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城市交通拥堵事件频发,交通拥堵治理收效甚微,因交通拥堵产生的经济损失已达到抵消买车所带来的收益。城市交通拥堵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城市交通拥堵包含大量信息,本文通过分析人为因素、缺乏控制等被忽略的信息,提出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交通拥堵;人为因素;缺乏控制;交通体系
中图分类号:U491.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57-01
引言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城市交通拥堵频频发生,进而引发城市交通“瘫痪”,2010年京藏高速堵车被定义为21世纪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交通拥堵事件。据统计,因为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中国15座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财富,一年365天就是3650亿元,其中北京市最为严重,2011年经济达到损失1056亿元,相当于北京GDP的7.5%。随着“限购”、“限行”等的措施的实施,交通拥堵的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
一、城市交通和交通拥堵的定义
城市交通是指城区范围内的交通,是城市各种用地之问的人和物的流动。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经发育为一种立体化、综合化的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包括城市道路、桥梁、轨道系统等;二是城市客货运输系统,包括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等客运系统和货运系统;三是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包括交通标志、信号系统等交通管制系统。
交通拥堵则是交通拥挤和交通堵塞的叠加。其中,交通拥挤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在一定的道路空问内积聚了过量的车流的现象;交通堵塞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的道路空间内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车流停滞的现象。交通拥堵对于出行者来说就是车辆在道路或交叉口上排队或者缓慢移动。
二、交通拥堵原因分析汇总
随着多年交通拥堵治理工作的开展,从各个角度、层面、方向、领域进行了拥堵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对策,本文仅引述部分主要原因及治理措施,摘要如下:
2.1 城镇化进程加剧城市交通供需矛盾
2015年城镇化率预计为55%,2020年城镇化率预计为60%,按照这样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每年将新增1400万左右的城市人口,有限的城市道路供给必将在未来面临更大的城市交通压力。
2.2 汽车保有量不正常激增
以北京为例,机动车总数突破100万辆,用了48年时间,突破200万辆用了6年半的时间,突破300万辆则仅用了3年9个月。2009年12月18日突破400万辆仅用两年7个月的时间。2013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37亿辆,从2400万辆增长到1.37亿辆,近十年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是2003年汽车数量的5.7倍。汽车保有量不正常的迅猛增长直接导致交通基础建设脱节。
2.3 城市规划落后,交通配套设施滞后
城市规划缺乏先进性和预见性,城市布局过于集中导致车流具有明显的指向性,道路建设不合理,只是简单地加宽路面,改四道为八车道、十车道提高疏通能力,而无法与道路交通特性和车流特性匹配。现代车流的特性是连续流的特性,而城市道路( 除快速路外 )规划全部为间断流交通特性,两者的特性是不匹配的。必须在平面交叉路口建设地下人行通道、高架快速公路桥,形成立体交通,提高通行能力。
三、被忽略的信息
3.1 人为因素过多
首先人体机能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汽车驾驶要求,相对人类漫长的生理机能进化历程,汽车发展仅仅百年历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人的视野会随着速度的提高而变窄:车速为40公里/小时,视野范围可达90-100度,车速为95公里/小时,视野范围只有40度;车速越快,驾驶人越难看清近处的情况,行驶的危险性也越大。
B)人体的反应机制难以适应高速驾驶。以制动为例,车速是原来的两倍时,制动距离可达到原来的四倍;车速越高留给驾驶员安全处理的安全反应时间越短。
C)人体容易疲劳,特别是高速驾驶。驾驶时信息获全部依赖于视觉,庞大的信息处理量,驾驶者需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大脑无法在单调环境中,长时间保持这样高强度的运行。在欧盟国家规定:司机连续工作两小时后必须休息十五分钟。
D)心理状态起伏难料。身体控制受情绪影响明显,多数人遇到突发情况必然出现紧张、慌乱等情绪,直接或间接影响驾驶者的判断和操纵。
E)性别、年龄、习惯、情绪等都对驾驶者判断和操作有明显影响,既是同样的情况每个人的选择和实施都难以一致。
其次,人类作为驾驶者,又是交通法规执行者,违规是引发道路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截至2014年2月,我国机动车驾驶人为2.83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2.23亿人。从驾龄分析,机动车驾驶人中驾龄不满一年的占8.39%,驾龄在一年至三年之间的占27.81%,所占比重最大。
3.2 安全缺陷
