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上海老式弄堂里的他,早在孩提时就被老中医“悬壶济世”的岐黄之术所吸引,并非医道世家出身他,打小就萌生了“救死扶伤,造福一方”的初心。机缘巧合,他还真如愿以偿从事起了“救死扶伤”的医卫工作,从职业演绎到事业,从事业升华为责任。
在为民履职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更高的大平台上,他一次次为“医养结合” “分级诊疗”等事关申城百姓的热点问题鼓与呼,尽心尽职,尽显矢志不渝的初心。
本文主人公就是上海市人大代表、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宝山区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北部)急诊科主任方玉明。
续写当代医家“悬壶济世”的崭新篇章
六十年代出生的方玉明,从小在相对狭小拥挤的老式弄堂内生活,虽说日子清苦,但邻里相处融洽。弄堂里有一位闸北中心医院的老中医,每逢下班后,找他把脉诊病的邻里乡亲络绎不绝,天性好奇的方玉明就在一旁出神地看着,日久成迷,还真和老中医成了忘年交。
1981年,方玉明考上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原本喜爱外科专业的他不经意间在第二志愿填上了儿科,就阴差阳错地上了儿科这个上海第二医学院的重点学科。1987年,作为为数不多的儿外科本科毕业生,踌躇满志的方玉明告别校园,立志回报社会。闻听在创伤急救领域小有名气的宝钢医院欲组建儿外科,方玉明二话没说,直奔宝山,开启职业生涯。
1995年,方玉明赴浙江温州苍南县人民医院支援医院学科建设。当地一些医务人员思想保守,医疗手法上守旧怕事,凡遇儿童患者发热咳嗽,往往怕引起过敏不敢用青霉素,而直接用头孢类加氨基糖甙类抗菌药,怕高热持续不退不敢用退热剂,而急功近利地直接用激素退热。结果简单的发热咳嗽被拖成肺炎大毛病。方玉明坦诚地告知患者家长,儿童受凉发热发烧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之初切忌用头胞之类的猛药来过度治疗。方玉明他们言传身教,积极大胆启用简单而有效的青霉素,结果手到病除,疗效极佳,上海医生妙手仁心,传为佳话。
后来,医院开始加强发展急诊科。方玉明很清楚,急诊和危重病医学作为新兴学科已在世界悄然兴起,美国早在七十年代已经加以重视和发展,我国起步于八十年代。在当今时代格局下,急诊和危重病医学有着它的特性,是其他专科无法替代的。而当时国内对急诊和危重病医学的认识和重视无疑是滞后的,就他所在医院而言,急诊室仅有一位医生,根本无法适应急诊医疗需求快速发展的形势。于是,宝钢医院急诊科和ICU(重诊监护室)应运而生。1998年,从业10余年的儿科医生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理想的起锚地急诊专业,只是起点更高了。
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方玉明已是独当一面的急诊科主任,他结合宝山地区实际而研究践行的急诊和危重病医学喜获成功。急诊科现有14名医生、53名护士,并有着自己的床位。每当回想起创业岁月走过的那些日子,方玉明无不感慨万千。
小小急诊科,紧连滨江宝山大社会。在一次因劳资关系而引发的“毒鼠强”事件中,一家企业的七名员工因中毒而被送进了急诊科,他们浑身抽筋发抖,呼吸困难,需要紧急上呼吸机抢救,安定针剂根本无法控制抽筋,气管插管术难以完成,无奈之下只得用肌松药。用药后人是安定放松了,可呼吸没了。方玉明他们当机立断,凭借过硬的基本功,在数分钟内快速地完成了七例气管插管术,七位患者同时上了呼吸机,整整三天三夜,急诊和ICU如战场,方玉明他们硬是没好好合过眼,整个团队搏击在与死神抢时间的第一线。最后,除一名患者中毒实在太深,其余六人全部转危为安。
在另一起发生在宝山南部较为严重的企业泄漏事件中,方玉明和院长他们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对接收的19名患者甄别病情,实施有效的抢救和治疗。在安顿好手头的急救事宜之后,方玉明又和院长及区卫计委的领导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往接收其他患者的大场医院,仔细排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把检查出的危重患者转到自己的急诊科抢救治疗。方玉明忙里忙外,疲惫不堪。但在他看来,只要那一个个患者转危为安,就是对他日夜操持的心灵最好的奖赏。
日夜兼程奔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在赴川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里,方玉明和他的急诊团队演绎出一曲曲激情燃烧的职业道德颂歌。
