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探寻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现状和研究主题分布,为我国体育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借鉴。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00—2018年发表在CNKI核心期刊和CSSCI中的1 435篇体育旅游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论: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经历了起步发展、发展高潮和发展延伸3个阶段;在作者合作方面,有3个较成熟的合作关系网络,但缺少跨学科、跨单位、跨区域的合作群体;研究主题涵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市场培育的研究、体育旅游产品的研究和评价指标体系等四个聚类知识群在内的11个聚类。
关键词:体育旅游;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3-0027-07
Abstract:To surve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theme of sports tourism in Chin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to sports tourism in China. Analysis was done on 1435 literature published on CNKI Core Journal and CSSCI during 2000-2018 using the Citespace Visual Software. Resul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s of Sports Tourism in China go through three stages: starting, climax and extension. In the aspect of co-authorship, there are three mature cooperational webs, while lack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cross-functional and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group. The research themes cover 11 cluster,s including research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rket cultivating, sports tourism products,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Sports tourism;Mapping knowledge domain;Visual analysis
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地貌、气候等存在很大差异,民族众多、运动文化底蕴深厚,这些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变化中,旅游与体育相结合的体育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休闲方式和消费热点,正快速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2001年,我国成功获得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政府部门开始不断加强对体育旅游的支持力度,当年“体育健身游”成为我国旅游的主题。在随后的20年间,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体育旅游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是大众运动休闲和主题旅游度假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产品[2]。作为体育与旅游的交叉学科,体育旅游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主要集中在消费需求[3-4]、政策支持[5]、影响因素[6-7]、产品供应[8]、发展对策[9]等方面的研究。在大量的文献数据中,找到研究中的核心信息,理顺研究过去和现在的发展历程,识别活跃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10]。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对现有体育旅游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对后续的研究提供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和观点,同时为促进体育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有所裨益。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的期刊高级检索,文献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年限为2000—2018年,为了使检索结果更加全面和精准,使用主题检索,检索词为“体育旅游”。共检索到1 473篇,剔除与研究不相关的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1 435篇。本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2018年8月1月。
Citespace软件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在分析某领域研究成果的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将收集到的1 435篇文献信息导入Citespace软件中,选择Time Slicing:2000—2018、Years Per Slice,为了使软件分析结果更加突出重点、一目了然,本研究依据具体分析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参数设置(具体参数设置见下文)。
2 体育旅游研究的基本状况
2.1 文献年代分布
从我国体育旅游研究论文的数量年代分布变化可以看出,从2000年开始,我国体育旅游研究论文总量呈上升增长趋势,在2011年达到顶峰。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的发文量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随后呈现平稳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容易让人产生错觉。是否是我国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已经成熟,没有可以继续挖掘的问题?亦或是体育旅游的研究以成过往云烟?本研究将进一步探析这一现象带来的疑惑。
从图1所呈现的数据,可以将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为了更准确的分析3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将收集到的1 435篇文献信息按照相对应的时间段导入Citespace软件中分析。第一阶段,2000—2006年的起步发展阶段。2001年我国申奥成功,借着全民健身的热潮以及“体育健身游”的兴起,体育旅游业逐步进入人们的闲暇生活中。当一个新的领域兴起后,必然会激起相应的学术研究。所以在该阶段研究多为与体育旅游发展相关的影响因素、现状以及与体育旅游相关的人文、地貌等的宏观研究。第二阶段,2007—2011年的发展高潮阶段。借助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充分把握世界各地游客在我国的“体育旅游”,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体育旅游项目进行市场开发与管理、SCP(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品牌营销等的研究成为了该阶段的主要内容。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的发展延伸阶段。虽然该阶段的年发文数量较前阶段少,但是关注点却在前阶段的基础上得到了延伸。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一、大型体育赛事的研究。由于奧运会、亚运会给我国体育旅游带来的巨大商机和利益,人们在关注“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将目光转向其他大型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二、“一带一路”的研究。受到 “一带一路”全球化战略的影响,对旅游产业产生史无前例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服务于这一战略[11],类似丝绸之路体育休闲带等全国精品体育旅游线路逐渐成熟,激发了学者们对“一带一路”与中国体育旅游对接的研究。三、乡村民俗体育的研究。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几乎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体育民俗文化活动,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体育旅游成为了体育旅游的一个分支,乡村旅游与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互动发展研究吸引了学者的关注。 2.2 作者分布
在Citespace操作界面中Node Types选择Author,其余参数为系统默认,运行软件,得到体育旅游研究的作者合作可视化界面(图2左侧)。点击Burstness得到作者突发性探测结果(图2右侧),突发性探测结果是提取不同年份中在体育旅游研究领域较活跃的作者。在可视化分析界面中,一个节点代表一個作者,节点越大说明作者的发文数量越多,节点间的连线说明作者间具有合作关系。