安全缺陷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汽车固有缺陷,汽车作为众多交通工具中的一种,灵活机动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另一方面汽车运行安全保障措施严重缺失,目前使用的交通法规从本质上仅能保证车辆正常运行,在突发或意外情况下,根本无法为驾乘人员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特别是交通法规受驾驶员状态影响难以执行,只能通过经验进行弥补,违规事件常常会引起链式反应,高速公路连环撞车事故是安全缺陷的最直接体现,在庞大的驾驶人员基数上,任何一名驾驶员的失误都可能演变成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3.3 缺乏交通系统发展模板
通过仿生学对比,现有城市交通体系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血液仅占体重的8%左右,而城市交通体系还处在一个无统筹无控制的摸索阶段,如何平衡需供给关系,是一套完善的运输体系具备的基本要素。中国汽车产业在经历高速发展期后进入调整期,汽车就像脂肪一样,即是人体必需的成分,也是“肥胖”的根源,还会引发“脑梗”——交通拥堵。
四、系统解决方案
4.1 运用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的核心是通过诱导人们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征收拥堵费,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停车费,降低公共交通票价吸引人们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凭购买车位证明购买汽车等,管理手段包括:尾号限行、错时上下班、控制公务车数量、减少公务车使用频率等。
4.2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落实公交优先战略,调整城市交通结构。公共交通运输能力大、资源消耗小、通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世界的共识。
首先就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快速轨道交通为首位,出租车和私家车相辅的交通发展模式,完善地面、地下、高架、全方位、立体化交通道路网络系统。此外,大力发展新兴的交通工具,如轻轨、地铁及城际铁路,建立相得益彰、功能互补的城市交通网络,以有效降低道路占用率。
4.3 新的解决方案
借鉴轮渡的运行方式,建立以汽车为服务对象的高速道路交通运输网络,通过智能控制实现不同车辆等速运行;运输网络空间封闭在生活空间下方,建筑底层空间还可作为车辆停放空间;实现了高速驾驶功能转移,驾驶人员仅需操控低速状态,高速运行由智能网络控制,在安全性和稳定性上达到地铁标准;驾驶员无需连续驾驶,实现驾驶员低速短途驾驶加智能高速运行网络长途运输。
五、结论
城市交通拥堵是一盏信号灯,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发出了汽车产业升级的信号,汽车产业可以向智能高速运行网络建设和运营领域拓展,引领多产业融合和跨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育贤.我国汽车限购形势与解决交通拥堵对策分析.汽车工业研究.2014年
[2]何玉宏,谢逢春,郝忠娜.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分析及借鉴.城市观察, 2013年
[3]孙欣梅.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浅议.经济师,2010年
[关键词]交通拥堵;人为因素;缺乏控制;交通体系
中图分类号:U491.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257-01
引言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城市交通拥堵频频发生,进而引发城市交通“瘫痪”,2010年京藏高速堵车被定义为21世纪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交通拥堵事件。据统计,因为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中国15座城市每天损失近10亿元财富,一年365天就是3650亿元,其中北京市最为严重,2011年经济达到损失1056亿元,相当于北京GDP的7.5%。随着“限购”、“限行”等的措施的实施,交通拥堵的情况并没有明显改善。
一、城市交通和交通拥堵的定义
城市交通是指城区范围内的交通,是城市各种用地之问的人和物的流动。 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经发育为一种立体化、综合化的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系统,包括城市道路、桥梁、轨道系统等;二是城市客货运输系统,包括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等客运系统和货运系统;三是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包括交通标志、信号系统等交通管制系统。
交通拥堵则是交通拥挤和交通堵塞的叠加。其中,交通拥挤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在一定的道路空问内积聚了过量的车流的现象;交通堵塞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在一定的道路空间内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车流停滞的现象。交通拥堵对于出行者来说就是车辆在道路或交叉口上排队或者缓慢移动。
二、交通拥堵原因分析汇总
随着多年交通拥堵治理工作的开展,从各个角度、层面、方向、领域进行了拥堵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和对策,本文仅引述部分主要原因及治理措施,摘要如下:
2.1 城镇化进程加剧城市交通供需矛盾
2015年城镇化率预计为55%,2020年城镇化率预计为60%,按照这样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每年将新增1400万左右的城市人口,有限的城市道路供给必将在未来面临更大的城市交通压力。
2.2 汽车保有量不正常激增
