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洋巨墨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xiche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富冈铁斋为近代日本画坛巨墨,其地位可与中国的齐白石相匹,遗留作品多达2万余件。铁斋最初通称猷辅,青年时期称道昂、道节,至1872年一度名为铁斋。以后名百炼,字无倦,号铁斋。1924年12月31日卒于京都。1986年10月为纪念他诞生150周年,在中国北京和上海举办了富冈铁斋书画展览,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学者兼职画家
  富冈铁斋,字无倦,日本文人画画家。1837年出生在一个崇尚儒学的家庭,家学的渊源使他从小就受到儒家学说的熏染。在铁斋弱冠时,常潜心于王阳明的心学,同时开始研习绘画。他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文人画家必备的修养。
  26岁时长崎游历,使铁斋大开了眼界。长崎是日本接受外来信息的一个港口,长崎是中国画家和作品流入日本的落脚地。铁斋在长崎观摩了大量的明清文人画真迹,中国文人画精妙的意境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深吸引了这个日本青年。他研究董其昌,钻研徐渭,同时还翻译校订多部汉学著作,而立之年“学者声名渐起”。学者的声名先于画家的声名,使他后来的画家声誉日隆。铁斋一生以学人标准要求自己,把自己看成是一名学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铁斋信奉的座右铭。为寻访史迹、地志、风俗及高士行藏。从北海道到九州,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博学多识,好收藏奇书异画,不仅是画家,还是一位汉学者。1866年铁斋29岁时,校订刊行了《孙子吴子约说》二卷,此书收有明末何言《登坛正鸽》一书中的二篇,还有武候心书、将传、军器图、阵式图、将略等有关军事内容。32岁时出版了《铁斋茶谱》。此外,铁斋在33岁时校订了《草茅危言》(中井竹山著)、34岁时出版了著作《称呼私井》以及《山阳诗注》。1901至1905年期间,铁斋还出版了《人物画十八描法说》、《牧溪的事》、《十六罗汉谈》、《画论》等著述。
  铁斋的足迹虽未到过中国,但他的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艺术能取得巨大成就,更是与学习、汲取中国绘画的精华分不开的。1861年,他24岁时在长崎逗留数月,除了与长崎派画家交往,他还接触了长崎的中国人,见到不少明清时期的中国文人画作品。
  青年时期曾一度与尊攘派志士交往,奔走国事。中年后少问政治,以绘画为终生追求目标。明治维新之后,开始专注研习中国文人画。其画风融日本水墨画与中国文人画为一体,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面貌。1881年以后,他在京都过着学者兼画家的生活,并加入日本南画协会。1917年,他被任命为帝室技艺员。1919年,成为帝国美术院会员。
  铁斋作为文人画家,声誉日隆。然而,铁斋不管世人对他的缀画评价如何之高,他总是只认为自己仅是儒者而已,并坚定地站在一个儒者的立场上去对待一切。铁斋绘画在无法中有法,也主要是由于他以儒者立场对待绘画,他需要的主要不是表现形式,因而他在技法上的追求是自由的,使用的手段是放任的。
  绘画是铁斋的幼学,并坚持了一生,由于他的成就,作为画家的铁斋在当时日本早已遐迩闻名。
  与苏东坡之缘
  铁斋尤其钟情于苏东坡,他和东坡两人虽相距800年,但却是同日生,这在铁斋颇为得意,为此和铁斋同时代的吴昌硕特制印“东坡同日生”相赠从未晤面的铁斋。苏东坡不仅诗文、书画为后继者称道,他的艺术理论更深深地影响着后世,铁斋也为苏轼的人品、学问、才情所倾倒。
  出于对苏轼的仰慕,铁斋还创作了大量以东坡为主题的作品。苏东坡是铁斋常画不厌的题材,从苏轼的逸闻趣事朋辈雅集,到苏东坡的诗意画,还有明清文人画家常画的赤壁赋图,在铁斋的笔下都有表现。铁斋存有两枚“东坡癖”和“东坡同日生”印章,以表示对苏子的钦慕喜爱之情。