一个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体现在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是学术共同体规模的持续壮大[12]。从图2作者合作分布可以看出,体育旅游研究形成了3个较明显的作者合作关系网。以吉首大学体育系周道平、刘少英和张小林为主的研究团队,在2003—2008年间从生态战略选择、经济理论体系、可持续发展、市场运作、社会经济效应等方面对西部体育旅游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且该团队每位作者均出现在突发性探测名单中,仅在2004—2005年间共发文17篇,说明该团队对西部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系王玉扩、陈庆合等为主的研究团队,主要是针对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与市场开发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时间主要集中在2005年和2006年。以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姜付高、曹莉等为主的研究团队,在近几年对滨海体育旅游从空间结构优化、客源市场和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该团队的姜付高、曹莉同样出现在突发性探测名单中。除了以上3个合作关系网络外,尚未见到较成熟的、具有代表性的其他合作关系网络。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当前我国体育旅游研究作者合作方面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每一个合作关系网络中的作者均来自同一高校体育院系,缺少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的合作群体。体育旅游是一门交叉学科,体育和旅游两门学科有着各自的理论体系、思想和概念[13],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有利于知识体系的融合,对体育旅游研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有促进作用。第二,2007—2011年是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发展高潮阶段,但该时间段内在突发性探测的结果中仅有河南大学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所的于素梅一位作者,而且未见到合作关系网络,说明在该阶段的发展中,学者们多以各自为战的状态进行研究,缺少活跃的作者和研究团队。
3 体育旅游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核心内容的提炼,如果一个关键词在某领域频繁出现,可以视为该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内容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4]。在Citespace操作界面中Node Types选择Keyword,为了使可视化界面能够突出重点,提高可视化界面网络的可读性,在Pruning区域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运行软件得到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界面,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后,选择Timeline View可视化界面。在Timeline View中,相同聚类的关键词被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在时间线视图中可以清晰的得到各个聚类中关键词的数量,以及各个关键词的时间跨度[15]。
图3中显示了11个聚类,依据聚类特征,结合文献,将其划分为4个聚类知识群。第一聚类知识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包括#0优势与潜力、#6发展构想、#8探析。第二聚类知识群:市场培育的研究。包括#1SCP即Structure(市场结构)-Conduct(市场行为)-Performance(市场绩效)、#2市场开发与管理。第三聚类知识群:体育旅游产品的研究。包括#3体育旅游纪念品、#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5民族节庆体育、#7河洛文化、#10环首都体育休闲圈。第四聚类知识群:评价指标体系。包括#9评价指标。
3.1 第一聚类知识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发扬地方体育旅游目的地与民族体育文化特色、保护体育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身心健康的需求[16]。我国西部地区面积辽阔,少数民族数量众多,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为体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周道平等[17]将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优势、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优势、学习型体育旅游开发优势、机遇型体育旅游开发优势等4个方面的优势整合分析,为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出谋划策。田文林[18]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从政策依据、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3个方面探讨我国中西部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认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体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统筹规划,充分挖掘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互补;加强宣传、丰富推介形式,打造具有高知名度、竞争力强的品牌项目。
我国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的中心腹地,旅游资源丰裕度在我国大陆31个省份中位居前茅,表现为数量多、等级高、特点突出、呈集聚分布的空间态势[19]。但是由于中部地区在市场发展和经济水平上不如东部,地理位置和政治敏感度上不如西部,导致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与其独特的优势很不相称[19]。石晓峰[20]在分析了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体育旅游景区交通可进入性差、区域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体育旅游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构建“六核七轴”的体育旅游开发格局,充分发挥中部地区便利的交通网络,带动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加强产业整合,打破地方各自为战的束缚,形成中部地域的“大旅游”;加强生态保护,加快中部地区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服务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具有先导和带动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的作用[24]。虽然沿海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 、较长的适游期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等优势[21]。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体育旅游品牌缺乏个性、层次较低,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滨海水质污染等[21-22]。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认为应该注重滨海体育旅游市场“全层化、本土化、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项目设置上要面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客源、滨海资源要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和习俗、人才培养要有计划和专业技术保证[23];注重环境资源的开发保护工作,统筹规划、合理开发,保证人工设施与天然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24]。 综上所述,不论是西部、中部或是沿海地区的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注重资源整合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各地域具有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随后的几年里,也有学者对后奥运时期“奥运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25-26]。
3.2 第二聚類知识群:市场培育的研究
所谓市场培育是指对行业或项目发展的市场基础进行培育,注重基础,注重由小到大、由无到有的发展过程,重在培养和开发[27]。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兴起是经济增长和发展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对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是推动体育旅游市场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张卉等[28]运用SCP分析框架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3个方面对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应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设置体育旅游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完善体育旅游产业框架,通过政策和投融资支持促进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间的联合;重视体育旅游的法规建设,在《旅游法》的基础上制定《体育旅游法》,包括体育旅游资源的产权、特许经营许可、反不正当竞争、环境保护与治理、安全保障等方面;强化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在产品开发中的创新,并实行优惠的税制政策,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有学者认为,政府的扶持政策在体育旅游市场的经济运行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是体育旅游市场良性发展的保障和必备要素,通过政府的扶持政策作为重要驱动力,可以达到体育旅游市场经济—生态—社会社会效益有序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运行机制[16]。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杨强[29]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从产业价值链的解构过程出发,探究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研究认为在“标准规范”的基础条件下,将“规划设计”作为实施手段,实现体育和旅游两大产业价值链的技术融合;将旅游企业和体育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双方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业务融合;通过寻求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销售活动单元的营销融合点,打造体育和旅游相结合的同一销售服务平台上的体育旅游产品,实现两者的市场融合。
