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滨水区是一种非常敏感的生态环境,大多数都是生态交错带,人为影响比较大,城市环境给这个地区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城市的决策者们都努力通过对滨水生态系统的保育以及适度开发来获得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塑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景观。本文对滨水区的现状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景观设计措施。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
前言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滨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海滨、湖滨等。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造地段。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都地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便捷的交通条件,不仅方便城市的日常运转,同时还常是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点,形成了颇具魅力的特色城市。曾经,滨水区域一度是城市卫生的死穴,污水和垃圾的集合地,致使一些城市对水域进行填埋和掩盖以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无异于削足适履,得不偿失。随着城市的科学化发展,人们科学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意识的增强,城市滨水区已经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开始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集中区,成为城市形象的展示区。
滨水区既是陆的边沿, 也是水的边缘,它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km, 相当于步行 15~30 分钟的距离范围”(图1) , 并且在城市中具有自然山水的景观情趣和公共活动集中、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的特点、导向明确、渗透性强的空间特质 , 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由于滨水区既是有机联结城市陆域水体的中间地带, 也是协调城市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 在城市中处于中介空间的地位, 因而滨水区的景观作为城市中介空间的表达形式, 是对滨水环境多方位的诠释, 它是指水陆交界处内凹、外凸、平直的自然岸线和水流冲蚀所产生的岛、洲、矶、渚、缓坡等天然地貌的有机组合。还包融各种干扰因素 , 诸如人工设施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所赋予它的概念。其景观的内涵不仅包含了滨水区的自然风景更表达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姿态, 反映了滨水环境在时空中转化的过程, 涵盖着物质空间与人文景观的两种概念。
因此, 濱水区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即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人性化”的过程, 通过对滨水区这一中介景观的组织与构成, 使宏观的“城市山水”伸入微观的人居环境。其中的“人化”是指社会的人的社会实践, 是在尊重滨水区特有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以开发滨水区景观为主导; 并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 通过把滨水区的景观有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设计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滨水区的综合价值
城市中的水体象征着文明与灵性。它的波光, 渲染着城市的生机与艺术的魅力; 它的风韵、气势、清音,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 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 它较之任何一种自然物, 都更能深刻地显现人类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城市不仅起源于滨水区, 它的未来的发展也直接受到水的制约, 可以说, 滨水区对于城市的生态、景观、文化及娱乐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
1、生态价值
滨水区是城市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 它是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处, 具有两栖性的特点, 并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因此, 万物竞生、物种繁多、食物链复杂, 与城市整体生态系统息息相关。
