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夫妻忙事业,乡下老家寄养出“问题儿子”
肖培英是洛阳一家工程机械厂的工程师,丈夫刘广训是涧西区政府的一名公务员,儿子亮亮聪明可爱。亮亮5岁时,肖培英考入上海一所理工类高校读研究生,刘广训工作也很忙,只好把儿子送回老家林州寄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上,亮亮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了4年。
2006年,肖培英夫妇把已在老家读三年级的儿子接回身边。
亮亮在老家上学时从来都是班里前两名,肖培英对儿子也充满了信心。可是,由于洛阳和刘广训老家教育环境差距大,亮亮又操着一口林州方言,他因此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渐渐地,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亮亮再也不主动回答问题了,即便老师点名让他发言,他也认为是老师故意让他出丑,常倔犟地闭紧嘴巴不发一语。时间一长,亮亮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异类”,大家都不愿和他交往。而亮亮也失去了上学的兴趣,开始逃学。
2007年元旦后,亮亮的班主任打来电话,肖培英这才知道每天按时出门的儿子逃学了,不由得大感震惊。
其实,肖培英此前已从班主任那里得知了儿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不甘人后的她心里很是着急。为了帮儿子渡过语言关,她想尽办法给儿子“恶补”普通话,还苦口婆心地劝导他要珍惜学习机会,体恤父母的不易。可亮亮哪里听得进去,照样我行我素。肖培英是个急性子,看儿子对她的话油盐不进,一生气便拧他的耳朵。这样一来,亮亮的逆反心理更重了,他更加放任起来,不但逃学,还偷拿家里的钱到网吧上网,并和一些经常逃学打架的学生混到了一起。
为了阻止儿子逃学或放学后去网吧,肖培英和丈夫分了工,一个负责护送他上学,另一个负责放学后接他,以为这样就可以防止他去网吧。可是,亮亮机灵,父母根本斗不过他。
2007年6月初,亮亮因为和外校的学生打群架,再加上屡教不改,被学校开除了。
“对话录音”发现大问题:命令句太多,让孩子厌烦
肖培英领回儿子后,一度很绝望。这时,有朋友告诉她,洛阳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梁英珍老师做了多年的班主任,在转化“差生”、“问题生”方面很有经验,可以把亮亮送到她班里试试。
于是,肖培英和丈夫托人疏通了关系,如愿把亮亮送到了梁老师所在的班。第一天放学回家,亮亮脸上带着一股愉快的表情,肖培英忍不住问:“儿子,新学校感觉怎么样?”由于与父母长期以来的紧张关系,亮亮只是敷衍地说:“还行吧!”肖培英没有再问,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此后将近一个月里,亮亮上学、放学都很及时,肖培英和丈夫暗地里监视过他几次,都没有令他们担心的事情出现。
肖培英跟梁老师沟通后,知道了梁老师不仅给予了亮亮充分的信任,还制止了同学对他口音的嘲笑,亮亮心里感到了温暖,渐渐地就不再排斥学校生活了。她很感激梁老师,把儿子以前的情况都告诉梁老师,还诉说了自己和儿子之间沟通难的苦恼。
梁老师分析说,许多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出现问题,大都因为父母没有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而是以居高临下的口吻或板着面孔说教,现在的孩子大都个性较强,对父母的谈话方式很反感,从内心就拒绝与父母的交流。梁老师建议肖培英把平时与儿子的对话录下来,反复听,找出与儿子沟通不畅的症结。
肖培英接受了梁老师的建议,买来录音笔,悄悄地把平时与儿子的对话都录了下来。三天不到,她便从录音中发现了大问题。这是其中一天她与儿子对话的情形:
早上,闹钟响了,儿子睡眼惺忪,有些不情愿地穿衣起床,她在一旁催:“亮亮,别磨蹭,早一点到班里,就能多读会儿书,时间就是这么挤出来的!”亮亮穿好衣服后到卫生间盥洗,时间稍长,又听到她在一旁不满地说:“你这孩子咋回事儿,能不能快些?”亮亮背上书包出门时,她还不忘叮嘱一句:“路上小心,别贪玩!”
晚上,亮亮放学刚回到家里,她上来就问:“今天功课怎么样?”亮亮答:“就那样!”她接着发话了:“快去做作业,早做完早开饭!”晚饭桌上,她问:“亮亮,你要好好学习,爸妈都是大学生,你要学习不好,我们都很没面子的!”亮亮不耐烦地答:“知道了,好好学习,让你们有面子!”睡觉前,她检查到儿子作业上有两处错误,非常生气地说:“是不是课堂上没好好听讲,这么容易的题都做错了,马上给我改正!”亮亮打了个哈欠,有气无力地答:“好,我改!”