  铁斋对于画苏东坡这样的人物,往往把人物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人物不再是点缀而是主体,在山水环境中安排生动的人物活动情节,是铁斋山水画的一大特色。拿《东坡煎茶图》为例,苏东坡坐在浓墨涂抹的山崖下悠闲地品饮,一童子正忙于煎茶,童子的头顶上方好似从天上泻下的瀑布,在脚下形成湍急的溪流,人物居于中境偏下,东坡凤眼美髯,呼之欲出。另一幅也是取材于东坡轶事的《苏子谈癖图》,人物活动空间占去画面的一半,画中人物被苏东坡的诙谐逗趣引得前仰后合,好似一幅妙趣横生的风俗画。铁斋总是在画面上的自然景物中加入人事活动,并将其放大,这种加强近景的表现,省却远景铺述的叙述方法,在减弱传统文人画追求空寂迷茫的气氛的同时,赋予直观的亲切感。
  1922年,85岁的铁斋在大阪举行“东坡百图展”,出版了《东坡百图》画册。1924年87岁逝世前,他还手书了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同时他广收苏东坡有关资料,建“聚苏书寮”斋。
  就现在我们能见到的铁斋以东坡居士为画题的作品,大抵都是七十多岁以后的作品。特别是晚年八十多岁以后,似乎对这类作品的创作兴味愈来愈浓。最为铁斋倾力的是《苏东坡像》、《东坡归院图》、《前后赤壁图》等作品,另外还画有《东坡墨戏图》、《东坡佛印象图》、《东坡三养图》、《东坡安蔬图》、《东坡闲居图》等,把苏氏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囊括其中。坚持以儒家学养、文人气息贯通绘画,以书入画是铁斋一贯的绘画理念。在这些作品中,铁斋后期的书体和他晚年的绘画一样进入了“得于心、形于手”,心手相应而粲然成像的自由境界。画中的题诗有的汪洋恣肆达数百字,占据很大的画面,有意识地利用书法加大画面气势,使书法成为整个构图的一部分,以收到书画彼此呼应的画面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明确表达,来加重画面的文学趣味和诗情画意。
  此外,更有以东坡逸事轶闻为画题的一件册页,共收集东坡话题小品画十四件。同时,他还和吴昌硕交往密切,吴昌硕在80岁时曾为铁斋书写“曼陀罗窟”匾额。铁斋对吴昌硕非常尊敬,他常说:“余爱昌书,尤喜吴画,然所最爱者在其篆刻也。”这两位同代大画家虽交往密切,但没有见过面,彼此敬慕之情可见一斑。
  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
  总的说来,铁斋早年的作品严守法度,朴拙中透出一种秀逸之气。其早年的作品,无论是书法、绘画都法度严谨,人物画得雅拙、意趣。他早年曾经模仿过日本大津绘作的《藤娘图》,学习过中国晚清画家高其佩指画技法创作的《层峦雨霁图》。从他创作的《花卉》可以看出,尽管笔触略显文弱,但已看出后期粗犷的气势,同时设色清新,不失一幅耐看的花鸟作品。《天保九如皋图》笔力虽果敢,却没有摆脱模仿和拼凑的痕迹。通过对铁斋早期的作品,可以看出对水墨画意境的探索和对勾勒、皴擦、点染等各种技法的悉心尝试。   中年以后,艺术审美的追求逐渐明确,绘画语言也愈加醇厚,艺术手法更为老到。如《武陵桃源图》等,讲究构图,章法严谨。另外如七十岁左右创作的《古石长椿图》,画风秀美,用墨清润,格调统一,表现出作者对于笔墨的深湛功力。他还有一些作品是直接师法米氏云山的。《武陵桃源图》(桃华源图)大概从铁斋五十岁后就成了他反复来用的题材,《瀛洲仙境图》则稍晚一点。后来他常把这两个画题画成一对轴,成为一生中的重要巨制。现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的《蓬莱仙境图·武陵桃源图》和宫内厅的《武陵桃源图·瀛洲神境图》分别是幅面巨大的屏风和挂轴。前者是铁斋六十多岁时绘制的,这个时候铁斋艺术已日臻成熟。蓬莱仙境自然是仙山楼阁、赢氯缥缈;而武陵桃源的野瀑清溪、桃柳成行,阡陌相连,湖光山色,渔农劳作,一派地道的江南景色。画家对一山一石、一树一波,都尽心使用了各种皴法和描绘。布局得体、设色自然,这是这一时期铁斋山水画的特点。