“水为万物之源”, 作为城市的命脉, 滨水区维护着城市生命的延续, 不仅承载着水体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质涵养、维护大气成份稳定的运作功能, 而且能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吸尘减噪、改善城市小气候, 有效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 增加自然环境容重, 促使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
2、实用功能价值
滨水区是城市生命的所在, 而且为城市提供了灌溉、运输、排涝之利 , 并能作为游泳、钓鱼、赛艇、滑水、溜冰等水上活动的场地。此外, 水道用于人和物的活动也能减缓公路的拥挤, 成为城市运输系统的重要方面。更主要的是, 水体的水质、水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产、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所以滨水区的开发利用、水系的流经路线和水质水量对于城市设计是决策的关键, 也是城市更新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3、景观价值
城市中的水体以其活跃性和穿透力而成为景观组织中最富有生气的元素。
由于江、河、湖、海的冲蚀作用,滨水区常常形成沱、坝、滩、沮、洲、矶、渚等特殊形态的场地而成为城市中重要的景区、景点。这些天然的地形、地貌在水体的声、光、影、色的作用下, 与城市灿烂的历史文化精粹相结合, 形成了动人的空间景观。然而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 滨水区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 更是城市中的文化景观。
人们除了维持生命需要水之外, 还有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天性。对水的亲和与关注, 使水与社会文化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 使我们的古人领悟了许多智慧的哲思, 孔子所言的“智者乐水, 则道尽了对水的理解, 可以说“水是中国人智慧的催化剂、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源头、是中国人一切文明的原动力”。而以水咏志的诗句更赋予它至善至美的性格和生命的象征, 有关水与漂泊、水与归家、水与失意、水与心境的诗词, 则给与人们无穷的联想与启示, 使水体获得了一种文化属性。
因此, 滨水区不仅作为物质资料的功利对象, 而且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存在于城市之中, 它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因此滨水区的景观, 是人类的生活理想和创造能力在自然水环境中的凝结化和形态化、是人与水的结合点、是人类在自然风物中倾入情感的结晶。
二、滨水区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 对水体的简单利用, 渐进为高层次的开发, 形成了人口、经济向沿江、沿海聚集的倾向。工业的发展、经贸的繁荣、人物的流动, 在给滨水区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 也给它带来了过度捕捞、建设失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建设性的破坏。
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 许多城市滨水区的环境容量和生态载力不堪重负,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而河道堵塞、水域减少和过度的人工作用又使得滨水区生态结构失稳, 最终致使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失调; 另一方面, 一味地追求功利的开发, 侵吞着城市仅有的水空间, 优美的生活岸线受到污浊的工业区的排挤, 造成了人与水的疏离,行旅所至是千河一面、万镇一统 , 滨水区的特色景观丧失殆尽。以某地区为例,两江沿岸某些滨水岸线被“建设性地破坏, 沿江工厂林立、江水污浊、水质恶化, 严重损伤了山城的特色风貌。(图2)
同时, 对滨水区的消极利用和长期荒废, 也是对其环境特色的损伤, 如著名的历史地段——— 嘉陵江边的磁器口 (图3), 由于公路交通对水运的取而代之, 致使该地区空间结构产生变迁,人口减少、建筑老化、滨水区逐步衰退, 昔日滨水区的特色景观消失殆尽。这种情况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又何止一城一市。
随着环境时代的到来, 为充实与更新城市风貌特色, 滨水区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并重新成为今日城市设计的重点。
三、滨水区特色景观的塑造
城市是一件宠大的综合环境艺术品, 在此基础上,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原则, 以创造山水城市、塑造城市山水为核心的设计方向指导下,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塑造城市滨水区的理论框架, 但是最终的具体化必须以滨水区的实物环境为依托, 以景观设计为手段, 并以滨水区景观为最终的表达形式。
1滨水区的特色景观来源于
其功能配置, 即景观开发对于那些由于城市结构变迁, 而远离城市生活中心, 逐渐被人们淡忘, 直至荒废衰退的滨水区, 景观开发应着重滨水区机能的复活和水际空间新功能的导入, 特别是商业、游览设施的开发, 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滨水环境 , 展示历史文化特色, 使这些地区重新获得生命。另一种情况,是针对那些位于市中心、开发强度大、环境恶化的滨水区 , 景观开发应致力于环境的维护、生态机能的改善, 注重城市功能的综合开发和协调开发 , 防止个别功能如业务办公和产业中心失衡发展。同时, 还应保证滨水区有一定比例的居住面积和绿化用地, 以消除市民与水隔离, 使滨水区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来。上述两种滨水区功能配置的方式都是以维护城市总体风貌为指导思想的, 将城市中滨水区视为由水脉线状相连的统一体, 通过完善城市水脉景观结构, 平衡滨水区功能, 以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动态平衡的城市滨水景观体系。
