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魏晋时期“自然的发现”使自然世界成为魏晋士人的审美观照对象,其影响因素有时代环境、品藻风气、玄学影响、归隐求适等。《世说新语》中关于自然的描写与“自然的发现”密切相关,从审美物象、审美意境和审美活动来看,其自然世界含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关键词:自然的发现 《世说新语》 自然世界 美学意蕴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提出:“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a在原文的语境中,此处的“自然”,应指狭义的自然界,即区别于人类社会的大自然;魏晋时期“自然的发现”意味着自然成为魏晋士人独立的观照对象、审美对象。这实则是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不同以往的关系。《世说新语》记载了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名士逸闻,细读全篇可发现其中包含较多的对自然物的书写,这与“自然的发现”密切相关。本文尝试分析魏晋时期“自然的发现”的原因,探究《世说新语》的自然世界的内容及其美学因素。
一、“自然的发现”原因初探
“自然”是外在客观事物,“发现”是人的内在主观活动,魏晋时期“自然的发现”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具体而言有时代环境、品藻风气、玄学影响、归隐求适等原因。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这一时期王朝政权更迭频繁、异族入侵,战争及人口迁徙持续不断,总体而言社会动荡不安。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相继发生,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迁至南方,定都建康。南渡之后,晋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表现是对政治采取消极态度并产生了偏安心理,北伐收复故土的提议屡遭阻挠便是一个例证。正如有学者言:“总的趋势是士人们逐渐忘却失去的家园,卸下过去情思的重负,在莺飞草长的江南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情怀。”b士人选择“淡柔情于俗内”,逐渐减少对政治功业的追求而转向关注经纶事务以外的世界,他们所迁居的江南地区山清水秀、物产丰饶,优美安谧的自然环境足以成为这群经历过颠沛流离的士人的精神寄托。《世说新语》中有关自然景物欣赏的内容,较多涉及秀丽的江南地区,如京口(今江苏镇江)、吴兴(今浙江临安至江苏宜兴一带)、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东山(今江苏吴中区)、豫章(今江西北部)等地,这与晋人“自然的发现”有直接的联系。
作为客观的“被发现”的对象,自然景物的存在是“被发现”的前提。而要发现山水景物之美,离不开审美意识的觉醒。自汉代以来,在察举制度的影响下,人物品藻风气日盛,魏晋时期更是达到鼎盛状态。“人物品藻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格美的品赏活动”c,汉代对人物的品评主要在德与才两方面,应察举制度的需要“举秀才”“察孝廉”;而到了魏晋,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人物品藻逐渐从探讨是否符合世俗标准转向发现个人身上的特质,如《容止》门中对何晏、卫玠等人容貌的描写,表明魏晋人士对外在形态有较高的审美追求。除了容貌,人物的风度、神姿更是人物品鉴的重要内容,庾敳“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但因其“颓然自放”适意放达的风度,也能得到时人的肯定再如夏侯玄“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其明亮神姿与磊落胸怀获得世人赞誉。在这种对外在形态与内在意蕴的品评与审美基础上,晋人将审美眼光移向了外在的自然,“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孙云:‘其山嶵巍以嵯峨,其水?渫而扬波,其人磊砢而英多。’”(《言语》24)d人物品评与自然审美联系在了一起,《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将人物比作自然之物的事例,这体现了晋人不仅发现了山水的外在美,也发现了自然景物的內在神韵和生命力。
玄学是魏晋思想的核心,对这一糅合儒道义理的学说进行探讨的玄学清谈成为魏晋士人创造自我精神世界的途径之一。首先,在玄学思辨的过程中“得意忘言”的玄思方式使清谈名士在语言的交锋中进一步获得内在的体会与感悟,从体玄的过程中进入到一种虚静而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这种虚静及超俗直接影响了诗人观照自然的态度。荀羡在京口望东海,即使没看到三座仙山,但也产生了“凌云意”,即超越俗尘之感,若无超越的态度,观海时也将茫茫无所得。其次,一些魏晋名士推崇道家的顺应自然、反对人为造作的观点,企图逃离黑暗政治、挣脱名教的束缚而追求适性逍遥的生活方式,在山林集会、隐逸成了他们的选择,山林已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名士在自然中洞察万物而不为外物所累,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与精神自由。
