角色:假如每位学生都是纸飞机的生产者,在一分钟之内折叠纸飞机,比一比谁折的多。统计结果是,折叠一架同样的纸飞机,有的用15秒,有的用20秒,有的用30秒。学生们在参与中发现不同的学生折一架同样的纸飞机用的时间不同,我们就把不同的生产者生产同样一件商品各自耗费的时间叫做个别劳动时间,那么这一架纸飞机的价值量能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呢?学生们讨论后发言,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同样的商品就会有不同的价值量,并且商品生产者的技术水平越低,生产工具越落后,人越懒惰,生产一件商品用的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量反而越大,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应该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关注生活情境,使思想政治课从“枯燥无味”到“引人入胜”,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平等的交流中得到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