2 滨水区的景观环境因素作用
景观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景观因素 ,如地形、地貌、水体、动植物等 , 以及由历史因素、文化脉络、社会经济等构成的人文景观因素和人工设施因素。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分析, 使得滨水区特色的生长与发展清晰的展现出來,并且为创造明日特色的景观设计找到了创作依据。由于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滨水区的场所性和独特性, 因此, 相应的景观设计应深刻理解滨水区特定的背景条件, 并对环境因素加以提炼、升华和再创造, 以建立景观的独特性, 即是蕴含丰富意境的“环境意”,使滨水景观反映它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民族性格 , 以及岁月的积淀、地域的分野, 使其成为城市环境美的核心。
以滨水街道、岸线、建筑、小品为主的人工设施因素, 是人工构筑物作用于滨水区自然景致的点睛之笔, 是深刻反映文化意蕴、升华自然水景的手工艺品。因此 , 相应的景观设计, 应该具有宜人的尺度和亲水的态度, 不仅要体现与水的关连, 更要以简练的手笔、符号化的建筑语汇, 反映城市中水文化的精神内涵。然而文化的主体是人, 只有通过人的活动, 才能完整表达文化的意义, 所以在景观设计中应通过水上游览等活动中的开发, 创造生机盎然的活动场景, 以此营造一个文化的水系风景线。
3 滨水区景观空间结构的设计
景观空间结构是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最终落实点, 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取决于水体与陆地结合的空间环境的品质, 以及景点与基地空间形态的适应。相应的景观设计是通过对滨水区空间形态的分析, 驾驭其空间联系, 使各种景观要素与空间结构有机结合, 以构筑滨水区最佳的景观空间形态。
由于滨水区在城市中多以线型延伸, 并展现出边沿的空间形态, 从而为人们感知城市风貌, 控制城市的天际线提供了良好的机缘。在景观布局上, 强调将滨水区置于城市的整体环境氛围中, 充分发掘水文化的优势, 使两岸及水系沿线的文物景点联系起来, 以取得综合景观效应, 并以此控制岸线、滨水道路、建筑的设计。在滨水区景点、景区的设计中, 以滨水区线性的内在秩序为依据, 以延展的水体为景线, 形成从序曲、高潮直至尾声的景观走廊 , 在提供感知水景最佳视点的同时, 也成为一道滨水风景线, 并与水共成佳景, 升华水景特色。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更新,以及人们对于城市滨水景观更深层次认识的提高,滨水空间将不再以防沤肥、排涝为主,其景观功能和生态效益将被更多的人所重视和研究。近年来我国的城市滨水景观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无论设计手法,还是应用材料,都逐渐向新思路、新技术、新材料的方向上发展。但必须承认的是,在设计研究和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需要改进和反思的地方,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学习。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
前言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滨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海滨、湖滨等。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造地段。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都地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便捷的交通条件,不仅方便城市的日常运转,同时还常是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点,形成了颇具魅力的特色城市。曾经,滨水区域一度是城市卫生的死穴,污水和垃圾的集合地,致使一些城市对水域进行填埋和掩盖以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无异于削足适履,得不偿失。随着城市的科学化发展,人们科学水平的提高和生态意识的增强,城市滨水区已经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开始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集中区,成为城市形象的展示区。
滨水区既是陆的边沿, 也是水的边缘,它的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km, 相当于步行 15~30 分钟的距离范围”(图1) , 并且在城市中具有自然山水的景观情趣和公共活动集中、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的特点、导向明确、渗透性强的空间特质 , 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由于滨水区既是有机联结城市陆域水体的中间地带, 也是协调城市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的中观环境, 在城市中处于中介空间的地位, 因而滨水区的景观作为城市中介空间的表达形式, 是对滨水环境多方位的诠释, 它是指水陆交界处内凹、外凸、平直的自然岸线和水流冲蚀所产生的岛、洲、矶、渚、缓坡等天然地貌的有机组合。还包融各种干扰因素 , 诸如人工设施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所赋予它的概念。其景观的内涵不仅包含了滨水区的自然风景更表达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姿态, 反映了滨水环境在时空中转化的过程, 涵盖着物质空间与人文景观的两种概念。