救灾火线上的生日。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消息传来,方玉明第一时间向院方提出申请,入川抗震救灾。令他意外的是,当院方在组建抗震救灾医疗小组时,当护士的夫人入选了,而他却榜上无名。考虑到上海市第二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在初步组建时人员偏重内科,唯独缺少危重病方面的专业人员,就在医疗组临出发前夜,方玉明被临阵点将,与夫人角色互换。5月18日,抗震救灾之行在他特殊的生日里启航。
配角唱上了主角戏。在上海抗震救灾医疗队中,专家云集,临阵调配上来的方玉明甘当配角。然而接手的首批80多位伤员中,病情差不多全趋向创伤急救范畴,灾区现状把他推上了一线主角的位置。这批伤员被送来时,早在6天前从废墟中救出后只做了简单的止血包扎,伤处再未重新评估,有些患处敷料上可见大片脓血渗出,情况不容乐观。于是方玉明和同事们一起对80多位伤员逐一拆开原来的包扎,重新清洗,换药,并进行局部处理。同时对于筛选出来的重症骨折伤员,在经过伤口严格处理以后,用石膏重新加以固定包扎,转去华西医院手术。
临危受命的转运领队。当由12节车厢组成的列车从德阳出发前往长沙时,这一列车的特殊旅客都是灾区的伤员,地震给他们心理上造成的创伤远远大于躯体上的病痛,心理疏导是当务之急。于是,领队方玉明与随行的15位同事,丝毫不敢懈怠,昼夜巡视,有的放矢地做好伤员的心理疏导工作,以防止情绪失控,加重病情。
鉴于方玉明在抗震救灾中的出色表现,上海交大医学院特授予他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坚定维系“代表为民”的执着初心
无论担任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代表,还是宝山区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在方玉明依法履职的实践轨迹中,无不撒满了深入基层潜心倾听民意的的行行足迹,无不活跃着他解疑释惑为民执言办事的道道身影。
这些年来,方玉明始终如一地把为民履职、为民执言作为人大代表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来看待,对于每一次会议、每一次活动,他从不敷衍,往往是精心准备,热心参与,直心执言。
——在2014年人大网议日活动中,方玉明有备而来,在网上与选民面对面交流时轻松淡定,一一解答选民提出的问题。
——在赴杨浦区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时,方玉明针对本市急诊急救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坦陈己见,提出了《关于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应与完善院内急救体系同步实施的建议》的代表建议,受到市人大专委会领导的充分肯定。
——方玉明曾两度被市有关方面邀请参加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立法专题讨论会。会上,他直奔主题,畅述己见。通过参加专题讨论,方玉明也深感立法工作不易。
这些年来,方玉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相继递交了《关于加快轨道交通三号线北终点站江杨北路站周边地块综合整治的建议》《进一步提高人口导入区市财政转移支付比例的建议》《进一步做好医养结合工作的几点建议》《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应与完善院内急救体系同步实施的建议》《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养老服务水平》等诸多代表建议,这些建议的内容几乎全与民生相关。尤其是《关于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向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建议》,他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研中他深感当前养老机构中由于缺乏医疗机构,致使许多原本不属急诊范畴的病人,动辄出动救护车,小题大做,家属劳神费力,养老院、老人、家属各方都被闹得鸡犬不宁。方玉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为民上书,慷慨直言。这份代表建议引起了极大反响,也受到了市人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副主任薛潮牵头召开的“医养结合”代表建议督办专题会上,方玉明再次陈述了在本市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受到与会者的肯定。上海电视台特邀他作客“夜线约见”栏目,就“医养结合”议题展开对话。
