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砚收藏,学问艰深。笔者业余专藏古砚,虽名砚齐备,藏砚过百,但至今仍然碰到这种情况:一方古砚在手,只知新老,难辨砚质。依笔者之见,在四大名砚端、歙、洮、澄中,古洮河砚相对更加难求、难识。本文结合自藏的三方洮河砚谈点鉴识体会,请专家和藏友指正同赏。
一、笔者收藏的三方古洮河砚
1.宋 一字池长方抄手洮河砚 (图1、图2)
此砚为长方抄手式,长19.4厘米,宽11.1厘米,高3.8厘米。砚面以阴线斜刻围框,底为抄手;砚堂浅平,与边同高,砚池为带弧形的一字池,在池与边线之间,刻有宽边门字形;刻线和跗墙简洁挺拔,造型规整大方。从前后同宽、砚堂浅平和四边向底略收等造型风格以及厚重的土沁、墨锈看,此砚应为宋中晚期的实用砚。
此砚上层大部为深绿色,绿中带黄,跗底少部为土红色,砚内含白色网状银线、墨绿色墨点和深绿色层状水波纹。该砚细腻润泽,抚之若玉,由此极易看成端砚。同时又极其发墨,石质坚硬,石声清脆,呈层状结构,又像是歙砚特征。经与藏友反复研究,认定此砚为早期洮河砚。
2.明 长方蝉形池平底带铭洮河砚(图3、图4)
此砚为平底长方形,砚长19.7厘米,宽13.5厘米,高2.6厘米。砚周宽边围框,砚尾无堵;在砚边内侧刻有阴线,将砚区内外分开;在宽大的砚面中间,精刻一变体蝉形,蝉首深刻为池,蝉体浅刻为堂。砚岗饱满,蝉形刻工深峻有力,既反映了明砚的雄宏大气,又保留着宋砚简洁求实的遗风,故笔者认为将这方砚下限定为明代较妥。
此砚通体呈现一种玉质般的暗绿色,俗称鹦哥绿。细看砚堂,有多条隐隐的深绿色细波纹,砚底中央内含细微的红色石品令砚体碧绿中泛翠红,呈现出半透明状的金属光泽,不知当年的颜色是否就是鸭头绿?用手抚砚,手感细腻发黑,胜过端砚;轻叩砚体,金声清越,发上品歙砚之声,证明本砚石质坚硬。砚堂久用生凹,墨池包浆厚重;砚面上方泛白色,风化明显,沁蚀严重的底部周围已出现白色粉雾状蚀斑,可见此砚入土时间很长。此外,砚底四角刻有“本立之砚”四字铭文,出自佛语“本立则道生”,文意与蝉形砚形制相扣;若旋读,则为“立本之砚”,加上中间竖刻“三十”二字,其意当与惜砚自勉相合。
3.明 长方竹节边甲第连元洮河砚(图5、图6)
此砚得于上海,售者不识,当澄泥砚售之,实为上等洮河石精雕而成。砚长17.9厘米,宽11.7厘米,高2.5厘米。粗看通体为淡淡的褐黄色,入水观之,砚边上部有大片的翠绿色,黄绿交融合一,十分美观。本砚石质坚润纯洁,石声铮铮作响,砚底可见褐红色晕斑包围的点雾状绿色石品,应为洮河砚独有的珍贵石品鱼子标。
洮河砚古代作为磨刀石,十分坚硬。本砚周边高浮雕成竹节形,圆润挺拔;池堂深挖,砚岗丰挺,蟹纹和边角刻工简洁有力,一丝不苟,呈明砚特征。如此精工之作在洮河古砚中,十分罕见。加上寓意“一甲传胪”螃蟹纹、“连中双元”珠状纹以及墨池内“挥毫落纸如云烟”古篆诗文,无不显得文味十足,精美绝伦。由此推断当初的砚主人肯定是个达官显贵的文人。只可惜左侧砚边和砚堂稍有残损和画痕,为葬俗所留,但丝毫不影响本砚散发出的迷人光彩。
二、洮河砚的鉴识
中华古砚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作为传承文明的不朽之舟,拥有夺目的艺术光辉和迷人的收藏魅力。经过无数爱砚者研究,鉴赏它的专著文章已难计其数。如今,对于各种名砚的典型特征,藏砚者几乎人人皆知。但是,由于砚石学博大精深,很多人玩砚十几年,仍然停留在“端紫、黑歙、绿洮河”的粗浅认知阶段。
笔者在收藏实践中,就有这样的感受:除澄泥砚外,石品个性特征不明显、色质相近的端砚、歙砚和松花江绿石砚都容易和洮河砚混淆。因为从外观上讲,粗看它们都具备质坚、细润和发墨等名砚特征,而且又都有红、绿两种砚石;从石品来分,洮河砚的银线和金星石品(有人称铜钉)与歙砚的相似,湔墨点易与端砚青花分不清,水波纹和刷丝纹又与松花江绿石砚相近。因此,如果不深入研究它们的细微区别,没有大量的实物过手对比经验,要想拿到一方古砚一眼就能对号入座,实在是非常困难。