二、《世说新语》关于自然的主要内容
《世说新语》中的关于自然的内容散见于多个篇目中,其中又以《言语》《赏誉》《容止》三门为多。按其表达意旨进行梳理,关于自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以物喻人,将人自然化,用自然物之特点来诠释人的品格风貌、才华德行,并借以表达内在的价值评判及审美内涵。如:“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容止》39)e以春月即春天的柳树来形容王恭明净清新的美好外貌。“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言语96》)f古人认为兰花质洁,而萧艾是贱草,用宁可兰花摧残也不愿像艾草那样繁荣来表明自己愿成为受摧折的优秀人才而不愿做品质低劣的人。“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德行7》)g通过将父亲比作生长在泰山上的一棵桂树,“不知有功德”实则赞扬了父亲的功德。这类描写通过以各种自然之物来比喻人物,其旨归于品评人物的外在风貌与内在品质。
第二,描写客观环境或对景物进行品赏,从对自然物的描绘可感受其丰富的美学意蕴。例如:“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言语88》)h从这方面的内容可看出魏晋人已有自觉关注自然之美的意识,才能向他人问起山川美之所在。而顾恺之的描绘中,岩“竞”壑“争”,自然活泼的生命力彰显无疑,一片盎然生机。
第三,借景言志抒怀。此类借自然之物抒发不同的情志,从中可探究魏晋名士的志趣所在。一是表达对自然之趣的喜爱,表达亲近自然的欣喜,例如:“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闲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言语61》)i亲近自然,与自然情意相合,在与山水动物的交流中会心了悟,与自然相融。二是表达归隐生活的舒适,“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乃闲居研讲,希心理味。”(《栖逸11》)j山川相连,中有芳林,在此处闲居,获得恬然快意。三是寄托志向,如“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方正2》)k曹操少时希望与宗世林交往,但宗世林鄙薄曹操的为人,待曹操官至司空,以为可与宗世林交往时,从容地问宗世林自己是否有资格结交,宗世林以“松柏之志”回应,以松柏喻高洁品质,表达了坚贞的志节与操守。 三、自然世界中的美学意蕴
无论是以自然之物喻人、描写品评客观环境还是言志抒怀,《世说新语》中的自然书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发现”则是人的一种主观活动,文中多处自然书写的对象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存在,在基于自然自身属性的基础上融入了晋人的审美价值,是徐复观所说的“第一自然中呈现出第二自然”l。
(一)审美物象的选取
文中对自然描写的美学因素体现在审美物象的选取中。《世说新语》选取了丰富的自然对象进行书写,具体有自然现象如云霭雷电,自然景物如山川林木,自然资源如动物珠玉等,可见魏晋人对自然关注之广。清人张潮曾言:“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m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物象能带来不同的感觉体验,文中丰富的自然物已成为意蕴深厚的审美符号。
总体而言,《世说新语》描写的自然物具有明朗、高洁、清新、俊逸的美学特征,如“瑶林琼树”“云中白鹤”“凤鸣朝阳”“幽夜逸光”“岩岩清峙”“九皋鸣鹤”“空谷白驹”等,给人璀璨、高洁、昂扬、清朗之感,体现魏晋时代审美风格的多样化。此外,就同一物象而言,文中书写出其不同的形态,以表达不同的特质和美学感受。如文中多次出现“松”这一自然物,有“千丈松”的飒然,有“松树子”的楚楚可怜,有“孤松”的独立,有“岁寒之茂松”的经霜弥茂,有“松柏之志”的坚贞高洁。
魏晋人在不同物象或同一物象的不同特质中寻找到诸多美学意蕴。这些物象已经不再是客观的实在物,而成为非实在的感性意象,融入了审美主体的感性体验,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清风朗月,辄思玄度”,当刘惔在明朗的月光下感受习习清风时,清风与朗月已不仅仅是自然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一种气质的象征,并作为一种精神气度与名流高士联系起来。这反映出审美主体对美的把握与体悟的程度,同时也反映了魏晋士人思维的自由驰骋。“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言语81》)n印渚的清水能够洗涤人的心灵,甚至冲刷宇宙尘埃使得日月明亮,这已经超越了水的实质,而成了带有审美主体价值判断的感性意象。