综上所述,更好的进行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应该注重政府主导地位,培育体育旅游的市场需求;完善体育旅游相关法律政策,创造有利于体育旅游发展的市场;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旅游产业带动体育旅游市场的拓展。
3.3 第三聚类知识群:体育旅游产品的研究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群众喜闻见乐的运动项目,培育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鼓励开发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结合《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北京奥运留下的“奥运遗产”,我国在近几年涌现了大量的体育旅游产品,例如河北省的环首都体育休闲圈,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基于“一带一路”的体育休闲带、山东、福建等沿海城市的滨海体育旅游等。在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中也不乏对具体项目、产品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成果。周平等[30]通过对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内蒙古那达慕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旅游的调查,分析其发展特点与经验,为其他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发展提供启示。研究表明:将民族传统节庆体育和旅游产业融合,具有优势互补的作用,能够促进民族节庆体育旅游价值链的增值;构建二者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培育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旅游市场产品,解除消费者需求障碍;政府宏观政治环境的保障是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保证旅游企业的主导地位,培养企业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微观保障。袁音等[31]通过对甘肃历史文化、自然环境资源和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构建“丝绸之路体育健身旅游长廊”应该依托历史文化遗存,打造精品项目;重点突出甘肃民族性和地域民俗性的体育旅游主要特征;建立产业化、多元化运动机制,拓宽社会投资渠道。马志云等[32]在现有河北省旅游资源分布基础上,从转变思想观念、打造品牌特色、建立多层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培养专业人才等5个方面出发,构建对“环首都体育休闲圈”旅游项目的开发策略。
综上所述,当前虽然有较多研究是针对个别体育旅游产品或项目进行分析的,但在分析过程中的出发点多数是从宏观的层面进行研究,缺少从消费者视角、企业视角、政府视角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导致当前这类研究的结论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缺乏地域独特性。
3.4 第四聚类知识群:评价指标体系
所谓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指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对于体育旅游内在各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其他3个聚类知识群少,且在近几年才开始受到关注。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体育旅游人文资源、产业竞争力、开发支持、绩效评价等方面。潘月顺等[33]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体育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体育旅游价值、体育旅游资源条件、体育旅游开发条件在内的3个一级指标;体育活动观赏价值、参与价值、社会价值,资源基础条件、附加条件,适游性、安全性、生态环境条件、区位条件、工程条件、客源条件等11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所得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邓凤莲[34]通过对体育旅游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挖掘,构建资源价值、资源特性、开发效益和开发条件等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在内的体育旅游人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树;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制定体育旅游人文资源评价量表。 陈炜等 [35]在结合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后,构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传统体育资源条件、区域社会条件、旅游开发潜力及保障和利益相关者因素等4大评价因子构成的10个评价要素的27项评价指标(15个定量指表和12个定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指标的权重。 综上所述,对于体育旅游评价体系的研究受到起步晚的原因,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上,针对不同方面来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缺少针对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的定量调查研究。
4 结论与展望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文献总体呈增长状态,在2007—2011年间达到了顶峰,可将发展历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高潮阶段和发展延伸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热点受政策、赛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各不相同。
在作者合作方面,形成了以周道平为代表的吉首大学体育系研究团队、以王玉扩为代表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系研究团队和以姜付高为代表的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研究团队,3个研究团队针对体育旅游的不同研究内容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考虑到当前体育旅游领域的学术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体育院系,交叉合作交流较少,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注重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加强不同学科体系和理论的合作交流。例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空间经济学等跨学科的合作,构建更大的学术交流平台。共享不同学科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学者们创造新的研究思路。
在研究主题的聚类中,将11个聚类结果合并为4个聚类知识群,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市场培育的研究、体育旅游产品的研究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体育旅游的功能价值以及产业发展和产生的经济效益等[36],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较少。结合文献和研究结果,今后的研究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在研究内容上,应进一步加强体育旅游的基础性研究,除了借鉴国外成熟理论体系外,还需要依据中国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理论框架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学习借鉴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加强定量研究,将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使得研究内容更家具有深度和系统性;在研究视角上,应当尽可能的从消费者视角、企业者视角、决策者视角等不同的视角关注不同主体的诉求差异,促进体育旅游产品和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长宝,郭晓芳,王传声.价值共创视角下的体育旅游创新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6):25-33.