(一)与端砚比坚硬。当你拿到一方石质细润、从石品上分不清是端还是洮的古砚时,不妨从砚石的坚硬程度加以鉴别。端石的平均硬度为3.5度,洮河砚石的平均硬度为莫氏4度。反应到目鉴的感觉:一是端砚的手感显得腻而嫩,洮河砚的手感显得坚而硬;二是古端的包浆光泽是沉静而内敛,古洮河砚的光泽相对光亮而外显;三是在经常磨擦的砚面和砚底部位,古端砚有细密的损痕,而古洮砚相对平整而光洁。这些细微差别是从书本中无法总结出来的,必须在实践中加以参悟,方能灵活运用。
(二)与歙砚比质理。在鉴藏实践中,与洮河砚容易弄混的歙砚主要是青绿色的古龙尾砚,笔者认为二者最大的区别是石理不同。关于古洮河砚的鉴定著述很少,但对龙尾砚的研究论述历代丰富多彩。我认为流传甚广和最为贴切的,当数宋代玩砚大家苏轼的论断。他在《孔毅夫龙尾砚铭》中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理,金声而玉德”,其中“瓜肤而理”最为形象传神。除了历代相传、人所共知的“细嫩如瓜肤和丝绸般纹理”的常规理解外,我发现此“瓜肤”指什么瓜很重要,历代砚家无人论及。笔者从大量青灰色的宋代龙尾砚实物理解似为东瓜,若真如此,“瓜肤”则不是指嫩,反而指“毛乎乎的糙”。从以上两点来辨别,一是看石理有没有“毛乎乎的”的感觉,二是晃动砚台,看有没有“绸缎般的”折光,若有则为古龙尾砚。
(三)与松花砚比形色。古洮河砚与古松花石砚存世量均很稀少,都以绿色为基色,兼有红黄诸色。但大量研究资料证明,前者起用于唐宋,终采于明代;后者发现于明,推崇和终采于清。因此,首先从砚史形制特征分析,就可以对有争议的古砚做出倾向性判断。第二就是从颜色上进行推敲,从整体上来说,古洮河砚的鸭头绿大多以深绿色为主,而松花砚以淡绿为多;古洮河砚的玫瑰红多为土红色,而松花砚的红石多见于紫红色。此外,后者的硬度接近莫氏5度,比前者稍硬,光洁度和玉质感更强。具体到每方砚,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复比较,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从损痕中找窍门。大凡古砚,无论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或多或少都有损伤,只要善于观察,我们从损痕中也能发现各种砚石的细微区别。具体到古洮河砚来说,一般既不会出现像古龙尾砚常见的层状风化剥蚀,也很少出现古端砚体上常见的压伤凹痕。由于质硬性脆,而多见砚体炸裂线痕和块状崩损痕。
(责编:石晓)
一、笔者收藏的三方古洮河砚
1.宋 一字池长方抄手洮河砚 (图1、图2)
此砚为长方抄手式,长19.4厘米,宽11.1厘米,高3.8厘米。砚面以阴线斜刻围框,底为抄手;砚堂浅平,与边同高,砚池为带弧形的一字池,在池与边线之间,刻有宽边门字形;刻线和跗墙简洁挺拔,造型规整大方。从前后同宽、砚堂浅平和四边向底略收等造型风格以及厚重的土沁、墨锈看,此砚应为宋中晚期的实用砚。
此砚上层大部为深绿色,绿中带黄,跗底少部为土红色,砚内含白色网状银线、墨绿色墨点和深绿色层状水波纹。该砚细腻润泽,抚之若玉,由此极易看成端砚。同时又极其发墨,石质坚硬,石声清脆,呈层状结构,又像是歙砚特征。经与藏友反复研究,认定此砚为早期洮河砚。
2.明 长方蝉形池平底带铭洮河砚(图3、图4)
此砚为平底长方形,砚长19.7厘米,宽13.5厘米,高2.6厘米。砚周宽边围框,砚尾无堵;在砚边内侧刻有阴线,将砚区内外分开;在宽大的砚面中间,精刻一变体蝉形,蝉首深刻为池,蝉体浅刻为堂。砚岗饱满,蝉形刻工深峻有力,既反映了明砚的雄宏大气,又保留着宋砚简洁求实的遗风,故笔者认为将这方砚下限定为明代较妥。
此砚通体呈现一种玉质般的暗绿色,俗称鹦哥绿。细看砚堂,有多条隐隐的深绿色细波纹,砚底中央内含细微的红色石品令砚体碧绿中泛翠红,呈现出半透明状的金属光泽,不知当年的颜色是否就是鸭头绿?用手抚砚,手感细腻发黑,胜过端砚;轻叩砚体,金声清越,发上品歙砚之声,证明本砚石质坚硬。砚堂久用生凹,墨池包浆厚重;砚面上方泛白色,风化明显,沁蚀严重的底部周围已出现白色粉雾状蚀斑,可见此砚入土时间很长。此外,砚底四角刻有“本立之砚”四字铭文,出自佛语“本立则道生”,文意与蝉形砚形制相扣;若旋读,则为“立本之砚”,加上中间竖刻“三十”二字,其意当与惜砚自勉相合。
3.明 长方竹节边甲第连元洮河砚(图5、图6)
