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心和重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事业单位没有成本核算的要求,没有对利润的追求动机,其会计核算相对较为简单,因此,忽视了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建设,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十分薄弱。本文主要阐述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为了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舞弊与欺诈行为,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控制各种风险,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效益,为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目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目前,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只要有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同意,会计人员就予以报销。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出较普遍,致使专项资金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资金效益。
2.固定资金管理比较薄弱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对资产的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比如,相当部分单位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对于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按规定登记固定资产明细和实物卡片,资产保管责任不明确等,极易导致资产帐实不符及资产流失,账外资产出时有发生。
3.财务与业务管理脱节
财务部门只有起到“核算”、“付款”作用,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如一些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于房租收入,往往只负责对收入登帐核算,而对收入额确定是否合理、是否按合同及时收取、是否做到应收尽收等却未能实施必要的财务监控。
4.票据管理不够严格到位
票据的购、领、用、核销未按规定建立相应台帐;对票据使用情况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导致一些执收部门延期上缴相应收入,甚至出现挪用公款问题;对使用后票据未能及时办理交验、核销,容易导致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5.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
6.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加强,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前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二、事业单位内控薄弱的主要原因
1.管理理念不到位,缺乏责任感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存在误解,有些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概念非常模糊,不理解内部控制的意义所在,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一种程序;有的单位本身不重视会计工作,导致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配备要求不高,会计人员普遍业务素质偏低,对内控认识不透;有的单位负责人不支持会计工作,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
2.现行授权机制容易造成内控制度失效
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置上,会计监督人员受单位领导管理,其监督权力也由单位领导授予。这种被领导者监督领导者的设置,本身不符合管理学基本原理,其行为必然受控于管理层,反映管理层的意图和目的,体现管理层的意志,致使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名存实亡”。
3.外部环境不到位,不协调
从外部环境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不只是一个单位自身的事情,还应当是一项社会工程。目前,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极其微小,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各有侧重点,忽视了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督促。
4.相关政策不到位,会计监督乏力
近些年来,国家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出了规定,但是,尚缺乏具有可参考操作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制约措施。有的单位没有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有的单位虽然具备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门的审计人员,但由于种种原因,内审人员唯领导人意志行事,不可能对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及执行有效性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执行结果的评价也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为了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时有效实施负责。财政、审计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单位负责人财政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培训班,使之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以取得他们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行为单位
在制定、修改内部控制制度时,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同时应结合本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一般而言,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合法、合理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全面、有效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财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同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财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力;三是体现内部牵制的原则,即内部控制与监督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涉及财务工作的机构和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四是讲究成本效益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控制成本达到最佳控制效果,五是适时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内部控制制度应随着外部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修订与完善。同时,由于各个单位的内部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和发展,而内部控制制度又是相对稳定的,为了既要符合现时需要,又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保证在一定时期内的适应力与活力,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六是实用性原则,即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实际应用,应尽量精简机构和人员,选择恰当控制方法和手段,减少过繁的手续与程序,避免重复劳动,使内部控制制度简化且可操作性强。
3.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财会人员素质是确保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要通过对财会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的培训,使单位的财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补充、拓展,正确理解和把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要支持和监督财会人员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增强会计法治观念,提高守法意识和财务管理水平,正确行使财会人员的职责权力。另外要加强财会部门的监督职能,以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财会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偏差与错误,依法查处可能存在的舞弊造假,确保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运行。
4.完善内外部审计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审计再监督的作用
财政部门是财会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应对有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审计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改变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在执行检查任务时,应着重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尤其是对货币资金、付款业务、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内部控制制度等的符合性测试,帮助单位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制度,指出单位管理上的漏洞,从而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同时,单位既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科学的机制使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能排除各种干扰,独立地开展工作,又要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严密性和有效性进行关注,促使单位财务规范化管理。另外,要逐步建立单位内部信息公示平台,如银行代发工资清单等财务信息应及时在局域网上进行公示,以方便单位内部公众查看、监督。