[2] 鲍明晓.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意见,加快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业[J].体育文化导刊,2015(3):109-111.
[3] Pouder, Richard W., Clark, J. Dana, et al .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how 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s pursue the sports tourism market[J].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2018(9):184-194.
[4] Herstein R, Berger R. Much more than sports: Sports events as stimuli for city re-brand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2013,34(2):38-44.
[5] Swart Kamilla, Bob Urmilla. The eluding link: Toward developing a national sport tourism strategy in South Africa beyond 2010[J].Politikon,2007,34(3):373-391.
[6] Dobay G., Dobay B., Falusi E S..Effects of sport tourism on temperate grassland communities(Duna-ipoly national park,hungary)[J].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7,15(1):457-472.
[7] Pop luliana, Kanovici Adrian, Ghic Gratiela, et al.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mega sport events on tourism in the brics countries case[J].Amfiteatru Economic,2016,18(10):960-975.
[8] Lyu Seong Ok, Han Ju Hyoung. Assessing preferences for mega sports event travel products: a choice experimental approach[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7,20(7): 740-758.
[9] Georgia Yfantidou,Eleni Spyridopoulou,Charilaos Kouthouris,et al.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the Greek enterprises that provide sport tourism [J].Tourism Economics,2017,23(5):1155-1162.
[10] 許金富.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体力活动研究热点透视[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5(3):123-128.
[11] 戚俊娣,贾连堃.“一带一路”背景下航海文化与蓝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东岳论丛,2016,37(8):188-192. [12] 赵丙军,王旻霞,司克虎.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知识图谱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2(8):23-31.
[13] 唐小英.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现状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36-41.
[14] 陈小虎,黄竹杭,李春满.国外足球耐力热点研究及其变化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2006,52(3):110-118.
[15]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机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
[16] 马向文,郭戈,苏振男.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扶持政策探讨[J].体育与科学,2011,32(2):69-73.
[17] 周道平,郭振华,张小林.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的后发展效应及其创新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2):24-26;30.
[18] 田文林.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3):93-97.
[19] 石晓峰.中部地区体育旅游优势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6):33-36;51.
[20] 石晓峰.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6):10-16.
[21] 袁俊,梁洁莹.深圳滨海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8):137-142.
[22] 罗曦光.滨海体育旅游的建设及其发展研究—以广东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1):36-40.
[23] 刘海清.我国滨海体育的现状和发展模式[J].体育学刊,2011,18(3):53-58.
[24] 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市场化发展特征与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13-17.
[25] 纪秋涵,王紫娟.“奥运经济”影响下黑龙江省体育经济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5):32-35.
[26] 王萍,费郁红,孙样.冬奥会背景下我国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的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35(6):51-55.
[27] 姚小林.我国冰上体育竞赛表演业市场培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33(6):31-36.
[28] 张卉,朱永亮.基于SCP分析框架的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8):54-60.
[29] 杨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机制[J].体育学刊,2016,23(4):55-62.
[30] 周平,白晉湘.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机理及效应[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4(1):82-87.
[31] 袁音,陈忠菊,任莲香.构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旅游长廊”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2):112-114.
[32] 马志云,王晓强,张佳.“环首都体育休闲圈”旅游项目开发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33-35.
[33] 潘月顺,马道强,廖瑞杰.基于AHP和FCEM的体育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与市政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5):6-9.
[34] 邓凤莲.中国体育旅游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量表研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58-63.
[35] 陈炜,文冬妮.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0):42-46.
[36] 卢长宝,庄晓燕,邓新秀.视角、理论与方法:体育旅游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1):57-65.