(二)审美意境的营造
美学因素还体现在审美意境的营造上。《老子》言“大象无形”,“象”是有形的、有限的、可感的,将“象”玄妙化而为“道”的时候,“象”就超越了时空局限,变为“无形”而充溢于宇宙天地之间,形成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境”。
如果说审美对象的选取体现了魏晋士人审美活动的一个起点,那么意境的营造则使美学韵味包蕴于整个空间。如壹公和尚对雪景的描绘:“风霜固所不论,乃先集其惨淡。郊邑正自飘瞥,林岫便已皓然。”(《言语88》)o壹公和尚对皓洁渺然的雪景描述中呈现深邃的意境。首先是时空感,在时间上,“先”“正”“便”三字揭示雪景发生的时间顺序和整个过程,从惨淡天色到郊邑再到林岫,空间上远近交替,意境开阔。其次,从惨淡的天色凝集、风霜飘忽,到林岫被雪铺满,对雪景的描绘中隐藏着对事物瞬息万变的感触,这种感触延伸到人生体验中便是一种世事变迁的无常之感,自然依“道”而运动,人事依“道”变化,个人置身于其中经历命运之变。再次,壹公和尚对雪景的描绘是其亲历所得,是壹公和尚在与自然的沟通、体验中获得的,在他的描绘中仿佛他与风霜、冰雪、郊邑、林岫彼此独立,但实际上他与天地宇宙共同存在且融为一体,浩渺的意境也正是彼时壹公和尚精神世界的体现。意境中凝聚着审美主体深邃的时空感、历史感与人生感。
(三)审美活动的创造性与超越性
美学意蕴还体现在魏晋人自然审美活动的创造性与超越性。“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审美创造体现在事物的美是在主客观交融中实现的,因此不同的审美主体有不同的审美体验。魏晋名士已能自觉地进行审美创造,如谢重和司马道子对天月明净之景的观点的差异,司马道子“叹以为佳”,谢重说“不如微云点缀”,体现了不同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独特性和创造性。
魏晋士人深谙老庄思想,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照是在“涤除玄鉴”的状态中进行的,在虚静中获得一种空明的心境。动乱的年代使魏晋人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不可把握,士人们从对世俗功名的追求中出離,抛弃汲汲营营的功利行为,转而投入自然的怀抱,将自己的生命与自然万物联系在一起,以在宇宙间获得生命的永恒。在对自然的观照中,魏晋士人达到“无己”“丧我”的境界,而与自然相融,达到生命的本真状态。王子猷暂居他人的空宅院,在周围种上竹子,认为“何可一日无此君”;“许掾尝诣简文,尔夜风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语。襟怀之咏,偏是许之所长。辞寄清婉,有逾平日”(《赏誉144》)p。微风朗月下清谈时更适合吟咏胸襟情怀,言辞更加清婉动人。可见自然已融入魏晋士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魏晋士人自然审美的超越性,在与自然的沟通、对自然的体验中,达到一种真与美的统一。
四、总结
魏晋是一个个体觉醒的时代,时代动乱下士人却找到了自己的独立精神与内在深情,否定外在的标准与权威,获得了人格与精神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魏晋人的审美意识得以彰显,并在对自然的观照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魏晋士人在时代的动乱中深刻体验到世事无常与人生短暂,当他们把目光投向自然,找到了天地宇宙中的永恒存在。江南等地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其自然审美活动提供了客观的审美基础,而在人物品藻、玄学清谈的风气下,魏晋士人对美的体验不断深入,玄学影响下魏晋士人达到虚静而超俗的精神境界,隐逸让士人得到自适且不为外物所累,为魏晋“自然的发现”提供了条件。
《世说新语》中有较多关于自然的书写,具体而言有三类:第一是将人物自然化,以自然喻人,表达士人外在风貌与内在精神特质;第二是对客观景物进行描绘或对景物进行品赏,这一部分也是魏晋士人自然审美观的集中体现;第三是通过自然之物来表达不同的情志。其自然世界中蕴含诸多审美因素,首先是选取了丰富的审美物象,这些物象超越其实体而成为感性意象;其次是营造了深邃的意境,在自然景物中融入了审美主体的人生体验;再次是魏晋士人审美活动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使得审美主体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个体生命在与自然万物的交流、联系中达到统一。
a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5页。
b 高小康:《永嘉东渡与中国文艺传统的蜕变》,《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第12页。
c 黄沁茗:《论〈世说新语〉人物品藻的生态审美意蕴》,《武汉大学,2012年》,第3页。
defghijknop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0页,第609页,第128页,第7页,第122页,第101页,第647页,第251页,第117页,第122页,第459页。
