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的新形势下,纺织高职院校既迎来良好的机遇,也面临诸多的挑战。文章深入分析全国8所纺织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提出了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人才队伍、提升服务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纺织高职院校 机遇 挑战 对策
[作者简介]蔺俊(1969-),男,江苏盐城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盐城 224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江苏沿海开发背景下区域内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苏教科规领[2011]3号)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41-02
我国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高等纺织职业教育发展是基石。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的新形势下,纺织高职院校要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显著成绩,更要充分认清“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新一轮的发展。
一、纺织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1.办学总体情况。2000年前后,受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国内一些纺织院校出现去“纺织”化现象,陆续更名。例如,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2000年与天津另一所高校合并,更名为天津工业大学。截至2010年8月30日,全国2035所普通高等学校中以“纺织”冠名的还有9所,其中高职院校8所,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等6个省,多数是在原中专按基础上通过合并或独立升格而成。经过“十一五”的发展,纺织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大幅提升,但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发展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如下表所示)。
2.系(院)及專业设置情况。在系(院)设置上,规模较大的院校设置十个左右,规模较小的院校设置六个左右,以纺织、艺术、服装、染化、经贸、机电、信息系(院)居多,还有外语、建工、人文系(院)。成人教育得到重视,但总体规模不大;国际合作普遍开展,但成效不一,有3所院校独立设置了国际合作系(院)。在专业设置上,各院校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和依托地方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优势,形成以纺织、服装、艺术、染化类专业为主体,机电、经贸、信息类专业为支撑,相互补充、多元发展的专业格局,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需求。同时,还注意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开设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如新型纺织机电技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鞋类设计与工艺、影视动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从总体上看,专业设置还需要进一步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全面有效的对接,校企合作办学有待进一步拓展。
3.毕业生就业情况。从各高职院校公布的近两年的就业率来看,纺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较好,就业率都在90%以上,有5所院校被评为省级以上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但就业对口率、就业保持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各高职院校之间以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与地方支柱产业联系紧密的专业,毕业生十分抢手,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那些很多院校设置的大类专业以及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专业,如计算机、英语等,毕业生就业率一般,对口就业难度较大,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4.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十一五”期间,纺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层次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高学历、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高,名师、专业带头人不多;二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三是兼职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升,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当前纺织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机遇。一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确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二是纺织工业发展前景广阔。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为确保纺织工业稳定发展,国务院专门制定实施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这为纺织高职院校的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各地加快高职教育发展政策利好。例如,在《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加强职业院校优质资源建设,建成4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到2015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这些为江苏纺织高职院校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面临挑战。一是纺织高职院校数量偏少。截至2010年8月30日,在全国124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纺织院校所占比例不足1%。在立项建设的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纺织院校只有2所,占总数的1%。二是行业现实优势相对不足。高职院校的服务行业对其招生与就业有着直接影响,纺织高职院校大多服务于纺织、服装、染化等艰苦行业,一定程度上受到行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办学难度较大,困难较多。三是生源竞争日益加剧。“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试行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分类入学考试,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探索高职院校注册入学制度。随着高校生源总量的逐年减少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生源竞争将日益加剧。
三、纺织高职院校加快发展的对策
1.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一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学校理事会运行机制,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纺织行业企业和学校各方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职员工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学校发展的社会参与度,构建学校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纺织企业紧密合作的模式。以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载体,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以改革创新、合作共建、凸显特色、提高质量为发展思路,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增强办学活力。二要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建立理事会指导下党委领导、校长治校、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作用,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院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引进社会专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课程、就业等的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三要推进对外合作交流。按照“跳出纺织看纺织”的发展思路,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路,提 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与国内知名院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校外智力和优质教育资源。
2.着力加强专业建设,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应对高职院校注册入学新情况和纺织行业生产新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新制度,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二要优化专业设置。积极策应地区发展战略,强化纺织、服装、艺术等重点专业,设置紧缺专业,培育新兴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学校主干专业链与地方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三要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参照纺织、服装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符合纺织产业调整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嵌入到学业考试的课程教学之中,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
3.着力优化人才队伍。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眼学校长远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加大教师境外培训和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力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实施“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培养计划,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办法,加大专兼结合柔性化教学团队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二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以建设创新、创业、創优的“三创型”管理团队为目标,着力培养创新理念,提升创业能力,激发创优活力。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科学设置管理岗位,配齐配强管理人员,加大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着力打造一支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管理、敢于负责、严于律己的管理队伍。三要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认真搞好岗位设置,完善岗位聘任和分配方案,坚持按岗聘人、以岗定薪,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教职员工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分类业绩评价办法。
4.着力提升服务能力。一要打造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以生态纺织、生态染化料、家用纺织品与服装等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研究所为依托,构建科技研发平台;以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和职业技能鉴定所为依托,构建社会培训平台;以校企共同体为依托,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牵头组建行业或地区职教集团,构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平台,不断拓宽服务路径。二要强化产学研合作。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创造条件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合作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担任学校产业教授,与企业合作技术研发。三要拓展成人教育。利用纺织行业职业资格培训中心和现代纺织技术、服装设计等实训基地,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扩大成人教育规模,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和人才优势,按照企业需求,积极开展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努力提高社会贡献率。
[参考文献]
[1]翟玉强.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9).
[2]李俊飞.财经类高职院校办学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1).
