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消痤灵系列联合班赛治疗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80例痤疮患者分级、分阶段治疗:内服中药消痤灵系列同时配合班赛凝胶外用。结果 轻中重度痤疮总有效率无特异性差异。结论 消痤灵系列联合班赛治疗痤疮疗效确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痤疮; 消痤灵系列; 班赛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学习节奏的加快、空气环境的污染,以及化妆品的不当使用等因素,患痤疮的病人日益增多。轻者因影响容颜而烦恼,重者甚至可导致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能尽快治好痤疮是患者的迫切希望。祖国医学对痤疮早有论述,《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曰 :“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 ”,即今之痤疮,本人采用自拟“消痤灵”系列配方颗粒联合班赛治疗痤疮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分级标准 符合痤疮分级pillsbury四级改良分级法[1]中的Ⅰ~ Ⅲ级:轻(Ⅰ级):主要皮损为粉刺,数目不超过30个,可有少量丘疹和脓疱;中(Ⅱ级):主要皮损为粉刺并有丘疹和脓疱, 皮损总数在31~50个;重( Ⅲ级):丘疹和脓疱较多, 皮损总数在51~100个,并可见结节,但数目少于3个。
1.2一般资料 80例均为门诊患者,且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无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16~35岁,病程1个月~6年;痤疮分级Ⅰ级22例,Ⅱ级50例,Ⅲ级8例。
2治疗方法
内服:自拟“消痤灵”系列配方颗粒,Ⅰ号方:黄芩10g、桑白皮10g、生大黄6g、白花蛇舌草30g、山栀10g、丹参20g、赤芍10g、生甘草3g、苦参10g、丹皮12g、生石膏30g、知母10g,Ⅱ号方:黄芩10g、桑白皮10g、玄参10g、苦参10g、生地20g、白花蛇舌草15g、山栀10g、丹参20g、丹皮12g、赤芍10g、生甘草3g。由天江药业将每味药单独加工成颗粒剂,轻度痤疮服Ⅱ号方;中度,重度痤疮第一周到12天服Ⅰ号方,接着服Ⅱ号方,每日一剂,温开水冲服,以15天为1个疗程,分别在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皮损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外用:班赛即过氧苯甲酰凝胶,每晚一次临睡前适量点涂患处。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治疗前皮损数-治疗后皮损数)/ 治疗前皮损数×100%。痊愈:皮损消退90% 以上,无新疹出现;显效:皮损消退60%~89%,以上基本不出新疹;有效:皮损消退30%~59%,无新疹或仅有少许新疹发生;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3.2结果见表1。通过卡方检验,三个级别痤疮分别比较,(P>0.05)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3.3不良反应 80例中有2例出现轻度恶心、内服消痤灵Ⅰ号后有5例出现大便稀溏、次数增多、3例用凝胶外涂2天后皮肤有轻度紧绷感,少许脱屑,但均未停止用药,余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表1 3级痤疮治疗结果比较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毛囊皮脂腺疾病,其中包括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口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过度的免疫反应。另外还与遗传及睡眠,情绪心理因素有关。毛囊皮脂腺的阻塞是导致痤疮的初始因素 ,不正常的脱屑与丝状物和脂质小滴混合堆积,形成粉刺。毛囊内继而充满脂质、细菌和角质碎屑,呈现出肉眼可见的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如果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并产生炎性介质,则发展为炎性丘疹,脓庖 ,结节及肉芽肿性损害甚至疤痕疙瘩。本病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中医认为该病多因素体血热偏盛、饮食不节、复感外邪致气血凝滞、血郁痰结,阻滞皮肤发窍,上蒸头面所致。该病多属实证、热证。治疗采用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法。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白花蛇舌草、山栀、丹参、丹皮、赤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大黄泻火通便,玄参、生地具有养阴降火,益味生津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对痤疮棒状杆菌有高度抑菌作用,能够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繁殖[2] ,白花蛇舌草有抗炎、抑菌作用[3]。生甘草中甘草甜素有增强雌激素样作用,甘草次酸能抑制睾酮的产生[4]。采用中药配方颗粒代替了传统熬制的中药,用消痤灵Ⅱ号方治疗轻度痤疮,而中、重度痤疮丘疹、脓疱较多,热象较重,所以先采用泻火解毒作用较强的Ⅰ号方,这样分阶段治疗中、重度痤疮,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服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另外,班赛凝胶主要成分为过氧化苯甲酰,具有抗菌角质剥脱、溶解粉刺的功能,通过释放活性氧有效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进而阻止这些细菌对皮脂中甘油三酯的分解,减少皮肤表面游离脂肪酸。综上所述,内服“消痤灵”系列配方颗粒联合班赛外用治疗痤疮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虞瑞尧.痤疮诊治彩色图谱[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32.
[2]黄畋,孔俐君,孙令,等.48种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25:307-308.