听了一天中与儿子的对话后,肖培英直冒汗,如果不是有录音佐证,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变得如此讨厌。那天晚上,她给梁老师打了个电话,把从录音中发现的情况说了一遍。梁老师在电话那边笑着说:“是啊!大多数家长在与孩子对话中使用的是命令句,而非祈使句,现在的孩子都非常有个性,有主见,他们讨厌家长命令式的口吻。建议你从呵护孩子的自尊出发,多使用祈使句,少使用或不使用命令句。时间一长,孩子就愿意和你沟通,和你做朋友了!”
听了梁老师的话,肖培英心里豁亮极了。
放低姿态与儿子沟通,“精神奖励”激发学习热情
随后的日子,肖培英和丈夫相互监督,在生活中有意改变和儿子的对话方式。一次,亮亮的数学考了86分,而班里满分的同学就有20多个。肖培英一看试卷,发现儿子难题做对了,简单的题反倒做错了,当即火冒三丈,开口就想责骂儿子太粗心。但话未出口,她忍住了,尽量平静地说:“儿子,这道题平时你都不会错,偏偏在考试中出了错,是不是当时觉得题容易,没有重视啊?”亮亮挠着头,不好意思地说:“这次考题偏容易,我光想拿100分了,想赶紧做完容易的题,再重点攻后面的难题,没想到一图快,反倒出了不少错,以后我会细心的。”
听了儿子真诚的反省,肖培英心里感到欣慰的同时又有些后怕,如果刚才她不改变态度,肯定会让事情变糟。看来,梁老师说得对,与孩子交流,家长的姿态至关重要啊!
这之后,肖培英依然坚持用录音笔录下与儿子的对话,反复地听,查找自己与儿子沟通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再认真改正。亮亮也渐渐打开心房,和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多,学习也走上了正轨。
2008年暑假,为了让养尊处优的亮亮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肖培英为儿子报名参加“黄土情、西北梦少儿夏令营”,让他去了陕北延安。
半个月后,亮亮从老区回来了,变得比以前更勤快、懂事了。而最重要的是,他和妈妈开始变得无话不谈。他对妈妈说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之余打工,用挣来的钱去旅游。
肖培英欣慰地对儿子说:“你现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学习文化知识,挣钱还不是你目前要考虑的,但到了寒暑假还是可以做些能获得报酬的工作。”亮亮郑重地点了点头,肖培英紧紧地把儿子拥在怀里,感觉到母子俩的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近过。
2009年6月,亮亮小学毕业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再加上他在学校出色的表现,他被重点学校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录取。肖培英相信,她曾经的“问题儿子”,现在变得快乐开朗、积极向上的亮亮会越来越优秀。
肖培英是洛阳一家工程机械厂的工程师,丈夫刘广训是涧西区政府的一名公务员,儿子亮亮聪明可爱。亮亮5岁时,肖培英考入上海一所理工类高校读研究生,刘广训工作也很忙,只好把儿子送回老家林州寄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上,亮亮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了4年。
2006年,肖培英夫妇把已在老家读三年级的儿子接回身边。
亮亮在老家上学时从来都是班里前两名,肖培英对儿子也充满了信心。可是,由于洛阳和刘广训老家教育环境差距大,亮亮又操着一口林州方言,他因此成了同学们嘲笑的对象。渐渐地,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亮亮再也不主动回答问题了,即便老师点名让他发言,他也认为是老师故意让他出丑,常倔犟地闭紧嘴巴不发一语。时间一长,亮亮成了同学们眼中的“异类”,大家都不愿和他交往。而亮亮也失去了上学的兴趣,开始逃学。
2007年元旦后,亮亮的班主任打来电话,肖培英这才知道每天按时出门的儿子逃学了,不由得大感震惊。
其实,肖培英此前已从班主任那里得知了儿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不甘人后的她心里很是着急。为了帮儿子渡过语言关,她想尽办法给儿子“恶补”普通话,还苦口婆心地劝导他要珍惜学习机会,体恤父母的不易。可亮亮哪里听得进去,照样我行我素。肖培英是个急性子,看儿子对她的话油盐不进,一生气便拧他的耳朵。这样一来,亮亮的逆反心理更重了,他更加放任起来,不但逃学,还偷拿家里的钱到网吧上网,并和一些经常逃学打架的学生混到了一起。
为了阻止儿子逃学或放学后去网吧,肖培英和丈夫分了工,一个负责护送他上学,另一个负责放学后接他,以为这样就可以防止他去网吧。可是,亮亮机灵,父母根本斗不过他。
2007年6月初,亮亮因为和外校的学生打群架,再加上屡教不改,被学校开除了。
“对话录音”发现大问题:命令句太多,让孩子厌烦