关键词:体育旅游;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9)03-0027-07
Abstract:To surve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research theme of sports tourism in China,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to sports tourism in China. Analysis was done on 1435 literature published on CNKI Core Journal and CSSCI during 2000-2018 using the Citespace Visual Software. Resul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s of Sports Tourism in China go through three stages: starting, climax and extension. In the aspect of co-authorship, there are three mature cooperational webs, while lacking of interdisciplinary, cross-functional and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group. The research themes cover 11 cluster,s including researche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rket cultivating, sports tourism products,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and so on.
Key words:Sports tourism;Mapping knowledge domain;Visual analysis
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地貌、气候等存在很大差异,民族众多、运动文化底蕴深厚,这些都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市场需求变化中,旅游与体育相结合的体育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休闲方式和消费热点,正快速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2001年,我国成功获得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政府部门开始不断加强对体育旅游的支持力度,当年“体育健身游”成为我国旅游的主题。在随后的20年间,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合作协议》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体育旅游成为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1],是大众运动休闲和主题旅游度假的重要内容和核心产品[2]。作为体育与旅游的交叉学科,体育旅游研究成果也逐渐丰富,主要集中在消费需求[3-4]、政策支持[5]、影响因素[6-7]、产品供应[8]、发展对策[9]等方面的研究。在大量的文献数据中,找到研究中的核心信息,理顺研究过去和现在的发展历程,识别活跃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10]。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对现有体育旅游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对后续的研究提供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和观点,同时为促进体育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有所裨益。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的期刊高级检索,文献来源类别选择核心期刊和CSSCI,年限为2000—2018年,为了使检索结果更加全面和精准,使用主题检索,检索词为“体育旅游”。共检索到1 473篇,剔除与研究不相关的文献,最终获得有效文献1 435篇。本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2018年8月1月。
Citespace软件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可视化分析工具,在分析某领域研究成果的发展进程和结构关系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将收集到的1 435篇文献信息导入Citespace软件中,选择Time Slicing:2000—2018、Years Per Slice,为了使软件分析结果更加突出重点、一目了然,本研究依据具体分析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参数设置(具体参数设置见下文)。
2 体育旅游研究的基本状况
2.1 文献年代分布
从我国体育旅游研究论文的数量年代分布变化可以看出,从2000年开始,我国体育旅游研究论文总量呈上升增长趋势,在2011年达到顶峰。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的发文量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随后呈现平稳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容易让人产生错觉。是否是我国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已经成熟,没有可以继续挖掘的问题?亦或是体育旅游的研究以成过往云烟?本研究将进一步探析这一现象带来的疑惑。
从图1所呈现的数据,可以将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为了更准确的分析3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将收集到的1 435篇文献信息按照相对应的时间段导入Citespace软件中分析。第一阶段,2000—2006年的起步发展阶段。2001年我国申奥成功,借着全民健身的热潮以及“体育健身游”的兴起,体育旅游业逐步进入人们的闲暇生活中。当一个新的领域兴起后,必然会激起相应的学术研究。所以在该阶段研究多为与体育旅游发展相关的影响因素、现状以及与体育旅游相关的人文、地貌等的宏观研究。第二阶段,2007—2011年的发展高潮阶段。借助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充分把握世界各地游客在我国的“体育旅游”,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体育旅游项目进行市场开发与管理、SCP(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品牌营销等的研究成为了该阶段的主要内容。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的发展延伸阶段。虽然该阶段的年发文数量较前阶段少,但是关注点却在前阶段的基础上得到了延伸。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一、大型体育赛事的研究。由于奧运会、亚运会给我国体育旅游带来的巨大商机和利益,人们在关注“后奥运”时期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将目光转向其他大型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二、“一带一路”的研究。受到 “一带一路”全球化战略的影响,对旅游产业产生史无前例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服务于这一战略[11],类似丝绸之路体育休闲带等全国精品体育旅游线路逐渐成熟,激发了学者们对“一带一路”与中国体育旅游对接的研究。三、乡村民俗体育的研究。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几乎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体育民俗文化活动,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体育旅游成为了体育旅游的一个分支,乡村旅游与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互动发展研究吸引了学者的关注。 2.2 作者分布
在Citespace操作界面中Node Types选择Author,其余参数为系统默认,运行软件,得到体育旅游研究的作者合作可视化界面(图2左侧)。点击Burstness得到作者突发性探测结果(图2右侧),突发性探测结果是提取不同年份中在体育旅游研究领域较活跃的作者。在可视化分析界面中,一个节点代表一個作者,节点越大说明作者的发文数量越多,节点间的连线说明作者间具有合作关系。
一个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体现在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是学术共同体规模的持续壮大[12]。从图2作者合作分布可以看出,体育旅游研究形成了3个较明显的作者合作关系网。以吉首大学体育系周道平、刘少英和张小林为主的研究团队,在2003—2008年间从生态战略选择、经济理论体系、可持续发展、市场运作、社会经济效应等方面对西部体育旅游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且该团队每位作者均出现在突发性探测名单中,仅在2004—2005年间共发文17篇,说明该团队对西部体育旅游的相关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系王玉扩、陈庆合等为主的研究团队,主要是针对河北省体育旅游资源与市场开发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时间主要集中在2005年和2006年。以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姜付高、曹莉等为主的研究团队,在近几年对滨海体育旅游从空间结构优化、客源市场和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该团队的姜付高、曹莉同样出现在突发性探测名单中。除了以上3个合作关系网络外,尚未见到较成熟的、具有代表性的其他合作关系网络。
