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当代融通

来源 :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R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有其特定的内涵,但二者之间具有一种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时至当代,二种精神的分裂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故将二种精神融通起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种融通需要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前提,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归宿,以现代教育为主要渠道来实现。
  【关键词】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融通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4.190
  自1959年英国学者查尔斯·帕希·斯诺(C·P·Snow,1905-1980)在剑桥大学发表题为《两种文化及其再谈两种文化》的讲演以来,人们就一直围绕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问题展开持续不断的讨论,时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推向了极端,同时我国学者对两种文化的问题也不断的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如何妥善处理两种精神的关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时代解读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认识自我和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二者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实质,同时又有着同源共生的天然密切关系,它们都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分别为探索和揭示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以及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 人文精神的时代解读
  人文精神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它真正的含义却没有过深入地了解,在党和社会宣传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的今天,澄清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对于构建科学的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而言,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是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韩文甫,等. 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河南社会科学,2002,(3).][1]事实上,人文精神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而成的精神,一种内在与主体的精神品格。它的特点是:
  (1)以人为尺度,追求善和美: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更注重非理性因素的存在价值,如追求崇高的理想,崇尚优秀道德情操,向往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养成和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等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2)求真:但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真,人文精神不停留在真的境界,它要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
  (3)超越性:人文精神源于对人类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又超越于当下功利反映了人类本性中形而上追求的一面。总之,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生命追求和现实的行为规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支撑力量。
  (二)科学精神的时代解读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本质上它表现为约束科学家及其活动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不难发现科学认识的过程是以人与自然地对立为前提,以对象性的自然界作为指向和尺度,其目标是如实地反应人之外的客观世界。在科学认识的过程中,人们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即便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严格地以客观规律为前提,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根本是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真理性知识,因此科学精神总是表现出一种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也就是说科学活动要以系统、严格的观察与实践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为依据、并使之经得起实践的反复检验、最终造福于人类。因此,科学精神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以人与自然界的对立为前提,以物为尺度,以客观世界为认识对象,追求客观世界中的真;
  (2)推崇理性至上的原则,往往借助于逻辑的、数学的和试验的理性手段,以求达到对自然世界的严密把握;
  (3)科学探索无禁区。[李连柯《发动机与制衡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社会作用的不同互补》,《光明日报》,2002年4月23日,第四版。][2]
  由于可學活动是把自然界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来认识的,因而,在实践中,科学精神总是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价值和作用,强调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意义,因此,科学发展的每一步都表明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和对自然界掌握能力的提高,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就成为人类改造自然、创造自然财富的巨大动力。
  (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辩证关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虽然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两者就本质来说,都是人的力量的外在表现,他们有相互融通的一面,科学精神本身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底蕴:首先,科学精神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包含着人的光辉,从科学思想上来看,它的精华或精髓往往不是具体的科学实验、定律和理论,而通常是统率这些事实、定律和理论的深层哲学和文化内涵;从科学研究中所运用的经验方法、理性方法、臻美方法看,它们都潜移默化地使人们树立求实、尚理、爱美的思想情操。从人文探索的领域中,也开始注重以实证判断为手段来为人文精神的合理性与实践性提供证明,以实验事实来说服人,从科学的角度引发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在这种思考中借鉴科学的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向,推动人文认识的新发展。其二,人文精神有强大的渗透力,有自觉向科学精神领域渗透的能力,尤其是那些现代前沿学科中,出现了人化的趋势,只有和人的状态联系起来的科学解释,才是更有说服力的解释,科学精神日益唤醒其内在的人性觉悟,从而将科学的兴衰与人类的发展紧密地结合,“为认识而认识”的科学正在走向“为人类的幸福而效力”的科学。