肖培英领回儿子后,一度很绝望。这时,有朋友告诉她,洛阳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的梁英珍老师做了多年的班主任,在转化“差生”、“问题生”方面很有经验,可以把亮亮送到她班里试试。
于是,肖培英和丈夫托人疏通了关系,如愿把亮亮送到了梁老师所在的班。第一天放学回家,亮亮脸上带着一股愉快的表情,肖培英忍不住问:“儿子,新学校感觉怎么样?”由于与父母长期以来的紧张关系,亮亮只是敷衍地说:“还行吧!”肖培英没有再问,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此后将近一个月里,亮亮上学、放学都很及时,肖培英和丈夫暗地里监视过他几次,都没有令他们担心的事情出现。
肖培英跟梁老师沟通后,知道了梁老师不仅给予了亮亮充分的信任,还制止了同学对他口音的嘲笑,亮亮心里感到了温暖,渐渐地就不再排斥学校生活了。她很感激梁老师,把儿子以前的情况都告诉梁老师,还诉说了自己和儿子之间沟通难的苦恼。
梁老师分析说,许多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出现问题,大都因为父母没有蹲下来与孩子说话,而是以居高临下的口吻或板着面孔说教,现在的孩子大都个性较强,对父母的谈话方式很反感,从内心就拒绝与父母的交流。梁老师建议肖培英把平时与儿子的对话录下来,反复听,找出与儿子沟通不畅的症结。
肖培英接受了梁老师的建议,买来录音笔,悄悄地把平时与儿子的对话都录了下来。三天不到,她便从录音中发现了大问题。这是其中一天她与儿子对话的情形:
早上,闹钟响了,儿子睡眼惺忪,有些不情愿地穿衣起床,她在一旁催:“亮亮,别磨蹭,早一点到班里,就能多读会儿书,时间就是这么挤出来的!”亮亮穿好衣服后到卫生间盥洗,时间稍长,又听到她在一旁不满地说:“你这孩子咋回事儿,能不能快些?”亮亮背上书包出门时,她还不忘叮嘱一句:“路上小心,别贪玩!”
晚上,亮亮放学刚回到家里,她上来就问:“今天功课怎么样?”亮亮答:“就那样!”她接着发话了:“快去做作业,早做完早开饭!”晚饭桌上,她问:“亮亮,你要好好学习,爸妈都是大学生,你要学习不好,我们都很没面子的!”亮亮不耐烦地答:“知道了,好好学习,让你们有面子!”睡觉前,她检查到儿子作业上有两处错误,非常生气地说:“是不是课堂上没好好听讲,这么容易的题都做错了,马上给我改正!”亮亮打了个哈欠,有气无力地答:“好,我改!”
听了一天中与儿子的对话后,肖培英直冒汗,如果不是有录音佐证,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变得如此讨厌。那天晚上,她给梁老师打了个电话,把从录音中发现的情况说了一遍。梁老师在电话那边笑着说:“是啊!大多数家长在与孩子对话中使用的是命令句,而非祈使句,现在的孩子都非常有个性,有主见,他们讨厌家长命令式的口吻。建议你从呵护孩子的自尊出发,多使用祈使句,少使用或不使用命令句。时间一长,孩子就愿意和你沟通,和你做朋友了!”
听了梁老师的话,肖培英心里豁亮极了。
放低姿态与儿子沟通,“精神奖励”激发学习热情
随后的日子,肖培英和丈夫相互监督,在生活中有意改变和儿子的对话方式。一次,亮亮的数学考了86分,而班里满分的同学就有20多个。肖培英一看试卷,发现儿子难题做对了,简单的题反倒做错了,当即火冒三丈,开口就想责骂儿子太粗心。但话未出口,她忍住了,尽量平静地说:“儿子,这道题平时你都不会错,偏偏在考试中出了错,是不是当时觉得题容易,没有重视啊?”亮亮挠着头,不好意思地说:“这次考题偏容易,我光想拿100分了,想赶紧做完容易的题,再重点攻后面的难题,没想到一图快,反倒出了不少错,以后我会细心的。”
听了儿子真诚的反省,肖培英心里感到欣慰的同时又有些后怕,如果刚才她不改变态度,肯定会让事情变糟。看来,梁老师说得对,与孩子交流,家长的姿态至关重要啊!
这之后,肖培英依然坚持用录音笔录下与儿子的对话,反复地听,查找自己与儿子沟通方面存在的不足,然后再认真改正。亮亮也渐渐打开心房,和父母的交流越来越多,学习也走上了正轨。
2008年暑假,为了让养尊处优的亮亮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肖培英为儿子报名参加“黄土情、西北梦少儿夏令营”,让他去了陕北延安。
半个月后,亮亮从老区回来了,变得比以前更勤快、懂事了。而最重要的是,他和妈妈开始变得无话不谈。他对妈妈说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之余打工,用挣来的钱去旅游。
肖培英欣慰地对儿子说:“你现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学习文化知识,挣钱还不是你目前要考虑的,但到了寒暑假还是可以做些能获得报酬的工作。”亮亮郑重地点了点头,肖培英紧紧地把儿子拥在怀里,感觉到母子俩的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近过。
2009年6月,亮亮小学毕业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再加上他在学校出色的表现,他被重点学校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录取。肖培英相信,她曾经的“问题儿子”,现在变得快乐开朗、积极向上的亮亮会越来越优秀。