针对以上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当前我国体育旅游研究作者合作方面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每一个合作关系网络中的作者均来自同一高校体育院系,缺少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的合作群体。体育旅游是一门交叉学科,体育和旅游两门学科有着各自的理论体系、思想和概念[13],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有利于知识体系的融合,对体育旅游研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有促进作用。第二,2007—2011年是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发展高潮阶段,但该时间段内在突发性探测的结果中仅有河南大学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所的于素梅一位作者,而且未见到合作关系网络,说明在该阶段的发展中,学者们多以各自为战的状态进行研究,缺少活跃的作者和研究团队。
3 体育旅游研究主题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核心内容的提炼,如果一个关键词在某领域频繁出现,可以视为该关键词所表征的研究内容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14]。在Citespace操作界面中Node Types选择Keyword,为了使可视化界面能够突出重点,提高可视化界面网络的可读性,在Pruning区域选择Pathfinder和Pruning sliced networks。运行软件得到关键词共现的可视化界面,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后,选择Timeline View可视化界面。在Timeline View中,相同聚类的关键词被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在时间线视图中可以清晰的得到各个聚类中关键词的数量,以及各个关键词的时间跨度[15]。
图3中显示了11个聚类,依据聚类特征,结合文献,将其划分为4个聚类知识群。第一聚类知识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包括#0优势与潜力、#6发展构想、#8探析。第二聚类知识群:市场培育的研究。包括#1SCP即Structure(市场结构)-Conduct(市场行为)-Performance(市场绩效)、#2市场开发与管理。第三聚类知识群:体育旅游产品的研究。包括#3体育旅游纪念品、#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5民族节庆体育、#7河洛文化、#10环首都体育休闲圈。第四聚类知识群:评价指标体系。包括#9评价指标。
3.1 第一聚类知识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发扬地方体育旅游目的地与民族体育文化特色、保护体育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身心健康的需求[16]。我国西部地区面积辽阔,少数民族数量众多,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为体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周道平等[17]将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优势、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优势、学习型体育旅游开发优势、机遇型体育旅游开发优势等4个方面的优势整合分析,为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出谋划策。田文林[18]在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从政策依据、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3个方面探讨我国中西部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认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体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统筹规划,充分挖掘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互补;加强宣传、丰富推介形式,打造具有高知名度、竞争力强的品牌项目。
我国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的中心腹地,旅游资源丰裕度在我国大陆31个省份中位居前茅,表现为数量多、等级高、特点突出、呈集聚分布的空间态势[19]。但是由于中部地区在市场发展和经济水平上不如东部,地理位置和政治敏感度上不如西部,导致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市场的发展与其独特的优势很不相称[19]。石晓峰[20]在分析了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体育旅游景区交通可进入性差、区域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体育旅游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构建“六核七轴”的体育旅游开发格局,充分发挥中部地区便利的交通网络,带动周边地区的共同发展;加强产业整合,打破地方各自为战的束缚,形成中部地域的“大旅游”;加强生态保护,加快中部地区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服务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具有先导和带动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的作用[24]。虽然沿海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 、较长的适游期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等优势[21]。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体育旅游品牌缺乏个性、层次较低,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滨海水质污染等[21-22]。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认为应该注重滨海体育旅游市场“全层化、本土化、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项目设置上要面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客源、滨海资源要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和习俗、人才培养要有计划和专业技术保证[23];注重环境资源的开发保护工作,统筹规划、合理开发,保证人工设施与天然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24]。 综上所述,不论是西部、中部或是沿海地区的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在注重资源整合的同时,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各地域具有特色体育旅游项目;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随后的几年里,也有学者对后奥运时期“奥运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25-26]。
3.2 第二聚類知识群:市场培育的研究
所谓市场培育是指对行业或项目发展的市场基础进行培育,注重基础,注重由小到大、由无到有的发展过程,重在培养和开发[27]。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兴起是经济增长和发展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必然产物。对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是推动体育旅游市场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张卉等[28]运用SCP分析框架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3个方面对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应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设置体育旅游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完善体育旅游产业框架,通过政策和投融资支持促进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间的联合;重视体育旅游的法规建设,在《旅游法》的基础上制定《体育旅游法》,包括体育旅游资源的产权、特许经营许可、反不正当竞争、环境保护与治理、安全保障等方面;强化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在产品开发中的创新,并实行优惠的税制政策,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有学者认为,政府的扶持政策在体育旅游市场的经济运行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是体育旅游市场良性发展的保障和必备要素,通过政府的扶持政策作为重要驱动力,可以达到体育旅游市场经济—生态—社会社会效益有序发展为目标的发展运行机制[16]。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杨强[29]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相融合,从产业价值链的解构过程出发,探究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研究认为在“标准规范”的基础条件下,将“规划设计”作为实施手段,实现体育和旅游两大产业价值链的技术融合;将旅游企业和体育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双方在产业价值链上的业务融合;通过寻求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销售活动单元的营销融合点,打造体育和旅游相结合的同一销售服务平台上的体育旅游产品,实现两者的市场融合。