此砚得于上海,售者不识,当澄泥砚售之,实为上等洮河石精雕而成。砚长17.9厘米,宽11.7厘米,高2.5厘米。粗看通体为淡淡的褐黄色,入水观之,砚边上部有大片的翠绿色,黄绿交融合一,十分美观。本砚石质坚润纯洁,石声铮铮作响,砚底可见褐红色晕斑包围的点雾状绿色石品,应为洮河砚独有的珍贵石品鱼子标。
洮河砚古代作为磨刀石,十分坚硬。本砚周边高浮雕成竹节形,圆润挺拔;池堂深挖,砚岗丰挺,蟹纹和边角刻工简洁有力,一丝不苟,呈明砚特征。如此精工之作在洮河古砚中,十分罕见。加上寓意“一甲传胪”螃蟹纹、“连中双元”珠状纹以及墨池内“挥毫落纸如云烟”古篆诗文,无不显得文味十足,精美绝伦。由此推断当初的砚主人肯定是个达官显贵的文人。只可惜左侧砚边和砚堂稍有残损和画痕,为葬俗所留,但丝毫不影响本砚散发出的迷人光彩。
二、洮河砚的鉴识
中华古砚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作为传承文明的不朽之舟,拥有夺目的艺术光辉和迷人的收藏魅力。经过无数爱砚者研究,鉴赏它的专著文章已难计其数。如今,对于各种名砚的典型特征,藏砚者几乎人人皆知。但是,由于砚石学博大精深,很多人玩砚十几年,仍然停留在“端紫、黑歙、绿洮河”的粗浅认知阶段。
笔者在收藏实践中,就有这样的感受:除澄泥砚外,石品个性特征不明显、色质相近的端砚、歙砚和松花江绿石砚都容易和洮河砚混淆。因为从外观上讲,粗看它们都具备质坚、细润和发墨等名砚特征,而且又都有红、绿两种砚石;从石品来分,洮河砚的银线和金星石品(有人称铜钉)与歙砚的相似,湔墨点易与端砚青花分不清,水波纹和刷丝纹又与松花江绿石砚相近。因此,如果不深入研究它们的细微区别,没有大量的实物过手对比经验,要想拿到一方古砚一眼就能对号入座,实在是非常困难。
(一)与端砚比坚硬。当你拿到一方石质细润、从石品上分不清是端还是洮的古砚时,不妨从砚石的坚硬程度加以鉴别。端石的平均硬度为3.5度,洮河砚石的平均硬度为莫氏4度。反应到目鉴的感觉:一是端砚的手感显得腻而嫩,洮河砚的手感显得坚而硬;二是古端的包浆光泽是沉静而内敛,古洮河砚的光泽相对光亮而外显;三是在经常磨擦的砚面和砚底部位,古端砚有细密的损痕,而古洮砚相对平整而光洁。这些细微差别是从书本中无法总结出来的,必须在实践中加以参悟,方能灵活运用。
(二)与歙砚比质理。在鉴藏实践中,与洮河砚容易弄混的歙砚主要是青绿色的古龙尾砚,笔者认为二者最大的区别是石理不同。关于古洮河砚的鉴定著述很少,但对龙尾砚的研究论述历代丰富多彩。我认为流传甚广和最为贴切的,当数宋代玩砚大家苏轼的论断。他在《孔毅夫龙尾砚铭》中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理,金声而玉德”,其中“瓜肤而理”最为形象传神。除了历代相传、人所共知的“细嫩如瓜肤和丝绸般纹理”的常规理解外,我发现此“瓜肤”指什么瓜很重要,历代砚家无人论及。笔者从大量青灰色的宋代龙尾砚实物理解似为东瓜,若真如此,“瓜肤”则不是指嫩,反而指“毛乎乎的糙”。从以上两点来辨别,一是看石理有没有“毛乎乎的”的感觉,二是晃动砚台,看有没有“绸缎般的”折光,若有则为古龙尾砚。
(三)与松花砚比形色。古洮河砚与古松花石砚存世量均很稀少,都以绿色为基色,兼有红黄诸色。但大量研究资料证明,前者起用于唐宋,终采于明代;后者发现于明,推崇和终采于清。因此,首先从砚史形制特征分析,就可以对有争议的古砚做出倾向性判断。第二就是从颜色上进行推敲,从整体上来说,古洮河砚的鸭头绿大多以深绿色为主,而松花砚以淡绿为多;古洮河砚的玫瑰红多为土红色,而松花砚的红石多见于紫红色。此外,后者的硬度接近莫氏5度,比前者稍硬,光洁度和玉质感更强。具体到每方砚,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复比较,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从损痕中找窍门。大凡古砚,无论是出土的,还是传世的,或多或少都有损伤,只要善于观察,我们从损痕中也能发现各种砚石的细微区别。具体到古洮河砚来说,一般既不会出现像古龙尾砚常见的层状风化剥蚀,也很少出现古端砚体上常见的压伤凹痕。由于质硬性脆,而多见砚体炸裂线痕和块状崩损痕。
(责编: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