[3]马清钧,王淑玲.临床实用中药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9-60,171-172,447-448,613-614.
[4]田代华,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27-43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痤疮; 消痤灵系列; 班赛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学习节奏的加快、空气环境的污染,以及化妆品的不当使用等因素,患痤疮的病人日益增多。轻者因影响容颜而烦恼,重者甚至可导致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能尽快治好痤疮是患者的迫切希望。祖国医学对痤疮早有论述,《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曰 :“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 ”,即今之痤疮,本人采用自拟“消痤灵”系列配方颗粒联合班赛治疗痤疮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分级标准 符合痤疮分级pillsbury四级改良分级法[1]中的Ⅰ~ Ⅲ级:轻(Ⅰ级):主要皮损为粉刺,数目不超过30个,可有少量丘疹和脓疱;中(Ⅱ级):主要皮损为粉刺并有丘疹和脓疱, 皮损总数在31~50个;重( Ⅲ级):丘疹和脓疱较多, 皮损总数在51~100个,并可见结节,但数目少于3个。
1.2一般资料 80例均为门诊患者,且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无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16~35岁,病程1个月~6年;痤疮分级Ⅰ级22例,Ⅱ级50例,Ⅲ级8例。
2治疗方法
内服:自拟“消痤灵”系列配方颗粒,Ⅰ号方:黄芩10g、桑白皮10g、生大黄6g、白花蛇舌草30g、山栀10g、丹参20g、赤芍10g、生甘草3g、苦参10g、丹皮12g、生石膏30g、知母10g,Ⅱ号方:黄芩10g、桑白皮10g、玄参10g、苦参10g、生地20g、白花蛇舌草15g、山栀10g、丹参20g、丹皮12g、赤芍10g、生甘草3g。由天江药业将每味药单独加工成颗粒剂,轻度痤疮服Ⅱ号方;中度,重度痤疮第一周到12天服Ⅰ号方,接着服Ⅱ号方,每日一剂,温开水冲服,以15天为1个疗程,分别在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皮损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不良反应。外用:班赛即过氧苯甲酰凝胶,每晚一次临睡前适量点涂患处。
3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治疗前皮损数-治疗后皮损数)/ 治疗前皮损数×100%。痊愈:皮损消退90% 以上,无新疹出现;显效:皮损消退60%~89%,以上基本不出新疹;有效:皮损消退30%~59%,无新疹或仅有少许新疹发生;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3.2结果见表1。通过卡方检验,三个级别痤疮分别比较,(P>0.05)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3.3不良反应 80例中有2例出现轻度恶心、内服消痤灵Ⅰ号后有5例出现大便稀溏、次数增多、3例用凝胶外涂2天后皮肤有轻度紧绷感,少许脱屑,但均未停止用药,余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表1 3级痤疮治疗结果比较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毛囊皮脂腺疾病,其中包括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口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过度的免疫反应。另外还与遗传及睡眠,情绪心理因素有关。毛囊皮脂腺的阻塞是导致痤疮的初始因素 ,不正常的脱屑与丝状物和脂质小滴混合堆积,形成粉刺。毛囊内继而充满脂质、细菌和角质碎屑,呈现出肉眼可见的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如果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并产生炎性介质,则发展为炎性丘疹,脓庖 ,结节及肉芽肿性损害甚至疤痕疙瘩。本病属中医“肺风粉刺”范畴,中医认为该病多因素体血热偏盛、饮食不节、复感外邪致气血凝滞、血郁痰结,阻滞皮肤发窍,上蒸头面所致。该病多属实证、热证。治疗采用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法。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白花蛇舌草、山栀、丹参、丹皮、赤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大黄泻火通便,玄参、生地具有养阴降火,益味生津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芩对痤疮棒状杆菌有高度抑菌作用,能够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繁殖[2] ,白花蛇舌草有抗炎、抑菌作用[3]。生甘草中甘草甜素有增强雌激素样作用,甘草次酸能抑制睾酮的产生[4]。采用中药配方颗粒代替了传统熬制的中药,用消痤灵Ⅱ号方治疗轻度痤疮,而中、重度痤疮丘疹、脓疱较多,热象较重,所以先采用泻火解毒作用较强的Ⅰ号方,这样分阶段治疗中、重度痤疮,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服用方便,患者易于接受。另外,班赛凝胶主要成分为过氧化苯甲酰,具有抗菌角质剥脱、溶解粉刺的功能,通过释放活性氧有效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进而阻止这些细菌对皮脂中甘油三酯的分解,减少皮肤表面游离脂肪酸。综上所述,内服“消痤灵”系列配方颗粒联合班赛外用治疗痤疮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虞瑞尧.痤疮诊治彩色图谱[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2:32.
[2]黄畋,孔俐君,孙令,等.48种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菌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2,25:307-308.
[3]马清钧,王淑玲.临床实用中药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9-60,171-172,447-448,613-614.
[4]田代华,实用中药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27-43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