5.建立合理、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要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情况及时修正,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制度既要约束人,更要激励人。内部控制制度如不能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则形同虚设。只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考评体系,客观、公正地进行综合评价,奖罚分明,才能激励与促进推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部门及人员尽心尽责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为了保证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运用,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舞弊与欺诈行为,保证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控制各种风险,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效益,为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目标而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目前,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只要有相应审批人员签字同意,会计人员就予以报销。专项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出较普遍,致使专项资金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资金效益。
2.固定资金管理比较薄弱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对资产的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比如,相当部分单位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对于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按规定登记固定资产明细和实物卡片,资产保管责任不明确等,极易导致资产帐实不符及资产流失,账外资产出时有发生。
3.财务与业务管理脱节
财务部门只有起到“核算”、“付款”作用,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管理和内部监督。如一些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对于房租收入,往往只负责对收入登帐核算,而对收入额确定是否合理、是否按合同及时收取、是否做到应收尽收等却未能实施必要的财务监控。
4.票据管理不够严格到位
票据的购、领、用、核销未按规定建立相应台帐;对票据使用情况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导致一些执收部门延期上缴相应收入,甚至出现挪用公款问题;对使用后票据未能及时办理交验、核销,容易导致收入不入账、私设“小金库”等问题。
5.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事业单位编制有限,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出现管理漏洞。
6.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加强,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前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二、事业单位内控薄弱的主要原因
1.管理理念不到位,缺乏责任感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存在误解,有些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概念非常模糊,不理解内部控制的意义所在,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一种程序;有的单位本身不重视会计工作,导致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配备要求不高,会计人员普遍业务素质偏低,对内控认识不透;有的单位负责人不支持会计工作,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
2.现行授权机制容易造成内控制度失效
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置上,会计监督人员受单位领导管理,其监督权力也由单位领导授予。这种被领导者监督领导者的设置,本身不符合管理学基本原理,其行为必然受控于管理层,反映管理层的意图和目的,体现管理层的意志,致使内部会计控制监督“名存实亡”。
3.外部环境不到位,不协调
从外部环境来说,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不只是一个单位自身的事情,还应当是一项社会工程。目前,社会公众对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极其微小,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各有侧重点,忽视了对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督促。
4.相关政策不到位,会计监督乏力
近些年来,国家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出了规定,但是,尚缺乏具有可参考操作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制约措施。有的单位没有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有的单位虽然具备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门的审计人员,但由于种种原因,内审人员唯领导人意志行事,不可能对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及执行有效性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执行结果的评价也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
三、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
为了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时有效实施负责。财政、审计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单位负责人财政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培训班,使之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以取得他们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肯定和支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单位内部行为单位
在制定、修改内部控制制度时,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同时应结合本单位内部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一般而言,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合法、合理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单位的实际情况;二是全面、有效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财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同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财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力;三是体现内部牵制的原则,即内部控制与监督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涉及财务工作的机构和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四是讲究成本效益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控制成本达到最佳控制效果,五是适时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即内部控制制度应随着外部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修订与完善。同时,由于各个单位的内部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变化和发展,而内部控制制度又是相对稳定的,为了既要符合现时需要,又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保证在一定时期内的适应力与活力,在设计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六是实用性原则,即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实际应用,应尽量精简机构和人员,选择恰当控制方法和手段,减少过繁的手续与程序,避免重复劳动,使内部控制制度简化且可操作性强。
3.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财会人员素质是确保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要通过对财会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的培训,使单位的财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补充、拓展,正确理解和把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要支持和监督财会人员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增强会计法治观念,提高守法意识和财务管理水平,正确行使财会人员的职责权力。另外要加强财会部门的监督职能,以便于及时发现并纠正财会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偏差与错误,依法查处可能存在的舞弊造假,确保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健康、有序、高效地运行。
4.完善内外部审计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审计再监督的作用
财政部门是财会与内部控制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应对有关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财政审计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改变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局面。在执行检查任务时,应着重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尤其是对货币资金、付款业务、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内部控制制度等的符合性测试,帮助单位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制度,指出单位管理上的漏洞,从而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同时,单位既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科学的机制使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能排除各种干扰,独立地开展工作,又要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严密性和有效性进行关注,促使单位财务规范化管理。另外,要逐步建立单位内部信息公示平台,如银行代发工资清单等财务信息应及时在局域网上进行公示,以方便单位内部公众查看、监督。
5.建立合理、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评价制度的建设要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根据情况及时修正,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制度既要约束人,更要激励人。内部控制制度如不能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则形同虚设。只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考评体系,客观、公正地进行综合评价,奖罚分明,才能激励与促进推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部门及人员尽心尽责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