在人大依法履职的平台上,方玉明身兼市人大代表与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双重角色,他始终为民执言、为民直言,无怨无悔地坚守那份不变的初心。
在为民履职这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更高的大平台上,他一次次为“医养结合” “分级诊疗”等事关申城百姓的热点问题鼓与呼,尽心尽职,尽显矢志不渝的初心。
本文主人公就是上海市人大代表、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九三学社宝山区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北部)急诊科主任方玉明。
续写当代医家“悬壶济世”的崭新篇章
六十年代出生的方玉明,从小在相对狭小拥挤的老式弄堂内生活,虽说日子清苦,但邻里相处融洽。弄堂里有一位闸北中心医院的老中医,每逢下班后,找他把脉诊病的邻里乡亲络绎不绝,天性好奇的方玉明就在一旁出神地看着,日久成迷,还真和老中医成了忘年交。
1981年,方玉明考上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原本喜爱外科专业的他不经意间在第二志愿填上了儿科,就阴差阳错地上了儿科这个上海第二医学院的重点学科。1987年,作为为数不多的儿外科本科毕业生,踌躇满志的方玉明告别校园,立志回报社会。闻听在创伤急救领域小有名气的宝钢医院欲组建儿外科,方玉明二话没说,直奔宝山,开启职业生涯。
1995年,方玉明赴浙江温州苍南县人民医院支援医院学科建设。当地一些医务人员思想保守,医疗手法上守旧怕事,凡遇儿童患者发热咳嗽,往往怕引起过敏不敢用青霉素,而直接用头孢类加氨基糖甙类抗菌药,怕高热持续不退不敢用退热剂,而急功近利地直接用激素退热。结果简单的发热咳嗽被拖成肺炎大毛病。方玉明坦诚地告知患者家长,儿童受凉发热发烧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之初切忌用头胞之类的猛药来过度治疗。方玉明他们言传身教,积极大胆启用简单而有效的青霉素,结果手到病除,疗效极佳,上海医生妙手仁心,传为佳话。
后来,医院开始加强发展急诊科。方玉明很清楚,急诊和危重病医学作为新兴学科已在世界悄然兴起,美国早在七十年代已经加以重视和发展,我国起步于八十年代。在当今时代格局下,急诊和危重病医学有着它的特性,是其他专科无法替代的。而当时国内对急诊和危重病医学的认识和重视无疑是滞后的,就他所在医院而言,急诊室仅有一位医生,根本无法适应急诊医疗需求快速发展的形势。于是,宝钢医院急诊科和ICU(重诊监护室)应运而生。1998年,从业10余年的儿科医生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理想的起锚地急诊专业,只是起点更高了。
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方玉明已是独当一面的急诊科主任,他结合宝山地区实际而研究践行的急诊和危重病医学喜获成功。急诊科现有14名医生、53名护士,并有着自己的床位。每当回想起创业岁月走过的那些日子,方玉明无不感慨万千。
小小急诊科,紧连滨江宝山大社会。在一次因劳资关系而引发的“毒鼠强”事件中,一家企业的七名员工因中毒而被送进了急诊科,他们浑身抽筋发抖,呼吸困难,需要紧急上呼吸机抢救,安定针剂根本无法控制抽筋,气管插管术难以完成,无奈之下只得用肌松药。用药后人是安定放松了,可呼吸没了。方玉明他们当机立断,凭借过硬的基本功,在数分钟内快速地完成了七例气管插管术,七位患者同时上了呼吸机,整整三天三夜,急诊和ICU如战场,方玉明他们硬是没好好合过眼,整个团队搏击在与死神抢时间的第一线。最后,除一名患者中毒实在太深,其余六人全部转危为安。
在另一起发生在宝山南部较为严重的企业泄漏事件中,方玉明和院长他们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对接收的19名患者甄别病情,实施有效的抢救和治疗。在安顿好手头的急救事宜之后,方玉明又和院长及区卫计委的领导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往接收其他患者的大场医院,仔细排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把检查出的危重患者转到自己的急诊科抢救治疗。方玉明忙里忙外,疲惫不堪。但在他看来,只要那一个个患者转危为安,就是对他日夜操持的心灵最好的奖赏。
日夜兼程奔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在赴川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里,方玉明和他的急诊团队演绎出一曲曲激情燃烧的职业道德颂歌。
救灾火线上的生日。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消息传来,方玉明第一时间向院方提出申请,入川抗震救灾。令他意外的是,当院方在组建抗震救灾医疗小组时,当护士的夫人入选了,而他却榜上无名。考虑到上海市第二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在初步组建时人员偏重内科,唯独缺少危重病方面的专业人员,就在医疗组临出发前夜,方玉明被临阵点将,与夫人角色互换。5月18日,抗震救灾之行在他特殊的生日里启航。