  晚年则进人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化境。尤其是铁斋80岁以后的作品更是奇倔生辣,苍秀并举,笔墨纵态而又谐趣横生。如《明州望月图》可以看出晚年的笔墨潇洒奔放又不失严谨,题诗的书法明显受到金农的影响。90岁时是铁斋心境变化巨大的几年,也是画境变化明显的几年,更是画艺突进的几年。此阶段绘画有石涛的野逸,宾虹的自由,虚谷的清爽。同时他又临摹赵孟的作品,如《赤壁图》。铁斋亦寻找到了自身不如修饰的率真、直接,他是在情感的波动与闲游中,在内心“隐逸”的生命过程中显现自我。《溪居清适图》(86岁)自赞道:“耳聩眼花,腕有神,挥毫犹扫砚田尘”,是来自内心深层的自信,是墨与心的共融,正如石涛云“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其笔势回旋往复,整个画面有一气呵成之感,其笔或卧或立,或平或转,或快或慢,自然而有力量,画境稍有荒率与苍凉之感,似心中有不平。
  应该说真正代表铁斋风格与境界的作品应是其在90岁前后的作品。《水墨清趣图》(89岁)、《扶桑神境图》(90岁),由强烈、躁动转向了自然平畅、悠然平和的自然之境,其经营不险、不怪、不倚,峻峰、溪涧、亭屋、松树、点景、人物、构图极其寻常,但却令人感受到了一个清新、静谧的自然仙境,正如其赞云:“静所乾坤大,闭中日月长”。这里没有在漫长生活中持续追求的异国仙境,这里是若有若无的自然之境。这时的画是用铁的意志几十年的磨砺,是心斋的极致。
  即便是神话传说,在铁斋的笔下也被描绘得人情味十足,如《嫦娥奔月图》,放大的月宫嫦娥看着地界上的后羿,后羿酒醉而眠,两厢寂寞愁苦,使人想起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诗句。铁斋的山水画构图置景并无太大的变化,多变的是画中的人物故事,不同故事中的人物才是他倾心描绘的对象。
  铁斋的人物画创作取材很广,举凡神佛道家、文人逸士、农夫舟子,中国的、日本的,出现于其笔下时,总带有几分耐人寻味的谐趣,甚至是漫画色彩,这谐趣,是铁斋赋予这些人的特殊感情色彩,又是自日本民族艺术的沃壤中生发出来的,如看他的《盆踊图》,更会自然地令人联想起他说的一段话:“顾恺之的阿堵传神,虽教喻着人物画要诀,可大津绘的元祖土佐又平的土俗画也是吾师。”从早期的《滕娘图》已看出人物画的功底。铁斋人物绝大部分取材于儒、佛、神三教经典教义、中国时代的风雅文人,以及日本各种民俗和劳作。因而神仙、佛祖、高士、哲人等和中国文化、历史有关的各种形象几乎都出现在他的画幅中,铁斋人物画创作始于二十五岁。所作《寿星老人像》一画,极似雪鹰笔法。藏子辰马考古资料馆的《白衣大士像》,可能是铁斋人物画的起点。线描虽不老到,但至少工整严谨。人物造型和章法结构有明显的学习中国人物画的迹象,这是他从长崎等地游学归来,画业迅速长进时期的作品。不久,铁斋的人物画,由于修养的不断提高,画题不断开拓,渐渐跳出固有的常见形象的拘束,朝着自由大胆想象的方向发展,渐渐显示出铁斋画风的个性特点。
  另外,铁斋四十几岁时所作《司马光破瓮一图》。笔墨上已开始显示无所拘束、信笔而为的作风,同时色彩使用亦较强烈。这幅画从两个儿童的动作和神态都可以说是逸笔草草而成,但上下呼应,生动的神态和眼神已跃然纸上。后来的作品《四畅图》、《湘君像》、《泥壶创始图》等有着不断的变化。到七十岁以后的作品渐渐圆熟,这时铁斋人物画纵笔恣肆,或色或墨,浓妆淡抹,随心而行。这以后的《钟馗图》、《老狸沽酒图》、《东方朔捧桃图》、《三酸吸醋》、《罗汉图》等优秀作品,把铁斋人物画推向了他人生顶峰,成为其画风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铁斋一生之中人物画的题材虽然广泛,但与他的山水画一样,自有其喜爱的题材。
  应该着重指出的是,铁斋绘画的品格与他在书法上追求豪放、古拙的意趣有很大的关系。他的书法笔力强劲,力透纸背,字里行间既有帖学一路的飘逸遒劲,又饱含金石碑版的雄浑朴拙。笔画中内效与畅达并举,充满着一种坚韧朴拙而又自然天真的力量,透射出人格上的独特魅力,细品之下令人难以忘怀。
  另外,从他收藏和临摹的作品来看,他对中国书画的涉猎是广泛的,从出版物和展览上可以看到,董其昌、徐渭、金冬心、郑板桥的书风,黄公望、钱选、石涛、罗聘、高其佩等画家的绘画艺术,他都认真学习过。因此,铁斋的绘画带有鲜明的明清文人画的特征。铁斋一生作画勤奋,作品逾万。其绘画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都有涉猎。他的绘画一方面取材传统的日本画题材以及日本本土的山川风物,另一方面取材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内容,多描绘山水楼阁、圣贤仙佛、武士美人、樵子渔夫,还有梅花、水仙、牡丹、竹、荷以及果蔬等等。