因此, 濱水区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 即是对滨水区自然要素“人性化”的过程, 通过对滨水区这一中介景观的组织与构成, 使宏观的“城市山水”伸入微观的人居环境。其中的“人化”是指社会的人的社会实践, 是在尊重滨水区特有自然规律的前提下, 以开发滨水区景观为主导; 并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核心, 通过把滨水区的景观有机融入城市整体景观设计之中,使尊重自然和人的活动达到统一和谐的境界。
滨水区的综合价值
城市中的水体象征着文明与灵性。它的波光, 渲染着城市的生机与艺术的魅力; 它的风韵、气势、清音,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 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 它较之任何一种自然物, 都更能深刻地显现人类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城市不仅起源于滨水区, 它的未来的发展也直接受到水的制约, 可以说, 滨水区对于城市的生态、景观、文化及娱乐等方面皆有积极作用。
1、生态价值
滨水区是城市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 它是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接处, 具有两栖性的特点, 并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因此, 万物竞生、物种繁多、食物链复杂, 与城市整体生态系统息息相关。
“水为万物之源”, 作为城市的命脉, 滨水区维护着城市生命的延续, 不仅承载着水体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质涵养、维护大气成份稳定的运作功能, 而且能调节温湿度、净化空气、吸尘减噪、改善城市小气候, 有效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 增加自然环境容重, 促使城市持续健康地发展。
2、实用功能价值
滨水区是城市生命的所在, 而且为城市提供了灌溉、运输、排涝之利 , 并能作为游泳、钓鱼、赛艇、滑水、溜冰等水上活动的场地。此外, 水道用于人和物的活动也能减缓公路的拥挤, 成为城市运输系统的重要方面。更主要的是, 水体的水质、水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生产、生活和未来的发展。所以滨水区的开发利用、水系的流经路线和水质水量对于城市设计是决策的关键, 也是城市更新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3、景观价值
城市中的水体以其活跃性和穿透力而成为景观组织中最富有生气的元素。
由于江、河、湖、海的冲蚀作用,滨水区常常形成沱、坝、滩、沮、洲、矶、渚等特殊形态的场地而成为城市中重要的景区、景点。这些天然的地形、地貌在水体的声、光、影、色的作用下, 与城市灿烂的历史文化精粹相结合, 形成了动人的空间景观。然而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 滨水区不仅是单纯的物质景观, 更是城市中的文化景观。
人们除了维持生命需要水之外, 还有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天性。对水的亲和与关注, 使水与社会文化意识结下了不解之缘, 使我们的古人领悟了许多智慧的哲思, 孔子所言的“智者乐水, 则道尽了对水的理解, 可以说“水是中国人智慧的催化剂、是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源头、是中国人一切文明的原动力”。而以水咏志的诗句更赋予它至善至美的性格和生命的象征, 有关水与漂泊、水与归家、水与失意、水与心境的诗词, 则给与人们无穷的联想与启示, 使水体获得了一种文化属性。
因此, 滨水区不仅作为物质资料的功利对象, 而且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存在于城市之中, 它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因此滨水区的景观, 是人类的生活理想和创造能力在自然水环境中的凝结化和形态化、是人与水的结合点、是人类在自然风物中倾入情感的结晶。
二、滨水区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的高潮时期, 对水体的简单利用, 渐进为高层次的开发, 形成了人口、经济向沿江、沿海聚集的倾向。工业的发展、经贸的繁荣、人物的流动, 在给滨水区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 也给它带来了过度捕捞、建设失控、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建设性的破坏。
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排放的叠加影响, 许多城市滨水区的环境容量和生态载力不堪重负,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而河道堵塞、水域减少和过度的人工作用又使得滨水区生态结构失稳, 最终致使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失调; 另一方面, 一味地追求功利的开发, 侵吞着城市仅有的水空间, 优美的生活岸线受到污浊的工业区的排挤, 造成了人与水的疏离,行旅所至是千河一面、万镇一统 , 滨水区的特色景观丧失殆尽。以某地区为例,两江沿岸某些滨水岸线被“建设性地破坏, 沿江工厂林立、江水污浊、水质恶化, 严重损伤了山城的特色风貌。(图2)