  作为人类整体精神的两个侧面,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具有共性,而且具有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观点,可以通过互相启发和互相融会贯通来促使两种文化体系相互补充,相得益彰。2.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研究方法可以互相借用、互相补充。   在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指导着人类文明的走向,人文精神的侧重点在于研究“应该怎样”的问题,科学精神注重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科学精神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保驾护航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科学技术才能向着最有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条,社会就无法顺利前进。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
  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当代融通
  从历史上看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就不是彼此隔绝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科学与神话、宗教等往往是相互交错,交相发展。近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产生于对宗教神学蒙昧主义进行批判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这场运动的实质是价值观念的变化,它呼吁对人性的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提倡科学实验,反对迷信,重视科学技术的科学精神。
  (一)两种精神走向融通的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在近代的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有了逐渐分离的倾向,尤其是当“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在西方得到响应,人们对自然地不断探索就成为一股强大的洪流,在这种发展中两种文化逐步呈现出对峙的状态,二者无法交流这种对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程度的提高愈演愈烈,随着以机械力学为基础的近代科学的兴起,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要手段的科学技术被过度强化并最终导致了科学技术在人类文化生活中就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仅成为物质生产的决定者,也成了人类精神的主宰者。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科学精神被极力张扬甚至是被扭曲,科学理性和原则被看作人类唯一的理性原则,科学规范、科学思维模式和方法被无条件地渗透到人文科学的一切领域,排斥文学、艺术的人文科学所倡导的价值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公开对立造成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单一化和片面化,致使真理与德行的分离,价值与事实的分离,伦理与人的实际需要的分离,人的精神世界严重失衡,直接导致了20世纪的人类文化危机,使人生活在普遍意义失落和价值危机中,人们感到焦虑不安,迷茫不解。
  而人本主义基于人们对科学理性的悲观失望,将人文精神无限地发扬光大,过分强调人的意志、情感、生命、潜意识以至本能的作用,同样造成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裂特别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一大批人文学者对科学采取了敌视态度,将战争的残酷、机械文明的非人性、核武器的恐怖、环境的恶化等归罪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反科学的极端思潮,这种以人文精神否定科学精神的倾向,同样是一种不健全的文化精神,对人类的发展依然会产生消极影响。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分离所带来的人类普遍的价值危机,为两种精神的融合统一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成为当代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当代社会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科学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整体化、主体化的特点,各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迅速发展,揭示了事物间所具有的普遍联系,打破了各门学科之间的壁垒,这表明,自然科学需要人文社会科学,而人文社会科学也离不开自然科学,这就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对话创造了条件,而这种对话本身就促进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冲突走向融合。
  (二)两种精神走向融通的实践意义
  正如人类自身总是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样,只有同时具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人类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更自觉。因为,科学精神不仅能够通过科学知识的创造、普遍与传播,来提高人的理性思考的能力,推进社会的文明化,而且能够注入社会,推进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道德化,科学的发展,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如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交融才能成为可能。
  就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融的关系而言,首先,人文观念可以为科学活动提供指导性的原则使科学的发展同人的目标要求相一致。不仅如此,良好的人文环境也是科学活动得以进行的重要文化条件,尤其是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等对科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作为人文解释对象的人文世界,先要成为以科学的世界图景,人文解释及评价也要相应地要以科学的视野为背景,这样才能是人类更加全面的认识客观世界。
  特别是对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而言,正確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协调发展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事实证明,自然科学和技术本身并不是必然排斥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对立不仅仅在于观念上的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历史根源,那就是科学的资本主义应用。所谓人文精神的危机也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片面应用及市场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所导致的后果。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都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两种精神相结合,重视科学技术,大力提倡科学精神,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精神的人文精神,是建设一个富裕、文明、科学、民主的健康社会的保障。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沿着持续、文明、协调的道路发展下去。
  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走向融通的途径
  根据我国的历史和现实的国情,我们需要弘扬的是包括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应从根本上体现对人类的价值关怀,以人文精神为导向,而不能以牺牲人文精神为代价,同样,我们也不能因科学主义的偏向,而否定科学文化的进步意义,只有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交融,人类的文化才能是健全的文化,精神才是健全的精神。
  (一)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前提
  科学的人文精神与科技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形成高尚人文精神的有利前提,否则无论是怎样的人文精神都容易落空或难以为继。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的一项长期任务。只有社会生产力的全面提高,才能将人们从物质匮乏的窘境中解放出来,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创造前提条件,现代社会中所倡导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类应加强科技领域的研究,力求在更尖端的科技领域获得突破,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从中谋求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二;人类在加强科技领域的研究的同时,应吸取以往的教训,将人文精神介入到科学的研究中,在实践中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为科学研究指引正确的方向。