  铁斋艺术上的创造和发展,是站在东方文化立场上的创新和进步。不过令人吃惊的却是,西方现代艺术与他的艺术有着许多极其相似之点。欧美的评论家之所以曾将铁斋艺术提到与凡高、塞尚等比肩的位置,也就是指这种艺术作品中自我精神的现代感。这种现代感,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在精神实质上都可以相互理解和相互沟通。
  铁斋把绘画当成一种生命的过程,心无挂碍,自然而然的流淌过程,在《守愚补拙图》中自赞道:“学得一分痴呆,多一分快活,余之于画,常学此意。”铁斋画面往往有“痴、奇、拙、丑”的真性,那便是“信笔无所择”,“惟随心所欲”,也即是心迹的泼洒,灵魂的表白。其画多为纵长画轴,作画时在长长的纸上横着架起一块带立脚的木板,自己坐在木板上自上而下地按顺序行笔,边画边卷,直到画完卷完。理解铁斋的画,对于日本人来说非专家莫能,而对于中国的读者,看起来却倍感亲切,理解上也大阻碍。如果说铁斋早期作品是小心的模仿,晚年的横涂竖抹则是进入无法至法的自由之境了。
  他是画人兼学者,身后留下大量学术和绘画著作,如今对他的研究,也已成为专学。铁斋艺术所呈现的鲜明个性、创造精神,也是中国、日本,以至世界上许多富于开拓精神的艺术大师共同具备的优良素质。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启迪着日本绘画的发展,也以东方艺术特有的魅力,影响了西方的绘画。所以无怪论者指出:富冈铁斋的艺术不仅是日本的,也是世界的。
  那是在西方文化为主流的时代,文人画衰退的时代,铁斋独自远离流行与喧嚣,潜心于东方文化研究,在神、佛、儒、道的熏陶下,在对传统的继承、发展到晚年的突破,完成了率直、多彩的笔墨语言建构,被称为日本近代文人画“最后的巨匠”,他是日本的,亦属中国的,更是世界的。(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独放异彩的湖南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目前仅发现东汉至清的瓷窑就达四百余处,可谓窑业兴旺,千年不绝。如始烧于隋而盛于唐的湘阴窑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唐代的长沙窑是中国彩瓷的初盛,清末民初的醴陵窑产品屡获国际大奖。而楚文明和湘楚文化的发源地——长沙市,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我国历史上唯一经历三千年历史城址不变的城市,就发现了众多包括湖南陶瓷在内的历史文物。  晋唐时期的长沙厚葬
期刊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与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流年似水——旧上海广告月份牌特展”于6月7日至7月24日在北大红楼举办。  广告月份牌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上海,是随着洋商经济进入中国社会而逐步发展、流行的一种商业绘画形式,因画面附有年月历表而得名。典型的广告月份牌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基于西洋擦笔素描和水彩的混合画法。民国年间的上海广告月份牌,作为商家的宣传推销媒介,也具有查询日期的年历功
期刊
“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所谓不药,当中医不遇良工,宁存故物。”  ——明·周嘉胄《装潢志》  中国书画是承载着国家文明脉络和民族文明的火种,然而,由于中国书画所用的材料大多为绢和纸,质地纤薄娇嫩,极易破损,在流传过程中,也受到环境、气候、不当保护、人为损坏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发霉、虫蛀、污迹、断裂、撕破、火烧等各种情况,从而受到
期刊
唐三彩全名为唐代三彩釉陶器,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根据考古发现,唐三彩是在高宗时期才开始生产的。高宗时唐王朝国力日渐强盛,统治阶级的奢侈之风也愈演愈烈。达官显贵们期盼死后仍能享受荣华富贵,因而在自己的墓穴中总要随葬大批
