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文明启蒙开始于图形,从广义上讲图形先于文字,用于早期人类生活中记事、饰礼与传情,可以看作是我们人类早期的素描。素描作为表现对客观物象的观察思考与情感表达,可以说是所有画种之母。苏派素描教学体系的重要人物契斯恰柯夫认为:艺术最丰富生动的表达就是素描,其他所有的添加都只能是陪衬。
从历史上许多艺术大师各具形式风格的素描作品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素描的无穷艺术魅力。如西方早期乔托的古典优美,米开朗琪罗的健壮有力,安格尔的优雅高贵,柯勒惠支的质朴善良,伦勃朗的奔放大方、杜米埃的辛辣诙谐,还有德加轻巧的舞女,梵高质朴的农民,高更原始的土著人……我国传统绘画对于素描也有其独到深刻的认识与表现,传统绘画中提倡以笔写神、以笔畅神的意象性表现理念。清代画家郑板桥画中之竹千姿百态,表现出画家的独特品性与情怀,是画家“不根而生从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的生动写照。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是对生活中自然物象的艺术感悟,更是中国画由意生发,由笔生成的素描意象意境的生动表现。我国传统绘画对素描的理解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个人主体意识对生活的体验与表达。所以说无论是西方艺术还是东方艺术,都是把素描视为与现实生活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把素描视为艺术生命的重要节点。
素描是“用手的思考”,是体现用造型的眼光观察、认知、感受对象并把这种感受生动予于表达的能力。而长期以来国内一些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对素描本体语言的认识理解上出现偏差,一些院校仅仅是把素描局限于再现技能、技巧的基础训练,忽视了素描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制约了素描的表现空间,对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必然带来消极的影响。素描教学令人担忧的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与认真思考,因为素描是艺术创作的基本保证,学生的素描综合能力最终决定着他的艺术创作。
我们可以从素描教学体系及其模式的分析和素描表现材料的多元选择,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我国自建国以来长期采用契斯恰柯夫苏派素描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五十多年来,这个体系仍然以它的惯性思维影响着许多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与招生素描考试。然而从契氏素描体系的整体框架来看,我们对这一体系的引进照搬是有片面性的,存在着把体系中某一阶段过分人为扩大强调的误区,造成思想观念上的僵化与教学实践中的教条化,严重影响着中学美术教学的健康发展。对素描认识的单一性与排他性,其结果必然是束缚学生素描学习的创造性思维,素描教学脱离了艺术创造性的本源,出现了为基础而基础,为技巧而技巧的认识障碍,把素描表现局限在注重明暗调子、光源变化、空间形体和透视结构的客观再现,至使许多学生满足于对客观物象不加思考的照搬抄袭,满足于对自然中形体与空间关系的客观性分析,从而形成对自然肤浅的理解,使思维徘徊在对自然形象的个体描绘上。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客观对象的规范制约,造成学生思维的凝固僵化,限制了认识物象之外诸多构成表现形式的可能性。我国每年春季的艺术类院校素描统考形式就是这种模式的延伸,长期以来固定不变。
素描考试要倡导对素描认识的多元性、宽泛性与创造性,素描考核侧重考生对自己熟悉生活印象的图形表达。静物、石膏像、真人头像写生只是素描学习中的一个过程,不是素描的目的。这类素描写生内容的考生试卷,其分数的高低从素描的本意上讲是一样的,考分的差异只是再现技能的差异,而导致这种差异的只是所花费的时间长短而已。我们在素描教学、素描考试中倡导学生在初步掌握素描造型内在规律与观察思考方法的同时,更倾向于艺术创作能力的开发,因为艺术就是一种创造的活动,学生今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需要创造性的,即创造一种“新的形态”,而不会再是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再现,所以在素描学习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确立这种思想,有意识培养学生对生活艺术感知的能力。素描在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已完全超出再现对象的传统局限,素描已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而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结合,是对生活观察感受、记忆概括、形象思维与创新意识的综合培养。

二、素描首先是一门表现艺术,因此素描学习在工具材料选择应用及画面表现效果上有着更加宽泛多样的选择。我们强调素描的创造性,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框架下的认识局限,素描的艺术特性就在于它的思想性、原创性和表现性。而在我们平时素描教学中不难发现表现工具的单一类同,铅笔素描已是一种被习惯认定的素描代名词。我国传统绘画背景下的素描工具毛笔,其独特的观察,表现理念不同于西方素描教学体系,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有着极其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铅笔是五十年代跟随着苏派素描教学体系在我国被广泛应用的,作为一种素描工具,铅笔有它存在的优势,但作为高校与中学素描练习的唯一工具,其惰性是十分明显的。铅笔的材质特性很容易使学生无限制地投入到铅笔铺设明暗调子的排线制作中去,加上用笔方法缺少变化、线条过于单调的弱点,结果往往使学生把素描作业中的大部分时间精力都花在明暗色调的渲染上,而素描更加重要的观察研究与思考都被遗忘了,把过多的时间精力陷入到盲目制作和局部的描绘抄袭,结果是画面主体意识的缺位和激情缺失,素描练习沦为注重铅笔应用的技能训练。素描工具材料选择的宽泛多样是改变目前铅笔素描局限的最有效方法,木炭笔、色粉笔、墨水笔、毛笔等素描工具,色卡纸、皮纸、宣纸、毛边纸等纸张都是素描练习中根据需要可以自由选择的材料。在素描学习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材料工具来丰富画面视觉,尝试各种形式、肌理效果的表现可能性,通过各种工具材料的实践和应用,拓宽主体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拿木炭为例,木炭的性能特点是出效果快,修改调整方便,铅笔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表达的效果,木炭一笔就能轻松到位,因此用木炭可以比用铅笔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与调整修改。木炭的另一个特点是画面整体表现性强,木炭在画面上能留下很丰富生动的个性化痕迹,笔触原创性强,质朴而有力,西方和日本众多美术院校的素描教学一直沿用木炭作为常用保留工具是有道理的。
现代美术教育观念中对于素描的认识,引人关注的不仅是画面所表现的主题、内容,还更在于素描语言、形式本身。然而,当我们观察生活、进行思索并通过素描表现时,寻找表达工具与表现方式已不是唯一的选择,重要的是心灵与对象的沟通以及情感的抒发——留痕于素描本身。不管是铅笔还是木炭,不管是明暗素描还是线描,不管是具象还是抽象,能够在画面中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
我们要敢于打破陈规,澄清素描的本源意义,恢复素描本有的独立表现地位和价值。使它能更广泛自由地表现、传达人们所思、所想、所见。素描不再仅仅是对自然生活的模仿再现,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思考的深入,对素描的认识已更加多元与宽泛,素描的本质意义在于能充分反映时代情感的记事、饰礼与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