以北京为例,机动车总数突破100万辆,用了48年时间,突破200万辆用了6年半的时间,突破300万辆则仅用了3年9个月。2009年12月18日突破400万辆仅用两年7个月的时间。2013全国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37亿辆,从2400万辆增长到1.37亿辆,近十年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是2003年汽车数量的5.7倍。汽车保有量不正常的迅猛增长直接导致交通基础建设脱节。
2.3 城市规划落后,交通配套设施滞后
城市规划缺乏先进性和预见性,城市布局过于集中导致车流具有明显的指向性,道路建设不合理,只是简单地加宽路面,改四道为八车道、十车道提高疏通能力,而无法与道路交通特性和车流特性匹配。现代车流的特性是连续流的特性,而城市道路( 除快速路外 )规划全部为间断流交通特性,两者的特性是不匹配的。必须在平面交叉路口建设地下人行通道、高架快速公路桥,形成立体交通,提高通行能力。
三、被忽略的信息
3.1 人为因素过多
首先人体机能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汽车驾驶要求,相对人类漫长的生理机能进化历程,汽车发展仅仅百年历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人的视野会随着速度的提高而变窄:车速为40公里/小时,视野范围可达90-100度,车速为95公里/小时,视野范围只有40度;车速越快,驾驶人越难看清近处的情况,行驶的危险性也越大。
B)人体的反应机制难以适应高速驾驶。以制动为例,车速是原来的两倍时,制动距离可达到原来的四倍;车速越高留给驾驶员安全处理的安全反应时间越短。
C)人体容易疲劳,特别是高速驾驶。驾驶时信息获全部依赖于视觉,庞大的信息处理量,驾驶者需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大脑无法在单调环境中,长时间保持这样高强度的运行。在欧盟国家规定:司机连续工作两小时后必须休息十五分钟。
D)心理状态起伏难料。身体控制受情绪影响明显,多数人遇到突发情况必然出现紧张、慌乱等情绪,直接或间接影响驾驶者的判断和操纵。
E)性别、年龄、习惯、情绪等都对驾驶者判断和操作有明显影响,既是同样的情况每个人的选择和实施都难以一致。
其次,人类作为驾驶者,又是交通法规执行者,违规是引发道路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截至2014年2月,我国机动车驾驶人为2.83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2.23亿人。从驾龄分析,机动车驾驶人中驾龄不满一年的占8.39%,驾龄在一年至三年之间的占27.81%,所占比重最大。
3.2 安全缺陷
安全缺陷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汽车固有缺陷,汽车作为众多交通工具中的一种,灵活机动既是优点也是缺点;另一方面汽车运行安全保障措施严重缺失,目前使用的交通法规从本质上仅能保证车辆正常运行,在突发或意外情况下,根本无法为驾乘人员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特别是交通法规受驾驶员状态影响难以执行,只能通过经验进行弥补,违规事件常常会引起链式反应,高速公路连环撞车事故是安全缺陷的最直接体现,在庞大的驾驶人员基数上,任何一名驾驶员的失误都可能演变成道路交通安全事故。
3.3 缺乏交通系统发展模板
通过仿生学对比,现有城市交通体系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血液仅占体重的8%左右,而城市交通体系还处在一个无统筹无控制的摸索阶段,如何平衡需供给关系,是一套完善的运输体系具备的基本要素。中国汽车产业在经历高速发展期后进入调整期,汽车就像脂肪一样,即是人体必需的成分,也是“肥胖”的根源,还会引发“脑梗”——交通拥堵。
四、系统解决方案
4.1 运用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的核心是通过诱导人们的出行方式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征收拥堵费,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停车费,降低公共交通票价吸引人们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凭购买车位证明购买汽车等,管理手段包括:尾号限行、错时上下班、控制公务车数量、减少公务车使用频率等。
4.2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落实公交优先战略,调整城市交通结构。公共交通运输能力大、资源消耗小、通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世界的共识。
首先就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快速轨道交通为首位,出租车和私家车相辅的交通发展模式,完善地面、地下、高架、全方位、立体化交通道路网络系统。此外,大力发展新兴的交通工具,如轻轨、地铁及城际铁路,建立相得益彰、功能互补的城市交通网络,以有效降低道路占用率。
4.3 新的解决方案
借鉴轮渡的运行方式,建立以汽车为服务对象的高速道路交通运输网络,通过智能控制实现不同车辆等速运行;运输网络空间封闭在生活空间下方,建筑底层空间还可作为车辆停放空间;实现了高速驾驶功能转移,驾驶人员仅需操控低速状态,高速运行由智能网络控制,在安全性和稳定性上达到地铁标准;驾驶员无需连续驾驶,实现驾驶员低速短途驾驶加智能高速运行网络长途运输。
五、结论
城市交通拥堵是一盏信号灯,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发出了汽车产业升级的信号,汽车产业可以向智能高速运行网络建设和运营领域拓展,引领多产业融合和跨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育贤.我国汽车限购形势与解决交通拥堵对策分析.汽车工业研究.2014年
[2]何玉宏,谢逢春,郝忠娜.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分析及借鉴.城市观察, 2013年
[3]孙欣梅.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浅议.经济师,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