期刊
1987年,法门寺地宫历经千年后重见天日。这个31.48平方米的地宫,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不可思议的是,出土的2499件地下宝藏竟然和地宫中唐代物账碑记载的相吻合。在开启地宫的同时,也向世人揭开了陶瓷界争议千年的“秘色瓷”之谜。如今,神秘的法门寺地宫已重新向世人开放。法门寺的前尘往事又勾起了人们的追忆。  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一直是个谜。人们只是从
期刊
气势雄浑的南少林舞狮、传统的莆仙折子戏、独特优雅的文十番……,莆田市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正在这里火热举行。据介绍,该活动由莆田市人民政府主办,莆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和“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除了给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授牌及第五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授牌之外,现场活动还包括“兰溪雅韵”非遗舞台精品展演、“匠心研
期刊
“球王”贝利的1958年世界杯金牌日前在洛杉矶被拍卖,最终成交价高达20万英镑,比预估成交价溢价超过6万英镑。贝利1958年在年仅18岁时第一次参加世界杯,决赛中对阵东道主瑞典打入两球,帮助巴西5-2大胜对手,历史上第一次捧起了世界杯奖杯。这枚金牌是在贝利18岁参加世界杯时取得的,它的预估成交价为7万-14万英镑。1962年智利世界杯金牌被拍得140800英镑。贝利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三夺世界杯的球员
期刊
西安大唐西市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时期,西市内驼铃阵阵,车水马龙,异常繁荣,是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汇聚了世界各地出产的奇珍异宝,形成了古代中国最早的古玩珠宝街区,被时人誉为“金市”。  随着前两届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无底价拍卖会的成功举办, 金市拍卖——2016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第三届无底价拍卖会将于7月3日再次与您见面。  经过前期的精心筹备,本场拍卖会汇集了近350件拍品,不仅延续了前两届拍
期刊
近来,我在古玩市场碰到一位熟识的书画收藏者。这位老兄近两年很少在市场上露面了,对我说,他现在在网上淘书画作品了,既便宜又方便。他以前经常光顾的书画店的老板也不在古玩市场开店了,在家里开网店卖书画,生意红火,还节省了店面费。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书画流通方式产生了巨变,对书画收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对于书画卖家和买家来说,都是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今书画艺术市场已经形成画廊、拍卖公司、互联网艺术
期刊
洛阳古称京洛、雒阳、斟、洛州、河南府,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  早在1万年以前,洛阳就进入新石器时代,裴里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演化递进发展,古居、古城、古国、酋邦、邦国由初级社会发展到高级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在洛阳建立。之后,殷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