综上所述,更好的进行体育旅游市场的培育,应该注重政府主导地位,培育体育旅游的市场需求;完善体育旅游相关法律政策,创造有利于体育旅游发展的市场;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旅游产业带动体育旅游市场的拓展。
3.3 第三聚类知识群:体育旅游产品的研究
《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群众喜闻见乐的运动项目,培育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扶持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鼓励开发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结合《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北京奥运留下的“奥运遗产”,我国在近几年涌现了大量的体育旅游产品,例如河北省的环首都体育休闲圈,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基于“一带一路”的体育休闲带、山东、福建等沿海城市的滨海体育旅游等。在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中也不乏对具体项目、产品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成果。周平等[30]通过对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内蒙古那达慕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旅游的调查,分析其发展特点与经验,为其他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发展提供启示。研究表明:将民族传统节庆体育和旅游产业融合,具有优势互补的作用,能够促进民族节庆体育旅游价值链的增值;构建二者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培育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旅游市场产品,解除消费者需求障碍;政府宏观政治环境的保障是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保证旅游企业的主导地位,培养企业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微观保障。袁音等[31]通过对甘肃历史文化、自然环境资源和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构建“丝绸之路体育健身旅游长廊”应该依托历史文化遗存,打造精品项目;重点突出甘肃民族性和地域民俗性的体育旅游主要特征;建立产业化、多元化运动机制,拓宽社会投资渠道。马志云等[32]在现有河北省旅游资源分布基础上,从转变思想观念、打造品牌特色、建立多层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培养专业人才等5个方面出发,构建对“环首都体育休闲圈”旅游项目的开发策略。
综上所述,当前虽然有较多研究是针对个别体育旅游产品或项目进行分析的,但在分析过程中的出发点多数是从宏观的层面进行研究,缺少从消费者视角、企业视角、政府视角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导致当前这类研究的结论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缺乏地域独特性。
3.4 第四聚类知识群:评价指标体系
所谓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指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对于体育旅游内在各方面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其他3个聚类知识群少,且在近几年才开始受到关注。现有的研究主要围绕体育旅游人文资源、产业竞争力、开发支持、绩效评价等方面。潘月顺等[33]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构建体育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体育旅游价值、体育旅游资源条件、体育旅游开发条件在内的3个一级指标;体育活动观赏价值、参与价值、社会价值,资源基础条件、附加条件,适游性、安全性、生态环境条件、区位条件、工程条件、客源条件等11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所得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邓凤莲[34]通过对体育旅游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挖掘,构建资源价值、资源特性、开发效益和开发条件等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在内的体育旅游人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树;并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制定体育旅游人文资源评价量表。 陈炜等 [35]在结合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后,构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传统体育资源条件、区域社会条件、旅游开发潜力及保障和利益相关者因素等4大评价因子构成的10个评价要素的27项评价指标(15个定量指表和12个定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指标的权重。 综上所述,对于体育旅游评价体系的研究受到起步晚的原因,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上,针对不同方面来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缺少针对实际案例为研究对象的定量调查研究。
4 结论与展望
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文献总体呈增长状态,在2007—2011年间达到了顶峰,可将发展历程划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高潮阶段和发展延伸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热点受政策、赛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各不相同。
在作者合作方面,形成了以周道平为代表的吉首大学体育系研究团队、以王玉扩为代表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系研究团队和以姜付高为代表的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研究团队,3个研究团队针对体育旅游的不同研究内容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考虑到当前体育旅游领域的学术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体育院系,交叉合作交流较少,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注重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加强不同学科体系和理论的合作交流。例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空间经济学等跨学科的合作,构建更大的学术交流平台。共享不同学科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学者们创造新的研究思路。
在研究主题的聚类中,将11个聚类结果合并为4个聚类知识群,即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市场培育的研究、体育旅游产品的研究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体育旅游的功能价值以及产业发展和产生的经济效益等[36],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较少。结合文献和研究结果,今后的研究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在研究内容上,应进一步加强体育旅游的基础性研究,除了借鉴国外成熟理论体系外,还需要依据中国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理论框架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学习借鉴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加强定量研究,将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使得研究内容更家具有深度和系统性;在研究视角上,应当尽可能的从消费者视角、企业者视角、决策者视角等不同的视角关注不同主体的诉求差异,促进体育旅游产品和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长宝,郭晓芳,王传声.价值共创视角下的体育旅游创新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6):25-33.