l 李维武:《徐复观文集(第4卷)·中国艺术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m张潮:《幽梦影》,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7页。
作 者: 陈思荟,暨南大学人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编 辑: 张晴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自然的发现 《世说新语》 自然世界 美学意蕴
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提出:“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a在原文的语境中,此处的“自然”,应指狭义的自然界,即区别于人类社会的大自然;魏晋时期“自然的发现”意味着自然成为魏晋士人独立的观照对象、审美对象。这实则是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一种不同以往的关系。《世说新语》记载了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名士逸闻,细读全篇可发现其中包含较多的对自然物的书写,这与“自然的发现”密切相关。本文尝试分析魏晋时期“自然的发现”的原因,探究《世说新语》的自然世界的内容及其美学因素。
一、“自然的发现”原因初探
“自然”是外在客观事物,“发现”是人的内在主观活动,魏晋时期“自然的发现”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具体而言有时代环境、品藻风气、玄学影响、归隐求适等原因。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这一时期王朝政权更迭频繁、异族入侵,战争及人口迁徙持续不断,总体而言社会动荡不安。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相继发生,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迁至南方,定都建康。南渡之后,晋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表现是对政治采取消极态度并产生了偏安心理,北伐收复故土的提议屡遭阻挠便是一个例证。正如有学者言:“总的趋势是士人们逐渐忘却失去的家园,卸下过去情思的重负,在莺飞草长的江南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情怀。”b士人选择“淡柔情于俗内”,逐渐减少对政治功业的追求而转向关注经纶事务以外的世界,他们所迁居的江南地区山清水秀、物产丰饶,优美安谧的自然环境足以成为这群经历过颠沛流离的士人的精神寄托。《世说新语》中有关自然景物欣赏的内容,较多涉及秀丽的江南地区,如京口(今江苏镇江)、吴兴(今浙江临安至江苏宜兴一带)、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东山(今江苏吴中区)、豫章(今江西北部)等地,这与晋人“自然的发现”有直接的联系。
作为客观的“被发现”的对象,自然景物的存在是“被发现”的前提。而要发现山水景物之美,离不开审美意识的觉醒。自汉代以来,在察举制度的影响下,人物品藻风气日盛,魏晋时期更是达到鼎盛状态。“人物品藻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格美的品赏活动”c,汉代对人物的品评主要在德与才两方面,应察举制度的需要“举秀才”“察孝廉”;而到了魏晋,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人物品藻逐渐从探讨是否符合世俗标准转向发现个人身上的特质,如《容止》门中对何晏、卫玠等人容貌的描写,表明魏晋人士对外在形态有较高的审美追求。除了容貌,人物的风度、神姿更是人物品鉴的重要内容,庾敳“长不满七尺,腰带十围”,但因其“颓然自放”适意放达的风度,也能得到时人的肯定再如夏侯玄“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其明亮神姿与磊落胸怀获得世人赞誉。在这种对外在形态与内在意蕴的品评与审美基础上,晋人将审美眼光移向了外在的自然,“王武子、孙子荆各言其土地、人物之美。王云:‘其地坦而平,其水淡而清,其人廉且贞。’孙云:‘其山嶵巍以嵯峨,其水?渫而扬波,其人磊砢而英多。’”(《言语》24)d人物品评与自然审美联系在了一起,《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将人物比作自然之物的事例,这体现了晋人不仅发现了山水的外在美,也发现了自然景物的內在神韵和生命力。
玄学是魏晋思想的核心,对这一糅合儒道义理的学说进行探讨的玄学清谈成为魏晋士人创造自我精神世界的途径之一。首先,在玄学思辨的过程中“得意忘言”的玄思方式使清谈名士在语言的交锋中进一步获得内在的体会与感悟,从体玄的过程中进入到一种虚静而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这种虚静及超俗直接影响了诗人观照自然的态度。荀羡在京口望东海,即使没看到三座仙山,但也产生了“凌云意”,即超越俗尘之感,若无超越的态度,观海时也将茫茫无所得。其次,一些魏晋名士推崇道家的顺应自然、反对人为造作的观点,企图逃离黑暗政治、挣脱名教的束缚而追求适性逍遥的生活方式,在山林集会、隐逸成了他们的选择,山林已融入他们的生活中,名士在自然中洞察万物而不为外物所累,获得更高层次的智慧与精神自由。
