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单胎足月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期的干预措施,将2006年1月至12月期间分娩的孕妇归为2006年组,该组采用美国糖尿病资料组(NDDG)标准进行干预和管理,仅对糖代谢异常[包括妊娠期糖耐量受损(GIGT)和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进行干预。将2007年1月—2011年4月期间分娩的孕妇归为2007年后组,该组采用NDDG标准,并对所有孕妇都给予初步的孕期营养建议和体质量管理。将2011年5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分娩的孕妇归为2011年后组,该组采纳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对GDM孕妇进行干预。对糖代谢异常孕妇在中孕期明确诊断者归为孕期诊断组;对当时未能明确诊断者归为漏诊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1)发生率:入组的25 944例孕妇中,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2006年巨大儿发生率为9.14%(227/2 483),2007年1月—2010年12月下降为8.02%左右,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下降为6.79%左右;剖宫产率2006年为55.22%(1 371/2 483),2007年1月—2010年12月下降为51.04%左右,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下降为44.15%左右,各年度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于胎龄儿(SGA)的发生率并未出现显著性变化。(2)分组比较发生率:2007年后组孕妇剖宫产率(51.04%,6 504/12 744)与2006年组(55.22%,1 371/2 483)比较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巨大儿发生率分别为(8.02%,1 022/12 744)和(9.14%,227/2 483),虽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后组孕妇剖宫产率(44.15%,4 732/10 717)、巨大儿发生率(6.79%, 728/10 717)分别与2006年组及2007年后组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孕期诊断组和漏诊组孕妇的巨大儿发生率:2011年5月前孕期诊断组1 129例,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为7.41%(1 129/15 227);漏诊组1 006例,漏诊率为6.61%(1 006/15 227),合计为14.02%(2 135/15 227)。2011年5月后孕期诊断糖代谢异常2 294例,发生率为21.41%(2 294/10 717),与2011年5月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1年5月后糖代谢异常孕妇的巨大儿发生率显著下降;非GDM孕妇中,2007年以后的巨大儿发生率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而SGA发生率均无明显变化。(4)各组巨大儿、SGA的发生率及剖宫产率的变化:在糖代谢异常孕妇中,2011年后组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与2006年组及2007年后组比较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年后组与2006年组相比,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无明显下降,3组SGA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糖代谢异常孕妇中,2011年后组中的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分别与2006年组比较,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年后组巨大儿发生率与2006年组比较,呈现出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率下降则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孕期对所有孕妇给予营养宣教和指导建议,选择适宜的诊断标准并进行糖代谢异常的干预管理,均有利于降低巨大儿的发生率和剖宫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