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行新课改后,教师要转变自己的传统角色,鼓励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或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要过好课前预习这一关。预习对于一堂语文课的成功起着催化剂一样特殊的作用。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课前预习;效果
一、关于语文课预习的讨论
在将近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始终感觉力不从心,很费劲,上课提不起精神,没有激情,于是在一次理科班的课上,笔者和学生交流了一下,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在上课前不预习新课。为此,我们讨论交流了学生不预习语文课的原因,以下是学生的发言:
杜艳艳:我从来没有预习过新课,很多时候,我觉得每天的作业太多,基本上各科老师都会在上完课后留作业,因此我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来预习。
董红芳:对于课前预习,我有时也是因为作业太多,无法做到,有时腾出时间预习时,又不知道具体该做些什么,怎么預习,还希望老师指点一下。
马楠馨:其实我在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课前预习,但是到了高中之后,不知道怎么的我就再没预习过。
杨阳: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意思就是说我们学习既要了解新的知识,同时也要复习学过的知识,这些都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摸索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张秀莲:我总感觉上语文课很累,很多东西都要记,一节课下来我只忙着记笔记,对于老师讲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都没有好好去思考,下课后翻开练习册,才发现有很多知识都在里面。
石文博:我总感觉自己预习收不到好的效果,我不太相信自己可以在预习时能独立解决什么问题。
李辉:我上语文课很怕发言,因为我站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很多老师布置的问题我课下都没有好好思考。
袁锐:我觉得上了高中之后,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的学习和初中相比,难度、深度都加大了,我们应该在课前预习,这样才会发现哪些知识自己理解不了,继而在老师讲课过程中才可以听得更明白些,而我知道这个道理,却不能坚持下来,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综合起来,导致学生课前不预习的原因有:一是时间问题;二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人信心的问题;三是不知道该怎么预习(预习的内容、方法、方向和目的)的问题:四是个人耐心和毅力的问题,不能持之以恒。
二、课前预习重要吗?
在交流讨论中学生也渐渐发现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它既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上课时听课更有目标和针对性,这样才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更好地思考理解课文的内涵。并且《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提到“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又个性地发展”,自主预习可以让学生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培养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三、从“说到”到“做到”
那么,学生怎样才可以真正做好课前预习呢?笔者认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应该正视课前预习。不能因为每天各科教师布置了很多作业或者自己是理科班学生,就可以放松预习。预习这种教学活动虽然发生在课前,但它也是一堂成功高效的课堂所必不可缺的。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习可以让学生提早发现自己新课的学习中哪些问题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
2.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的五官充分动起来,让自己的大脑也充分动起来,这样在内因的作用下,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对于课本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句子,都要勤于翻阅工具书和做笔记,只有自己踏实努力付出了,在课堂上才会有回答问题的底气,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同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也可以更好地投入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捷径。
3.学生应该有方向有目标地预习。方向和目标可以帮助大家形成一个有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网络,比如我们选修课上学习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预习,大家可以抓住题目、作者、写作背景、诗句(字音、注释、诗歌的大意、感情、作者的态度、诗眼和后人对作者和诗句的评价)及艺术特色等,在预习时应该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准备解决哪些问题,等等。这样在预习中遗留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在课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或者教师的引导讲解解决。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更有效率地学习,也可以在质疑探究中获得小小的成就感,提高自我期望值。
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大家在课前预习,分课时进行,一节课有一节课的学习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把设计好的预习题用小黑板的形式写出来,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下来,让学生围绕问题去深入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抒发的情感。
4.学生应该在预习中学会锻炼毅力和耐心。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预习这种学习方法短时间内成果不显著,就需要学生做好“马拉松”式的长期准备,要一点一点地督促自己自学。别人预习可以自己理解百分之五十,而自己只有百分之五,那也要坚持,久而久之,就会摸索到学习的方法,从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石俊明.小学生怎么抓好课前预习[J].中学阅读,2009,(02).