  第三;在具体措施方面,政府应该采取强有力的经济和行政手段,将宏观指导与微观调控相结合,对本国的发展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加以引导完善监督机构,并以严格的行政法为强制性保障,严厉打击和控制违规行为。
  (二)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最终归宿
  当今世界,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各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和技术、劳动经验和技能、具有献身精神的劳动者。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主要依赖于人的素质。一个国家只有在拥有无数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并使得劳动者普遍知识化之后,才能实现国家的“知识经济”化。高素质的人才包括许多发面,最主要的是具备先进的科学精神和健康的人文精神。对我国而言,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经济还没有得到高度发展,因此,为人才的塑造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成了首要环节。首先,我国仍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倡导科学精神,为科技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有效的精神食粮,否则将有脱离社会现代化大方向的危险。同时,社会也应考虑到传统文化精神的特点,加强人文精神的改造并使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趋势相适应,即融合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使社会的精神环境更完整和谐。但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并不是机械的添加组合,是在生活化的实践中,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自然的、广泛的联系起来,让科学精神在一个广泛联系的背景中,获得丰富生动的人文意义,当然,其最终的着眼点是“人”。只有人具备了健全的精神文化,才能开发出真正的智慧,为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以现代教育为主要渠道
  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现代教育是让学生认识伦理道德、文化精神、科学知识,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的手段。
  中国的现代教育起始于19世纪下半叶,由于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较晚,为教育提供的物质条件、科技支持不足,出现了不合理的学科设置、教育方式和资金投入,使得人们过分强调科学的力量,盲目追逐科学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忽略人文精神对社会的重要影响,导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背离甚至对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在已经认识到学科设置不合理的情况下,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努力调整学科配置,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学科设置和教育方式。加大人文学科的资金投入,倡导人的均衡发展,尤为重要的是,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多年的民族特色的人文文化,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对现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艰巨任务,人文精神的发展不仅要适应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还要顺应人的精神完善的需要,二者的有力结合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归结起来,在观念互启、方法借用和学科整合的基础上,达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交融的最高境界,使得科学以物为尺度的客观原则与人文以人为起点和归宿的“人学”原则有机结合在一起,由此获得的认识和思想成果必然既具有科学的实证性和可检验性,又是对人与无限、主观与客观的接缘性思考。显然,没有科学的理性原则,没有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遵从,人在自然面前将一事无成;而没有人文精神對人之崇高、伟大与自由感情的抒发,人将被铁一般的自然规律压得喘不过气来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气概也不可能发挥,人的真实力量也会受到限制。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而认识其重要性,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化建设,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和谐发展,发扬优势、弥补缺陷,并采取适当措施克其服存在的不足,有效地调整两种精神的融通共建,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是顺应时代与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更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发展和腾飞的不懈动力。
其他文献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牡丹江市大型企业职工体育存在的优势、劣势、发展机会及威胁因素进行分析,揭示牡丹江市职工体育现阶段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积极探索新时期开
目的:探讨分析社区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方法:选取本社区2011年对56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予以抗感染、化痰止咳平喘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以及结合
近年来高等职业职教育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习惯,通过养成教育来促进高职学生的良好习惯,在目前尤为重
慢性肺心病在我国是常见病、多发病,主要继发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除易并发肺性脑病外,还常并发脑梗死.一旦并发脑梗死,往往疗效较差,病死率高.我科于1995年1月~1999年1
篮球运动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由于篮球运动自身的特点,吸引了广大学生积极、热情的参与,由于学校规模的不断广大,学生人数增加,比赛的场次也越来越多,裁判的工作十分繁
【摘 要】现在诸多报纸视觉设计繁缛、复杂、甚至过分花哨,已经对新闻本身构成了视觉掠夺,且由于新闻策划和采访有众多不确定性,新闻设计元素繁多,各报眉刊头使用频率不一,原本起到导引作用的视觉设计在这种时代下正在逐渐丧失……一些优秀的报纸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正在将不确定性多、持续时间短、变数大的非常规视觉设计逐步减弱,而将报纸各叠分成若干栏目,让读者轻松阅读,这必将引领未来报纸设计 “简化”的主流。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群众文化是现今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有些群众文化作品自身缺乏内涵缺乏创新性和丰富性.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群众文化的内涵,在阐述现阶段群众文艺作
期刊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管理工作虽然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存在些许问题亟待解决,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竞争都变得异常激烈,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对档案管理人
太极拳是武术的主要拳种之一.练太极拳时要懂松柔,练好松柔,方能练好太极拳.本文就太极拳的松柔进行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