(栏目编辑:孙苹)
[关键词]纺织高职院校 机遇 挑战 对策
[作者简介]蔺俊(1969-),男,江苏盐城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盐城 224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江苏沿海开发背景下区域内高职院校发展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苏教科规领[2011]3号)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41-02
我国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高等纺织职业教育发展是基石。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的新形势下,纺织高职院校要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显著成绩,更要充分认清“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新一轮的发展。
一、纺织高职院校发展现状
1.办学总体情况。2000年前后,受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国内一些纺织院校出现去“纺织”化现象,陆续更名。例如,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2000年与天津另一所高校合并,更名为天津工业大学。截至2010年8月30日,全国2035所普通高等学校中以“纺织”冠名的还有9所,其中高职院校8所,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等6个省,多数是在原中专按基础上通过合并或独立升格而成。经过“十一五”的发展,纺织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质量大幅提升,但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纺织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发展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如下表所示)。
2.系(院)及專业设置情况。在系(院)设置上,规模较大的院校设置十个左右,规模较小的院校设置六个左右,以纺织、艺术、服装、染化、经贸、机电、信息系(院)居多,还有外语、建工、人文系(院)。成人教育得到重视,但总体规模不大;国际合作普遍开展,但成效不一,有3所院校独立设置了国际合作系(院)。在专业设置上,各院校坚持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利用和依托地方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优势,形成以纺织、服装、艺术、染化类专业为主体,机电、经贸、信息类专业为支撑,相互补充、多元发展的专业格局,专业设置基本涵盖了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需求。同时,还注意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开设了一些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如新型纺织机电技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鞋类设计与工艺、影视动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从总体上看,专业设置还需要进一步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全面有效的对接,校企合作办学有待进一步拓展。
3.毕业生就业情况。从各高职院校公布的近两年的就业率来看,纺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较好,就业率都在90%以上,有5所院校被评为省级以上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但就业对口率、就业保持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各高职院校之间以及不同专业之间存在不平衡现象。与地方支柱产业联系紧密的专业,毕业生十分抢手,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那些很多院校设置的大类专业以及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专业,如计算机、英语等,毕业生就业率一般,对口就业难度较大,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
4.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十一五”期间,纺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层次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一是高学历、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高,名师、专业带头人不多;二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三是兼职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升,稳定性需要进一步强化。
二、当前纺织高职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机遇。一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确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二是纺织工业发展前景广阔。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为确保纺织工业稳定发展,国务院专门制定实施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这为纺织高职院校的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各地加快高职教育发展政策利好。例如,在《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要加强职业院校优质资源建设,建成4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到2015年率先建成教育强省。这些为江苏纺织高职院校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面临挑战。一是纺织高职院校数量偏少。截至2010年8月30日,在全国1246所高职高专院校中,纺织院校所占比例不足1%。在立项建设的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纺织院校只有2所,占总数的1%。二是行业现实优势相对不足。高职院校的服务行业对其招生与就业有着直接影响,纺织高职院校大多服务于纺织、服装、染化等艰苦行业,一定程度上受到行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办学难度较大,困难较多。三是生源竞争日益加剧。“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试行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分类入学考试,适度扩大本科招生规模,探索高职院校注册入学制度。随着高校生源总量的逐年减少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高职院校生源竞争将日益加剧。
三、纺织高职院校加快发展的对策
1.着力创新体制机制。一要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学校理事会运行机制,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纺织行业企业和学校各方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职员工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扩大学校发展的社会参与度,构建学校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纺织企业紧密合作的模式。以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为载体,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以改革创新、合作共建、凸显特色、提高质量为发展思路,着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体系,形成长效机制,增强办学活力。二要构建现代高职院校制度。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建立理事会指导下党委领导、校长治校、专家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学代会作用,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院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引进社会专业中介机构对学校专业、课程、就业等的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三要推进对外合作交流。按照“跳出纺织看纺织”的发展思路,借鉴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路,提 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与国内知名院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校外智力和优质教育资源。
2.着力加强专业建设,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动应对高职院校注册入学新情况和纺织行业生产新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新制度,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二要优化专业设置。积极策应地区发展战略,强化纺织、服装、艺术等重点专业,设置紧缺专业,培育新兴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推进学校主干专业链与地方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三要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参照纺织、服装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精选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建立符合纺织产业调整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嵌入到学业考试的课程教学之中,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
3.着力优化人才队伍。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眼学校长远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开展教师技能大赛,加大教师境外培训和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力度,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实施“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培养计划,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办法,加大专兼结合柔性化教学团队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二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以建设创新、创业、創优的“三创型”管理团队为目标,着力培养创新理念,提升创业能力,激发创优活力。根据事业发展需要,科学设置管理岗位,配齐配强管理人员,加大培养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结构,着力打造一支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管理、敢于负责、严于律己的管理队伍。三要完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以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认真搞好岗位设置,完善岗位聘任和分配方案,坚持按岗聘人、以岗定薪,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教职员工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教师、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分类业绩评价办法。
4.着力提升服务能力。一要打造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优质资源,以生态纺织、生态染化料、家用纺织品与服装等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研究所为依托,构建科技研发平台;以纺织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站和职业技能鉴定所为依托,构建社会培训平台;以校企共同体为依托,构建资源共享平台;牵头组建行业或地区职教集团,构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平台,不断拓宽服务路径。二要强化产学研合作。主动融入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创造条件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合作基地。鼓励教师到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或开展联合攻关,选聘一批科技企业家担任学校产业教授,与企业合作技术研发。三要拓展成人教育。利用纺织行业职业资格培训中心和现代纺织技术、服装设计等实训基地,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采取多种措施,努力扩大成人教育规模,提高成人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和人才优势,按照企业需求,积极开展企业员工的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努力提高社会贡献率。
[参考文献]
[1]翟玉强.高职高专院校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9).
[2]李俊飞.财经类高职院校办学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挑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11).
(栏目编辑:孙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