二、《世说新语》关于自然的主要内容
《世说新语》中的关于自然的内容散见于多个篇目中,其中又以《言语》《赏誉》《容止》三门为多。按其表达意旨进行梳理,关于自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以物喻人,将人自然化,用自然物之特点来诠释人的品格风貌、才华德行,并借以表达内在的价值评判及审美内涵。如:“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容止》39)e以春月即春天的柳树来形容王恭明净清新的美好外貌。“毛伯成既负其才气,常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言语96》)f古人认为兰花质洁,而萧艾是贱草,用宁可兰花摧残也不愿像艾草那样繁荣来表明自己愿成为受摧折的优秀人才而不愿做品质低劣的人。“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德行7》)g通过将父亲比作生长在泰山上的一棵桂树,“不知有功德”实则赞扬了父亲的功德。这类描写通过以各种自然之物来比喻人物,其旨归于品评人物的外在风貌与内在品质。
第二,描写客观环境或对景物进行品赏,从对自然物的描绘可感受其丰富的美学意蕴。例如:“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笼其上,若云兴霞蔚。’”(《言语88》)h从这方面的内容可看出魏晋人已有自觉关注自然之美的意识,才能向他人问起山川美之所在。而顾恺之的描绘中,岩“竞”壑“争”,自然活泼的生命力彰显无疑,一片盎然生机。
第三,借景言志抒怀。此类借自然之物抒发不同的情志,从中可探究魏晋名士的志趣所在。一是表达对自然之趣的喜爱,表达亲近自然的欣喜,例如:“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闲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言语61》)i亲近自然,与自然情意相合,在与山水动物的交流中会心了悟,与自然相融。二是表达归隐生活的舒适,“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乃闲居研讲,希心理味。”(《栖逸11》)j山川相连,中有芳林,在此处闲居,获得恬然快意。三是寄托志向,如“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方正2》)k曹操少时希望与宗世林交往,但宗世林鄙薄曹操的为人,待曹操官至司空,以为可与宗世林交往时,从容地问宗世林自己是否有资格结交,宗世林以“松柏之志”回应,以松柏喻高洁品质,表达了坚贞的志节与操守。 三、自然世界中的美学意蕴
无论是以自然之物喻人、描写品评客观环境还是言志抒怀,《世说新语》中的自然书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发现”则是人的一种主观活动,文中多处自然书写的对象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而存在,在基于自然自身属性的基础上融入了晋人的审美价值,是徐复观所说的“第一自然中呈现出第二自然”l。
(一)审美物象的选取
文中对自然描写的美学因素体现在审美物象的选取中。《世说新语》选取了丰富的自然对象进行书写,具体有自然现象如云霭雷电,自然景物如山川林木,自然资源如动物珠玉等,可见魏晋人对自然关注之广。清人张潮曾言:“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m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物象能带来不同的感觉体验,文中丰富的自然物已成为意蕴深厚的审美符号。
总体而言,《世说新语》描写的自然物具有明朗、高洁、清新、俊逸的美学特征,如“瑶林琼树”“云中白鹤”“凤鸣朝阳”“幽夜逸光”“岩岩清峙”“九皋鸣鹤”“空谷白驹”等,给人璀璨、高洁、昂扬、清朗之感,体现魏晋时代审美风格的多样化。此外,就同一物象而言,文中书写出其不同的形态,以表达不同的特质和美学感受。如文中多次出现“松”这一自然物,有“千丈松”的飒然,有“松树子”的楚楚可怜,有“孤松”的独立,有“岁寒之茂松”的经霜弥茂,有“松柏之志”的坚贞高洁。
魏晋人在不同物象或同一物象的不同特质中寻找到诸多美学意蕴。这些物象已经不再是客观的实在物,而成为非实在的感性意象,融入了审美主体的感性体验,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清风朗月,辄思玄度”,当刘惔在明朗的月光下感受习习清风时,清风与朗月已不仅仅是自然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一种气质的象征,并作为一种精神气度与名流高士联系起来。这反映出审美主体对美的把握与体悟的程度,同时也反映了魏晋士人思维的自由驰骋。“王司州至吴兴印渚中看。叹曰:‘非唯使人情开涤,亦觉日月清朗。’”(《言语81》)n印渚的清水能够洗涤人的心灵,甚至冲刷宇宙尘埃使得日月明亮,这已经超越了水的实质,而成了带有审美主体价值判断的感性意象。
(二)审美意境的营造
美学因素还体现在审美意境的营造上。《老子》言“大象无形”,“象”是有形的、有限的、可感的,将“象”玄妙化而为“道”的时候,“象”就超越了时空局限,变为“无形”而充溢于宇宙天地之间,形成一种具有形而上意味的“境”。
