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吉林市农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社会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民生为重点,积极发挥职能部门作用,转变作风,强化服务,认真贯彻各项惠农政策,着力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争取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2007年,争取到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争取建设项目资金7500万元。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2008年,全市共落实国家级高产示范田3处,省级高产示范田8处,市级高产示范田23处,累计落实高产示范田面积20.7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275万亩,预计通过高产创建活动增加粮食产量10余万吨。
落实好良种补贴政策。2005年至2008年,全市良种补贴面积扩大到555.5万亩,累计争取国家良种补贴资金18338.6万元。2008年,落实良种补贴资金7350.8万元,受益农户扩大到38万户。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五项技术。2005年至2008年,全市累计争取国家测土配方等五项技术专项补贴资金2034.2万元,推广面积扩大到484万亩,受益农户累计达到11万户。2008年,落实专项补贴资金668.2万元。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2005年至2007年争取国家补贴资金1110万元,帮助860户农民购买农业机械1060台。2008年争取国家补贴资金980万元,省补资金18.5万元,使507户农民购买农业机械554台。全市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210万千瓦。
推进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项目建设。2008年争取省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项目补贴资金4691.9万元。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2005年以来,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示范区)60个。2008年建设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示范区)9个。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认定“吉林名牌”农产品28个。
发展壮大园艺特产产业。三年来,全市建设了黑木耳、滑菇、金红苹果、无公害蔬菜、中药材高效生产示范园区10个。全市申报、认定绿色、有机、无公害标识累计150个。
搞好水稻玉米机械收获推广服务。投入1200万元,帮助农民购置水稻、玉米收获机械300台,推广面积达到14.65万亩。
争取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2006年至2007年,争取省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2565万元。2007年为23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实补贴资金200万元。2008年,争取到国家农业发展银行10亿元贷款指标。
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户功能。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41户,带动基地217万亩,带动农户21万户。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发展到402个,年经营总额达到14.6亿元;专业市场发展到38个,年交易额达11.2亿元,农民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年增加收入达到17亿元。
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2006年,争取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200万元;市本级专项资金120万元。2007年,争取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补贴资金1840万元,市本级专项补贴资金240万元。2008年,争取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预计1200万元;市本级专项资金340万元。
争取乡镇企业专项扶持资金。2007年,组织城区16户企业申报全省乡镇企业专项扶持资金,有4户企业获得专项资金补贴40万元。
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三年来,为农民争取农村沼气池建设资金2505万元。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2005年至2008年,全市已经初步建立了快速高效、上下联动的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机构。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力度。三年来,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8.3万人,有6.5万人通过培训进城务工。
培养新型农民。三年来,培训新型农民1.5万人。实施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工程2万人。每年通过送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等形式对农民技能和技术培训超过70万人次。
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服务。三年来,在粮食生产上,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120项。同时,积极推广温室配套技术、黑木耳微灌技术、金红苹果病害联防等园艺新技术。
开展农资打假护农行动。三年来,积极开展农资打假护农行动,维护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
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三年来,每年都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组织农资生产企业将其产品送到乡村和农户家中,方便农民购买。
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三年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50次,发放宣传单和各种宣传材料8万多份。
开展农业保险工作。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开展农业保险工作。
接待农民来信来访工作。三年来,接待反映农民负担上访共63件(次),通过专项治理,减负金额达到112万元。接待农民因土地问题上访1522件(次),并按政策法规给予了答复。同时,对市信访部门批转的45件复查件进行了复核。
组织农民参加农业会展。成功举办两届“金秋丰收节”暨名优特农产品交易会,组织参会农民620人,新成果展示340项,交易额3900万元。
争取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2007年,争取到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争取建设项目资金7500万元。
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2008年,全市共落实国家级高产示范田3处,省级高产示范田8处,市级高产示范田23处,累计落实高产示范田面积20.75万亩,辐射带动面积275万亩,预计通过高产创建活动增加粮食产量10余万吨。
落实好良种补贴政策。2005年至2008年,全市良种补贴面积扩大到555.5万亩,累计争取国家良种补贴资金18338.6万元。2008年,落实良种补贴资金7350.8万元,受益农户扩大到38万户。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五项技术。2005年至2008年,全市累计争取国家测土配方等五项技术专项补贴资金2034.2万元,推广面积扩大到484万亩,受益农户累计达到11万户。2008年,落实专项补贴资金668.2万元。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2005年至2007年争取国家补贴资金1110万元,帮助860户农民购买农业机械1060台。2008年争取国家补贴资金980万元,省补资金18.5万元,使507户农民购买农业机械554台。全市农机总动力预计达到210万千瓦。
推进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项目建设。2008年争取省全程机械化示范区项目补贴资金4691.9万元。
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2005年以来,建设农业标准化基地(示范区)60个。2008年建设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示范区)9个。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申报认定“吉林名牌”农产品28个。
发展壮大园艺特产产业。三年来,全市建设了黑木耳、滑菇、金红苹果、无公害蔬菜、中药材高效生产示范园区10个。全市申报、认定绿色、有机、无公害标识累计150个。
搞好水稻玉米机械收获推广服务。投入1200万元,帮助农民购置水稻、玉米收获机械300台,推广面积达到14.65万亩。
争取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2006年至2007年,争取省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2565万元。2007年为23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实补贴资金200万元。2008年,争取到国家农业发展银行10亿元贷款指标。
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户功能。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41户,带动基地217万亩,带动农户21万户。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发展到402个,年经营总额达到14.6亿元;专业市场发展到38个,年交易额达11.2亿元,农民通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年增加收入达到17亿元。
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2006年,争取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200万元;市本级专项资金120万元。2007年,争取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补贴资金1840万元,市本级专项补贴资金240万元。2008年,争取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预计1200万元;市本级专项资金340万元。
争取乡镇企业专项扶持资金。2007年,组织城区16户企业申报全省乡镇企业专项扶持资金,有4户企业获得专项资金补贴40万元。
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三年来,为农民争取农村沼气池建设资金2505万元。
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2005年至2008年,全市已经初步建立了快速高效、上下联动的市、县、乡、村四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机构。
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力度。三年来,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8.3万人,有6.5万人通过培训进城务工。
培养新型农民。三年来,培训新型农民1.5万人。实施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工程2万人。每年通过送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等形式对农民技能和技术培训超过70万人次。
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服务。三年来,在粮食生产上,推广农村实用新技术120项。同时,积极推广温室配套技术、黑木耳微灌技术、金红苹果病害联防等园艺新技术。
开展农资打假护农行动。三年来,积极开展农资打假护农行动,维护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
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三年来,每年都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组织农资生产企业将其产品送到乡村和农户家中,方便农民购买。
开展送法下乡活动。三年来,开展送法下乡活动50次,发放宣传单和各种宣传材料8万多份。
开展农业保险工作。按照农民自愿的原则,开展农业保险工作。
接待农民来信来访工作。三年来,接待反映农民负担上访共63件(次),通过专项治理,减负金额达到112万元。接待农民因土地问题上访1522件(次),并按政策法规给予了答复。同时,对市信访部门批转的45件复查件进行了复核。
组织农民参加农业会展。成功举办两届“金秋丰收节”暨名优特农产品交易会,组织参会农民620人,新成果展示340项,交易额39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