[2] 鲍明晓.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意见,加快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业[J].体育文化导刊,2015(3):109-111.
[3] Pouder, Richard W., Clark, J. Dana, et al .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how 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s pursue the sports tourism market[J].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2018(9):184-194.
[4] Herstein R, Berger R. Much more than sports: Sports events as stimuli for city re-brand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2013,34(2):38-44.
[5] Swart Kamilla, Bob Urmilla. The eluding link: Toward developing a national sport tourism strategy in South Africa beyond 2010[J].Politikon,2007,34(3):373-391.
[6] Dobay G., Dobay B., Falusi E S..Effects of sport tourism on temperate grassland communities(Duna-ipoly national park,hungary)[J].Applied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2017,15(1):457-472.
[7] Pop luliana, Kanovici Adrian, Ghic Gratiela, et al.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mega sport events on tourism in the brics countries case[J].Amfiteatru Economic,2016,18(10):960-975.
[8] Lyu Seong Ok, Han Ju Hyoung. Assessing preferences for mega sports event travel products: a choice experimental approach[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7,20(7): 740-758.
[9] Georgia Yfantidou,Eleni Spyridopoulou,Charilaos Kouthouris,et al. The future of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the Greek enterprises that provide sport tourism [J].Tourism Economics,2017,23(5):1155-1162.
[10] 許金富.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我国体力活动研究热点透视[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5(3):123-128.
[11] 戚俊娣,贾连堃.“一带一路”背景下航海文化与蓝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东岳论丛,2016,37(8):188-192. [12] 赵丙军,王旻霞,司克虎.基于Citespace的国内知识图谱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2(8):23-31.
[13] 唐小英.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现状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36-41.
[14] 陈小虎,黄竹杭,李春满.国外足球耐力热点研究及其变化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2006,52(3):110-118.
[15] 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机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
[16] 马向文,郭戈,苏振男.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扶持政策探讨[J].体育与科学,2011,32(2):69-73.
[17] 周道平,郭振华,张小林.西部民族地区体育旅游开发的后发展效应及其创新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2):24-26;30.
[18] 田文林.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3):93-97.
[19] 石晓峰.中部地区体育旅游优势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6):33-36;51.
[20] 石晓峰.我国中部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6):10-16.
[21] 袁俊,梁洁莹.深圳滨海体育旅游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8):137-142.
[22] 罗曦光.滨海体育旅游的建设及其发展研究—以广东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1):36-40.
[23] 刘海清.我国滨海体育的现状和发展模式[J].体育学刊,2011,18(3):53-58.
[24] 曲进.我国滨海体育休闲市场化发展特征与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13-17.
[25] 纪秋涵,王紫娟.“奥运经济”影响下黑龙江省体育经济发展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5):32-35.
[26] 王萍,费郁红,孙样.冬奥会背景下我国滑雪旅游产业发展的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7,35(6):51-55.
[27] 姚小林.我国冰上体育竞赛表演业市场培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33(6):31-36.
[28] 张卉,朱永亮.基于SCP分析框架的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8):54-60.
[29] 杨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路径机制[J].体育学刊,2016,23(4):55-62.
[30] 周平,白晉湘.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机理及效应[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34(1):82-87.
[31] 袁音,陈忠菊,任莲香.构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旅游长廊”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2):112-114.
[32] 马志云,王晓强,张佳.“环首都体育休闲圈”旅游项目开发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33-35.
[33] 潘月顺,马道强,廖瑞杰.基于AHP和FCEM的体育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与市政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5):6-9.
[34] 邓凤莲.中国体育旅游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量表研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58-63.
[35] 陈炜,文冬妮.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适宜性评价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0):42-46.
[36] 卢长宝,庄晓燕,邓新秀.视角、理论与方法:体育旅游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1):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