如果说审美对象的选取体现了魏晋士人审美活动的一个起点,那么意境的营造则使美学韵味包蕴于整个空间。如壹公和尚对雪景的描绘:“风霜固所不论,乃先集其惨淡。郊邑正自飘瞥,林岫便已皓然。”(《言语88》)o壹公和尚对皓洁渺然的雪景描述中呈现深邃的意境。首先是时空感,在时间上,“先”“正”“便”三字揭示雪景发生的时间顺序和整个过程,从惨淡天色到郊邑再到林岫,空间上远近交替,意境开阔。其次,从惨淡的天色凝集、风霜飘忽,到林岫被雪铺满,对雪景的描绘中隐藏着对事物瞬息万变的感触,这种感触延伸到人生体验中便是一种世事变迁的无常之感,自然依“道”而运动,人事依“道”变化,个人置身于其中经历命运之变。再次,壹公和尚对雪景的描绘是其亲历所得,是壹公和尚在与自然的沟通、体验中获得的,在他的描绘中仿佛他与风霜、冰雪、郊邑、林岫彼此独立,但实际上他与天地宇宙共同存在且融为一体,浩渺的意境也正是彼时壹公和尚精神世界的体现。意境中凝聚着审美主体深邃的时空感、历史感与人生感。
(三)审美活动的创造性与超越性
美学意蕴还体现在魏晋人自然审美活动的创造性与超越性。“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审美创造体现在事物的美是在主客观交融中实现的,因此不同的审美主体有不同的审美体验。魏晋名士已能自觉地进行审美创造,如谢重和司马道子对天月明净之景的观点的差异,司马道子“叹以为佳”,谢重说“不如微云点缀”,体现了不同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独特性和创造性。
魏晋士人深谙老庄思想,他们对自然事物的观照是在“涤除玄鉴”的状态中进行的,在虚静中获得一种空明的心境。动乱的年代使魏晋人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不可把握,士人们从对世俗功名的追求中出離,抛弃汲汲营营的功利行为,转而投入自然的怀抱,将自己的生命与自然万物联系在一起,以在宇宙间获得生命的永恒。在对自然的观照中,魏晋士人达到“无己”“丧我”的境界,而与自然相融,达到生命的本真状态。王子猷暂居他人的空宅院,在周围种上竹子,认为“何可一日无此君”;“许掾尝诣简文,尔夜风恬月朗,乃共作曲室中语。襟怀之咏,偏是许之所长。辞寄清婉,有逾平日”(《赏誉144》)p。微风朗月下清谈时更适合吟咏胸襟情怀,言辞更加清婉动人。可见自然已融入魏晋士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魏晋士人自然审美的超越性,在与自然的沟通、对自然的体验中,达到一种真与美的统一。
四、总结
魏晋是一个个体觉醒的时代,时代动乱下士人却找到了自己的独立精神与内在深情,否定外在的标准与权威,获得了人格与精神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魏晋人的审美意识得以彰显,并在对自然的观照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魏晋士人在时代的动乱中深刻体验到世事无常与人生短暂,当他们把目光投向自然,找到了天地宇宙中的永恒存在。江南等地优美的自然环境为其自然审美活动提供了客观的审美基础,而在人物品藻、玄学清谈的风气下,魏晋士人对美的体验不断深入,玄学影响下魏晋士人达到虚静而超俗的精神境界,隐逸让士人得到自适且不为外物所累,为魏晋“自然的发现”提供了条件。
《世说新语》中有较多关于自然的书写,具体而言有三类:第一是将人物自然化,以自然喻人,表达士人外在风貌与内在精神特质;第二是对客观景物进行描绘或对景物进行品赏,这一部分也是魏晋士人自然审美观的集中体现;第三是通过自然之物来表达不同的情志。其自然世界中蕴含诸多审美因素,首先是选取了丰富的审美物象,这些物象超越其实体而成为感性意象;其次是营造了深邃的意境,在自然景物中融入了审美主体的人生体验;再次是魏晋士人审美活动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使得审美主体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之境,个体生命在与自然万物的交流、联系中达到统一。
a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5页。
b 高小康:《永嘉东渡与中国文艺传统的蜕变》,《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第12页。
c 黄沁茗:《论〈世说新语〉人物品藻的生态审美意蕴》,《武汉大学,2012年》,第3页。
defghijknop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0页,第609页,第128页,第7页,第122页,第101页,第647页,第251页,第117页,第122页,第459页。
l 李维武:《徐复观文集(第4卷)·中国艺术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m张潮:《幽梦影》,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37页。
作 者: 陈思荟,暨南大学人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编 辑: 张晴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