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与实施,再一次为数学教育教学注入了活力,使我们的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在改革中,情境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师最热衷的内容之一,下面我谈谈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因此,情境教学便成为解决这一主客观矛盾的最有效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的内容来看,情境是丰富多彩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所用。教学情境的内容是综合的,呈现的形式更应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游戏、故事,也可以是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也可以自己创设适合本校、本班的学习情境。
一、创设学生感受得到的生活情境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我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时,创设了游览我市世园会的情境,让学生在地图中寻找凤之翼、百合塔、玫瑰园和百花园这几个主要景点,并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很轻松地学会了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并设计出了最佳的游览路线。在这一情境中,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知,而且还学会了数学的应用,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从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创设激发探究兴趣的学习情境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教学《正负数(一)》内容时,上课伊始,以学生喜欢的比赛情境引入,课件演示截取的三段乒乓球比赛视频,引导学生在为选手加油的同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双方的胜负情况。视频中播放的是亚洲杯1/4决赛中张继科对决马林的前三局的最后一球,比赛情况为张继科两胜一负,马林两负一胜,学生在记录时,可能选择图画(笑脸、哭脸)、文字(输、赢)、字母(yes、no)、符号(√、×)、数字(+1、-1)等方式,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体现了输赢的相对性和相反性。然后在展示交流及比较中,学生体会到了用正负数表示胜负的简洁性和科学性,引出课题《正负数(一)》。这一环节,不仅仅是单纯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正负数是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创设促进数学思考的教学情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数学课是不成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
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下面是一段教学实录。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老师需要一个助手,你们谁愿意做老师的助手?
助手(石尚):(板书一个字母,如b)猜一猜,这是我的年龄还是老师的年龄?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是老师的,有的说是学生的)
师:老师再给你一个信息:b+23。想一想,哪个表示的是老师的岁数呢?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b+23表示老师的年龄,因为b+23比b大23,b应该表示石尚的年龄。
师:从这个式子中,你们还可以看出老师比学生大23岁。现在能知道老师的年龄吗?
生1:老师34岁。
生2:不知道。
生3:是35岁。
师:要知道老师的年龄需要知道什么?
生:还要知道石尚的年龄。
(小助手石尚说出自己的年龄是11岁,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老师是34岁)
师:看到这个式子,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比如,石尚1岁时,老师多大?
生1:石尚2岁时,老师25岁。
生2:石尚5岁时,老师28岁。
生3:石尚20岁时,老师43岁。
师:根据经验,这个b在表示年龄时,可以是哪些具体的数?
生:任何数。
师:300可以吗?当石尚300岁的时候,老师……
(学生不禁笑起来,纷纷表示不可以)
师小结:这个b在表示年龄时还是有限制的,看来,字母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示数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四、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一直秉承的基本理念。因此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数学的活动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引导学生类比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课件演示三组长方体,直观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比一比(验证猜想)。
引导发现:
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当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从猜测到验证,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思想探究问题,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轻松认识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密切的关系,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铺垫。
接着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用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开始操作、计算、记录、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公式的推导。

小组先汇报研究过程和成果(在实物投影上边摆边说)。
利用学生的活动成果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并引出字母公式:“V=a伊b伊h=abh。”
以小组合作操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提高了动手操作的效率,体会到了探究问题的乐趣。
在从“双基”到“四基”的基本理念转变的指导下,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立足数学本质,既要利于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又要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沈阳市于洪区青海西路于台小学,辽宁沈阳,110141)
数学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有效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因此,情境教学便成为解决这一主客观矛盾的最有效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的内容来看,情境是丰富多彩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所用。教学情境的内容是综合的,呈现的形式更应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游戏、故事,也可以是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也可以自己创设适合本校、本班的学习情境。
一、创设学生感受得到的生活情境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对象,学生就会感到亲切,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我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内容时,创设了游览我市世园会的情境,让学生在地图中寻找凤之翼、百合塔、玫瑰园和百花园这几个主要景点,并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很轻松地学会了用数对来确定位置,并设计出了最佳的游览路线。在这一情境中,学生不但学到了新知,而且还学会了数学的应用,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并从中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创设激发探究兴趣的学习情境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他们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教学《正负数(一)》内容时,上课伊始,以学生喜欢的比赛情境引入,课件演示截取的三段乒乓球比赛视频,引导学生在为选手加油的同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双方的胜负情况。视频中播放的是亚洲杯1/4决赛中张继科对决马林的前三局的最后一球,比赛情况为张继科两胜一负,马林两负一胜,学生在记录时,可能选择图画(笑脸、哭脸)、文字(输、赢)、字母(yes、no)、符号(√、×)、数字(+1、-1)等方式,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都体现了输赢的相对性和相反性。然后在展示交流及比较中,学生体会到了用正负数表示胜负的简洁性和科学性,引出课题《正负数(一)》。这一环节,不仅仅是单纯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正负数是表示意义相反的量,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创设促进数学思考的教学情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数学课是不成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
我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下面是一段教学实录。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猜年龄的游戏,老师需要一个助手,你们谁愿意做老师的助手?
助手(石尚):(板书一个字母,如b)猜一猜,这是我的年龄还是老师的年龄?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是老师的,有的说是学生的)
师:老师再给你一个信息:b+23。想一想,哪个表示的是老师的岁数呢?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b+23表示老师的年龄,因为b+23比b大23,b应该表示石尚的年龄。
师:从这个式子中,你们还可以看出老师比学生大23岁。现在能知道老师的年龄吗?
生1:老师34岁。
生2:不知道。
生3:是35岁。
师:要知道老师的年龄需要知道什么?
生:还要知道石尚的年龄。
(小助手石尚说出自己的年龄是11岁,其他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老师是34岁)
师:看到这个式子,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比如,石尚1岁时,老师多大?
生1:石尚2岁时,老师25岁。
生2:石尚5岁时,老师28岁。
生3:石尚20岁时,老师43岁。
师:根据经验,这个b在表示年龄时,可以是哪些具体的数?
生:任何数。
师:300可以吗?当石尚300岁的时候,老师……
(学生不禁笑起来,纷纷表示不可以)
师小结:这个b在表示年龄时还是有限制的,看来,字母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示数的范围是不一样的。
四、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一直秉承的基本理念。因此数学教师要精心设计、组织数学的活动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活动,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引导学生类比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课件演示三组长方体,直观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关。比一比(验证猜想)。
引导发现:
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当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从猜测到验证,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思想探究问题,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轻松认识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密切的关系,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铺垫。
接着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用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来验证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
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开始操作、计算、记录、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公式的推导。

小组先汇报研究过程和成果(在实物投影上边摆边说)。
利用学生的活动成果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并引出字母公式:“V=a伊b伊h=abh。”
以小组合作操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提高了动手操作的效率,体会到了探究问题的乐趣。
在从“双基”到“四基”的基本理念转变的指导下,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立足数学本质,既要利于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又要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数学课堂。
(作者单位:沈阳市于洪区青海西路于台小学,辽宁沈阳,11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