同时, 对滨水区的消极利用和长期荒废, 也是对其环境特色的损伤, 如著名的历史地段——— 嘉陵江边的磁器口 (图3), 由于公路交通对水运的取而代之, 致使该地区空间结构产生变迁,人口减少、建筑老化、滨水区逐步衰退, 昔日滨水区的特色景观消失殆尽。这种情况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又何止一城一市。
随着环境时代的到来, 为充实与更新城市风貌特色, 滨水区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并重新成为今日城市设计的重点。
三、滨水区特色景观的塑造
城市是一件宠大的综合环境艺术品, 在此基础上,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原则, 以创造山水城市、塑造城市山水为核心的设计方向指导下, 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塑造城市滨水区的理论框架, 但是最终的具体化必须以滨水区的实物环境为依托, 以景观设计为手段, 并以滨水区景观为最终的表达形式。
1滨水区的特色景观来源于
其功能配置, 即景观开发对于那些由于城市结构变迁, 而远离城市生活中心, 逐渐被人们淡忘, 直至荒废衰退的滨水区, 景观开发应着重滨水区机能的复活和水际空间新功能的导入, 特别是商业、游览设施的开发, 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滨水环境 , 展示历史文化特色, 使这些地区重新获得生命。另一种情况,是针对那些位于市中心、开发强度大、环境恶化的滨水区 , 景观开发应致力于环境的维护、生态机能的改善, 注重城市功能的综合开发和协调开发 , 防止个别功能如业务办公和产业中心失衡发展。同时, 还应保证滨水区有一定比例的居住面积和绿化用地, 以消除市民与水隔离, 使滨水区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来。上述两种滨水区功能配置的方式都是以维护城市总体风貌为指导思想的, 将城市中滨水区视为由水脉线状相连的统一体, 通过完善城市水脉景观结构, 平衡滨水区功能, 以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动态平衡的城市滨水景观体系。
2 滨水区的景观环境因素作用
景观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景观因素 ,如地形、地貌、水体、动植物等 , 以及由历史因素、文化脉络、社会经济等构成的人文景观因素和人工设施因素。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分析, 使得滨水区特色的生长与发展清晰的展现出來,并且为创造明日特色的景观设计找到了创作依据。由于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滨水区的场所性和独特性, 因此, 相应的景观设计应深刻理解滨水区特定的背景条件, 并对环境因素加以提炼、升华和再创造, 以建立景观的独特性, 即是蕴含丰富意境的“环境意”,使滨水景观反映它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民族性格 , 以及岁月的积淀、地域的分野, 使其成为城市环境美的核心。
以滨水街道、岸线、建筑、小品为主的人工设施因素, 是人工构筑物作用于滨水区自然景致的点睛之笔, 是深刻反映文化意蕴、升华自然水景的手工艺品。因此 , 相应的景观设计, 应该具有宜人的尺度和亲水的态度, 不仅要体现与水的关连, 更要以简练的手笔、符号化的建筑语汇, 反映城市中水文化的精神内涵。然而文化的主体是人, 只有通过人的活动, 才能完整表达文化的意义, 所以在景观设计中应通过水上游览等活动中的开发, 创造生机盎然的活动场景, 以此营造一个文化的水系风景线。
3 滨水区景观空间结构的设计
景观空间结构是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最终落实点, 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取决于水体与陆地结合的空间环境的品质, 以及景点与基地空间形态的适应。相应的景观设计是通过对滨水区空间形态的分析, 驾驭其空间联系, 使各种景观要素与空间结构有机结合, 以构筑滨水区最佳的景观空间形态。
由于滨水区在城市中多以线型延伸, 并展现出边沿的空间形态, 从而为人们感知城市风貌, 控制城市的天际线提供了良好的机缘。在景观布局上, 强调将滨水区置于城市的整体环境氛围中, 充分发掘水文化的优势, 使两岸及水系沿线的文物景点联系起来, 以取得综合景观效应, 并以此控制岸线、滨水道路、建筑的设计。在滨水区景点、景区的设计中, 以滨水区线性的内在秩序为依据, 以延展的水体为景线, 形成从序曲、高潮直至尾声的景观走廊 , 在提供感知水景最佳视点的同时, 也成为一道滨水风景线, 并与水共成佳景, 升华水景特色。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更新,以及人们对于城市滨水景观更深层次认识的提高,滨水空间将不再以防沤肥、排涝为主,其景观功能和生态效益将被更多的人所重视和研究。近年来我国的城市滨水景观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无论设计手法,还是应用材料,都逐渐向新思路、新技术、新材料的方向上发展。但必须承认的是,在设计研究和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需要改进和反思的地方,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学习。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