配角唱上了主角戏。在上海抗震救灾医疗队中,专家云集,临阵调配上来的方玉明甘当配角。然而接手的首批80多位伤员中,病情差不多全趋向创伤急救范畴,灾区现状把他推上了一线主角的位置。这批伤员被送来时,早在6天前从废墟中救出后只做了简单的止血包扎,伤处再未重新评估,有些患处敷料上可见大片脓血渗出,情况不容乐观。于是方玉明和同事们一起对80多位伤员逐一拆开原来的包扎,重新清洗,换药,并进行局部处理。同时对于筛选出来的重症骨折伤员,在经过伤口严格处理以后,用石膏重新加以固定包扎,转去华西医院手术。
临危受命的转运领队。当由12节车厢组成的列车从德阳出发前往长沙时,这一列车的特殊旅客都是灾区的伤员,地震给他们心理上造成的创伤远远大于躯体上的病痛,心理疏导是当务之急。于是,领队方玉明与随行的15位同事,丝毫不敢懈怠,昼夜巡视,有的放矢地做好伤员的心理疏导工作,以防止情绪失控,加重病情。
鉴于方玉明在抗震救灾中的出色表现,上海交大医学院特授予他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坚定维系“代表为民”的执着初心
无论担任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代表,还是宝山区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在方玉明依法履职的实践轨迹中,无不撒满了深入基层潜心倾听民意的的行行足迹,无不活跃着他解疑释惑为民执言办事的道道身影。
这些年来,方玉明始终如一地把为民履职、为民执言作为人大代表所肩负的神圣使命来看待,对于每一次会议、每一次活动,他从不敷衍,往往是精心准备,热心参与,直心执言。
——在2014年人大网议日活动中,方玉明有备而来,在网上与选民面对面交流时轻松淡定,一一解答选民提出的问题。
——在赴杨浦区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执法检查时,方玉明针对本市急诊急救体系不完善的现状坦陈己见,提出了《关于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应与完善院内急救体系同步实施的建议》的代表建议,受到市人大专委会领导的充分肯定。
——方玉明曾两度被市有关方面邀请参加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立法专题讨论会。会上,他直奔主题,畅述己见。通过参加专题讨论,方玉明也深感立法工作不易。
这些年来,方玉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相继递交了《关于加快轨道交通三号线北终点站江杨北路站周边地块综合整治的建议》《进一步提高人口导入区市财政转移支付比例的建议》《进一步做好医养结合工作的几点建议》《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应与完善院内急救体系同步实施的建议》《尽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养老服务水平》等诸多代表建议,这些建议的内容几乎全与民生相关。尤其是《关于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向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建议》,他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研中他深感当前养老机构中由于缺乏医疗机构,致使许多原本不属急诊范畴的病人,动辄出动救护车,小题大做,家属劳神费力,养老院、老人、家属各方都被闹得鸡犬不宁。方玉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为民上书,慷慨直言。这份代表建议引起了极大反响,也受到了市人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由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副主任薛潮牵头召开的“医养结合”代表建议督办专题会上,方玉明再次陈述了在本市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受到与会者的肯定。上海电视台特邀他作客“夜线约见”栏目,就“医养结合”议题展开对话。
在人大依法履职的平台上,方玉明身兼市人大代表与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双重角色,他始终为民执言、为民直言,无怨无悔地坚守那份不变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