[2]李梅.浅议农村学生如何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J].中学时代,2009,(03).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教学;课前预习;效果
一、关于语文课预习的讨论
在将近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始终感觉力不从心,很费劲,上课提不起精神,没有激情,于是在一次理科班的课上,笔者和学生交流了一下,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在上课前不预习新课。为此,我们讨论交流了学生不预习语文课的原因,以下是学生的发言:
杜艳艳:我从来没有预习过新课,很多时候,我觉得每天的作业太多,基本上各科老师都会在上完课后留作业,因此我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来预习。
董红芳:对于课前预习,我有时也是因为作业太多,无法做到,有时腾出时间预习时,又不知道具体该做些什么,怎么預习,还希望老师指点一下。
马楠馨:其实我在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就要求我们课前预习,但是到了高中之后,不知道怎么的我就再没预习过。
杨阳: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意思就是说我们学习既要了解新的知识,同时也要复习学过的知识,这些都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摸索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张秀莲:我总感觉上语文课很累,很多东西都要记,一节课下来我只忙着记笔记,对于老师讲的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方法都没有好好去思考,下课后翻开练习册,才发现有很多知识都在里面。
石文博:我总感觉自己预习收不到好的效果,我不太相信自己可以在预习时能独立解决什么问题。
李辉:我上语文课很怕发言,因为我站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很多老师布置的问题我课下都没有好好思考。
袁锐:我觉得上了高中之后,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的学习和初中相比,难度、深度都加大了,我们应该在课前预习,这样才会发现哪些知识自己理解不了,继而在老师讲课过程中才可以听得更明白些,而我知道这个道理,却不能坚持下来,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综合起来,导致学生课前不预习的原因有:一是时间问题;二是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人信心的问题;三是不知道该怎么预习(预习的内容、方法、方向和目的)的问题:四是个人耐心和毅力的问题,不能持之以恒。
二、课前预习重要吗?
在交流讨论中学生也渐渐发现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它既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上课时听课更有目标和针对性,这样才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更好地思考理解课文的内涵。并且《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提到“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又个性地发展”,自主预习可以让学生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培养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
三、从“说到”到“做到”
那么,学生怎样才可以真正做好课前预习呢?笔者认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生应该正视课前预习。不能因为每天各科教师布置了很多作业或者自己是理科班学生,就可以放松预习。预习这种教学活动虽然发生在课前,但它也是一堂成功高效的课堂所必不可缺的。它是课堂教学的前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预习可以让学生提早发现自己新课的学习中哪些问题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不了。
2.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的五官充分动起来,让自己的大脑也充分动起来,这样在内因的作用下,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对于课本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句子,都要勤于翻阅工具书和做笔记,只有自己踏实努力付出了,在课堂上才会有回答问题的底气,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同时,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也可以更好地投入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捷径。
3.学生应该有方向有目标地预习。方向和目标可以帮助大家形成一个有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网络,比如我们选修课上学习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预习,大家可以抓住题目、作者、写作背景、诗句(字音、注释、诗歌的大意、感情、作者的态度、诗眼和后人对作者和诗句的评价)及艺术特色等,在预习时应该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准备解决哪些问题,等等。这样在预习中遗留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在课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或者教师的引导讲解解决。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可以更有效率地学习,也可以在质疑探究中获得小小的成就感,提高自我期望值。
当然教师也可以引导大家在课前预习,分课时进行,一节课有一节课的学习目标,突出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把设计好的预习题用小黑板的形式写出来,也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下来,让学生围绕问题去深入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抒发的情感。
4.学生应该在预习中学会锻炼毅力和耐心。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预习这种学习方法短时间内成果不显著,就需要学生做好“马拉松”式的长期准备,要一点一点地督促自己自学。别人预习可以自己理解百分之五十,而自己只有百分之五,那也要坚持,久而久之,就会摸索到学习的方法,从而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石俊明.小学生怎么抓好课前预习[J].中学阅读,2009,(02).
[2]李梅.浅议农村学生如何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J].中学时代,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