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权利公约>在中国的20年—— 以民间组织为视角》
近日虐童事件频发,如何保障儿童权益成为大众关注的舆论焦点。11月20日,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等机构发布报告《<儿童权利公约>在中国的20年》,从民间组织的视角对20年来我国践行《儿童权利公约》的状况作出回顾与分析,分别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为主力,社区为根据地,家庭、学校为后盾、儿童为中心、社会为保障”的“一体、两翼、两后盾、一中心、一保障”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模式。目前,我国保护儿童权利的机制还不健全,缺乏覆盖全国范围的儿童保护联动机制,法律存漏洞、机制不健全为实际的儿童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报告建议,从民间组织、社区、家庭、学校等层面建立儿童保护联动机制,其中,社区专业性儿童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立是建立联动机制的关键点。
《转型期昆明市流浪儿童调研报告》
云南省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2011年、2012年6月到9月间,以家馨中心救助的儿童及昆明街头的流浪儿童为样本,对流浪儿童群体进行了分析调研,于近日发布《转型期昆明市流浪儿童调研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流浪儿童群体构成复杂,有因为家庭贫困外出打工不着而陷入困境的,有因父母离异使儿童无人照管而流浪的,有不堪忍受家庭暴力外出逃避而流浪的,也有被拐卖陷入困境的,还有因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儿童失去有效监护而导致的流浪,也有跟随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儿童被忽视使儿童流浪。近年来流浪儿童的规模未见持续的减少或增加,但存在的方式却从显性走向了隐性。
至于流浪儿童的数量,学界和业界普遍引用的数据是200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估算,为100万到150万之间。
第四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
主题报告
11月22日,在第四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共同发布名为“财‘劲’其用,有效公益”的研究报告,对非公募基金会管理等问题进行考察和探讨。报告指出,目前非公募基金会公益募捐市场相对封闭,缺乏开放、多元的募集对象和筹集模式,从而导致整体筹资规模相对较小,并成为制约基金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公益资金的使用方面,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整体资金支出规模偏低,50%的基金会年度总支出少于166万元。而大部分基金会对草根公益组织的资助非常少,这与国外私募基金会的一般运作形成较大反差。
《NGO企业沟通手册》
由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和欧洲欧盟驻华代表团资助编撰的《NGO企业沟通手册》于11月21日发行,这是国内第一部专为本土民间组织编写的关于如何跟企业打交道的指南。该《手册》收入了来自NGO、企业、非公募基金会、公益组织孵化器等方面的37个案例,展现NGO与企业打交道过程中常见的三种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特别探讨了NGO如何监督企业实现其社会责任的话题,全面讨论民间社会与企业这两大部门之间如何开展长期的、可持续的沟通合作以解决社会问题。案例显示,目前在中国,NGO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沟通方式一般分为对峙型、合作型、对峙加合作型三大类,其中对峙加合作型最为稀少。
近日虐童事件频发,如何保障儿童权益成为大众关注的舆论焦点。11月20日,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等机构发布报告《<儿童权利公约>在中国的20年》,从民间组织的视角对20年来我国践行《儿童权利公约》的状况作出回顾与分析,分别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建设“以政府为主导,民间组织为主力,社区为根据地,家庭、学校为后盾、儿童为中心、社会为保障”的“一体、两翼、两后盾、一中心、一保障”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模式。目前,我国保护儿童权利的机制还不健全,缺乏覆盖全国范围的儿童保护联动机制,法律存漏洞、机制不健全为实际的儿童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报告建议,从民间组织、社区、家庭、学校等层面建立儿童保护联动机制,其中,社区专业性儿童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立是建立联动机制的关键点。
《转型期昆明市流浪儿童调研报告》
云南省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中心和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2011年、2012年6月到9月间,以家馨中心救助的儿童及昆明街头的流浪儿童为样本,对流浪儿童群体进行了分析调研,于近日发布《转型期昆明市流浪儿童调研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流浪儿童群体构成复杂,有因为家庭贫困外出打工不着而陷入困境的,有因父母离异使儿童无人照管而流浪的,有不堪忍受家庭暴力外出逃避而流浪的,也有被拐卖陷入困境的,还有因父母外出打工致使儿童失去有效监护而导致的流浪,也有跟随父母外出打工导致儿童被忽视使儿童流浪。近年来流浪儿童的规模未见持续的减少或增加,但存在的方式却从显性走向了隐性。
至于流浪儿童的数量,学界和业界普遍引用的数据是2003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估算,为100万到150万之间。
第四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
主题报告
11月22日,在第四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上,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共同发布名为“财‘劲’其用,有效公益”的研究报告,对非公募基金会管理等问题进行考察和探讨。报告指出,目前非公募基金会公益募捐市场相对封闭,缺乏开放、多元的募集对象和筹集模式,从而导致整体筹资规模相对较小,并成为制约基金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公益资金的使用方面,中国非公募基金会整体资金支出规模偏低,50%的基金会年度总支出少于166万元。而大部分基金会对草根公益组织的资助非常少,这与国外私募基金会的一般运作形成较大反差。
《NGO企业沟通手册》
由德国海因里希·伯尔基金会和欧洲欧盟驻华代表团资助编撰的《NGO企业沟通手册》于11月21日发行,这是国内第一部专为本土民间组织编写的关于如何跟企业打交道的指南。该《手册》收入了来自NGO、企业、非公募基金会、公益组织孵化器等方面的37个案例,展现NGO与企业打交道过程中常见的三种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特别探讨了NGO如何监督企业实现其社会责任的话题,全面讨论民间社会与企业这两大部门之间如何开展长期的、可持续的沟通合作以解决社会问题。案例显示,目前在中国,NGO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沟通方式一般分为对峙型、合作型、对峙加合作型三大类,其中对峙加合作型最为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